璦琿鎮,清政府與沙俄籤訂不平等條約之地,該條約使中國失去100多萬平方公裡土地。
今年1月7日,我再次去黑河,儘管時間短暫,但是日程安排中第一件事就是前往璦琿。
我從長春出發,經齊齊哈爾,橫穿嫩江平原,向著黑河疾馳而來。在通過一個立交橋時,橋梁上巨大的橫幅映入眼帘——璦琿,清始祖發祥地。車裡的人一陣興奮,馬上到目的地了。大概十五點左右到達璦琿鎮。我們先是穿大街走小巷來了一次「走馬觀花」,然後趕往最想去的地方——歷史陳列館。從陳列館出來,我們又不約而同地走上江堤,在「千裡冰封,萬裡雪飄」的時節,黑龍江水早已失去了往日的奔湧喧譁,被厚厚的積雪覆蓋的嚴嚴實實。今天好像老天爺眷顧我,特意推遲了日落的時間。然而凜冽的寒風卻不客氣,一會兒就吹得我直打冷戰,我並沒有馬上打道回府,主要是想冷卻一下憤怒燃燒的激情,讓它凝固於心坎上,融解於血液中。
雖然在璦琿只有幾個小時,但印象別有一番深刻。
印象之一,名字由來蘊藏故事。當我們在「璦琿歷史陳列館」臺階上拍攝中國式的留念照時,我隨口問了一句:為什麼叫璦琿這樣有魅力的名字?一位工作人員聽出我話裡有話,便停下腳步,手指黑龍江東岸,繪聲繪色地介紹起璦琿的由來。最早的璦琿城不在這裡,是在黑龍江東岸的俄羅斯境內結雅河畔,就是《鹿鼎記》中所說的精奇裡江,因為江水為黃色,所以叫黃色的河,滿語、鄂溫克語稱黃色為精奇裡。這條河是黑龍江支流,在璦琿東北側與黑龍江匯合。老璦琿城遺址就在交匯處上遊,即今天的俄羅斯境內維笑勒伊村(意譯為快樂村)一帶,距黑龍江邊30公裡。據考證,該城建於大明王朝,當時永樂皇帝為適應對元朝殘餘勢力鬥爭和加強黑龍江以北管控的需要,從戰略考慮建起了個璦琿城。璦琿的名字源於附近的璦琿河。璦琿為達斡爾語音譯,翻譯成漢語,就是「可畏」的意思,也有譯成黑龍江城的意思。到了清朝,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進行了擴建,璦琿成為黑龍江將軍府所在地,第一任黑龍江將軍薩布素駐紮在此。後來,薩布素以地處江東,隔江與內地往來不便為由,請示清政府將黑龍江將軍駐地璦琿城由江左岸遷往江右岸,1685年,清政府竟然還同意他的報告。在今天的璦琿城的位置,重新建築城寨,名字仍為璦琿。新中國成立後,關於璦琿的名字也是一波三折,1956年12月11日,國務院批准,為更改生僻字地名,將璦琿縣改為愛輝縣。2015年5月,黑龍江省政府又批准將愛輝鎮名稱用字恢復為璦琿。我覺得,這種反爾初爾的做法,反映了對歷史特別是屈辱歷史的態度,好在又覺醒過來了,重新糾正了忘卻歷史的錯誤。
印象之二,遷城過江戰略錯誤。在參觀過程中,我和其他同志探討了一個問題,就是薩布素為何主張遷移城池。我曾閱讀過一些薩布素的資料,應該說,他是抗擊沙俄入侵的一代驍勇名將。黑龍江省寧安縣為紀念他,專門修建了紀念廣場,黑河市火車站前有一尊巨大雕像,就是薩布素。這位鑲黃旗的後人,1685年4月,1686年7月他先後率領2000、3000名清軍,翻山越嶺700多公裡,組織指揮了著名的雅克薩戰役,取得了中國人抗擊外敵入侵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勝利。他還作為東北路軍的總指揮,參加了剿滅準噶爾丹的戰役。不僅如此,他在任黑龍江將軍時,帶領將士們驅逐沙俄、保家衛國、發展生產、建學興教,深得民心,為促進黑龍江流域經濟文化發展和邊疆安定做出重要貢獻。1689年,康熙帝東巡吉林之時,賜薩布素白金彩緞,並說:「黑龍江將軍薩布素,授任以來,為國效力,訓練士卒,平定鄂(俄)羅斯,勤勞可嘉。」像這樣一位著名人物,難道只是因為大江阻隔、往來不便就輕易地將戰略重鎮老璦琿廢棄,而遷到黑龍江南側?我認為,之所以出現璦琿南遷這樣戰略性錯誤,一方面說明了薩素布等清朝官員沒有脫離傳統式政績觀束縛,缺少為國開疆擴土的志向。另一方面反映了年輕的康熙王朝一種政治狀態,昭示著大清帝國開始走下坡路,為100年後埋下了歷史性的禍根。
