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加強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國務院將今年春節假期延長至2月2日。隨著春節假期結束,公眾在返程途中如何做好防護?面對口罩等物資緊缺的情況,如何正確使用有限的防護物資?各地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患者確診病例還在增加,醫護人員如何有效防護?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治療方面,北京協和醫院有哪些經驗?
1月31日,北京協和醫院感染內科主任李太生接受澎湃新聞專訪,就上述問題作出解答。
春節假期結束,普通公眾在返程中如何防護?澎湃新聞:隨著春節假期結束,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防控形勢如何?
李太生:自1月初報導以來,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現在確實流行形勢非常嚴峻。即使自國家1月23日採取了將其納入乙類傳染病、按甲類傳染病管理進行管控,以及對武漢採取不出城如此嚴格的措施以來,新報告的病例仍然在持續增多,所以國家特意把春節長假延長了三天。 目前新型冠狀病毒流行形勢或者將來走勢還沒有完全明朗,大家返程工作有可能會再次帶來疫情加重。
澎湃新聞:春節假期結束,許多人都踏上了返程路,針對目前的疫情情況,您覺得公眾在返程途中應做好哪些防護措施?
李太生:首先公眾要做好自己個人防護,尤其在返程途中,不論是坐長途客車還是坐火車、飛機都是在相對密閉的環境下,一定要戴口罩。除此之外,還有一個不亞於戴口罩的措施就是要注意手衛生。
澎湃新聞:大家返程後到家後,需要做哪些應對措施?是否需要居家隔離?
李太生:如果大家乘坐長途客車或者坐火車回到家,即使個人防護得很好,還是有可能把病毒帶去家中,所以回家放下行李第一件事是先洗手,洗完手把外套、行李都放到一個相對固定的地方清洗、消毒。
現對於武漢的人員目前還是建議暫緩返程,其他地方的人員返程後可以居家隔離,目前各地還有各家企業給的居家隔離政策,時間長度都不一樣,我從一個醫生的角度認為居家隔離一個星期,沒有什麼症狀就可以了。
戴口罩、注意手衛生,醫用物資緊缺時如何使用?澎湃新聞:現在各地口罩比較緊缺,針對普通人口罩有哪些具體的建議嗎?都需要醫用N95口罩嗎?
李太生:這本不該成為一個問題,普通人不需要戴N95口罩,包括在火車、飛機上,也不需要戴N95口罩。
醫務人員沒有去發熱門診,尤其去核心區域接觸那些確診的、呼吸道開放的病人的情況下,都不需要戴N95口罩,普通外科口罩就足夠。現在這個情況去發熱門診戴N95口罩、做三級防護我認為是可以的,即使有點過但是可以採取。
醫務人員戴外科口罩要求4個小時更換,即一天工作8小時要兩個口罩,但是對普通公眾來說,口罩使用時間可以適當延長。原則上一次性使用的口罩應該用完就扔掉,但是因為現在確實口罩緊缺,棉布口罩是可以代替的。
澎湃新聞:在國家衛健委發布的第四版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的診療方案》中新增加了一條說病毒可以通過接觸傳播,這一點提醒公眾應該注意什麼?
李太生:什麼叫接觸傳播?接觸傳播是指你的手摸了公共場所或其他環境中帶有病毒的物體,病毒不會通過皮膚直接鑽進人體去,但是當你揉眼睛,尤其揉嘴巴、鼻子等地方,病毒就有可能通過黏膜進入人體,產生接觸傳播。
所以手衛生非常重要,在返程途中需要喝水、吃東西時可以摘下口罩,但一定要洗手。
澎湃新聞:您提到的手衛生,需要使用手套進行防護嗎?醫用手套和冬天的防寒手套可以嗎?
李太生:每個人上街都帶著醫用的一次性乳膠手套是沒有必要的。醫院工作的普通醫務人員,比如心臟內科的醫生等,出門診不需要戴手套,因為醫用手套是為了防止那些可以通過皮膚傳染的病毒傳播。
對咱們普通公眾來講,尤其是剛才提到的坐飛機、坐火車,還有地鐵的人員,不可能隨時隨地洗手,可以帶普通的冬天布手套、皮手套、棉手套就可以了。
我自己基本上每年到冬天能戴手套的時候,我就戴一雙皮手套,回去就擦擦手套表面,這樣不用洗手也沒關係。
與SARS相比,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防控難在哪?澎湃新聞:您在2003就參與了非典(SARS)的防控工作,對冠狀病毒有較深入的了解。您覺得此次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難度在哪?
