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德華·蒙克:病魔、瘋狂和死亡是圍繞我搖籃的天使

2021-01-20 一甸藝術




2020

Sickness, madness, and death are the angels that surround my cradle and continue to accompany me throughout my life. We wanted to create not the kind of beautiful pictures that people hang on their living room walls, but works that capture human nature, art that can tug at the deepest heartstrings.

病魔、瘋狂和死亡是圍繞我搖籃的天使,且持續的伴隨我一生。我們想要創作的不是那種給人們掛在客廳牆上的漂亮圖畫,而是捕捉人性的作品,可以扣動心弦最深處的藝術。

——愛德華·蒙克




Edvard Munch

布面油畫·Oil on canvas




©愛德華·蒙克|燃燒香菸的自畫像 1895





©愛德華·蒙克|生病的孩子 The Sick Child





©愛德華·蒙克|哭泣的裸體 1913-1914





©愛德華·蒙克|夜遊者 1923-1924





©愛德華·蒙克|藝術家和他的模型 1919-1921





©愛德華·蒙克|星光燦爛的夜晚 1922-1924




©愛德華·蒙克|時鐘和床之間的自畫像 1940-1943




©愛德華·蒙克|絕望 1892




©愛德華·蒙克|Munch, c. 1901: 'Girls on the pier', oil-painting




©愛德華·蒙克|Edvard Munch, 1892: 'Melancholy', oil-painting





©愛德華·蒙克|Munch, 1899-1900: 'The dance of life', oil on canvas





©愛德華·蒙克|Munch, c. 1915: 'Death Struggle / Dødskamp', oil on canvas





©愛德華·蒙克|Munch, c. 1925-27: 'The house is burning', oil on canvas





©愛德華·蒙克|Munch, c. 1929-30: 'Jalousi i haven / Jealousy in the Garden', oil on canvas





©愛德華·蒙克|Edvard Munch, 1893: 'The Storm', oil on canvas





©愛德華·蒙克|Munch, 1933: 'Summer on Karl Johan Street, Oslo', oil-painting





©愛德華·蒙克|Munch, c. 1925: 'Workers Returning Home', oil on canvas





©愛德華·蒙克|Munch, c. 1911: 'The Sun / Solen', oil on canvas





©愛德華·蒙克|Munch, c. 1907-09: 'Weeping Woman / Gråtende kvinne', oil on canvas




©愛德華·蒙克|Edvard Munch, 1894: 'Madonna', oil-painting





©愛德華·蒙克|Munch, c. 1930-31: 'Winter Night, Ekely', oil on canvas





©愛德華·蒙克|Edvard Munch, 1893: 'The Scream





©愛德華·蒙克|Edvard Munch - Self-Portrait with a Bottle of Wine





©愛德華·蒙克|Edvard Munch - Self-Portrait





©愛德華·蒙克|Edvard Munch Hed by head Oil on canvas 1905




2020年   ▎「癙」 藝風暴

■ 繪畫作為一種敘述方式

向京 靈肉二元論|時代人物

毛焰 快是藝術的敵人|時代人物

閆冰:通過輕微仰視提示一種儀式感

楊加勇 現實之外的理想質疑|藝術人物

2020年深圳「端於高處,「險」 「貴」同與」

奈良美智:我要向那些裝腔作勢的傢伙,豎起中指開火

© An Art Space

This article is published by exclusive AN-ART SPACE, the artist authorized to publish, without permission, please do not reprint.

DIGITALl  MEDIA  OPERATION  PLATFORM
Copyright © 2020 AN ART SPACE. All rights reserved.Learn More About Art InformationCopyright © 2020 AN ART SPACE. All rights reserved.

