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現主義和新表現主義的藝術
愛德華·蒙克(Edvard Munch,1863-1944年)是具有世界聲譽的挪威藝術家,西方現代表現主義繪畫藝術的先驅。他的繪畫帶有強烈的主觀性和悲傷壓抑的情調。畢卡索、馬蒂斯和德國法國的一些藝術家都從他的作品中得到啟發。他對心理苦悶強烈呼喚式的處理手法,對20世紀初德國表現主義的成長起了主要的影響。
《女孩點燃火爐 》1883年
人們發現,在繪畫藝術中,精神分裂症能喚起沒有藝術素養的人的藝術活力,有時還能增加已成名的藝術家的創造力。也許像心理學家們所表明的那樣,藝術家確實存在潛在的精神病的傾向,而藝術創作則有助於防止潛在的精神錯亂表面化。有位作家曾說過:「有時我奇怪,所有那些不寫作、譜曲或畫畫的人是怎樣做到得以逃避發瘋、憂鬱、驚恐這些人類境遇中總是存在的東西」。這種繪畫的治療作用在表現主義繪畫之父愛德華·蒙克身上表現得猶為明顯。
《清晨》1884年
蒙克5歲那年,母親因患肺結核而去世,父親難過抑鬱的神經強烈地感染了失去母親的蒙克,這是他一生中首次感受到死亡的恐怖。蒙克13歲那年,年長兩歲的姐姐也因肺病去世,她的死再次刺激了蒙克的神經。接下來他的妹妹也患了精神分裂症。這一系列的打擊所引發的傷痛,深深地印在了蒙克的心裡,決定了蒙克的性格和他前半生創作的基調。從他的《病孩》、《在靈床旁》和《母親之死》等作品中我們能很清楚地看到這一點。
《臨終》1893年
《病孩/病中的孩子/病中的女孩》是蒙克去世的姐姐蘇菲的肖像畫。畫家為了抓住『第一印象』,把痛苦的、個人化的經驗以繪畫的藝術形式表現出來,蒙克在構思上經歷了巨大的思想震蕩。《病中的女孩》自此成為了他一生的創作主題,蒙克差不多每隔十年就重複畫一幅。用蒙克自己的話說:「這可能是我最重要的一幅畫,這是我藝術創作的一項突破,我在其後的作品,都應該歸功於這幅畫的誕生。」在這幅畫中,蒙克使用了一種近乎瘋狂的『創作——毀壞——再創作——再毀壞』的作畫方式。蒙克自己是這樣描述的:我的畫布上呈現了一幅佳作,但卻不是我所想要表達的。這幅畫在一年之中我重複畫了好幾次,我把它刮掉,又重新再塗上顏色,不斷尋找我的第一個印象,那透明而蒼白的皮膚,那嚅動的嘴,那顫抖的雙手。
《病孩》1886年
《在靈床旁/女病人房中的死神/病室裡的死亡》1895年
《母親之死/逝去的母親》1899年
蒙克多以生命、死亡、疾病、戀愛、絕望、恐怖和寂寞等為題材,發掘人類心靈中的各種狀況,用對比強烈的線條、色塊,大膽奔放的筆觸,豔麗豐富的色彩,簡潔概括誇張的造型,抒發自己的感受和情緒;他的畫風是歐洲的表現主義形成的前奏,他的創作有「心靈的現實主義」的稱號。
《憂鬱》
油畫《聖克盧之夜/桑·克勞德之夜》和《卡爾.約翰街的夜晚》標誌著他風格的轉折,顯示出他表現主義畫家的特質。
《桑·克勞德之夜》1890年
《卡爾.約翰大街的傍晚》1892年
1889年父親去世後,他的精神更是無法寄託,性格變得憂鬱而孤僻。孤獨、絕望、死亡等感覺深深地困擾著年輕的蒙克,到了非表達不可的程度。他要吶喊,他要畫出活生生的人們,以及他們的呼吸、感覺和受苦受難。
這時他畫出了他最重要的作品《吶喊》。在畫面最前面是骷髏又像是幽靈的人,就是畫家蒙克自己。他自己被「貫穿大自然的吶喊」所穿透,忍受不了那可怕的聲音,忍不住掩起自己的耳朵。這聲吶喊變成狂亂的彩色曲線,向他的周圍滾滾而來……他始終認為自己過於敏感的神經是遺傳所致,是家族的血緣導致自己變瘋。
