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競營銷的世界裡,俱樂部究竟是怎樣的存在?從贊助成本來說,相比於動輒上千萬的賽事贊助,俱樂部是一個更優渥的標的,普適各種預算範圍的品牌主;從營銷效果來說,選擇一家俱樂部,更像是選擇了一場漫長、不確定徵途,也像是一次「抽獎」,如果在去年拿下FPX,在前年抽中iG,那麼世界賽奪冠帶來的流量井噴一定會讓你大呼值回票價。
9月16日,我受邀參加2020 LPL聯盟俱樂部商業發展論壇,ECO氪體亦作為特約合作媒體全程參與,以下文字是關於對電競俱樂部商業化這一命題的思考,成稿於活動前夜。
文 / 駱達
編輯 / 郭陽
思考1:沒有好成績,商業化一定做不好?
不論是傳統體育,還是電子競技,「成績」是俱樂部在商業化領域最重要的競爭力。
S10全球總決賽即將到來,電競營銷的戰爭烽火已經點燃。從項目的角度來說,《英雄聯盟》是目前主流電競中相對「硬核」的項目,LPL的用戶則有著極強的賽區榮譽感與慕強心理,尤其是在過去兩年奪冠勢頭的加持下,成績的影響力只會有增無減,一句話——「電子競技,菜是原罪」。
然而,冠軍只有一個,競技體育其實是一條目的地光芒萬丈,實則充滿冒險的「兇途」,多數無法奪冠的俱樂部,如何解決商業化運作的問題?進一步來說,沒有爭冠的好成績,一定無法做好商業化嗎?
在2013年弗格森退休後,曼聯,這家英超豪門的聯賽成績起起落落,但商業價值和商業合作方面,卻一直維持在職業足球俱樂部的塔尖。
為什麼?
原因基本有兩個,首先,俱樂部原有的影響力、地域文化底蘊、球迷基礎非常牢固,成績的波動雖有影響,但已經被弱化到不會成為決定性因素。與此同時,俱樂部在運營方面有清晰的方向,明白如何去放大、去延續曼聯這個品牌的內核。
當然,我們要考慮到一個客觀現狀——在電競俱樂部中,儘管地域化在推行,但這種自上而下(先有俱樂部再找城市落地)的方式,和傳統體育俱樂部的自下而上(在城市土生土長起來)有明顯的差異,曼聯有曼徹斯特本地粉絲的基本盤,但電競俱樂部們多數是暫時沒有的,這種客觀現狀也對俱樂部塑造品牌文化、地域化運營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另一方面,一些已經積累了一定文化基因的隊伍,比如EDG、WE、BLG,在塑造品牌文化角度有思考和運營思路,這對俱樂部未來商業化進程中,「抗成績波動能力」是有積極效果的。
思考2:比賽輸了,商業化一定要緘默?
我們必須要承認的一點是,競技體育沒有永恆的王者,所有隊伍都難免會出現成績波動,在面對這個問題的時候,商業化發聲是否要完全緘默?
一個老場景是,一輸比賽,就不發聲,「反正說什麼都被粉絲罵,更何況是商業化的內容?」那麼,究竟是發聲的方法錯了,還是發聲本身錯了呢?
如果設想一個新場景呢?比賽失利,仍然出現贊助商合作內容,但降低了娛樂化元素,增加一些俱樂部和品牌統一戰線、共同為選手賽訓創造良好條件的內容,讓粉絲們看到俱樂部和合作品牌共同激勵隊員向上的態度,或許可以收到積極的效果、甚至提高品牌在電競圈的美譽度。
思考3:品牌激活,商業化一定是「老三套」?
在休賽期,往往是粉絲關注度最為分散的時間,而大部分俱樂部聯動品牌做商業化運營,基本就是三件套:微博、直播、線下見面會。其實相比傳統體育,電競反倒是容易生發出更多服務產品的領域,這樣的局面也需要更多的調整和變革。
再回到曼聯的案例上,相信大家在今年都被老特拉福德球場的樂高模型刷過屏,我們公司的球迷更是在發售的第一時間就買了下來,帶到公司和大家一起拼——這就是一個非常好的俱樂部品牌跨界聯名的案例。
比如說樂高這個品牌的玩具屬性,曼聯這樣的傳統體育俱樂部品牌都能駕馭,與之屬性跟接近的電競俱樂部品牌,是不是有更高的結合可能性和更豐富的玩法創意?
