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上方↑"家在盩山厔水間"免費訂閱本刊
儻駱古道、周洋公路和0702戰備路
文/徐華陽
周至是西安的西大門,南依秦嶺,北臨渭水,自古以來就是戰略要地。從長安西行或者去陝南四川,均需取道周至。翻越秦嶺的儻駱古道,就是從周至的駱峪進山的。建國以來,為了方便去陝南的交通,周至人民進行了艱苦的探索,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儻駱古道、周佛公路、108國道就是見證。
關中古稱「天府之國」,從秦漢到隋唐一直是全國的政治經濟中心。作為政治經濟中心,就必須有順暢的道路交通與各地相連接。東西北三面道路的修建不太難,唯獨南面因為高大險峻秦嶺山脈的阻隔,與物產豐富的蜀地交往十分困難。為了解決這方面的問題,歷朝歷代對於蜀道的修建就一直在探索中進行著。
從關中通向蜀地的道路修建雖然困難重重,可從未停步。最早的記載是說,古公亶父率領周族部落開疆拓土之時,就試圖修建一條通往蜀地的道路,計劃從周至的泥峪溝進山,翻越關城梁、老君嶺,再向南到達蜀地。他派人用火燒水激的辦法,在泥峪溝內開鑿出一個石門,因後續工程難度太大而罷手,不過至今石門還在。這應當是儻駱古道最早的雛形。這也說明人們一直在尋找通往蜀地的路徑。
關中到蜀地先後開發有四條主要通道:褒斜道、子午道、陳倉道、儻駱道。最早修通的應是褒斜道。褒斜道在中國歷史上開鑿早、規模大、沿用時間長。褒斜棧道始於戰國範睢相秦時。公元前314年(秦惠文王更元十一年)秦派張儀、司馬錯伐蜀,大軍即經此道,原來的谷道此時已開鑿成能通過大部隊和輜重的棧道了。此後,褒斜棧道一直是南北兵家爭鋒和經濟、文化交流通行首選之道。子午道應是道秦漢時開通的。項羽徵服天下以後封劉邦為漢王,劉邦就是從子午道翻越秦嶺到達漢中的。稍晚應當是陳倉道,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那是在楚漢相爭之時。從儻駱道翻越秦嶺,雖然路徑最近,卻也最險要,山大溝深,懸崖絕壁遍布,重巖疊嶂塞途,許多地方人不能並列,馬不能騎行,所以修通的時間較晚。儻駱道是由長安向西經戶縣周至,再南行翻越秦嶺通達漢中、四川的又一條驛道。因自長安南去取此道必先經周至縣駱峪河谷進山,翻越秦嶺後南面出口為漢江支流洋縣的儻水河谷,故又稱儻駱道。儻駱道之名,三國時期始見於歷史記載。曹魏正始五年(公元244年),曹爽率兵伐蜀,西至長安"大發卒六七萬人,從駱谷入"。之後,魏甘露二年(公元257年),"魏大將軍諸葛誕叛於淮南壽春,蜀將姜維乘虛兵向秦川,率兵數萬人出駱谷"。到三國末期,魏將鍾會統十萬餘眾,分道從斜谷、駱谷出兵滅蜀。儻駱道雖得名於儻谷和駱谷,但兩谷並不直接相通,由北向南中間要經過駱谷水、黑水、湑水、酉水、儻水等河谷,翻越駱谷水與黑水之間的十八盤嶺、老君嶺、父子嶺、黑水與湑水之間的秦嶺主脊、湑水與酉水之間的興隆嶺、酉水與儻水之間的牛嶺和貫嶺梁等好幾座高大山嶺,而且駱水河谷(約40公裡)與儻水河谷(約50公裡)的路段佔比並不多,所以,儻駱道是由眾多谷道山嶺組成的一條迂迴曲折的山谷道路。
