行政區的劃分,是一項十分繁瑣也十分頭疼的工作,因為不管怎麼分,都會出現各種不同的意見。
就比如現如今擁有16個地級市的山東省,他的行政區劃分也是經歷過許多次的變化。其中最主要的幾次,莫過於新中國成立後,他下面的5個地級市因為各種原因導致分家,結果讓自己又多出來了5個地級市。
下面就來分析分析,新中國成立後,究竟是因為哪些原因,才會讓山東省的這5個市,變成了後來的10個市。
一,1961年,棗莊脫離濟寧
新中國成立的時候,棗莊下轄著嶧縣和滕縣。但有些尷尬的是,嶧縣屬於臺棗專區,滕縣屬於尼山專區,這對棗莊的發展無疑是不利的,於是很快,這兩個專區就被合併,成立了藤縣專區。
到1953年,棗莊又被劃分到濟寧專區,而這個濟寧專區,便是現在濟寧市的前身。
早在清朝時期,在棗莊就發現了豐富的煤礦資源,依靠著發達的煤礦工業,這讓棗莊成為了近代民族工業的發源地之一,更是成為山東省重要的工業和能源城市,也因此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棗莊是完全擁有轉設地級市的實力的。
在這種情況下,為了支持棗莊的煤炭工業發展,於是棗莊便在1961年脫離濟寧市。
二,1983年,東營脫離惠民(現濱州)
一開始東營是隸屬於惠民地區的,雖說惠民地區後來有跟臨淄市合併,臨淄市後來又脫離了惠民地區,但東營一直都是隸屬於惠民地區的。
東營能升級為地級市,主要原因是因為勝利油田。作為僅次於大慶油田的勝利油田,他的被發現,不僅帶動所在地東營的發展,還促使黃河三角洲等周邊地區的經濟發展。
為了能更好地服務勝利油田,促進黃河三角洲的全面發展,於是在1983年東營市升級,設立地級市。
三,1987年,威海脫離煙臺
1950年,位於山東的膠東行政區和東海專區合併,組成了文登專區,威海也因此加入到文登專區。不過在1956年,文登專區被撤銷,併入萊陽專區,因此威海也被劃分到了萊陽專區。
後來萊陽專區先後改名煙臺專區、煙臺地區、煙臺市,這一時期的威海都是由威海管轄的,但是在1987年,隨著改革開放的進行,威海地理位置的優越性便不斷地顯現出來。
經濟發展是需要資金的,而吸引外資投資,便是一個非常好的辦法。煙臺和日本、韓國隔海相望,如果能變成地級市,那麼在吸引外資的時候,就能減少審批流程,提高辦事效率,這是十分有利於威海經濟建設的。
另一方面,煙臺市當時下轄12個縣和一個縣級市,範圍太廣,在經濟發展建設上很難面面俱到,很容易造成下面各縣發展的不平衡。
也因此,既為了威海的發展,也為了減輕煙臺的壓力,於是在1987年,威海便升級為地級市。
四,1989年,日照脫離臨沂
一開始的日照,屬於沂水專區,但由於沂水專區在1953年被撤銷、併入臨沂專區,日照也自然而然地加入臨沂專區。
到後來日照之所以脫離臨沂,根本原因就是經濟建設。在八十年代,日照境內的石臼港、嵐山港、兗石鐵路都已經投入使用,其中嵐山港還是山東省最大的港口,如果日照一直都是個縣級市,那勢必會給他帶來各方面工作的不便,也不利於他未來的經濟發展。
處於日照的經濟建設考慮,於是在1989年日照升級,變成了地級市。
五,1992年,萊蕪脫離泰安
相比於上面4個,萊蕪不禁有些尷尬,因為他在1992年脫離泰安,成為地級市後,又在2018年被撤銷,隨後便被併入濟南市,成為濟南市萊蕪區,他也只當了17年的地級市。
1969年的時候,國家要求山東,要建設自己的鋼鐵基地。經過重重考察,最終決定在萊蕪建設萊鋼。後來在改革開放的契機下,萊鋼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
為了吸引外資,促使萊鋼的進一步發展,於是便在1992年,萊蕪便升級為地級市。
但是在當時,任誰都不會想到,到2018年,萊蕪會被撤銷地級市,還會被併入濟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