璦琿,位於黑龍江省黑河市愛輝區,這個名字想必大家應該不會陌生吧,畢竟在中國近代史上還留下了屈辱的一頁。以璦琿城下之盟籤訂的《璦琿條約》可謂是近代不平等條約中涉及到領土面積最大的一個條約,通過此條約,沙俄從中國固有領土中強佔了共約60萬平方公裡的白山黑土,接近於德法兩國面積的總和,相當於16個臺灣島的面積,更是最為肥沃的土地。這麼喪權辱國的協議居然籤訂了,也從另外一個側面見證了滿清政府的荒唐透頂,腐敗至極了。那麼清廷何以至此會淪落到這個地步呢,又是誰敢如此冒天下之大不韙,籤訂這個喪權辱國的協議呢。
中俄之間的領土糾紛還是要上溯到康熙年間,1686年,即康熙二十五年,清軍在圍攻沙俄的雅克薩之戰中,一舉重挫沙俄軍隊,迫使沙俄撤離雅克薩之圍。並與清廷正式籤訂《尼布楚議界條約》,史稱《尼布楚條約》,該條約劃分了中俄兩國東部邊界,從法律上確立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仍屬於中國領土。
中俄《尼布楚條約》劃定的中俄邊界
但是侵略成性的沙俄一直對東北虎視眈眈,渴望在太平洋獲得出海口的沙俄,其對中國靠近日本海的部分領土是時時刻刻潛藏在擴展領土的計劃日程上的。一旦時機成熟,沙俄軍隊就會長驅直入,佔為己有。
下面我先提前說一下《璦琿條約》籤訂之前,清廷對東北地區的管理情況。東北由於地理位置獨特,又被稱為龍興之地,故對東北的管理是決然不同與關內的管理的。關內的地方行政模式是省、府、縣三級管理體制,省以上有總督負責一省或兩省的軍政事務,官階為正二品,只有兼授兵部尚書、都察院右都御史銜後,才升為從一品。清朝時期全國共有八大總督,分別是直隸總督、兩江總督、兩廣總督、湖廣總督、閩浙總督、陝甘總督、四川總督、雲貴總督。顯然上述八大總督覆蓋的範圍基本上都是關內除了蒙疆之外的地區,那麼對於關外東北包括蒙疆,清政府是靠設置駐防將軍來管理的,清軍入關後,將八旗軍隊分成兩部分,一部分駐紮在京城附近,拱衛京師,另一部分分別駐防到邊疆要塞,這些駐防到各個邊疆要地的部隊最高長官稱將軍。清朝共有十四個駐防將軍,分別駐守盛京、吉林、黑龍江、綏遠城、江寧、福州、杭州、荊州、西安、寧夏、伊犁、成都、廣州、烏裡雅蘇臺這14個地方。這些駐防將軍的官階為從一品,高於總督一個級別。其中伊犁將軍為正一品,高於總督兩個級別。原則上來講,駐防將軍是只負責軍事的,不過問地方政務。但是有五個駐防將軍,即盛京將軍、吉林將軍、黑龍江將軍、伊犁將軍和烏裡雅蘇臺將軍,這些地方原來是不設總督的,故這五個駐防地的將軍不僅負責軍務,還負責當地的政務,儼然成了與總督齊名的封疆大吏。
1858年對於清政府是最不平凡的一年,太平天國運動如火如荼,東南半壁江山戰火紛飛,沿海一線,英法聯軍更是長驅直入,矛頭直指京津腹地。大沽口炮臺失陷,京津危急,焦頭爛額的清政府限於內外交困的地步,無暇他顧,蠢蠢欲動的沙俄看準了時機,趁此機會決定實現其長久以來侵略中國領土的野心。
1858年初,沙皇亞歷山大二世授權東西伯利亞總督穆拉維約夫,打著「助華防英」的旗號,暗地裡對中國領土強行軍事佔領,幾個月後,趁著英法聯軍摧毀大沽炮臺,並揚言攻佔京師時,穆拉維約夫乘機率領俄國哥薩克軍隊直逼璦琿城下,要求與當地最高軍政長官黑龍江將軍奕山進行會晤談判。並提出「為了雙方的利益,清俄必須沿黑龍江、烏蘇里江劃界」的無理要求,黑龍山將軍奕山回絕了這一無理要求,並依《尼布楚條約》為依據,稱兩國政府已遵守《尼布楚條約》將近一百八十年,彼此相安無事。今卻重新劃分疆界,斷不可行。氣急敗壞的穆拉維約夫立即以最後通牒的方式,將早已草擬好的條約文本強加給黑龍山將軍奕山,並以武力火炮相威脅,強迫其籤字。被逼無奈的奕山最終在前所未有的屈辱條約上簽字,由於籤字地點在璦琿城,史稱《璦琿城和約》,俗稱《璦琿條約》。需要說明的事,《璦琿條約》籤訂完全是黑龍江將軍奕山和沙俄東西伯利亞總督穆拉維約夫雙方籤訂的,當時清政府最高首腦鹹豐皇帝並不知情,也未獲得許可。直到1860年,在籤訂《北京條約》的時候,才以追認的方法確定了《璦琿條約》的合法性。
