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藝術史:表現主義繪畫之父-生存死亡與壓抑的蒙克「126」

2020-12-17 藝術寶庫美術

表現主義和新表現主義的藝術

愛德華·蒙克(Edvard Munch,1863-1944年)是具有世界聲譽的挪威藝術家,西方現代表現主義繪畫藝術的先驅。他的繪畫帶有強烈的主觀性和悲傷壓抑的情調。畢卡索、馬蒂斯和德國法國的一些藝術家都從他的作品中得到啟發。他對心理苦悶強烈呼喚式的處理手法,對20世紀初德國表現主義的成長起了主要的影響。

《女孩點燃火爐 》1883年

人們發現,在繪畫藝術中,精神分裂症能喚起沒有藝術素養的人的藝術活力,有時還能增加已成名的藝術家的創造力。也許像心理學家們所表明的那樣,藝術家確實存在潛在的精神病的傾向,而藝術創作則有助於防止潛在的精神錯亂表面化。有位作家曾說過:「有時我奇怪,所有那些不寫作、譜曲或畫畫的人是怎樣做到得以逃避發瘋、憂鬱、驚恐這些人類境遇中總是存在的東西」。這種繪畫的治療作用在表現主義繪畫之父愛德華·蒙克身上表現得猶為明顯。

《清晨》1884年

蒙克5歲那年,母親因患肺結核而去世,父親難過抑鬱的神經強烈地感染了失去母親的蒙克,這是他一生中首次感受到死亡的恐怖。蒙克13歲那年,年長兩歲的姐姐也因肺病去世,她的死再次刺激了蒙克的神經。接下來他的妹妹也患了精神分裂症。這一系列的打擊所引發的傷痛,深深地印在了蒙克的心裡,決定了蒙克的性格和他前半生創作的基調。從他的《病孩》、《在靈床旁》和《母親之死》等作品中我們能很清楚地看到這一點。

《臨終》1893年

《病孩/病中的孩子/病中的女孩》是蒙克去世的姐姐蘇菲的肖像畫。畫家為了抓住『第一印象』,把痛苦的、個人化的經驗以繪畫的藝術形式表現出來,蒙克在構思上經歷了巨大的思想震蕩。《病中的女孩》自此成為了他一生的創作主題,蒙克差不多每隔十年就重複畫一幅。用蒙克自己的話說:「這可能是我最重要的一幅畫,這是我藝術創作的一項突破,我在其後的作品,都應該歸功於這幅畫的誕生。」在這幅畫中,蒙克使用了一種近乎瘋狂的『創作——毀壞——再創作——再毀壞』的作畫方式。蒙克自己是這樣描述的:我的畫布上呈現了一幅佳作,但卻不是我所想要表達的。這幅畫在一年之中我重複畫了好幾次,我把它刮掉,又重新再塗上顏色,不斷尋找我的第一個印象,那透明而蒼白的皮膚,那嚅動的嘴,那顫抖的雙手。

《病孩》1886年

《在靈床旁/女病人房中的死神/病室裡的死亡》1895年

《母親之死/逝去的母親》1899年

蒙克多以生命、死亡、疾病、戀愛、絕望、恐怖和寂寞等為題材,發掘人類心靈中的各種狀況,用對比強烈的線條、色塊,大膽奔放的筆觸,豔麗豐富的色彩,簡潔概括誇張的造型,抒發自己的感受和情緒;他的畫風是歐洲的表現主義形成的前奏,他的創作有「心靈的現實主義」的稱號。

《憂鬱》

油畫《聖克盧之夜/桑·克勞德之夜》和《卡爾.約翰街的夜晚》標誌著他風格的轉折,顯示出他表現主義畫家的特質。

《桑·克勞德之夜》1890年

《卡爾.約翰大街的傍晚》1892年

1889年父親去世後,他的精神更是無法寄託,性格變得憂鬱而孤僻。孤獨、絕望、死亡等感覺深深地困擾著年輕的蒙克,到了非表達不可的程度。他要吶喊,他要畫出活生生的人們,以及他們的呼吸、感覺和受苦受難。