儻駱道雖有路途近捷之利,但途中翻越的好幾座山嶺高度均在2500米以上,遠超過其他各道,路途異常艱險。駱谷關附近的十八盤和老君嶺山勢險峻,老君嶺至都督門一段道路,蜿蜒於秦嶺主峰太白山東南側黑河各支流間,升降起伏於人煙稀少、野獸出沒的原始森林中。洋州縣境內有屈曲84裡的八十四盤,不僅"絕欄縈迴,危棧綿亙",而且還有被稱為"黃泉"的險地,多有毒蟲猛獸,行人視為畏途。故儻駱道開闢利用較晚,被用作官驛大道的時間也較短。
三國時期,儻駱道主要用於軍事活動。南北朝時期關中與漢中分屬兩個割據政權,儻駱道荒廢不通。隋朝對儻駱道又開通利用,並在周至縣駱谷關設關官管理防務。唐武德七年(公元624年),亦"開儻駱道以通梁州"。唐代中後期儻駱道使用最為頻繁,特別是"安史之亂"後,皇帝、官員為求便捷,多取儻駱道往返於長安、漢中之間。至唐憲宗年間(公元806~820年)朝臣文士途經儻駱道者甚多,行旅益盛。著名詩人白居易、岑參、元稹、韓琮、崔覲等均曾著詩於儻駱道。柳宗元在貞元年間作《館驛使壁記》,列舉當時京都長安通向四面八方的驛站,入川驛路,獨舉駱谷,由此可見,唐中期以後是儻駱道使用的鼎盛時期。北宋時期,儻駱道一度仍為驛道。宋敏求《長安志》曾記載其間所經驛館多處。南宋時與金兵軍事對峙,儻駱道也發揮重要作用,金帝完顏亮分道攻宋,宋吳璘部別軍姚仲出儻駱道反擊。陸遊《憶南鄭歸遊》詩有"千艘漕粟魚關北,一點烽傳駱谷東"之句。元代以後,儻駱道荒廢不通。
周至地處關中腹地,雄踞於秦嶺北麓、渭河南岸,扼守儻駱古道北口,是來往蜀地的要津之一,驛道遺蹟甚豐。儻駱道遺蹟主要分布在周至縣關城梁以北的駱峪河谷段,以及往南的八鬥河、大蟒河、父子嶺段、厚畛子一帶黑河上遊河谷段和都督門湑水上遊段等處,多有棧道、棧孔、石棧、石砭路、棧橋等遺存。至於儻駱道從北口入山的通道,有多處,從東往西分別是黑水峪、辛口峪、駱峪、泥峪。不論是從哪一個峪口進山,最終都要匯集在厚畛子,再向南經過釣魚臺翻越秦嶺主脊梁,到達佛坪的老縣城,向西南出都督門再前往洋縣、漢中。(老縣城是緊靠在秦嶺梁南邊的一塊山間盆地,由於在那兒曾經挖出過一尊佛像,所以叫做佛爺坪,佛坪縣的名字就是由此而得來的,最初的縣城也在這兒。佛坪縣現在的駐地叫袁家莊,縣府1926年遷到那兒,佛爺坪就被叫做老縣城。佛爺坪那塊地方1958年劃歸周至縣管轄,現在是周至縣厚畛子鎮的一個行政村。)
有人可能會提出疑問:一條儻駱古道,為何會出現好幾個入山口,況且東西兩端相差幾十裡?我認為,古驛道是呈網狀的,其中肯定有幾個關節點,例如儻駱道上的關城子、厚畛子、都督門等處。關節點是不變的,網狀的道路會有一些變化,但最後都會匯集到固定的關節點上來。如果從儻駱道北口進山,泥峪、駱峪、辛口峪最終要集結在關城子,繼續南行翻越老君嶺,經過殷家坪,再翻過三十裡的父子嶺,才能到達厚畛子。如果從黑水峪進山,沿著黑河河道經陳河、虎豹河口、沙梁子、兩河口,也要匯集於厚畛子。所以,網是動態的,關節點不變。儻駱道行進到洋縣的華陽鎮以後,再去洋縣縣城的道路也分出不同的岔道,可以證明此觀點。
大躍進年代,周至計劃修一條通往洋縣城固的公路,先計劃修到佛坪,所以人們習慣上叫它「周佛公路」或「周佛路」;後來0702戰備路修通了,人們又稱它為「老周佛路」。老周佛路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修了一半的斷頭路,原來規劃從周至縣翻越秦嶺連通到漢中的佛坪、洋縣、城固等縣,一直通到漢中,故也稱作「周城公路」。
