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宮,全真教祖庭,又稱重陽萬壽宮、祖庵,享有「天下祖庭」、「全真聖地」之盛名。是由王重陽於北宋末年建立的鐘呂丹鼎道派。王重陽主張儒、釋、道三教合一,以「三教圓通,識心見性,獨全其真」為宗旨,故名其教為全真。其弟子丘處機受到元太祖的器重,全真教在北方愈益興盛。重陽宮從而成為全真教祖庭。
全真教有三大祖庭陝西重陽宮,山西永樂宮,北京白雲觀。重陽宮為全真派的三大祖庭之首,是全真教祖師王重陽早年修道和遺蛻之所;白雲觀和永樂宮均乃其弟子所建。
元代,重陽宮盛極一時,在北方道教中影響巨大,有殿堂建築約5048間,宮域東至澇峪河,西至甘峪河,南抵終南山,北臨渭水,大小相當於現在半個鄠邑區,何其壯觀。全真道徒雲集於此,最盛時近萬人,宮觀規模之大為天下道觀之首。元世祖時,重陽宮奉敕更名為「敕賜大重陽萬壽宮」。享有「天下祖庭」、「全真聖地」之尊稱,懸掛在山門上方的元代皇帝御賜金匾仍清晰可辨。
現如今,重陽宮只有不到幾十畝地大小,古老的宮殿已沒有幾座,遺留的石碑亦沒有多少,除觀中道士寥寥數人,偶爾才會有幾個遊客遊覽。雖觀中整潔乾淨,亦不讓人生出幾分悽涼。
重陽宮究竟何至於此,前後落差竟如此之大。原來重陽宮在歷史中曾多次遭受多次損毀。明代,當時的朝廷對全真教採取了抑制的政策,全真教出現了分門別派群龍無首的景象。由於全真教的逐漸失勢,重陽宮亦由盛而衰,宮院逐步縮小,原有碑石散棄露天。清代,經明末清初之戰亂後,重陽宮邊牆崩塌,殿宇傾倒,野居而露處,同治初年兵患使重陽宮遭到毀滅性的摧殘。後雖有過幾次小的修葺。但僅是維持保留著這座古道觀。直到建國前夕,重陽宮僅殘存老君殿、靈宮殿、祖師殿三座建築和「五塔墳」、「祖師墓」及散落於廟宇遺址的碑石。 建國初,重陽宮碑石散置於近十裡範圍內的田間、墳頭、宮觀遺址,遭風雨浸蝕與人為破壞,面臨滅失的境遇。直到80年代開始重建,總面積逾53畝。遠不及盛況時十分之一。
今日,我走在重陽宮裡,看到了王重陽親自栽種的銀杏樹在經歷風吹雨打和火燒枝幹後重新長出的新枝,周圍的圍欄上和樹枝系滿了代表祈福的紅繩。滿目琳琅的殿宇之間充盈著傳承,雨淋過後樹木花草之間充滿著生機。隨著旅遊文化的發展,重陽宮的重建也在進行著,這座傳承了近千年的祖庭終將有一日會讓人們再次見證到當年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