相關焦點

  • 翠西·艾敏/愛德華·蒙克:探索「靈魂的孤獨」的異同
    愛德華·蒙克英國皇家藝術研究院展覽「特蕾西·艾敏/愛德華·蒙克:靈魂的孤獨」展出了艾敏25件作品,包括繪畫、霓虹燈和雕塑,其中有些作品是首次展出。這些作品試圖探索的是靈魂的孤獨。艾敏將這件作品和她精選的蒙克的油畫和水彩作品並置呈現。在倫敦,這個展覽佔據了三個展廳。明年夏天,這一展覽前往挪威奧斯陸時,還將展出包括艾敏的作品《我的床》,她拍攝於1998年的影片《向愛德華·蒙克致敬》和《我死去的孩子》,以及一系列失眠的自畫像。展廳中,綠色牆壁抵消了艾敏於2018年創作的繪畫《我從不要求墜入愛河》中咆哮的紅色。這讓我覺得如此。
  • 表現主義畫家愛德華·蒙克:將痛苦化為我指間的色彩
    如果要評一個最壓抑的畫家,我一定首選愛德華·蒙克。他的畫作裡總帶著某種憂傷,這種憂傷深深地吸引著觀者,仿佛掉入蒙克為我們描繪的色彩世界。愛德華·蒙克是挪威表現主義畫家和雕刻雕塑家。1863年12月12日出生於阿達斯巴克,1944年在奧斯陸去世。
  • 鑑賞|上海「蒙克展」中的版畫,也是畫家的心靈日記
    蒙克是從挪威峽灣走出的天才畫家,他的藝術道路可謂一場「逆襲」。他在長達超過60年的創作生涯中留下了大量優秀的繪畫作品。這其中,油畫及版畫無疑是最為重要且出彩的部分。而此次展覽的重點無疑是他的版畫作品,通過這些作品可以讀到他筆下的孤獨、絕望、焦慮、死亡和愛的感受,這也是畫家的心靈日記。
  • 「吶喊與迴響——愛德華·蒙克版畫與油畫展(2020岡德森收藏...
    這個秋天,如果漫步外灘,如果對內心和情緒主題感興趣,那麼請不要錯過「吶喊與迴響——愛德華·蒙克版畫與油畫展(2020岡德森收藏)」。據界面藝術了解,此次展覽由上海久事美術館、上海邁卡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攜手挪威Snowflake藝術公司聯合主辦,上海市對外文化交流協會大力支持。
  • 萬斯Vans 聯名款 愛德華蒙克聯名(吶喊)
    萬斯Vans Authentic x Moma 聯名款 愛德華蒙克聯名(吶喊) 此次聯名鞋款以愛德華蒙克的標誌性作品《吶喊》作為原型創作 簡直藝術品! Vans Era-直是自我表達的畫布,本季它更是世界上最具標誌性的藝術品之一。
  • 蒙克作品今秋將來滬,計劃展出油畫與《吶喊》石版畫等
    18歲左右的愛德華·蒙克愛德華·蒙克,1863年12月12日出生於挪威東部小鎮洛頓 (Loten),挪威藝術家、版畫家,現代表現主義之父,象徵主義的代表人物。岡德森是藝術品和古董收藏家,也是挪威重要的蒙克作品藏家,其藏品展示在Geilo山村的Vestlia Resort酒店。如今,岡德森希望與他人分享其藏品,交流文化歷史是他的目標之一。
  • 西方藝術史:表現主義繪畫之父-生存死亡與壓抑的蒙克「126」
    畫家為了抓住『第一印象』,把痛苦的、個人化的經驗以繪畫的藝術形式表現出來,蒙克在構思上經歷了巨大的思想震蕩。《病中的女孩》自此成為了他一生的創作主題,蒙克差不多每隔十年就重複畫一幅。用蒙克自己的話說:「這可能是我最重要的一幅畫,這是我藝術創作的一項突破,我在其後的作品,都應該歸功於這幅畫的誕生。」在這幅畫中,蒙克使用了一種近乎瘋狂的『創作——毀壞——再創作——再毀壞』的作畫方式。
  • 蒙克《吶喊》中的人物原型是什麼?新發現讓人意想不到
    《吶喊》是19世紀挪威表現主義畫家愛德華·蒙克的代表作之一。蒙克在1892年1月22日的一篇日記中記錄了《吶喊》的靈感來源:我跟兩個朋友一起迎著落日散步我感受到一種憂鬱突然間,天空變得血紅我停下腳步,靠著欄杆,精疲力盡我感覺火紅的天空像鮮血一樣掛在上方
  • 蒙克來魔都了!《吶喊》卻不是唯一值得尖叫的