《璦琿條約》一共有三條,其全部原文如下:
一八五八年五月二十八日,鹹豐八年四月十六日,俄歷一八五八年五月十六日,璦琿。
鹹豐八年四月十六日,黑龍江將軍奕山,會同俄國東悉畢爾將軍嶽福,在愛琿城議定和約三條:
一、黑龍江、松花江左岸,由額爾古訥河至松花江海口,作為俄羅斯國所屬之地;右岸順江流至烏蘇里河,作為大清國所屬之地;由烏蘇里河往彼至海所有之地,此地如同接連兩國交界明定之間地方,作為兩國共管之地。由黑龍江、松花江、烏蘇里河,此後只準中國、俄國行船,各別外國船隻不準由此江河行走。黑龍江左岸,由精奇裡河以南至豁爾莫勒津屯,原住之滿洲人等,照舊準其各在所住屯中永遠居住,仍著滿洲國大臣官員管理,俄羅斯人等和好,不得侵犯。
二、兩國所屬之人互相取和,烏蘇里、黑龍江、松花江居住兩國所屬之人,令其一同交易,官員等在兩岸彼此照看兩國貿易之人。
三、俄國結聶喇勒固畢爾那託爾木喇福嶽福,中國鎮守黑龍江等處將軍奕山,會同議定之條,永遠遵行勿替等因;俄國結聶喇勒固畢爾那託爾木喇福嶽福繕寫俄羅斯字、滿洲字,親自畫押,交與中國將軍宗室奕山,並中國將軍奕山繕寫滿洲字、蒙古字,親自畫押,交與俄羅斯國結聶喇勒固畢爾那託爾木喇福嶽福,照依此文繕寫,曉諭兩國交界上人等。
通篇不足五百字的條約,應是將中國60多萬平方公裡的沃土掠為己有,永久割讓。這估計是有史以來最貴的文字了吧。整個《璦琿條約》的內容我就不說了,就用一張圖片概括吧。
1858年《璦琿條約》籤訂後中俄邊界
《璦琿條約》是中國所有不平等條約中第一個以純粹割讓領土為目的的條約,中國東北的領土主權和河流航運權蒙受重大損失,沙俄從中不費一兵一卒獲得了極大的利益,並奪得了夢寐已久的出海口。
正如恩格斯所說:俄羅斯不費一槍一彈「從中國奪取了一塊大小等於法德兩國面積的領土和一條同多瑙河一樣長的河流」。
從此東北的門戶洞開,為列強尤其是沙俄的進一步侵略提供了跳板,繼之而起的蘇聯、日本更是將東北當成了必欲得之而後快的資源寶地,一步步蠶食鯨吞,從北滿至南滿,從中東至旅大,終至九一八事變徹底佔領整個東北。這一系列的種種侵略及條約,所造成的惡果就是中國永久喪失了將近150萬平方公裡的國土,幾乎佔現在國土面積的五分之一,相當於十個廣東省,四十八個臺灣省。並且永久了失去了東北至太平洋的出海口,喪失了長達6000公裡的海岸線,佔中國大陸海岸線全長的三分之一。
千萬不要小瞧這6000公裡的海岸線,如果東北不丟失這6000公裡的海岸線的話,那麼戰略上來講,中國就可以對日本構成三面包圍,日本就斷然不可能侵略中國,而東北卻可以靠著天然不凍的優良海港,大力發展經濟,憑藉著腹地遼闊的資源優勢,肯定能在東北亞貿易圈佔了一席之地的,看看現在的香港和上海就知道一個天然優良的海港對當地經濟發展是多麼的重要。最起碼絕對不至於淪落到現在被困一隅的地步,現在的東北改革舉步維艱,振興難望,如果能有6000公裡的海岸線為依託,在趁著對外開放的東風,是絕對不亞於東南沿海那些省份的。
給大家說一下,我上篇文章關於《天津條約》的末尾部分賣了個關子,本來是繼續接著寫《北京條約》方面的文章的,但由於這段歷史期間發生的事情比較複雜,且《璦琿條約》籤訂的時間早於《北京條約》籤訂的時間,如果不寫《璦琿條約》的話,後續事情就無法講明白,故今天我寫了這篇《璦琿條約》的文章。希望大家諒解。
閆長嶺
2019年1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