印象之三,當年「省會」風採消失。在大清時期,這裡曾是黑龍江將軍府和黑龍江副都統府所在地,後來又在這裡設置璦琿兵備道和璦琿直隸廳。也就是說貝加爾湖以東,外興安嶺內外以及遠東部分地區都曾經歸這裡管轄。陳列館中有一個按俄國人拍的照片復原的璦琿老城沙盤,我走到近前,立刻感受到了當年的氣派和規模。璦琿城有內、外城之分,東南西北各有城門一座,南門外建一城隍廟,城東側建有魁星樓,為全城最高建築,城內十字街中間建起鐘樓一座,城內除衙署公所、學堂、商業區外,還建有城隍廟、龍王廟、真武廟、關帝廟、大佛寺。其餘均為居民住宅。參觀中我看俄國人馬克的《黑龍江遊記》譯文影印件,文章中對城外大街有過這樣的生動描述:我們走出要塞大門後,一條相當長而又寬闊的大街立刻展現在眼前,這條街與河岸平行延伸著,兩側還有很多小巷胡同,以及一些街道,幾乎每棟房子臨街的一面都是店鋪,每個店鋪都寫有花花綠綠的漢文和滿文招牌,而在木桿上還飄揚著用紙剪成的各種各樣的圖形,三角旗和龍,所有這些,都使市街顯得十分奇特。從他的講述中不難看出當年的繁華。現在這裡與想像的差距很大,走進鎮裡,感覺就是普通小鎮子,農村式的鎮子,放眼望去都是一般平房,基本上看不到什麼有點年代的建築,看不到什麼像樣的商業街,當年「省會」的雄姿已蕩然無存。我感到遺憾的,不是璦琿不像古城,而是璦琿作為難得的愛國教育之地,各級黨委政府在古城遺址建設、紅色旅遊資源開發上與國人期望、形勢需要還不適應。
印象之四,不賣俄貨彰顯個性。我曾聽說過,璦琿不讓俄羅斯人進入。當時對這種傳說是真是假並沒有在意,這次來璦琿卻發現了另外一種現象,也許驗證了傳說真實性。璦琿在黑龍江畔,與俄羅斯的布拉維申斯克(海蘭泡)隔江相望,也算一個旅遊景點,但是,我在大街小巷穿行,卻沒有發現賣俄羅斯商品的店鋪。只要售賣就掙錢,這是再簡單不過的道理。在其他旅遊景點只有能掙到錢,無論什麼都叫賣出售。璦琿人難道不通曉掙錢之道?難道不知道利用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發財致富?本來想作為一個問題問問接待的同志,但參觀完歷史陳列館後,已經沒有這種心情了。我想,璦琿人不讓俄國人進入璦琿,不賣俄國貨,聽起來好像令人不可思議,給人不夠包容大度,或沒有商業頭腦之感。其實不然,在當今歪曲、虛化、戲說歷史成為一種流行時尚情況下,他們可貴之處在於,用簡單、樸實、古老的方式,讓俄國三次血洗璦琿的家仇國恨變成無法改變的遺傳基因,世代精血傳承。這充分展示了璦琿人的血性、人性、品性,彰顯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中華民族精神,反映出中華兒女在長期的歷史進程和積澱中形成的民族文化、民族習俗、民族性格和內在氣質。
印象之五,傳統文化韻味依存。我來之前,也想像著這個飽經滄桑的邊陲小鎮是什麼樣子。來到以後才發現,儘管璦琿古城消失,但古韻民風還是比較濃厚的,這一點是東北其他小鎮無法比擬的。我在歷史陳列館看到兩張俄國人拍攝的照片,一張是被俄軍血洗燒掉前的,無論是建築,還是街景,可以稱得上是當時的「大都市」。另一張是燒掉後的,到處是殘牆碎瓦,一片狼藉。然而,150多年後,這裡依然保持著濃厚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主要標誌是所有房子有別於周邊其他鄉鎮村屯的紅磚牆、藍色鐵皮上蓋的房子,全鎮都是灰磚青瓦,房脊兩端高高趐起,房簷門楣都有古老建築文化元素。如果新建房屋是這樣子則是打造旅遊勝地所需,關鍵是我看到了一些年頭較久遠的「老房子」。當地人告訴我,他們喜歡這樣子,祖上傳下來的。還有,所有街道都是正南正北,正東正西,方方正正,規規矩矩,這在東北是少見的。我還發現,璦琿老松樹特別多,這些永遠是綠色的松樹鬱鬱蒼蒼,傲然屹立,給這裡增添了不少古老氣息。它們不受嚴寒的侵蝕而消沉,在風雪交加的冬天,不管多麼的寒冷刺骨、多大的風吹雪打,永遠挺拔如峰,決不低頭折節,展現著勃勃生機。我覺得,它們那種堅強無畏、永不屈服的精神,不僅是生命與萬物空靈,在更高境界裡的默契結合,而且是亡魂與松柏附體,在蕭蕭寒風裡的鮮活顯現,以完成祖先委託的「歷史使命」。
印象之六,弘揚「國恥」責任強烈。我們到達陳列館已臨近館員下班時間,令人感動的是,工作人員依然熱情接待我這個遠方來客,館長說,晚下班沒什麼,讓更多的人了解中華民族的恥辱歷史,弘揚愛國精神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整個參觀中,講解員都認認真真,沒有因為已經下班而草率應付,偷工減料。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她在講到韃靼海峽以及庫頁島曾歸吉林將軍衙門管轄時,又大篇幅地講了當時那裡的民族情況、資源狀況,還特別講了那裡的石油儲量是大慶油田的若干倍。她在講《璦琿條約》籤訂過程時,特別告訴我大清軍隊將領是誰。我明白她的用意,這也許就是璦琿人的品格吧!