蒙克後來在談及此畫時說:「一天傍晚,我和朋友走在路上,一邊是城市,另一邊是腳下的峽灣。夕陽西沉,天空變得像血一樣紅,我忽然無精打採,極度疲倦地止住腳步,黝黑色的海峽和道路顯示著血與火一樣的光舌。我停下來眺望峽灣,落日將雲彩染成血一般鮮紅。朋友走著,我卻一個人停在那裡因不安而顫抖著,我想我聽到了大自然不停地尖叫。於是,我畫了這幅畫——將雲彩畫得像真正的鮮血,讓色彩去吼叫。」
《吶喊》1893年
蒙克的《吶喊》和他所有的作品一樣,都是通過自身體驗才畫出的,他不是為了藝術而藝術,他所表達的只是對孤獨與死亡的恐怖感,有關他自己的憂鬱和不安。這就是他的創作的原動力所在。蒙克正是通過創作才打開了自己幽閉著的情感通道,作品給人強烈的刺激感,充滿著緊張不安、壓抑悲傷的情緒。在不自覺中洩露了自己無意識的情感,使內心產生的巨大精神能量得以渲洩。正如弗洛依德相信夢能使緊張在某種程度上緩解一樣,通過藝術來表達情感可以使他自己達到一種較為平和的狀態。倘若不是通過大量的創作來表達自己,他也許早就像妹妹一樣過早地精神崩潰了。
《絕望》1892年
90年代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春情/青春期/思春期》描繪的是半夜來了第一次月經,身體不由顫抖的少女,像是要保護自己似地兩腿緊閉,雙手擋在前面。莫名其妙的不安突然襲擊著少女,映在牆上的不吉祥的影子也一併在暗示對未來的人生感到不安。
畫家認為,女人天生就具有某種危險性,性的覺醒是不祥的。《春情》就是這一思想的體現。在蒙克看來,一個男人面對女人,不是因為遭拒絕而遭傷害,就是被勾引他的女人耗盡精力,愛情成了雄螳螂對雌螳螂的註定要毀滅自己的遊戲。這種思想,顯然受到北歐文學的深刻影響。在19世紀90年代以後的北歐作品中,女人總是被描繪成心狠手辣的美女蛇,給人帶來煩惱和不幸。
《春情》1894年
他於1894年開始從事版畫創作,在木刻、石版、銅版畫方面,都有獨特的創造。他的版畫題材多取自油畫,其中以《生命》組畫最為出色,被他自己稱為生命、愛和死的詩歌。
《吻 4》木版畫,1902年
《吻》是蒙克愛的系列作品之一。二十歲時,蒙克與有夫之婦米裡的初吻體驗,讓他留下了強烈、深刻的印象。畫面用沒有眼、鼻、嘴的五官、完全融為一體的戀人的臉,來表現接吻時熱情、恍惚、忘我的瞬間。
《吻》1892年
在蒙克的畫家生涯中,他曾多次改變藝術風格。在1880年代,蒙克是自然派《作家漢斯·耶格的肖像》和半印象派《拉法耶特大街/拉斐特街道》。1892年,蒙克樹立了具有個人特色的綜合派原始畫風《憂鬱》,在此色彩成為一種象徵,亦是種具有承載功能的元素《吶喊》。
《作家漢斯·耶格的肖像》1889年
《春天的卡爾·約翰街道》1890年
《拉斐特街道》1891年
《憂鬱》1892年
《夏夜之神秘》1892年
1890年代,蒙克傾向選擇景深較淺的作畫空間,他經常把畫中的人物安置在前臺。
《聖母瑪利亞/瑪多娜》1894年
《青春期》1894年
蒙克一直想表現人物的心理狀態,出現在他畫中的人物呈現了最能表現這種狀態的姿勢《灰燼》,這帶來一種好像人物、空氣、記憶、動作和時間在一剎那間凝固的感覺,那也許正是人物內心活動達到頂峰的一瞬間。
《灰燼》1894年
蒙克所畫的人物,猶如舞臺劇的各個角色《病室裡的死亡》,很可能每種特定的姿勢就代表一種特定情緒,類似於某種身體語言。由於蒙克所畫的人物都承擔著表現一種特定心理狀態的使命,所以他創造的男人和女人不是現實的。蒙克堅稱,印象派並不適合於自己的藝術。他對描寫現實也不感興趣,他要描寫的是那種充滿了情緒內涵的、具有巨大傳神力的狀態。為了達到這個目的,蒙克殫精竭慮地構思,他的作品製造了緊張氣氛。