這時他畫出了他最重要的作品《吶喊》。在畫面最前面是骷髏又像是幽靈的人,就是畫家蒙克自己。他自己被「貫穿大自然的吶喊」所穿透,忍受不了那可怕的聲音,忍不住掩起自己的耳朵。這聲吶喊變成狂亂的彩色曲線,向他的周圍滾滾而來……他始終認為自己過於敏感的神經是遺傳所致,是家族的血緣導致自己變瘋。

蒙克後來在談及此畫時說:「一天傍晚,我和朋友走在路上,一邊是城市,另一邊是腳下的峽灣。夕陽西沉,天空變得像血一樣紅,我忽然無精打採,極度疲倦地止住腳步,黝黑色的海峽和道路顯示著血與火一樣的光舌。我停下來眺望峽灣,落日將雲彩染成血一般鮮紅。朋友走著,我卻一個人停在那裡因不安而顫抖著,我想我聽到了大自然不停地尖叫。於是,我畫了這幅畫——將雲彩畫得像真正的鮮血,讓色彩去吼叫。」

《吶喊》1893年

蒙克的《吶喊》和他所有的作品一樣,都是通過自身體驗才畫出的,他不是為了藝術而藝術,他所表達的只是對孤獨與死亡的恐怖感,有關他自己的憂鬱和不安。這就是他的創作的原動力所在。蒙克正是通過創作才打開了自己幽閉著的情感通道,作品給人強烈的刺激感,充滿著緊張不安、壓抑悲傷的情緒。在不自覺中洩露了自己無意識的情感,使內心產生的巨大精神能量得以渲洩。正如弗洛依德相信夢能使緊張在某種程度上緩解一樣,通過藝術來表達情感可以使他自己達到一種較為平和的狀態。倘若不是通過大量的創作來表達自己,他也許早就像妹妹一樣過早地精神崩潰了。

《絕望》1892年

90年代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春情/青春期/思春期》描繪的是半夜來了第一次月經,身體不由顫抖的少女,像是要保護自己似地兩腿緊閉,雙手擋在前面。莫名其妙的不安突然襲擊著少女,映在牆上的不吉祥的影子也一併在暗示對未來的人生感到不安。

畫家認為,女人天生就具有某種危險性,性的覺醒是不祥的。《春情》就是這一思想的體現。在蒙克看來,一個男人面對女人,不是因為遭拒絕而遭傷害,就是被勾引他的女人耗盡精力,愛情成了雄螳螂對雌螳螂的註定要毀滅自己的遊戲。這種思想,顯然受到北歐文學的深刻影響。在19世紀90年代以後的北歐作品中,女人總是被描繪成心狠手辣的美女蛇,給人帶來煩惱和不幸。

《春情》1894年

他於1894年開始從事版畫創作,在木刻、石版、銅版畫方面,都有獨特的創造。他的版畫題材多取自油畫,其中以《生命》組畫最為出色,被他自己稱為生命、愛和死的詩歌。

《吻 4》木版畫,1902年

《吻》是蒙克愛的系列作品之一。二十歲時,蒙克與有夫之婦米裡的初吻體驗,讓他留下了強烈、深刻的印象。畫面用沒有眼、鼻、嘴的五官、完全融為一體的戀人的臉,來表現接吻時熱情、恍惚、忘我的瞬間。

《吻》1892年

在蒙克的畫家生涯中,他曾多次改變藝術風格。在1880年代,蒙克是自然派《作家漢斯·耶格的肖像》和半印象派《拉法耶特大街/拉斐特街道》。1892年,蒙克樹立了具有個人特色的綜合派原始畫風《憂鬱》,在此色彩成為一種象徵,亦是種具有承載功能的元素《吶喊》。

《作家漢斯·耶格的肖像》1889年

《春天的卡爾·約翰街道》1890年

《拉斐特街道》1891年

《憂鬱》1892年

《夏夜之神秘》1892年

1890年代,蒙克傾向選擇景深較淺的作畫空間,他經常把畫中的人物安置在前臺。

《聖母瑪利亞/瑪多娜》1894年

《青春期》1894年

蒙克一直想表現人物的心理狀態,出現在他畫中的人物呈現了最能表現這種狀態的姿勢《灰燼》,這帶來一種好像人物、空氣、記憶、動作和時間在一剎那間凝固的感覺,那也許正是人物內心活動達到頂峰的一瞬間。

