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如果有關注我,留意我的文章,就知道我的預判都是那麼的精準。無論你是多麼「挑」、多麼「衝」的司機,到頭來,都會被滴滴的規則治得服服帖帖,規規矩矩。
比如,拼車單剛出現的時候,很多司機都是拒絕的,時長費太低,還要繞路去接另外的乘客,晚高峰堵車的話,會增加空駛的油耗,非常不划算,而且,乘客拼車成功,他們的費用減半,到了司機手中的錢,和接普通快車單的價錢差不了多少,受益的是平臺和乘客,司機只是充當了楊白勞的角色。
一開始,平臺為照顧司機的感受,給司機一點心理準備,一個緩衝期,在模式設置裡面,是可以關掉「拼車」功能的。當時,我就預測,按司機的德行,以後肯定會全部打開「拼車」的功能的。
為什麼?因為這是螃蟹效應,有的司機貪圖蠅頭小利,會率先打破市場秩序,主動接拼車單。緊接著,就有第二個司機,也學習他,雖然掙得少,但畢竟有單了。第三個司機,發現自己的口碑值(服務分)這麼高,卻長時間沒有接到訂單,他就開始懷疑:平臺是不是忘記我了?是不是我的帳號出現問題了?尤其是熱力圖或身邊顯示明明有人叫車,卻被更遠的司機接走了,他就緊張起來,懷疑乘客叫的是拼車單,自己沒有接到,是因為自己沒有打開拼車功能的緣故。這樣,迫不得已,他也打開了……
平臺看到司機都紛紛接拼車單,條件成熟,也就順水推舟,給每個司機強制打開這個功能,後臺再也關不了了。
特惠快車單的推出也是同樣的過程和手段,當然,它比青菜拼車的價錢還便宜,相當於實時快車單的7折到9折,也就是一口價,如果沒有堵車超過半小時以上或者乘客變更目的地的話,它就按一口價去計算。其實,跑過的司機就知道,它的價錢只比順風車的價錢稍微高一點。
對於那些具備「兩證」的全職司機來說,這麼低的價錢是無法接受的,尤其是幾十公裡的特惠快車單,司機一下子少賺了幾十塊錢,師傅們肯定不樂意,非常排斥和反感。
沒事,平臺擅長「溫水煮青蛙」,它掌握著數據的主動權,利用信息不對稱,依樣畫葫蘆,蹈襲一開始拼車單的模式和方法,依然在後臺,讓司機有選擇權,可以關閉特惠快車功能。
當然,一開始司機都是拒絕的,但是,慢慢地,可能有的司機天生賤骨頭,又或者,他跑滴滴純粹就是為了娛樂,補點油費,不以營利為目的,他們開始主動去接特惠單。大家不要小看這一小撮人的行為,就像潘多拉魔盒一樣,一旦打開就無法關上了。
都說「弱者互撕」,「你做初一,就別怪我做十五。」司機就像螃蟹一樣,互相牽制,相互為難。尤其是一個司機師傅在市區苦等了兩個小時之後,還接不到訂單,他就會感到焦慮,恐慌,下意識把後臺的功能全打開。這樣,特惠快車市場就全方位打開了。你看,現在個個跑特惠,跑得不亦樂乎。
有一個成語叫「鷸蚌相爭,漁翁得利」,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司機鬥來鬥去,平臺和乘客是最終受益者,尤其是平臺,是最大的獲利方。一方面,滴滴利用特惠快車單重奪之前失去的順風車市場;另一方面,打壓其他的網約車競爭對手,以低價佔領更龐大的快車市場。
有人說,那司機豈不是很慘,變成資本逐利的棋子?弱弱問一下,從開始到現在,滴滴司機又有哪一天是好過的?無非就是忙忙碌碌,沒日沒夜,掙點小錢過日子而已,跑滴滴想指望大富大貴,沒門。
網約車市場這塊蛋糕是相對固定的,一天的訂單量也就那麼多,你分得多,別人就分得少,道理淺顯易懂。現在,滴滴公司又推出了更低廉的花小豬,瓜分一部分市場,可以預見的是,接下來,滴滴司機更難做了。
(碼字辛苦,大家要是喜歡我的作品,請關注梅畔琴聲一下,感謝大家的點評和點讚,謝謝!個別配圖與本文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