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作者秋深野草說文化獨家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曹操·《觀滄海》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辣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五月,曹操率軍北徵三郡烏桓,八月大敗烏桓,九月自柳城班師凱旋。這次出徵徹底掃除了袁紹的殘餘勢力,統一了北部中國。在歸途中經過碣石,曹操登臨山頂,觀望大海,心潮澎湃,豪氣進發,賦出這首《觀滄海》詩。
詩篇開頭,如敘家常般平和地交待出「東臨碣石」的具體地點,為「以觀滄海」確立了特定的視角,使讀者不難知曉他所觀望的滄海是渤海北戴河一帶的浩瀚海面。這兩句為全詩的景物描繪,做了必要的鋪墊。
接下的「水何澹澹」四句,便直接進入了對大海的描繪。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一望無際水波蕩漾的海面和遠處挺拔聳立的山島;接著出現的是海邊附近濃密成蔭的林木和繁茂如茵的百草。
詩人的視野何等開闊,一下子便將大海的種種景物盡收眼底。他仿佛是位傑出畫家,寥寥幾筆就將那寬廣無垠的大海全景勾勒了出來。畫幅上有形態各異的「水」、「山」、「樹木」、「百草」,它們高低錯落,遠近相間,層次分明,充滿立體感。海水在蕩漾,山島在聳立,它們有動有靜,動靜結合;海邊的樹木是叢生的,百草是豐茂的,一派生機盎然,令人心曠神怡。
「秋風」二句,又把讀者帶到另一番景色中去。忽然蕭瑟的秋風咆哮怒吼而來,水波蕩漾的海面上,立時捲起層層的驚濤駭浪排空而至。原本平和安詳的大海,瞬息間風浪大作,似乎將有驚天動地的事情要接踵出現。這裡的景物與前面的景物形成鮮明的對照,造成一種波瀾起伏跌宕躍動之勢。上述的海景描繪,還都是實景的真實寫照。
「日月」四句,詩人又將讀者引領到了一個充滿想像的神奇瑰麗的境界。遙望那浩森碧綠的海水與那無際蔚蘭的天空,緊相銜接,水天一色,詩人感覺天宇中光輝燦爛運行不息的太陽和月亮,都是從大海的胸膛中冉冉升起的,那熠熠閃爍的星鬥銀河,也是由大海的懷抱裡飛騰出來的。
大海呵,他寬廣壯闊包容了整個宇宙,包容著日月星辰和人間一切。此刻詩人筆下的大海已不只是客觀的物象本身,而是已經染上了作者強烈的主觀感情色彩,融進了他面對大海所產生的激情和種種的感悟。因此,詩人的筆觸是一改前面的寫實而變為浪漫誇張,虛實相生了。
最後「幸甚」二句,是為詩篇合樂時所加的套語,與詩旨無關,《步出夏門行》中的其他篇章也都以此做結。
綜觀全篇,句句都是緊緊環繞大海的景物展開描寫的,因此可以說《觀滄海》是一首寫景詩。有關景物的描寫,自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以來,已是屢見不鮮。但是那些詩作中的景物描繪只是做為比興,或為環境的渲染,或為感情的襯託。
全篇集中寫景的景物詩,曹操的《觀滄海》堪稱首創。而且詩人筆下的海景又是多彩多姿,儀態萬千的,其筆法變換,情思跌宕,構成一種強烈的藝術魅力。本詩又是一首並非單純寫景,而是寄情於景的作品。同樣面對廣闊無垠的大海,所激起的思想感情,所謳歌讚美的精神,卻是因人而異的。俄羅斯偉大詩人普希金當年望洋興嘆的是:「大海」為「自由的原素」,「你是我心靈的願望之所在呀」,表達出詩人在沙俄統治下期盼自由的熱望。
曹操《觀滄海》讚美的則是海洋的博大壯闊,「吞吐宇宙氣象」,這正是作者博大襟懷的寫照。王國維《人間詞話》說:「昔人論詩詞,有景語情語之別,不知一切景語,皆情語也。」本詩正是如此,詩人筆下的大海,既是客體的自然景物,又是主體的一段情志。
正如鍾惺所評:「直寫其胸中眼中,一段籠蓋吞吐氣象。」篇中景中含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彼此不隔。所以說這是一首寫景詩,又是一篇抒情詩。詩篇通過對大海景色的形象描繪,表達出了一個政治家豪邁雄壯的英雄氣概,這才是全詩的真諦壯觀滄海吞吐所在。
參考資料:古詩詞
圖片來源於網絡,本文系作者秋深野草說文化獨家原創,未經允許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