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留下了一首詩,霸氣無比,不比曹操的《觀滄海》差

2020-12-23 騰訊網

說起司馬懿來,大家應該都不陌生,此人可謂是老奸巨猾的代表人物,靠著自己身體好,硬生生的熬死了曹操、曹丕和曹叡,最後把曹魏架空。更狡猾的是,他為了自己的名聲,並沒有篡位,而是把這件事交給了自己的後人。司馬家也是用了三代人的努力,才竊取了曹家的皇位。

歸根結底,還是司馬懿身體太好了,曹叡在的時候,司馬懿可不敢輕舉妄動。除了在謀略和領兵作戰方面頗有造詣,司馬懿的文採其實也不差。不過相對於他的其他領域,文採上的成就,沒有多少人注意。司馬懿流傳下來的文章並不多,詩歌只有一首。可就是這一首詩,其中蘊含的霸氣一點也不比曹操的《觀滄海》差。

這詩叫做《徵遼東》,一共十句,共四十字。天地開闢,日月重光。遭遇際會,奉辭遐方。將掃逋穢,還過故鄉。肅清萬裡,總齊八荒。告成歸老,待罪舞陽。通讀一遍,不難發現司馬懿寫詩時的心情是激昂的,詩句中罕見的透露出了霸氣。

這首詩的背景和名字一樣,就是司馬懿在徵討遼東的時候寫作的。遼東公孫淵當時不斷的挑釁曹魏,曹叡為了大局一忍再忍,最後忍不了了雙方直接開戰。曹魏的主帥正是司馬懿,雖然曹叡知道司馬懿野心大得很,但這時候也沒有合適的人選了,只能讓司馬懿前去鎮壓公孫淵。

曹叡問司馬懿需要多少時間,司馬懿很有信心,說打仗需要100天就夠了,再算上來回花費的時間,一年就足夠了。司馬懿就這樣帶著大軍出發,在路上經過了自己的家鄉,此時的他也算是衣錦還鄉了,情緒高漲之下,便寫了一首詩。不僅抒發了一種豪邁的氣魄,也表明了心中對此次戰爭勝利的信心。果不其然,司馬懿以雷霆之勢擊潰了公孫淵,時間還不到一年。