印象之七,風鈴悅耳刺心驚魂。我在陳列館正門一下車,風鈴聲便飛入耳中,讓人立刻產生「拂風略過更無痕,悅耳風鈴流心中」的感覺。走到院內廣場,右側的銅鈴格外引人注目,1858個酷似銅鐘的風鈴,分別懸掛在五個巨大的框架內,中間一個巨大的銅鐘,如同警鐘一樣。其寓意是1858銅鈴代表1858年,5個巨大的框架代表5月。風鈴如風中的精靈,不知疲倦的凝歌曼舞、叮噹作響,這聲音在空曠的黑龍江畔傳得很遠很遠,本來這聲音是優雅清脆的,但在我聽來,既猶如警鐘一樣撕心揪肝,警示後人記住,1858年5月28日中俄在璦琿籤訂的不平等條約,以及失去100多萬平方公裡土地;又好像當年江東祖輩不死的靈魂,藉助風力走近後人,向我們敘述著他們經歷的腥風血雨,哭訴著失去江以東家園的沉重心情,叩問著後人,這種任人欺凌、割地求和的奇恥大辱會不會重複發生。
印象之八,版圖變小誰之罪過。在這裡我看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資料,其中有明朝管轄的東北及遠東地區圖。大清帝國完整地圖。看到了貝加爾湖、外興嶺曾是我們的內湖、內山,看到了俄羅斯韃靼海峽、庫頁島、海參崴曾是吉林將軍府管轄區時地圖,看到了《尼布楚條約》《璦琿條約》《北京條約》影印件。看到了江東64屯慘案情景再現。看到了沙俄130多名軍人從貝加爾湖西側的伊爾庫茨克城出發,長驅直入到黑瞎島、海參崴、庫頁島的遠徵路線圖。看到了數千中國人被數百名俄國人蹂躪趕殺。看到了清朝大臣籤署割地條約後還和俄軍慶祝,叩拜天恩時賣國賊相。看到了黑龍江守將奕山不聽清朝政府的命令,不請示報告,擅自做主與沙俄籤訂割地條約,事後本該殺頭,卻僅僅給個處分。看到了條約籤訂後,俄羅斯將奪走的海蘭泡改名為「報喜城」(即布拉戈維申斯克),海參崴改名「徵服東方」(即符拉迪沃斯克),伯力改名為哈巴羅夫,以慶祝又收穫100多萬平方公裡國土!看到這些傾黑龍江水也洗不盡的恥辱,我胸口猶如爐火中燒一般灼熱,周身更如萬蟻啃食一般痛癢。同為封建帝國,為什麼中俄官員特別是軍人的國格、精神、氣節、血性等方面差距巨大呢?為什麼數千名清軍和數千邊民打不過一百多人的沙俄遠徵軍?為什麼俄國人有強烈土地侵佔欲望,而中國人割讓土地卻不以為然呢?為什麼清軍將領坐在談判桌前籤訂因自己打敗仗而割讓國土的《條約》後還慶祝呢?我認為,清朝之所以丟失遠東大片領土,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五缺」。一是缺少憂患意識。此時西方國家特別是沙俄都在積極擴張,擴大疆域,而清朝卻落後於世界潮流,仍以天朝上國自居,實施閉關鎖國政策,視各國為蠻夷,夜郎自大,只顧維護自身統治,鞏固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全然不知沙俄等西方國家早已對清朝虎視眈眈。還有黑龍江邊疆的暫時安寧麻痺了思想,對沙俄東擴野心認識不足。二是缺少戰略規劃。當年康熙皇帝三大戰略目標是撤三藩、收復臺灣、剿滅噶爾丹,而對東北特別是廣袤無垠、資源豐厚的遠東地區缺少國家層面戰略性規劃、長遠性軍事防禦,軍隊都駐紮在黑龍江以南、烏蘇里江以西,如果外興安嶺和「外東北」有軍隊守衛,歷史也許不是今天這樣。三是缺少擔當人才。清朝制約人才發揮作用的因素很多,其中,奉行封建專制主義,萬事決於上的執政方式禁錮了官員思想,事事無論對錯正誤都說「皇上聖明」。