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是古華夏部落聯盟首領,中國遠古時代華夏民族的共主;
炎帝,是中國上古時期姜姓部落的首領尊稱,號神農氏,又號魁隗氏、連山氏、列山氏,別號朱襄 (尚有爭議,也有說朱襄氏部落曾有三代首領尊號炎帝 )。三者分別是三個部落的首領,且在之後,黃帝與炎帝之間進行「阪泉之戰」,打敗炎帝;「冀州之戰」,黃帝收繳了蚩尤部落的武器;之後,蚩尤攻打炎帝部落,炎帝求救於黃帝,引發了涿鹿之戰。因而,三者間是競爭關係,且最終以黃帝的勝利為終結。
蚩尤 上古時代九黎族部落酋長,中國神話中的武戰神。原為炎帝臣屬,炎帝被黃帝擊敗後,蚩尤率八十一個兄弟舉兵與黃帝爭天,在涿鹿展開激戰。傳說蚩尤有八隻腳,三頭六臂,銅頭鐵額,刀槍不入。善於使用刀、斧、戈作戰,不吃不休,勇猛無比。黃帝不能力敵,請天神助其破之。殺得天昏地暗,血流成河。蚩尤被黃帝所殺,帝斬其首葬之,首級化為血楓林。後黃帝尊蚩尤為「兵主」,即戰爭之神。他勇猛的形象仍然讓人畏懼,黃帝把他的形象畫在軍旗上,用來鼓勵自己的軍隊勇敢作戰,諸侯見蚩尤像不戰而降。傳說中蚩尤性情豪爽、剛直不阿、打仗勇往直前,充滿武將帝王陽剛之美,不為一代蓋世豪傑。後來人們為了歌頌黃帝,便醜化蚩尤,把他論為妖魔、邪神形象。
2.黃帝黃帝是中華民族的始祖。姓公孫,居軒轅之丘,故號軒轅氏。因養有猛獸熊,也稱有熊氏。黃帝生性靈活,能說會道,道德情操高尚,被擁為西北方遊牧部族的首領。他聯合炎帝,打敗由蚩尤九黎族的入侵,代神農統一部落聯盟,成為「黃帝」首領。相傳黃帝時期有許多創造和發明,如養蠶、舟車、文字、音律、算數、醫學等。歷史上的堯、舜、夏、商、周,都是黃帝的後裔,故稱「軒轅後裔」和「炎黃子孫」。
3.炎帝神農氏便是傳說中的炎帝。炎帝是中國的太陽神,又說他是農業之神,教民耕種,他還是醫藥之神,相傳就是神農嘗百草,創醫學。傳說他死於試嘗的毒草藥。大約在
四千多年以前,我國黃河、長江流域一帶住著許多氏族和部落。其中最著名的是黃帝部落、炎帝部落以及蚩尤部落。黃帝部落的發祥地在陝西北部,後來向東北遷徙,最後定居在河北涿鹿附近。炎帝部落的發祥地在陝西渭水中遊一帶,其東遷路線是沿著渭水東下,順著黃河南岸到達山東。蚩尤部落的活動範圍大致是北自山東南部,西至河南東部,西南至河南南部,南至安徽中部,東達海邊。炎帝部落東遷的結果,是在山東、河南一帶與原居住在這一地區的蚩尤部落相遇,發生了衝突。經過長期的鬥爭,炎帝部落被打敗,逃往河北涿鹿投靠黃帝部落。這兩個部落聯合起來與蚩尤在涿鹿進行了大戰,蚩尤敗後逃到冀州一帶,被黃帝部落殺死。這就是史書上有名的「涿鹿之戰」。
涿(zhuō)鹿之戰,距今大約4600年前,黃帝部族聯合炎帝部族,與蚩尤所進行的一場大戰。是中國最早有記錄的戰爭。這場戰爭使黃帝逐步統一了黃河流域的各個部落,使黃河流域各地區的文化開始互相融合併產生了早期的華夏文化,奠定了華夏文明的基礎。關於這次大戰,有許多神話式的傳說。據說黃帝平時馴養了熊、羆(音pí)、貔(音pí)、貅(音xiū)、貙(音chū)、虎六種野獸,打仗時把這些猛獸放出來助戰。