相關焦點

  • 名篇賞析~觀滄海曹操
    中國歷代詩歌名篇賞析[45]步出夏門行~曹操[2][解析2]《步出夏門行》是曹操於建安十二年(207)徵烏桓時所作。曹操五月出兵,七月引軍出盧龍塞,東抵柳城,八月戰於白狼山,敵大潰敗,九月自柳城引兵還。這篇詩分五個部分,前面是「豔」,其次是《觀滄海》、《冬十月》 、《土不同》、《龜雖壽》四章。
  •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觀滄海
    曹操精兵法,善詩歌,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並反映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散文亦清峻整潔,開啟並繁榮了建安文學,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史稱建安風骨,魯迅評價其為「改造文章的祖師」。同時曹操也擅長書法,尤工章草,唐朝張懷瓘在《書斷》中評其為「妙品」。   曹操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徵烏桓得勝回師途中。
  • 曹操《觀滄海》 | 中小學古詩文必背
    《觀滄海》是東漢末年詩人曹操創作的一首四言詩,《步出夏門行》的第一章。
  • 千古帝王詩,一首比一首霸氣,每一個帝王,必有一首傳世霸氣之詩
    不過先秦時期的詩,都是四言詩。就比如:寤寐思服、輾轉反側什麼的。帝王睡不著的時候,偶爾靈光乍現,就會寫一首傳世好詩。秦始皇的這首詩名叫《祠洛水歌》:洛陽之水,其色蒼蒼。祠祭大澤,倏忽南臨。洛濱醊禱,色連三光。這首詩可不一般。為什麼要以洛水開篇呢?因為,洛出書,河出圖。
  • 曹操臨死前為什麼要殺楊修,留下司馬懿?
    如果問曹操為什麼臨死前為何斬殺楊修,而留下了司馬懿?這的確是值得每一個人思考的問題。上層人物可以在曹操的為人處世中,找到怎樣做,才能成就大業!而普通人物,則可以從司馬懿和楊修的為人處世中,找到怎樣做,才能找到聰明轉型成睿智的方法!從而使自己的人生變得睿智,而更好!楊修為什麼會死曹操與楊修生活的那個時代,天下軍閥割據連年混戰。
  • 曹操的這首《觀滄海》,表達出了一個政治家豪邁雄壯的英雄氣概
    本文由作者秋深野草說文化獨家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曹操·《觀滄海》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辣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 中國10首霸氣的「帝王詩」,霸氣勁道,名動千古
    黃巢這首詩霸氣勁道,除了控訴唐王朝的黑暗腐敗,更抒發了自己的抱負。除了這首詩,黃巢還有一首很霸氣的,名為《題菊花》: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黃巢霸氣勁道,尤其是滿城盡帶黃金甲一句,美不勝收,霸氣至極。
  • 曹操最著名的兩首詩,一首氣吞山海,一首樂觀向上,與君共勉
    無論是足智多謀的諸葛亮,還是忠肝義膽的關羽,抑或是驍勇善戰的呂布,都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得益於羅貫中先生的一部《三國演義》,以及後來翻拍的眾多版本的電視劇,這段歷史漸漸被大眾所熟知。望著眼前壯闊的景色,我開心極了,寫下這首詩來表達自己的志向。
  • 古詩詞賞析2(觀滄海,木蘭詩)
    4、觀滄海(曹操)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幸甚至哉,歌以詠志。【賞析】1、①《觀滄海》是東漢末年(三國)曹操所作。②曹操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徵烏桓得勝回師途中。他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登過的碣石山,心情像大海一樣難以平靜。
  • 曹操詩歌《觀滄海》詩歌賞析 「氣韻沉雄 古直悲涼」
    這首詩是曹操在北徵烏桓時登臨碣石山的時候寫的。開頭兩句 雖純為敘事,但言語之間也流露了第一次覽觀大海時的興奮而莊嚴的心情,使人感到滄海不是尋常的景物:「觀滄海」也不同於隨意登臨。「水何澹澹」六句 是 對大海的直接描寫,除了刻畫海的博大動蕩之外,也寫出了有關景物的蕭瑟氣氛。雖然著墨不多,卻使人想見整個海景,並似乎感覺到詩人此時的心情。
  • 建安文學代表,欣賞曹操這6首氣韻沉雄的詩,感受鐵骨錚錚的霸氣
    曹操不僅是一位政治家和軍事家,還是我國歷史上一位重要的文學家,他的詩傳誦千古,流淌在中國古代文學的歷史長河之中。今天,在這個特殊的日子,我們來欣賞曹操氣韻沉雄的6首詩,來感受其鐵骨錚錚的霸氣。曹操喜歡用詩歌、散文抒發自己的遠大抱負,是我國魏晉文學的代表人物,也是建安文學的代表。在曹操生活的那個時候,許多作家都有反傳統思想,尤以曹操、曹植父子最為明顯。