的確,過去生產力和技術低下的年代,修建這樣一條翻越秦嶺南北的盤山公路是一項非常龐大艱巨的工程;並且,作為南北氣候分界的秦嶺,其山頂高海拔地帶氣候惡劣多變,尤其到了冬天,路面結冰,幾乎無法行車。況且從辛口西邊的山梁上進山,一直繞著山頂盤旋,向下望就是懸崖峭壁,令人心驚膽戰,無比險要。按當時的條件來說,修這樣一條路確實有些不切實際。後來有了108國道,老周佛路就被徹底廢棄了。
老周佛路雖然被廢棄了,可它所經過的那些節點卻不應當忘記:其大致走向是從周至縣城出發,向西南經過胡家堡、南辛寺、小麥屯,在北大坪東邊越過沙河,從南大坪西邊進入西寨,順著東邊土梁下邊一直前行,於曹家灘西向轉彎開始上山,從清涼寺後邊盤旋南行。山區第一個站口就是永紅林場的十七公裡檢查站,繼續前行分別是韓家山大豁口、龍窩、汪家坡、三盤道,青岡碥。公路在青岡碥那兒折向端西,往西的站點有文家溝、三官池、五角樹梁,往前還有蔡溝,過去就是關城子(也就是關城梁)。關城子西邊不遠就是著名的一腳踏三縣,這兒最高處曾經是周至、眉縣,佛坪三縣交匯的地方。原來的老周佛路只修到關城子,汽車勉強可以到此。從關城子往南下坡到麻底,只有一條可通架子車的小路,再向南就是直插雲天的老君嶺,翻過老君嶺才可到殷家坪。不過關城子往南只是計劃中的路線,麻底以南根本就沒動過。(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永紅林場為了轉運木材,修通了關城子到麻底的一段路,汽車勉強可以通到麻底。這是老周佛路通車的最遠記錄。)
0702戰備路的修建。始於1969年,是毛主席親自過問督促的戰備工程,來頭很大。
1969年,國際形勢嚴峻,中蘇關係惡化,為了反侵略戰爭的需要,國家計劃修建一條穿越秦嶺南北的戰備公路,溝通大西北與大西南,直通昆明。經過考察和勘探以後,決定從陝西周至縣黑水峪進山,翻越秦嶺,向南經佛坪、洋縣,抵城固縣修建一條公路,工程代號為"0702"。這條路就是今天的周城公路,現在屬108國道中的一段。
周城公路秦嶺以北是由周至和戶縣負責修建的,狐狸溝以北到渭河大橋六十多公裡由周至負責,狐狸溝以南到秦嶺梁由戶縣負責修建。那時候,物資短缺,生活艱苦,沒有什麼現代化機械,人們全憑著一種信仰,憑著對黨和國家的一顆紅心,硬是在人跡罕至的懸崖上開劈了一條天路,這在中國築路史上也是一場艱苦卓絕、聲勢浩大的國防建設工程。
周城公路,從周至馬召鎮進秦嶺,沿黑河至沙梁子,過黑河又沿板房子河溯河而上,翻秦嶺抵佛坪界,順椒溪河,經龍草坪、長角壩、佛坪縣城袁家莊,再經磨石溝,翻土地嶺進洋縣界,順金水河南下至金水鎮,過酉水、槐樹關、龍亭,到洋縣縣城,直通城固縣。全長270多公裡。周城公路沒有完全按照儻駱古道的路線修建,只有從黑水峪山口到沙梁子那段是沿著儻駱古道修建的,過了沙梁子一直到佛坪縣城,都是新規劃的路線。
0702戰備路修通以後,當時的人們習慣上稱0702路為「新路」,相對把原來的周佛路稱作「老路」。再後來國家對全國的公路進行編號,0702戰備路改叫做108國道,所以現在的年輕人只知道108國道,不知道還有一條老周佛路。儻駱古道曾經是周至人的驕傲,老周佛路是周至人民流血流汗修建的,108國道中的一段也傾注著周至人民的心血,這些都是歷史不應當忘記的功績!
有好幾個人問起我周佛路、0702工程的有關事項,不明白個中就裡,我覺得有必要把這些寫出來,與大家分享,也是對那段歷史的回味。
由於手頭的資料有限,錯誤之處在所難免,敬請方家指出並糾正。
徐華陽,退休教師,周至作協會員,李二曲研究會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