《灰燼》1894年

蒙克所畫的人物,猶如舞臺劇的各個角色《病室裡的死亡》,很可能每種特定的姿勢就代表一種特定情緒,類似於某種身體語言。由於蒙克所畫的人物都承擔著表現一種特定心理狀態的使命,所以他創造的男人和女人不是現實的。蒙克堅稱,印象派並不適合於自己的藝術。他對描寫現實也不感興趣,他要描寫的是那種充滿了情緒內涵的、具有巨大傳神力的狀態。為了達到這個目的,蒙克殫精竭慮地構思,他的作品製造了緊張氣氛。

《手》1893年

蒙克通過這些主題來表現他切身經歷的對生存和死亡的感受,比如《病中的孩子》、《病室裡的死亡》、《絕望》、《吸血鬼》、《焦躁》(1894年)、《灰燼》、《生命之舞》,每一幅畫都無與倫比地強烈地傳達著畫家的感覺和情緒,被描繪的具體對象的細節被簡化,而情緒則被誇張,具有永恆的震懾心靈的力量。蒙克的畫是用整個心靈來創作的,藝術家內心世界不加掩飾的忠實表達,迷途的欲望深淵和無法逃脫的死亡陰影的怪圈,生命的焦躁和無奈交織在一起。

《絕望》1894年

《憂慮》1894年

《吸血鬼》是蒙克愛的系列作品之一。最初畫的題目是《愛和痛苦》,對於蒙克來說,愛總是伴隨著痛苦,這幅畫就揭示了愛的陰暗面。女人在低下頭的男人脖子上親吻,就如同吸血鬼一般在吸取男人的靈魂;忍受愛的痛苦的男人是蒙克自己。

《吸血鬼》1894年

《對視》1894年

《月光》1895年

《次日》1895年

《男人與女人》1898年

《生命之舞》由早期的《生命》組畫的主題發展而來,以舞蹈的瞬間狀態來表達生活哲理。畫面中人物和環境都有著深刻的象徵意義:畫面左邊身著白色衣裙的姑娘因期待戀愛而興奮,象徵青春和純潔;中間一對擁抱起舞的紅衣女象徵沉溺燃燒著的愛情;右邊一位身著黑色長裙的婦女因戀愛而憔悴失落。背景中還有一些舞者被欲望所驅使,依然瘋狂舞動。畫家以不同心態的人物,形象地反映出人類欲望、成功與絕望的三個生命環節,以揭示生命的過程以及內心世界的變化。

《生命之舞》1900年

《蒸汽火車》1900年

《爬行者/紅色維吉尼亞爬山虎》1900年

《人生的四個階段》1902年

蒙克從1888年以來,幾乎每年都在面向奧斯高特蘭度過夏季,他喜歡畫這裡充滿幻想的夏日夜景,特別是橋上的少女們。蒙克說:「漫步在這個小鎮,如同走在我的繪畫中間。待在這裡我就很想畫畫。」

《在橋上的女孩兒/橋上的人群》

《奧斯高特蘭的街道》1902年

《奧斯高特蘭的女孩》1903年

《女兇手》1906年

《妓院場景》1907年

不幸的是,蒙克還是在1908年精神分裂了。在精神分裂中,他的精神得到了最徹底的解脫。

《在雅各布森醫院中的自畫像》1909年

從丹麥的哥本哈根接受治療回到挪威後,他仍能以很高的熱情堅持創作,他為奧斯陸大學講演廳創作熱力四射的巨大壁畫《太陽》,表現了人們對光明的渴望。

《太陽》1916年

《裸女》1913年

1916年蒙克在奧斯陸附近為美麗的大自然和勞動人民的純樸生活所吸引,創作了一組色彩歡快的畫面。其中表現勞動人民的作品有油畫《掃雪回家/掃雪工人》和《工人回家》等。這時所表達的東西與發病前徹底不同了,作品變得明亮、寧靜而富哲理。這就是美術史學家們所稱的"第二時期"。從這一時期的作品中我們只能得出一個結論,那就是蒙克內心的痛苦和衝突已經被釋放得無影無蹤了。

