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慶存院士回家鄉了!陽江迎來「院士天團」!

2020-12-16 騰訊網

#曾慶存院士回家鄉了#

11月17日上午

由中山大學大氣科學學院、省氣象局、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聯合主辦的

「大氣科學廣東論壇」

在陽江正式開幕

陽江籍氣象科學界泰鬥曾慶存回鄉參加活動,同行的還有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大可、戴永久,歐亞科學院院士洪鐘祥、趙思雄、彭公炳等院士專家。

本次論壇以研討交流的形式進行

「院士天團」圍繞大氣科學前沿科學研究、

科研與業務融合、地方災害防禦能力建設、

氣象部門與高校合作等內容

進行了研究和探討

與此同時,小編還打聽到

「院士天團」在現場談了這個小話題

院士眼中的曾院士

「桃李芳菲已滿園。」

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大可:

頂尖的科學家、卓越的領導者、為人厚德友善……在未與曾慶存先生交往前,這三個「關鍵詞」就是曾慶存先生在陳大可心目中的形象。陳大可院士的恩師蘇紀蘭與曾慶存是至交,故而兩人的交集也漸漸多了起來,交往後陳大可院士感嘆:「果然名不虛傳。」

曾慶存先生為人和善,向來都輕言慢語,從不起高腔,對晚輩更是格外和藹、關照。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曾慶存先生在學術上一絲不苟,格外嚴苛,「這點特別令人欽佩。」陳大可院士說。

相交多年,陳大可院士與曾慶存先生還是「詩友」,通過詩詞傳遞各自的人生感悟。幾年前,陳大可院士收到曾慶存先生的學術著作和詩集,讀完後感慨良多,也執筆揮毫表達內心的情感:「叱吒風雲數十年,詩書卷卷有奇篇。思今懷古頭飛雪,聽雨觀濤氣貫天。蜀漢孤臣猶上表,長安醉客不登船。春來最是江南好,桃李芳菲已滿園。」

(詳細內容點擊視頻了解)

「普通人能完成一項就很優秀了」

中國科學院院士戴永久:

「這麼多年來,談起陽江,我都懷有仰望和崇敬之情,因為我的恩師就是陽江人。」作為曾慶存院士的學生,戴永久多年跟隨曾慶存學習,在戴永久的印象中,曾慶存院士對學生十分慈愛,當有學生第一次出國時,曾慶存會把所有的細節、注意事項都告訴學生,就像是父親對待要出遠門的孩子一樣。

「我們研究氣象的人,因為曾先生的影響力,基本上都會知道陽江在哪。」對於授業恩師的家鄉,戴永久懷有深深的敬意和仰望之情。

「曾先生不僅氣象研究做得好,更是桃李滿天下。」戴永久介紹,曾慶存院士培養了一大批氣象方面的領軍人才,其中不乏院士、少將。「曾先生取得的成就,獲得的頭銜,培養的人才,普通人能完成一項就很優秀了。」戴永久說道。

「當了褲子也要買計算機」

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洪鐘祥:

「曾慶存是一位戰略型的科學家。」洪鐘祥這樣評價曾慶存。在大氣研究所成立之初,曾慶存提出了研究所的發展和改革綱要。「我們叫十四條。30多年過去了,它仍然是指導研究所發展創新的綱領性文件,曾慶存對大氣物理研究所貢獻是無可比擬的。」洪鐘祥說。

令洪鐘祥印象深刻的,還有曾慶存在科研事業上「倔」的精神。認準的事情,別人認為幹不成,他一定要幹而且幹成了。在擔任研究所所長不久,曾慶存就意識到大型的計算機是大氣學科發展的必備的工具。當時購買一臺大型計算機需要上百萬,但研究所經費不多。