《手》1893年
蒙克通過這些主題來表現他切身經歷的對生存和死亡的感受,比如《病中的孩子》、《病室裡的死亡》、《絕望》、《吸血鬼》、《焦躁》(1894年)、《灰燼》、《生命之舞》,每一幅畫都無與倫比地強烈地傳達著畫家的感覺和情緒,被描繪的具體對象的細節被簡化,而情緒則被誇張,具有永恆的震懾心靈的力量。蒙克的畫是用整個心靈來創作的,藝術家內心世界不加掩飾的忠實表達,迷途的欲望深淵和無法逃脫的死亡陰影的怪圈,生命的焦躁和無奈交織在一起。
《絕望》1894年
《憂慮》1894年
《吸血鬼》是蒙克愛的系列作品之一。最初畫的題目是《愛和痛苦》,對於蒙克來說,愛總是伴隨著痛苦,這幅畫就揭示了愛的陰暗面。女人在低下頭的男人脖子上親吻,就如同吸血鬼一般在吸取男人的靈魂;忍受愛的痛苦的男人是蒙克自己。
《吸血鬼》1894年
《對視》1894年
《月光》1895年
《次日》1895年
《男人與女人》1898年
《生命之舞》由早期的《生命》組畫的主題發展而來,以舞蹈的瞬間狀態來表達生活哲理。畫面中人物和環境都有著深刻的象徵意義:畫面左邊身著白色衣裙的姑娘因期待戀愛而興奮,象徵青春和純潔;中間一對擁抱起舞的紅衣女象徵沉溺燃燒著的愛情;右邊一位身著黑色長裙的婦女因戀愛而憔悴失落。背景中還有一些舞者被欲望所驅使,依然瘋狂舞動。畫家以不同心態的人物,形象地反映出人類欲望、成功與絕望的三個生命環節,以揭示生命的過程以及內心世界的變化。
《生命之舞》1900年
《蒸汽火車》1900年
《爬行者/紅色維吉尼亞爬山虎》1900年
《人生的四個階段》1902年
蒙克從1888年以來,幾乎每年都在面向奧斯高特蘭度過夏季,他喜歡畫這裡充滿幻想的夏日夜景,特別是橋上的少女們。蒙克說:「漫步在這個小鎮,如同走在我的繪畫中間。待在這裡我就很想畫畫。」
《在橋上的女孩兒/橋上的人群》
《奧斯高特蘭的街道》1902年
《奧斯高特蘭的女孩》1903年
《女兇手》1906年
《妓院場景》1907年
不幸的是,蒙克還是在1908年精神分裂了。在精神分裂中,他的精神得到了最徹底的解脫。
《在雅各布森醫院中的自畫像》1909年
從丹麥的哥本哈根接受治療回到挪威後,他仍能以很高的熱情堅持創作,他為奧斯陸大學講演廳創作熱力四射的巨大壁畫《太陽》,表現了人們對光明的渴望。
《太陽》1916年
《裸女》1913年
1916年蒙克在奧斯陸附近為美麗的大自然和勞動人民的純樸生活所吸引,創作了一組色彩歡快的畫面。其中表現勞動人民的作品有油畫《掃雪回家/掃雪工人》和《工人回家》等。這時所表達的東西與發病前徹底不同了,作品變得明亮、寧靜而富哲理。這就是美術史學家們所稱的"第二時期"。從這一時期的作品中我們只能得出一個結論,那就是蒙克內心的痛苦和衝突已經被釋放得無影無蹤了。
《回家路上的工人們1》1920年
從畫面上看,蒙克的作品充滿「精神氣息」,這對後來的藝術家產生了深遠影響。表現主義繪畫的主要特徵在於「借誇張與扭曲的色彩、線條,豐富畫面的表現力,用簡化的手法,注入更多的情感因素」。表現主義藝術家反對以理性方式作畫,認為這是違反精神的一種罪惡。
《星夜》
《波浪》1921年
《星夜》1924年
《紅房子與雲杉》1927年
表現主義的畫家介紹,詳見本公眾號其他文章:
西方藝術史:現代流派 扭曲怪誕的表現主義藝術概論【124】
西方藝術史:德國表現主義畫家中最有才華的基爾希納【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