《回家路上的工人們1》1920年

從畫面上看,蒙克的作品充滿「精神氣息」,這對後來的藝術家產生了深遠影響。表現主義繪畫的主要特徵在於「借誇張與扭曲的色彩、線條,豐富畫面的表現力,用簡化的手法,注入更多的情感因素」。表現主義藝術家反對以理性方式作畫,認為這是違反精神的一種罪惡。

《星夜》

《波浪》1921年

《星夜》1924年

《紅房子與雲杉》1927年

表現主義的畫家介紹,詳見本公眾號其他文章:

西方藝術史:現代流派 扭曲怪誕的表現主義藝術概論【124】

西方藝術史:德國表現主義畫家中最有才華的基爾希納【125】

相關焦點

  • 西方藝術史:表現主義油畫家橋社創始人之一 施密特-羅特魯夫
    在橋社的繪畫中,他的作品代表一種粗野大膽奔放的表現主義風格。作品帶有建築感,比其他人具有更原始、更基本的力量。《雙重肖像》1919年《星星》1919年《栽植時間》1926年他在繪畫上曾受到蒙克、凡高、黑人藝術及立體派藝術的啟發。他的那些近似版畫風格的油畫,構圖奇巧,造型簡潔,色彩濃重而明快,用筆隨意而粗放。
  • 西方藝術史:表現主義繪畫 面具下孤獨狂歡的畫家 詹姆斯·恩索爾
    表現主義和新表現主義的藝術詹姆斯·恩索爾(James Ensor,1860-1949年),比利時畫家和圖形藝術家。表現主義的先驅者,對野獸派、德國表現主義和後來的超現實主義藝術,都有著重大的影響。他的作品充滿新奇特的幻想,想像力超越了繪畫的技法。色彩調子雅致和諧而優美抒情,光的運用準確而精彩,畫面結構造型嚴謹,帶有巴洛克和印象派的風格,而題材卻是奇異荒誕和恐怖的。他認為「理智是藝術的敵人,藝術家被理智所控,就會失去感覺。強大的本能因此而衰弱,靈感會匱乏。」
  • 西方藝術史:德國表現主義繪畫 現代油畫家馬克斯·佩息斯太因
    表現主義和新表現主義的藝術《瑪姬》1908年馬克斯·佩息斯太因《男人渴望的女人》《鏡子裡的舞者》《漁夫首領》《Rauchender Schweizer》1923年表現主義的畫家介紹,詳見本公眾號其他文章:西方藝術史:表現主義繪畫之父
  • 西方藝術史:表現主義先鋒派俄羅斯女性油畫家 馮·韋雷夫金作品
    西方藝術史:表現主義肖像作品油畫家「俄國的馬蒂斯」亞夫倫斯基)西方藝術史:俄羅斯美術巡迴展覽畫派現實主義代表畫家 列賓Repin)。線條、造型及畫風明顯受到蒙克的影響。,詳見本公眾號其他文章:西方藝術史:俄國現代抽象藝術 色彩、線條構成的幾何交響樂 瓦西裡·康定斯基 kandinsky【83】西方藝術史:表現主義明亮鮮豔的繪畫作品欣賞 油畫家奧古斯特·麥克【127】西方藝術史:表現主義肖像油畫家
  • 西方藝術史:表現主義明亮鮮豔繪畫作品欣賞 油畫家奧古斯特·麥克
    表現主義和新表現主義的藝術奧古斯特·麥克(馬凱/馬克 August Macke,1887-1914年)德國表現主義畫家,青騎士社團的成員。《Münsterkirche in Bonn》1907年《圖恩湖花園》1907年《圖恩湖花園的石榴樹》《用水泵的孩子們》麥克描繪景物、肖像、動物、靜物和場景,都保留了具象的形,把繪畫引向對世界更為客觀的理解
  • 西方藝術史:德國表現主義畫家中最有才華的恩斯特·基爾希納
    表現主義和新表現主義的藝術表現主義的藝術恩斯特·路德維格·基爾希納(Ernst Ludwig Kirchner,1880-1938《德勒斯登街道》在繪畫上,基希納追求簡潔的造型和鮮明的色彩,隨意富有動感的筆觸,呈現三角形色塊和幾何形構圖,通過對形和色的凝練處理而達到其畫面獨特的裝飾性平面效果。而這些表現主義作品上所充斥著的極度緊張的線條與筆觸的形式張力,在某種意義上正反映了基希納自身那瀕於崩潰的精神世界。