面對著經費的壓力,曾慶存說了一句話,「當了褲子也要買計算機」,這讓洪鐘祥至今記憶猶新。曾慶存帶著洪鐘祥不斷地往相關部門跑,不停地解釋,終於爭取到了經費,並幾番轉折引進了一臺當時在國際上很先進的計算機。「你沒有大型計算機就跟人家對不上話了。」有了大型計算機,國內氣象研究迎來了一個轉折,開始進入突飛猛進的階段。

(詳細內容點擊視頻了解)

「餓著肚子推公式 敢於啃下硬骨頭」

歐亞科學院院士趙思雄:

「餓著肚子推公式,越推越新鮮,他還敢於和勇於啃下硬骨頭。」與曾慶存共事多年的趙思雄被曾慶存安貧樂道、專研學術、勇攀高峰的精神所深深折服。他用「安、專、迷」這三個字來概括對曾慶存的印象:安心做事、刻苦專研、痴迷科學。

生活雖艱,科研依舊。曾慶存剛回國的時候住在幾平方米的房子裡,生活條件艱苦,但從不影響他對科學的專研與痴迷,餓著肚子照樣推公式,並且對於科研既執著又負責。趙思雄說,他常常勉勵自己「寧坐板凳十年冷,不寫文章半句空」,正是這份對學術負責的態度,才能啃下一座座科研高峰。

(詳細內容點擊視頻了解)

「他的勤奮也超出常人」

歐亞科學院院士彭公炳:

我有幸認識曾先生已經60年了,曾先生是我的良師益友。2006年,以曾先生為首,我們出了一本集體著作《千裡黃雲——東亞沙塵暴研究》。曾先生投入了大量心血,精益求精,超乎常人想像前後修改了十餘次。儘管該書最後署名幾十人,但是自始至終都是由曾院士一個人完成的。

前蘇聯時期,有個科學家、社會學家叫茲別爾諾,他當時出了一本非常經典的著作。曾先生反覆琢磨分析這本書,把裡面的題解推導了五次,這是非常大的工作量。所以為什麼曾先生在應用數學方面有那麼大的成就?他是下了苦功夫的,天才必須要勤奮才能成功。曾先生不僅是天才,他的勤奮也超出常人。

現場,家鄉同為陽江的楊教授

也談了他作為「老鄉」眼中的曾院士

「是恩人、亦是老師」

中山大學大氣科學學院教授楊崧:

楊崧尊稱曾慶存院士為「曾老師」「曾先生」,曾院士於他,是恩人,也是恩師。在楊崧看來,曾先生還是一個非常有趣的人,他的學問很深,就像一本百科全書一樣,別人不知道的事情,他什麼都懂。在到廣西考察的時候,同行的人提出疑惑,曾先生就像翻字典一樣,給大家解釋。

楊崧印象非常深刻的是,他常到北京出差,便會約上曾先生,在小飯館裡吃飯、聊天,非常親切,在與他的交談中,學到了很多東西。「如果沒有榜樣的激勵作用,人很容易迷失。我的同學很多改行了,但是我還是對氣象保持高度的興趣,曾先生對我的影響很深。沒有他,我想我達不到現在的高度。」楊崧說。

曾先生做任何事情,首先考慮的是國家需要、科學發展,不會計較個人得失。未來是年輕人的,楊崧認為,年輕人應該多學習曾先生的家國情懷,要有廣闊的胸懷和視野,多思考一些造福人類的事情,專注學好本領,為家鄉、為祖國作奉獻。

(詳細內容點擊視頻了解)

