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那你要不要耐煩呢?
你能撐得住嗎? 這就是關鍵。
所以你要「持戒」一定有這兩個:
第一個要「放下意見」
第二個,放下意見就代表四個了,
就是內施還有外施,內外皆施…
再來就是在這個過程裡,有各種煎熬、衝突、掙扎,
那就要「耐煩」──「忍波羅蜜」,
你把這東西弄好了就叫作「精進」,
自然就有「禪定」。
所以「禪定」是什麼呢? 你以為禪定是什麼呢?
大概是你以為的,那不是真的禪定。
那這三個要如何做好呢? 他用「六參波羅蜜」
來說明,你看喔──六三「一十八參」都是講這個。
第四參其實是講你要什麼戒,就去找彌伽大士,
因為彌伽大士也沒跟他講戒,是講修生活啊,
也就是「事修」── 生活中的修行。
所以這個第四參的「精進」又有「五參行法」,
這「五參行法」都叫「五參波羅蜜」,都沒問題,
「波羅蜜」是「到彼岸」,就是要「究竟」啊,
你要是能通透的話,這五參才能通透,知道嗎?
再來,「禪定波羅蜜」是怎麼進行呢?
禪定波羅蜜─→般若波羅蜜─→方便波羅蜜,
那第七參就是「方便波羅蜜」,就關鍵在這裡。
這個行法的部分透過這「五十三參」來作介紹:
每十參有一個單元(十參一個單元)
這是另外的一個系統。
就橫向來講──十參、十參,一個系統
就縱向來講──那有「五參波羅蜜」
跟「六參波羅蜜」的行法。
有些人主張「五十四參」,
那就會有兩個文殊師利菩薩,
但第一參是根本上師,不能叫作「參」,
因為你是在跟他學基本的…
所以,從吉祥雲比丘開始算「第一參」,
一直到普賢菩薩「五十三參」圓滿
這是我們說「五十三參」,不是五十四參。
所以「第二十七參觀自在菩薩」一定在正中間
那前面有二十六參,
後面有二十六參,
加起來是五十三參,
這「五十三參」的定義是很清楚的。
所以講「五十四參」的,把觀自在菩薩列為
「第二十八參」,這是不對啊! 標準上我就
直接講「不對」,沒有可能不對、或許不對、
好像不對,沒有這種不對,就是不對、就是不對!
這是很標準、很明確的定義。
好,這個部分我就簡單的跟各位講到這裡,
你要想把這個部分弄得很清楚的話,
那我告訴你: 還是要常讀誦《華嚴經》
一般長期修行的人,每天一卷的讀、讀、讀…
誦的話我們會誦,但主張強調的是讀──讀經
因為你現在是個知識分子,
你一定要透過「讀經」來深入。
你假如不是知識分子,是大概小學畢業
這些字還是都懂、大約都懂的,那誦經可以,
因為你對「義理」不太能了解。
或者你讀初中是讀了,反正義務教育嘛!
讀六年跟讀九年都差不多的那一種情況,
那你用誦的,就單純「誦經」,可以…
基本上高中以上的人不能只嘴上誦誦經而已,
他一定要讀經、要讀經哪、讀經!
但是來到道場,你還是要誦經,這是傳統
因為──「誦經」有誦經的福德
「讀經」有讀經的福德
這個是不一樣哦、不一樣!
所以雖然不同,我們還是鼓勵大家一起來精進…
好吧,這九九華嚴的「七處九會」,我們就簡單
介紹到這裡,希望大家能夠精進、能夠努力…
這是很典型的一個狀況: 我們在講經
講的人沒打哈欠
聽的人都很好睡
可是我現在好像要結束了
大家又都醒過來了、精神都很好,
這個催眠效果真的不錯呦…
好吧,祝福大家,阿彌陀佛!
法筵精點~3460(擷自現場講記九九華嚴第九會~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