    他的很多作品在問世之初的確曾在歐洲引起強烈反響和巨大爭議,被認為是毫無價值的塗鴉式習作。其代表作《吶喊》在不少人眼中儼然「鬧鬼的黃昏」,只見一個性別不明、猶如幽靈般的人物站在奧斯陸峽灣旁,神情驚恐地以雙手捂著耳朵。    蒙克的畫其實是他的情緒日記,只不過時間上有所延遲。「我的藝術實際上是一種自願的坦白,也是我和我的生活關係的自我剖白。」
  • 《吶喊》等蒙克名作上海開展
    蒙克經典版畫《吶喊》的1895年石刻(手工上色)版本亮相上海。新華社記者許曉青攝新華社上海9月27日電(記者許曉青)繼一周多前莫奈名作《日出·印象》在上海外灘展出後,愛德華·蒙克的劃時代經典版畫《吶喊》日前在上海開展。
  • 除了那一聲「吶喊」,我們還能在蒙克大展上看見什麼?
    蒙克是從挪威峽灣走出的天才畫家,他的藝術道路可謂一場「逆襲」。通過這場展覽,可以讀到他筆下的孤獨、絕望、焦慮、死亡和愛的感受,這也是畫家的心靈日記。 蒙克展覽的中方策展人、久事美術館的馬真正告訴記者: 「壓抑、驚恐、悲傷、吶喊,這些詞如今已成為了2020年全球的關鍵詞,而這些關鍵詞正是蒙克所關注的。就如蒙克曾說的,我要描繪那些在生存、在感受、在痛苦、在戀愛的活生生的人們。」
  • 和藝術大師蒙克「尖叫」吧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愛德華·蒙克愛德華·蒙克(1863-1944),挪威藝術家,也是享譽全球的表現主義大師。在蒙克的所有作品中,《吶喊》是當今世界上認知度最高的藝術作品之一。2020年9月25日,展覽「吶喊與迴響——愛德華·蒙克版畫及油畫展 (2020岡德森收藏)」在上海久事美術館開幕。此次展覽作品來自於挪威的收藏家帕爾·岡德森(Pl Gundersen),展出的53件作品,包括蒙克最早的一批版畫創作,以及其生涯晚期的繪畫作品。
  • 除了那一幅《吶喊》,蒙克大展上我們還能看見什麼?
    蒙克是從挪威峽灣走出的天才畫家,他的藝術道路可謂一場「逆襲」,通過展覽,參觀者可以讀到他筆下的孤獨、絕望、焦慮、死亡和愛的感受,這也是畫家的心靈日記。蒙克展覽的中方策展人、久事美術館的馬真正告訴記者,「壓抑、驚恐、悲傷、吶喊這些詞。如今已成為全球的關鍵詞,而這些正是蒙克所關注的。就如蒙克曾說的,他要描繪那些在生存、在感受、在痛苦、在戀愛的活生生的人們。
  • 足不出「滬」,和藝術大師蒙克一起「吶喊」
    圖說:《吶喊與回想》展覽海報 官方圖表現主義代表作《吶喊》中,人物捂著耳朵的形象深入人心,9月25日起,由53件原創作品組成的「吶喊與迴響——愛德華·蒙克版畫及油畫展」,將在上海久事美術館展出,其中就包括珍貴的1895年石版畫、蒙克唯一手工上色版的
  • 夏日場景人物畫:海灘上的英格爾-蒙克|美術作品
    愛德華·蒙克繪畫帶有強烈的主觀性和悲傷壓抑的情調。他對心理苦悶的強烈的,呼喚式的處理手法對20世紀初德國表現主義的成長起了主要的影響。Inger at the Beach-愛德華·蒙克美術作品作者:愛德華·蒙克(Edvard Munch)
  • 挪威海產品牌攜手久事美術館 美食融合作品讓「全城遇見蒙克」-中...
    ·蒙克的誕辰日,正在舉辦「吶喊與迴響——愛德華·蒙克版畫及油畫展」的上海久事美術館日前推出「全城遇見蒙克」活動,來自挪威的海產品牌Norway in a Box 參與合作,以蒙克本人最喜愛的鱈魚為食材,結合不同國家料理,讓現場嘉賓們享用多國美食,以紀念這位天才藝術家。
  • AIPP知識-加拿大愛德華王子島,一個浮于波浪上的搖籃
    在加拿大有個美麗的傳說:上帝把他創造的大地的一部分,放在波濤洶湧的大西洋中,於是就成了「波浪中的搖籃」—— 愛德華王子島。愛德華王子島位於加拿大東部,是加拿大最小的省份。氣候特點愛德華王子島作為一個島嶼,四面環海,相對於加拿大大陸,氣候比較溫和,冬季不是很冷,夏季又不是很熱,十分涼爽,是避暑的好去處。愛德華王子島四季雨水充足,尤其冬季降雪量比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