果然,院士眼中的院士

也是閃閃發光

向所有致力於國家科學研究的學者致敬

相關焦點

  • 參加「大氣科學廣東論壇」院士專家談陽江印象、話陽江發展...
    11月17日至18日,參加「大氣科學廣東論壇」的部分院士專家先後走進陽江十八子世界發燒音響博物館、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實地考察世界瑰寶,品味陽江文化。院士專家毫不吝嗇,將環境優美、文化底蘊深厚、發展潛力大、宜居宜業宜遊等美譽冠之陽江,看好陽江發展,相信未來大有可為。
  • 曾慶存院士獲頒第61屆國際氣象組織獎
    曾慶存院士(左三)獲頒第61屆國際氣象組織獎。徐相華 攝影隨後,曾慶存院士應邀在會上做了題為「氣象災害的監測、預測和防治調度」的科學報告。中國常駐聯合國日內瓦辦事處和瑞士其他國際組織代表團大使馬朝旭、中國氣象局副局長沈曉農等出席了頒獎典禮。
  • 把唯一的院士工作站建回家鄉!陳文興院士工作站在紹揭牌!
    11月28日上午,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文興與浙江古纖道綠色纖維有限公司共建院士工作站正式揭牌。陳文興院士團隊,紹興市委副書記、市長盛閱春,紹興市人民政府秘書長王芬祥,紹興市委組織部副部長、市委人才辦常務副主任王國飆等領導嘉賓出席並見證了揭牌儀式。
  • 農科「院士天團」進駐廣州黃埔隆平院士港
    國際在線廣東頻道消息(記者 朱子榮 通訊員 徐潔芹 範敏玲):由共和國勳章獲得者、「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領銜,農科「院士天團」正式進駐廣州黃埔。
  • 袁隆平領銜,農科「院士天團」正式進駐廣州隆平院士港
    大洋網訊 由共和國勳章獲得者、「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領銜,農科「院士天團」正式進駐黃埔。11月20日,隆平院士港院士進港活動暨農業創新發展基金設立活動在廣州科學城會議中心舉行。袁隆平、謝華安、羅錫文、鄒學校、劉仲華等首批院士團隊進駐,隆平農業科技黃埔研究院、華南農業大學黃埔創新研究院、湖南農業大學黃埔創新研究院現場揭牌,隆平院士港打造現代農業科技「黃埔軍校」邁出關鍵性一步。由袁隆平院士倡議發起的廣州市隆平院士港農業創新發展基金於當天正式設立。袁隆平院士本人以湖南省袁隆平農業科技獎勵基金會的名義捐贈10萬元作為啟動資金。
  • 曾慶存:60年前提出的天氣預報算法沿用至今
    原標題: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曾慶存:60年前提出的天氣預報算法沿用至今圖片來源:新華網作為中國數值天氣預報業務的開創者,曾慶存成為201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中國第一代核潛艇總設計師黃旭華院士、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曾慶存院士,獲201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84歲的曾慶存,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氣象學會名譽理事長,也是在世界上享有極高知名度的氣象科學家(中國科學院官網的評價),早在上世紀50年代,他即進入氣象科學領域,成為中國氣象學承前啟後的關鍵科學家之一。
  • 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復明:將陽江海上風電實驗室打造成行業技術創新...
    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復明:將陽江海上風電實驗室打造成行業技術創新試驗高地 2020-06-20 20:2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黃旭華、曾慶存兩位院士獲201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最受關注的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授予我國核潛艇的先驅者之一黃旭華院士和我國著名大氣科學家曾慶存院士。中國核潛艇先驅黃旭華:獻身核潛艇事業 無怨無悔原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名譽所長、已九旬高齡的黃旭華院士是大家所熟知的功勳,他為我國核潛艇的從無到有、跨越發展、探索趕超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 袁隆平發起設立農業創新發展基金 農科「院士天團」進駐隆平院士港
    袁隆平、謝華安、羅錫文、鄒學校、劉仲華等首批院士團隊進駐,隆平農業科技黃埔研究院、華南農業大學黃埔創新研究院、湖南農業大學黃埔創新研究院現場揭牌,隆平院士港打造現代農業科技「黃埔軍校」邁出關鍵性一步。由袁隆平院士倡議發起的廣州市隆平院士港農業創新發展基金於當天正式設立。袁隆平院士本人以湖南省袁隆平農業科技獎勵基金會的名義捐贈10萬元作為啟動資金。