  • 西方藝術史:表現主義肖像作品油畫家「俄國的馬蒂斯」亞夫倫斯基
    表現主義和新表現主義的藝術《老猶太人》1893年阿歷克賽(塞)·馮·亞夫倫斯基(阿歷克謝·馮·雅弗林斯基,Alexej von西方藝術史:表現主義明亮鮮豔繪畫作品欣賞 油畫家奧古斯特·麥克西方藝術史:表現主義藝術家 抽象動物題材油畫家馬爾克作品欣賞
  • 西方藝術史:美國電影導演新表現主義畫家 朱利安·施納貝爾「130」
    《安東尼奧莫利納大道》1992年《安東尼奧莫利納大道》1992年新表現主義是帶有具象的、有表現主義特徵的繪畫,興起於德國,之後漫延到了全歐洲和美國,朱利安·施納貝爾到了80年代是美國新表現主義的代表人物。
  • 西方藝術史:法國野獸派和表現主義天才油畫家 基斯·凡·東根
    表現主義和新表現主義的藝術《自畫像》1895年基斯·凡·東根(吉斯/凱斯·凡·童根 kees van Dongen,1877-1968年)法國籍荷蘭畫家,野獸派代表人物,德國表現主義社團橋社的一員。他是位繪畫天才,少年時代就有素描和色彩佳作。他的作品濃墨重彩,以描繪優雅的婦女肖像出名。《周日的海灘》1900年他早期的繪畫風格深受法國後印象主義的影響,色調陰暗。他受畫家勞特累克的人物畫啟發,用墨水在紙上畫速寫,塗以簡單的純色水彩,筆法簡練、強勁、準確。
  • 除了那一幅《吶喊》,蒙克大展上我們還能看見什麼?
    此次展覽作品來自於挪威收藏家帕爾·岡德森,展出的53件作品,包含蒙克最早的一批版畫創作及其生涯晚期的繪畫作品。其中,一幅手工上色的石版畫《吶喊》,以及被譽為蒙克最出色的肖像版畫作品《胸針》尤為引人注目。蒙克的肖像與作品都作為文化象徵,出現在國家最高面值貨幣上,足見這位傳奇藝術家的地位。
  • 西方藝術史:新表現主義畫家西格瑪·波爾克 藝術界的鍊金師「129」
    表現主義和新表現主義的藝術西格瑪爾·波爾克(Sigmar Polke,1941-2010年)德國新表現主義代表性畫家,版畫家、攝影師,是上世紀60年代「資本現實主義運動《愛麗絲》波爾克在繪畫中有效地利用了膠印印刷技術,結合大眾流行圖像,生成一種混合的藝術語言,對戰後西方消費社會戲謔性地調侃,筆法粗獷,展現了他的幽默、想像、諷刺與機智。
  • 除了那一聲「吶喊」,我們還能在蒙克大展上看見什麼?
    展出的53件作品為蒙克最早的一批版畫創作,以及其生涯晚期的繪畫作品,其中包括一幅手工上色的石版畫《吶喊》,以及被譽為蒙克最出色的肖像版畫作品《胸針》。蒙克的肖像與作品都作為文化象徵出現在國家最高面值貨幣上,足以見得這位傳奇藝術家的地位。
  • 西方藝術史:表現主義藝術家 抽象動物題材油畫家馬爾克作品欣賞
    表現主義和新表現主義的藝術弗朗茲·馬爾克(弗蘭茨·馬克 Franz Marc,1880—1916年)德國表現主義藝術家,青騎士社的創始人之一。用色上受到麥克繪畫生動絢麗的色彩啟發。帶有田園牧歌似的愉悅氣氛。這些畫以富有表現主義色彩的對比鮮明飽滿的顏色,紅色、黃色、藍色、白色和紫色的動物們為主題,生活在色彩斑斕而抽象的自然風景中。《公牛》《狼》早期作品以自然主義的學術風格為主,畫風落寂憂鬱。
  • 西方藝術史:德國新表現主義畫家 喬治·巴塞利茨 形象倒置的人物畫...