  • 必背64篇古詩文鑑賞|《觀滄海》
    而《觀滄海》正是北徵烏桓得勝回師經過碣石山時寫的。身為主帥的曹操,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登過的碣石,又當秋風蕭瑟之際,他的心情像滄海一樣難以平靜。他將自己宏偉的抱負、闊大的胸襟融匯到詩歌裡,借著大海的形象表現出來。 曹操這首《觀滄海》準確生動地描繪出海洋的形象,單純而又飽滿,豐富而不瑣細,好像一幅粗線條的炭筆畫一樣。
  • 三馬食槽:曹操猜到司馬懿不可靠,什麼沒有留下後手制約?
    後面雖然有曹操崛起,大殺四方,平定了北方,但是就在曹操準備考慮繼承人的時候,他做了一個夢,夢到三匹馬在一個槽裡吃草。槽和草讀音都通曹,這是不是象徵著有三個姓馬的會對曹氏不利呢?於是曹操對于姓氏、名字中帶個「馬」字的人都非常警惕,什麼馬騰、馬超都被曹操殺的殺,滅的滅,唯獨剩下個曹丕身邊的親信司馬懿。
  • 曹操北徵烏桓得勝回師途中寫下一首詩,開篇便驚豔千年!
    建安十二年(207),曹操領兵徵伐當時北方的大患烏桓,此戰是曹操統一北方大業中的一次重要戰爭。在得勝回師的途中,他登上了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登過的碣石,心情像滄海一樣難以平靜。他將自己的宏偉抱負融匯到詩歌之中,借著大海的形象表現出來。
  • 中國唯一一座用皇帝名字命名的城市,曹操在此觀滄海,美景如畫
    三國時期的曹操,北徵烏桓途中經過這裡,還寫過一首詩《觀滄海》;到了唐代,唐太宗李世民東徵高句麗時經過這裡,也寫過一首《春日觀海》的詩;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韓愈,祖籍河北昌黎,所以世稱「韓昌黎」;到了現代,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期,一代偉人也曾寫過一首《浪淘沙 北戴河》的詩篇,對曹操統一北方,發展生產,實行屯田,提倡節儉,給予高度的肯定。另外,被譽為「平民音樂家」男高音歌唱家劉秉義老師,也是秦皇島人。
  • 曹操除掉17歲神童,卻留下鷹視狼顧的司馬懿,到底什麼原因?
    有一次曹操正在書房裡想北邊柳城的戰事,曹衝帶著周不疑來到曹操書房還說要幫他分擔壓力,曹操溺愛的看著曹衝說你能分擔什麼壓力。這這時候周不疑有理有據有節的指出的柳城遭遇戰火的原因,還有北邊烏桓異族的需求,最後獻上破敵策略。曹操非常震驚,權衡周不疑的策略後感覺可行,當即進行兵力部署和人事調整。後來柳城的戰亂被平定,曹操賞賜周不疑一座宅子。
  • 曹操殺氣最重的一首詩,剛寫完就殺了一個人,卻被奉為經典
    一、此人就是曹操 三國歷史之所以精彩,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曹操、劉備、孫權,這三位雄主不但能力強悍,且還個性鮮明。曹操的霸氣加奸詐,劉備的堅毅加仁義,孫權的機變加現實,總有一款能讓你著迷! 不過若論影響力,還是曹操這位三國「老大哥」最大。
  • 楊志華超級記憶力——古詩詞七年級上冊「觀滄海」倒背如流
    《觀滄海》 曹操·東漢《繪圖必看》首先我們來讀一遍這首詩:【《觀滄海》曹操·東漢 東臨碣(jié)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dàn),山島竦峙(sǒng zhì)。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 曹操最有名的四首詩,文風獨特且豪邁氣魄,最後一首你一定沒背過
    東漢末年分三國,戰火連天不休~曹操,就是三國時期最傑出的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和政治家。他不僅精於兵法,且善作詩歌,常常借詩歌來抒發心中的遠大政治抱負,他的詩中也反映了漢末時期人民的苦難生活。他的筆下,詩歌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散文亦清峻整潔,開啟並繁榮了建安文學,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史稱建安風骨。
  • 曹操最有名的4首詩,首首都有名句,每一首都值得背下來
    曹孟德的詩,可以用十二字來評價:一,有氣概;二,有聲勢;三,有深度;四,有文採。今天,詩詞君總結曹操的4首經典詩歌,一起體會其中的哲理與深情。後人有詩說:興,百姓苦;亡,百姓苦。曹操目睹了百姓在戰亂中的悲慘境況,寫下了這一首飽含同情的詩作。連年的徵戰,使得將士長期不得解甲,身上長滿了蟣子、蝨子,而無辜的百姓卻受兵燹之害而大批死亡,滿山遍野堆滿了白骨,千裡之地寂無人煙,連雞鳴之聲也聽不到了,正是滿目瘡痍,一片荒涼悽慘的景象,令人目不忍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