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二戰所帶來的影響,飽受戰爭摧殘的蘇聯在工業損失慘重,但二戰的結束讓蘇聯繳獲了不少源於德國末期研發的軍事裝備技術,其中噴氣式引擎和噴氣式樣機令蘇聯尤為感興趣,畢竟在戰時蘇聯曾深刻領教過德國噴氣式戰機的優勢。
戰爭一結束,蘇聯高層當即下令要研製一款屬於自己的噴氣機,但是對於是進行仿製還是走獨立研發路線,不少人產生了分歧,最終蘇聯還是決定走自主研發道路。一方面是為了開闊蘇聯人自己的設計思路,一方面也是考慮到蘇聯現有的軍事水平達不到德國戰機的精密程度,加之一旦將從德國繳獲的零件消耗完畢,將缺少零件的來源。
命令一經下達,兩大巨頭雅克和米格分別開啟了研發之路,二者都曾在二戰期間為蘇聯提供了許多戰機,只不過前者的表現要更為出色。但米格在噴氣式的研製上明顯要更為優秀,雅克想要研發的是單發噴氣戰鬥機,以德國JUMO為基礎去仿製噴氣引擎,米格卻是雙發噴氣戰鬥機,以德國BWM003為基礎去仿製噴氣引擎。
米格最終為大家呈現出了自己的設計結果米格9,它是第一款在蘇聯空軍中正式服役的噴氣式戰機,它的身上依然保留著一些活塞式戰機的影子,但噴氣機的出現已經將活塞式戰機的時代終結了。
雅克在這方面也不甘示弱,最終為大家呈現出了外形奇特的雅克15,它是在雅克3的基礎上進行了噴氣引擎的換裝,身上還保留著許多活塞式戰機的特色,甚至依然採用了後三點式的起落架,這種簡單的結合導致其成果與真正的活塞式戰機沒有過多的區別。
可以想見,當時這兩種噴氣機為了能爭奪到在蘇聯空軍中的服役資格會下多大功夫,它們的首飛時間極為相似,不過最終還是米格9更能打動人一些。但雅克15也不是全然無用,它一共生產了280架,基本上都成了教練機。值得一提的是,在雅克15之後,曾經威風八面的雅科夫列夫設計局漸漸暗淡。
曾經低調的米高揚設計局憑藉米格15大放異彩,這其中自然忘不了米格9為其打開了噴氣式戰機的大門。畢竟是首架噴氣式戰機,蘇聯還是更多的把它用在了實驗裡,因為它搭載的是一門N-37D-37毫米機炮和兩門23號機炮,前者在射擊時會產生很大的後坐力,飛機的飛行姿態都會受到影響,再加上它的雙發、機頭進氣的布局,射擊後進氣口會吸入進煙霧,發動機經常在空中就熄火了。
米格9在蘇聯留下的足跡並不多,當米格15陸續服役後,它漸漸退出了現役隊伍,不過它為蘇聯帶來的經驗是無可替代的。值得強調的是,未曾在蘇聯空軍中大規模服役的米格9曾被大量移交給中國,用以幫助中國的空軍部隊,這裡面有複雜的政治原因與經濟原因,不得不說這一批被蘇聯人鼓吹的很強大的米格9曾讓中國空軍吃了不少的虧。
事後蘇聯有意願將米格9進行回購,無償提供更強大的米格15,但中方顧及兩國的關係,還是將米格9留了下來,它們在訓練飛行員方面發揮了不小的作用。其實不論是米格9還是雅克15,它們的實驗性質都遠遠高過實戰性質,更多的是蘇聯在探索噴氣機道路上的必修課而已。蘇聯在它們的基礎上創造了更多先進使用的噴氣機,比如米格15、米格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