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慶存院士回家鄉了#
11月17日上午
由中山大學大氣科學學院、省氣象局、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聯合主辦的
「大氣科學廣東論壇」
在陽江正式開幕
陽江籍氣象科學界泰鬥曾慶存回鄉參加活動,同行的還有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大可、戴永久,歐亞科學院院士洪鐘祥、趙思雄、彭公炳等院士專家。
本次論壇以研討交流的形式進行
「院士天團」圍繞大氣科學前沿科學研究、
科研與業務融合、地方災害防禦能力建設、
氣象部門與高校合作等內容
進行了研究和探討
與此同時,小編還打聽到
「院士天團」在現場談了這個小話題
院士眼中的曾院士
「桃李芳菲已滿園。」
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大可:
頂尖的科學家、卓越的領導者、為人厚德友善……在未與曾慶存先生交往前,這三個「關鍵詞」就是曾慶存先生在陳大可心目中的形象。陳大可院士的恩師蘇紀蘭與曾慶存是至交,故而兩人的交集也漸漸多了起來,交往後陳大可院士感嘆:「果然名不虛傳。」
曾慶存先生為人和善,向來都輕言慢語,從不起高腔,對晚輩更是格外和藹、關照。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曾慶存先生在學術上一絲不苟,格外嚴苛,「這點特別令人欽佩。」陳大可院士說。
相交多年,陳大可院士與曾慶存先生還是「詩友」,通過詩詞傳遞各自的人生感悟。幾年前,陳大可院士收到曾慶存先生的學術著作和詩集,讀完後感慨良多,也執筆揮毫表達內心的情感:「叱吒風雲數十年,詩書卷卷有奇篇。思今懷古頭飛雪,聽雨觀濤氣貫天。蜀漢孤臣猶上表,長安醉客不登船。春來最是江南好,桃李芳菲已滿園。」
(詳細內容點擊視頻了解)
「普通人能完成一項就很優秀了」
中國科學院院士戴永久:
「這麼多年來,談起陽江,我都懷有仰望和崇敬之情,因為我的恩師就是陽江人。」作為曾慶存院士的學生,戴永久多年跟隨曾慶存學習,在戴永久的印象中,曾慶存院士對學生十分慈愛,當有學生第一次出國時,曾慶存會把所有的細節、注意事項都告訴學生,就像是父親對待要出遠門的孩子一樣。
「我們研究氣象的人,因為曾先生的影響力,基本上都會知道陽江在哪。」對於授業恩師的家鄉,戴永久懷有深深的敬意和仰望之情。
「曾先生不僅氣象研究做得好,更是桃李滿天下。」戴永久介紹,曾慶存院士培養了一大批氣象方面的領軍人才,其中不乏院士、少將。「曾先生取得的成就,獲得的頭銜,培養的人才,普通人能完成一項就很優秀了。」戴永久說道。
「當了褲子也要買計算機」
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洪鐘祥:
「曾慶存是一位戰略型的科學家。」洪鐘祥這樣評價曾慶存。在大氣研究所成立之初,曾慶存提出了研究所的發展和改革綱要。「我們叫十四條。30多年過去了,它仍然是指導研究所發展創新的綱領性文件,曾慶存對大氣物理研究所貢獻是無可比擬的。」洪鐘祥說。
令洪鐘祥印象深刻的,還有曾慶存在科研事業上「倔」的精神。認準的事情,別人認為幹不成,他一定要幹而且幹成了。在擔任研究所所長不久,曾慶存就意識到大型的計算機是大氣學科發展的必備的工具。當時購買一臺大型計算機需要上百萬,但研究所經費不多。
面對著經費的壓力,曾慶存說了一句話,「當了褲子也要買計算機」,這讓洪鐘祥至今記憶猶新。曾慶存帶著洪鐘祥不斷地往相關部門跑,不停地解釋,終於爭取到了經費,並幾番轉折引進了一臺當時在國際上很先進的計算機。「你沒有大型計算機就跟人家對不上話了。」有了大型計算機,國內氣象研究迎來了一個轉折,開始進入突飛猛進的階段。
(詳細內容點擊視頻了解)
「餓著肚子推公式 敢於啃下硬骨頭」
歐亞科學院院士趙思雄:
「餓著肚子推公式,越推越新鮮,他還敢於和勇於啃下硬骨頭。」與曾慶存共事多年的趙思雄被曾慶存安貧樂道、專研學術、勇攀高峰的精神所深深折服。他用「安、專、迷」這三個字來概括對曾慶存的印象:安心做事、刻苦專研、痴迷科學。
生活雖艱,科研依舊。曾慶存剛回國的時候住在幾平方米的房子裡,生活條件艱苦,但從不影響他對科學的專研與痴迷,餓著肚子照樣推公式,並且對於科研既執著又負責。趙思雄說,他常常勉勵自己「寧坐板凳十年冷,不寫文章半句空」,正是這份對學術負責的態度,才能啃下一座座科研高峰。
(詳細內容點擊視頻了解)
「他的勤奮也超出常人」
歐亞科學院院士彭公炳:
我有幸認識曾先生已經60年了,曾先生是我的良師益友。2006年,以曾先生為首,我們出了一本集體著作《千裡黃雲——東亞沙塵暴研究》。曾先生投入了大量心血,精益求精,超乎常人想像前後修改了十餘次。儘管該書最後署名幾十人,但是自始至終都是由曾院士一個人完成的。
前蘇聯時期,有個科學家、社會學家叫茲別爾諾,他當時出了一本非常經典的著作。曾先生反覆琢磨分析這本書,把裡面的題解推導了五次,這是非常大的工作量。所以為什麼曾先生在應用數學方面有那麼大的成就?他是下了苦功夫的,天才必須要勤奮才能成功。曾先生不僅是天才,他的勤奮也超出常人。
現場,家鄉同為陽江的楊教授
也談了他作為「老鄉」眼中的曾院士
「是恩人、亦是老師」
中山大學大氣科學學院教授楊崧:
楊崧尊稱曾慶存院士為「曾老師」「曾先生」,曾院士於他,是恩人,也是恩師。在楊崧看來,曾先生還是一個非常有趣的人,他的學問很深,就像一本百科全書一樣,別人不知道的事情,他什麼都懂。在到廣西考察的時候,同行的人提出疑惑,曾先生就像翻字典一樣,給大家解釋。
楊崧印象非常深刻的是,他常到北京出差,便會約上曾先生,在小飯館裡吃飯、聊天,非常親切,在與他的交談中,學到了很多東西。「如果沒有榜樣的激勵作用,人很容易迷失。我的同學很多改行了,但是我還是對氣象保持高度的興趣,曾先生對我的影響很深。沒有他,我想我達不到現在的高度。」楊崧說。
曾先生做任何事情,首先考慮的是國家需要、科學發展,不會計較個人得失。未來是年輕人的,楊崧認為,年輕人應該多學習曾先生的家國情懷,要有廣闊的胸懷和視野,多思考一些造福人類的事情,專注學好本領,為家鄉、為祖國作奉獻。
(詳細內容點擊視頻了解)
果然,院士眼中的院士
也是閃閃發光的
向所有致力於國家科學研究的學者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