還有八股文盛行使官員失去了創造力與積極性,他們只在文字上花心思,空談上動腦筋,不在實踐行動上下功夫。面臨西方侵略,官員毫無膽識的表現,以及璦琿遷移,滿朝文武竟沒有一個有戰略眼光、遠大志向的官員站出來加以阻攔等事例,足以說明人才匱乏。四是缺少尚武精神。當年大清王朝策馬揮刀、捨生忘死、勇奪天下的「八旗精神」,在入主中原幾十年的時間裡,已經被腐敗、腐化、腐朽思想文化侵蝕得蕩然無存,無論是高官還是軍人怕吃苦怕打仗已成為主流,享樂之風已經盛行。他們害怕戰爭、害怕為國捐軀,害怕失去個人財富和安逸生活,從聞戰則喜轉變為談戰色變,平時所做的就是為討皇帝喜歡,為頂戴花翎,為個人私利,為奢靡享樂,這樣的結果怎能不割地賠款。俄軍人始終保持著一種戰鬥精神,特別是將軍們能做到「自費」組建遠徵軍,他們把為國家民族開疆擴土視為一種至高無上的責任、一種無法比擬的榮譽。俄羅斯之所以有廣袤的土地,不能簡單地說是掠奪而來的,而是用那種特有尚武精神獲得的。五是缺少民族追求。利益觀錯位是清朝官員弊病,當時不遠萬裡從歐洲來到中國遠東地區侵佔領土、掠奪財富的沙俄軍人,並不是正規軍,而是僱傭來的,實際是穿著軍裝匪徒,人數也不多。他們面臨的困難比清軍還要多很多,但他們卻能戰勝困難,永久駐紮下來,根本還是民族精神,俄羅斯民族精神包括愛國主義精神、好戰尚武精神、集體主義至上的價值取向、堅韌不拔和堅貞不屈精神。封疆大吏給沙皇進貢是掠奪來的土地和戰敗國賠款。清朝官員封建思想文化根深蒂固,儒道價值觀念也具負面能量,導致了官員們膽小怕事,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意識比較強,而沒有俄羅斯官員那種為官一任,擴一方疆土英雄氣概和民族精神。就拿清朝官員給皇帝進貢來說,多以地方特產,金銀財寶和文玩為主,沒有用佔地擴疆捷報作為禮物送給皇帝的。官員只注重積蓄個人財富,而不關心國家領土疆域。而皇帝存在著「天下人都是朕的子民,天下土地都是朕的皇土」的阿Q心態,只滿足於收納貢品,喊朕萬歲,而忽視領土主權,派遣軍隊,守衛重要領地。清朝與沙俄相比,就在於小義與大義、國利與私利關係出現了錯位擺放,導致沒有那種祖宗留下的土地一寸也不能丟的血性擔當,沒有那種國土雖大但每一寸土地都有用的民族氣節。我這樣講不是在讚美別人,而是客觀地反思,這對我們「銘記歷史,開創未來」將會大有裨益。
離開璦琿時,太陽像個火球一樣正在徐徐降落,霞光已把皚皚的白雪、縷縷的炊煙染成血紅色。我們的車子沐浴著夕陽快速前行,璦琿逐漸消退在視線外,然而那隨風搖曳的風鈴聲依然響在耳畔,上下翻騰的思緒也像加速了一樣。假如當年璦琿不遷移,或者黑龍江以北、烏蘇里江以東有大清軍隊駐守,中俄還能籤《璦琿條約》嗎?假如沒有《璦琿條約》,中國遠東100多萬平方公裡土地今天該是什麼樣呢?
歷史不能假設,也不能從來,但歷史正如習主席說的「是最好的教科書」「最好的清醒劑」。儘管中國已今非昔比,正在衝刺世界第一,決賽冠軍國家,開創中國時代,創造無霸世界。然而,若忽視用璦琿之恥強化我們的剛性、血性、戰鬥性,並使之內化為中國精神、中國氣質,經濟再強大也無濟於事。
但願,中國不忘璦琿。
(宋錫貴 作者系空軍長春指揮所原副政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