    表現主義和新表現主義的藝術喬治·巴塞利茨(格奧爾格·巴澤利茲 Georg Baselitz,1938年- )是德國新表現主義的代表畫家。他的繪畫注重純粹圖像因素,有意忽視敘事性和象徵性。強烈的色彩和寬大而粗獷的筆觸渲染出獨特的畫面形象。他採用表現主義的技法,通過形式上的強調,物象脫離了本身的束縛,使得色彩的衝擊力得以提高,引發觀者對他厚重、悅目的畫法的注意。他說:"畫上下倒置的物體對繪畫很有用,因為這些物體喪失了作為物體的功用。"
  • 西方藝術史:德國表現主義新客觀派畫家 馬克斯·貝克曼
    表現主義和新表現主義的藝術馬克斯·貝克曼(Max Beckmann,1884-1950年 ),德國表現主義畫家,死亡的呻吟,粉色的肉體,猩紅的鮮血,灰色的天空,刺激著他脆弱而敏感的神經,使他患了嚴重的神經衰弱症。這種經歷使他的作品風格有了很大的改變,從開始的簡單直白的描繪事物的學院派風格,轉變到了抽象的描繪人物、場景等嚴肅題材繪畫。在色彩經常以清晰的藍色與綠色、明亮的紅色與黃色相結合。
  • 蒙克的《吶喊》表現出的恐懼感為什麼會引起現代人共鳴
    愛德華·蒙克(Edvard Munch,1863年12月12日 - 1944年1月23日)是具有世界聲譽的挪威畫家,他的繪畫帶有強烈的主觀性和悲傷壓抑的情調。畢卡索、馬蒂斯就曾吸收他的藝術養料,德國和法國的一些藝術家也從他的作品中得到啟發。
  • 西方藝術史:最難以理解最富詩意的瑞士表現主義畫家 保羅·克利
    粗重的黑色線條沉重而壓抑,畫面上瀰漫著悽涼和哀愁的氛圍。畫中間由符號和文字組合的方式,形成的蒼白的人物形象就像死神,他的眼睛、鼻子和嘴巴是由「T」、「O」、「d」三個字母組成,而這三個字母組成的「tod」一詞,在德語中正是死亡的意思。這個人物看似面向左邊,但五官又正對觀者,這一反常的處理,體現了畫家對死亡的一種身不由己的無奈和幽默,也是對生命的深刻領悟。
  • 西方藝術史:英年早逝天才的義大利畫家莫蒂裡安尼的「無眼美女」
    表現主義和新表現主義的藝術莫蒂裡安尼《自畫像》1919年阿美迪歐·莫蒂裡安尼他受東方繪畫和塞尚表現形態結構的影響,把人物的形象通過誇張變形而拉長臉龐和軀體的局部整體的比例,有的還任意歪斜,比如傾斜的頭、削肩。莫迪利亞尼注重用線造型,人物的輪廓線條柔韌、精練,使畫面呈現出一種富有韻律的優美節奏。
  • 表現主義畫家愛德華·蒙克:將痛苦化為我指間的色彩
    這幅畫的靈感來源於蒙克的姐姐索菲去世。當時她只有15歲,比蒙克還要小一歲。他們之間的關係非常親密,對於蒙克來說,目睹姐姐的死亡,是一次痛苦且可怕的事情。他一生中畫過6次這個主題,所以有6個不同的版本。大概每隔五年,他就重新繪畫這個主題,仿佛一劑療傷藥幫他疏導心裡對於姐姐死亡的這個恐懼。
  • 和藝術大師蒙克「尖叫」吧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愛德華·蒙克愛德華·蒙克(1863-1944),挪威藝術家,也是享譽全球的表現主義大師。在蒙克的所有作品中,《吶喊》是當今世界上認知度最高的藝術作品之一。2020年9月25日,展覽「吶喊與迴響——愛德華·蒙克版畫及油畫展 (2020岡德森收藏)」在上海久事美術館開幕。此次展覽作品來自於挪威的收藏家帕爾·岡德森(Pl Gundersen),展出的53件作品,包括蒙克最早的一批版畫創作,以及其生涯晚期的繪畫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