  • ...201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曾慶存曾任中國海洋學會副理事長...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向獲得201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原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黃旭華院士(右)和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曾慶存院士(左)頒獎。中共中央國務院隆重舉行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中共中央、國務院10日上午在北京隆重舉行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
  • 袁隆平領銜「院士天團」進駐廣州,農科「黃埔軍校」將成立
    20日,由「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領銜,農科「院士天團」正式進駐廣州市黃埔區隆平院士港。這次進駐的院士團隊都是業內翹楚。其中,中國科學院謝華安院士從事雜交稻育種研究,為中國雜交水稻研究與推廣並在國際保持領先地位作出了突出貢獻;中國工程院羅錫文院士長期致力於農業機械化研究,在農業機械化發展戰略與規劃領域成果卓著;中國工程院鄒學校院士在蔬菜新品種培育等方面創新性成績卓越,是蔬菜育種與資源研究的權威;中國工程院劉仲華院士在茶葉研究領域造詣深厚,是植物工程技術的傑出專家。
  • 「天氣預報之父」曾慶存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遙感衛星行業迎突破
    數值模擬裝置為地球「做CT」曾慶存院士首創的「半隱式差分法」,在世界上第一個成功求解原始方程作數值預報,並發展了數值天氣預報的數學物理基礎理論,是國際數值天氣預報理論的奠基人之一。不僅如此,曾慶存院士在衛星大氣紅外遙感研究中提出「最佳信息層」和反演方法,也被世界各主要衛星數據處理和服務中心所採用,服務於實時天氣預警和短期天氣預報。
  • 六院士聯袂出席HPC CHINA 2020
    中國科學院院士曾慶存、中國工程院副院長、工程院院士陳左寧 、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國良、中國工程院院士鄔江興、中國工程院院士孫凝暉、中國工程院院士劉炯天 ,六院士聯袂出席,並與來自中美日等國頂級高性能計算專家學者一道,共話高性能計算前沿研究應用及未來發展趨勢。
  • 過年還能回家嗎?院士給出建議,農民工的處境「讓人心疼」
    過年還能回家嗎?院士給出建議,農民工的處境"讓人心疼"艱難的一年終於快要過去,我們每個人對這一年的印象想必都十分的深刻,尤其是對於農民工而言。本身今年外出務工的時間就相對較晚了,而且"返鄉潮"比往年來得更早了一些。所以過年還能回家嗎?
  • 院士回家 看好成渝雙城機遇下內江未來
    受主辦方邀請,中國工程學院院士鄭皆連返回了闊別許久的家鄉。當天下午,參觀完張大千博物館、魏明倫碑文館,鄭皆連接受採訪時表示:「老家需要我做什麼,只要我能做就儘量做好。」 79歲高齡的鄭皆連生於內江市東興區,在隆昌求學,之後到廣西工作定居。他是路橋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廣西大學土木建築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
  • 粵籍院士黃旭華、曾慶存獲最高科技獎!看他們當年如何立志報國
    1月10日上午,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隆重召開,黃旭華院士、曾慶存院士獲201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這位老者就是93歲的黃旭華,他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中船重工719研究所名譽所長,他是中國第一代攻擊型核潛艇和戰略飛彈核潛艇總設計師,被稱為中國「核潛艇之父」。然而直至2014年2月份,黃旭華被央視評為「2013年度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之首後,他的事跡才逐漸為人們所知。
  • 南大院士「天團」領銜開講!面向新生,每門課有120個選修名額
    現代快報訊(記者 舒越)「現在,有一份super『加餐』放在你們面前,給你們直面院士『天團』,跟著他們上課的好機會!」9月13日,現代快報記者從南京大學獲悉,今年南大將推出「科學之光」系列通識課,邀請多位兩院院士和學術大牛,建設「科學之光」項目。2020年秋季學期共有5門課程開課,面向全體新生同學開放選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