有人認為,傳說中的六種野獸實際上是以野獸命名的六個氏族。蚩尤的兵士雖然兇猛,但是遇到黃帝和炎帝強大的同盟軍隊,也抵擋不住,紛紛敗逃,黃帝帶領兵士乘勝追殺。蚩尤請來了「風伯雨師」助戰,一時間天昏地黑,濃霧迷漫,狂風大作,雷電交加。黃帝也不甘示弱,請天女幫助,驅散了風雨,終於打敗了蚩尤。也有一種傳說,說是蚩尤用妖術製造了一場大霧,使黃帝的兵士迷失了方向。黃帝用「指南車」來指引,帶領兵士,依著蚩尤逃跑的方向追擊,結果把蚩尤捉住殺死。戰後,黃帝對蚩尤部落採取了安撫政策,這樣留在北方的蚩尤部落成員就加入了炎黃部落。不久,炎、黃為爭做霸主,也發生了衝突,大戰於阪泉(今河北涿鹿縣東南的蚩尤村),炎帝被打敗,這就是「阪泉之戰」。戰後,炎帝部落徹底歸服了黃帝,加上蚩尤部落留在北方的成員,進一步結合起來。黃帝在今涿鹿縣礬山鎮建起歷史上最早的一座都城--黃帝城(遺址今仍保留)。
涿鹿和阪泉兩次大戰後,炎黃後裔從河北一帶向南發展,打敗了其他部落,一直進到黃河流域一帶定居下來。中原地區的那些原來不同祖先的居民,不管是炎黃蚩部落的後裔,還是夷人、羌人部落的後裔,都自認為是黃帝子孫,經過長期的共同生活,共同繁衍,互相融合,共同組成了我國中原地區的遠古居民,自稱「華夏族」。西初周年,周公營建洛邑,稱之為「中土」,而居住在中原地區的又是華夏族,所以古代人稱為「中華」。
後來,由於華夏族和其他各族的不斷融合,「中華」逐漸成為代表整個中國的名稱,中華民族成為我國各民族的總稱。「炎黃子孫」隨之帶有更廣泛的含義,成為中華民族各族人民的共同稱謂。
【創11:9】因為耶和華在那裡變亂天下人的言語,使眾人分散在全地上,所以那城名叫巴別(就是變亂的意思)。
我們中國人,一般習慣稱自己是「華夏民族」和「炎黃子孫」,那麼,我們中華民族的源頭在哪裡呢?河北省張家口市的涿鹿縣,位於河北省西北部,5000年前,中華民族的三大人文始祖黃帝、炎帝和蚩尤,在這裡徵戰、耕作、融合,創造了中華民族共認的「龍」圖騰,開創了中華五千年的文明史,實現了中華民族的大融合。圖為涿鹿縣軒轅西路上的三祖文化公園。
三祖文化公園內的黃帝、炎帝和蚩尤雕塑,他們雖然也曾相互打仗、劍拔弩張,今人把他們塑到了一起,肩並肩,傲視前方,看歷史洪流,滾滾復湯湯。
黃帝塑像。黃帝生於公元前2717年,死於公元前2599年,活了118歲。據說他是少典與附寶之子,本姓公孫,後改姬姓,因居軒轅之丘號軒轅氏,後遷徙至涿鹿一帶。
炎帝塑像。炎帝傳為神農氏,牛首人身,姜姓部落的首領,因懂得用火而得到王位,所以稱為炎帝。從神農起,姜姓部落共有九代炎帝。
蚩尤雕塑。當時,南方九黎族首領是蚩尤,十分強悍,和炎帝爭奪土地肥沃的、易於耕作生活的黃河下遊地區,炎帝敗北後向黃帝求救,並結為聯盟。黃帝統帥炎、黃兩個部落,與蚩尤在涿鹿大戰,蚩尤兵敗被殺。
涿鹿之戰後,炎黃兩部落又發生了戰爭,黃帝打敗了炎帝,炎、黃等部落在黃帝的領導下融合成了華夏民族。這就是我們習慣稱自己是「華夏民族」和「炎黃子孫」的來由。圖為三大人文始祖雕塑下面的中華姓氏,「習」、「王」十分醒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