思考4:發揮電競的自身優勢
雖然學習傳統體育多年,但電競也有自己的優勢。面對未來更加成熟、龐大的商業化市場,電競俱樂部除了要學習傳統體育俱樂部的經驗外,也要學會發揮自己的長處。
在權益側,傳統體育有自己的特點,比如中超,球衣、球場LOGO露出,物料廣告板、微博微信抖音。而天生源於數位化世界的電競,雖然沒有了球場、物料廣告板這種重線下的資源,但在後新冠疫情的時代下,人們獲取信息的習慣被永久性改變,線上傳播資源正處於快速升值的階段。
「社媒三大件」——微博、微信、抖音,對於大多數電競俱樂部來說,都是基本盤中的基本盤,內容和平臺的重視程度都是領先於大部分傳統體育項目的;除了三大件外,還有布局於職業選手的遊戲直播、MCN業務籤約的藝人,這些對傳統體育來說更是近乎跨界的優勢,比如WE和伐木累、EDG和叄月半,如果能把這些資源打包組合,那麼對於品牌主的權益激活來說是革命性的。
思考5:一個俱樂部,能有幾個強勢項目
對比傳統體育俱樂部,電競俱樂部還有一個特點——具備多項目發展的空間。這點傳統體育雖然也有,比如今年的歐冠冠軍拜仁慕尼黑,儘管它有足球部門,也有籃球部門,但兩者的影響力卻是天差地別的。
電競俱樂部在多項目分部上做得更好。比如這次世界賽參賽隊LGD,他們的《英雄聯盟》分部和《DOTA2》分部都非常出色,做出更多頂級的分部,不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規避成績波動風險,而且不同的項目分部代表了不同的粉絲群體,對品牌主的推廣來說也能達到更好的效果。
思考6:開拓海外市場,是必須的一步,還是「天時地利人和」?
在過去兩年的《英雄聯盟》全球總決賽中,LPL賽區都拿到了召喚師杯,「第一賽區」的說法聲名鵲起,這讓很多俱樂部開始思考——我們是不是要準備開始拓海,像曼聯、湖人一樣成為世界矚目的體育俱樂部品牌,去招全世界的商。
縱觀國際體育,在拓海上有所建樹的,也只有競賽成績和品牌文化雙頂級的聯盟和俱樂部。因此對於聯盟和電競俱樂部來說,拓海與否先要對自身做出一個清晰的價值判斷,這是一項極為燒錢的業務,盲目才是最不可取的行為。
語言和地域文化,是擺在中國電競俱樂部拓海道路上最大的攔路石。相比於歐洲北美同語種地區俱樂部品牌傳播的順暢,漢語語言和中國電競文化,經過簡單的翻譯直接觸達西方國家,往往是收效甚微。
作為傳統體育中,俱樂部的拓海往往是在聯賽或者聯盟帶領下共同前進的。比如德甲聯賽在拓海上專門成立了「德甲國際」的子公司,在世界各地開設地區辦公室,利用當地的員工來消除文化隔閡、語言障礙和信息不對稱。
同時,他們也在拓海上有清晰的業務方向,同俱樂部的商務部門針對當地市場一起商討IP授權、品牌贊助、線下活動、公益慈善等運營思路;此外,他們也積極地與海外當地城市IP和當地俱樂部IP進行合作,如多特蒙德與山東魯能合作共同開設足校,加速培育當地粉絲關注度,提升拓海效率......
拓海除了需要明確的戰略外,也需要更多能夠直擊人心的故事。
NBA是講故事的行家,儘管漢語文化國家和英語文化國家之間存在著不小的理解難度障礙,但像「科比:凌晨四點的洛杉磯」「斯特恩:央視樓下苦等數小時送錄像帶」這樣的故事是沒有國界和障礙的。
LPL和旗下俱樂部們也需要像NBA一樣,學會降低身份、拿出誠意、並講出更多賽事和選手的故事,積極地做海外傳播,這點對於拓海戰略的幫助也是非常巨大的。
總而言之,拓海是一場頂級IP升華到世界級IP的最終戰役,不是每一個人都需要打,但倘若取得成功,便可解鎖商業化新世界的大門。我們可以看到拓海成功的世界頂級俱樂部,都在IP授權和品牌贊助收入上有了巨大的增長。
而在最後一步面向世界招商的過程中,多重視那些願意拓展中國年輕人市場的海外品牌,便可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隨著電競產業的在中國的不斷發展,以《英雄聯盟》為代表的電子競技已經成為當代年輕人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值得每一家發力年輕人市場的品牌主的重視。
作為《英雄聯盟》電競生態的重要單元,電競俱樂部的商業價值也在不斷增長,借鑑傳統體育經驗而最終超越傳統體育,我們共同期待中國電競俱樂部的商業化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