李太生: SARS感染了之後很快就發病,出現高熱、肺部炎症表現,疾病進展比較快。而新型冠狀病毒感染之後,潛伏期症狀並不像SARS那麼明顯。換言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患者有的發熱體溫並不高,可能最高體溫為37.3℃,但是胸部影像學出現改變。最不好防控的就是有些感染患者不發熱,主要表現為乏力或者輕度腹瀉,行胸部影像學可以看到相關改變。還有一些患者在沒出現發熱等症狀的潛伏期就把病毒傳播給其他人。所以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防控比SARS難就在這種情況。
澎湃新聞:按照病毒發展的規律來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和之前的SARS有哪些不一樣?
李太生:SARS是從2002年12月份出現,一直到2003年4月才確定病原體。而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從2019年12月第一個病例報導,到2020年1月11日就確定病原體,包括其基因序列,而且可以進行核酸檢測。
這就是相對於2003年的非典我們有利的方面。因為非典時根本沒有核酸檢測,當時主要靠是否發熱、是否出現肺炎病變、白細胞是否不高,是否有流行病學史、抗生素是否無效這5條來確定診斷。
現在初步認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傳染性與非典SARS的特點不一樣,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相對隱秘,不好防控,但進展慢,總體的病死率到現在為止,比非典SARS低。
應對疫情的協和方案:不能讓一線醫護人員當炮灰澎湃新聞:日前,您主筆撰寫了一個《北京協和醫院關於「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建議方案》,請介紹一下有哪些防治傳染病經驗被納入其中?
李太生:我們在2003年非典的時候,就根據當時衛生部關於非典的診療指南,結合我們醫院自己的一些經驗體會,寫過協和醫院的非典診療方案。
1月21日,北京協和醫院召集相關科室包括感染內科、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急診科、重症醫學科、內科重症醫學科、檢驗科等開了一個會,會上核心點就是我們要把這次疫情當作一個戰役來打,要科學、規範、有序地防治,作為醫療專家要拿出一個協和方案。
這個方案有幾個特點:第一點是強調上一線醫生和護士的資質,比如為保護醫務人員我們規定了55歲以上不能到一線,有糖尿病、高血壓、腫瘤、免疫功能低下的不能到一線。同時給醫務人員做好培訓,不能讓他們當炮灰、當犧牲品。
第二點是我們調整了需要重點篩查和持續關注的目標人群,如無明確病因且暫未出現肺內影像改變的急性發熱患者,也要開展核酸檢測,這樣有助於早期診斷。
第三點是治療。在抗病毒治療中,對於目前沒有經過嚴格證實的抗病毒藥物克力芝,我們比較謹慎地提出,如果實在是重症病人,可以酌情適用。另外對重症病人提出了免疫球蛋白治療,這可能為一個不錯的方法,但是後面需要更多循證醫學依據。
第四點是如果有人去過武漢、存在發熱症狀,但是核酸檢測陰性,肺部的影像學也不能完全排除,可以查查淋巴細胞亞群,這也是結合我們當年對於SARS還有流感的研究得出的結論。
第五點是對於重症使用呼吸機的患者,如何轉運,在這種高暴露情形下,醫務人員一定要做好嚴格的防護。
澎湃新聞:目前武漢方面在加緊建設集中收治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的醫院,從控制醫護人員在醫院被感染的角度,您覺得新醫院在投入使用後要注意哪些問題?
李太生:新醫院除了硬體必須要保障好,軟體更重要。軟體好就是要重視醫務人員的培訓管理。
我建議感染科醫生應該發揮更大的作用,多做點奉獻,多出點主意。但並不是說呼吸科、重症科不重要,而是大家要齊心協力。
我特別強調,感染科醫生在防治中一定要起核心的指導作用,這是我的經驗之談。因為對於呼吸科或者重症科的專家來說,他們在治療和搶救上是強項,但是關於本次疾病走向,醫生自我保護,應該是感染科醫生的強項。
武漢雖然有醫務人員感染,但是我了解到的消息反而是感染病科或者傳染病醫院的醫務人員感染最少。比如武漢最早收治病人金銀潭醫院,一直到昨天我接收到的消息是沒有一個醫務人員感染。而其他科室的專家更應該注意這點,有時候都是醫生,但是讓一個其他專科醫生一天兩天學會像幹了三四十年的感染科醫生的這種防護不大可能。我們在非典時候,就是感染科醫生、急診科醫生、外科醫生三個人一組上,慢慢就帶會了。
澎湃新聞:在國家發布的診療方案和「協和方案」中都提到可以試用愛滋病治療藥物克力芝,現在有些患者家屬在網上求購這個藥物,您怎麼看待這個問題?
李太生:這個藥物是處方藥,必須在醫生指導下用,換言之即使醫生判斷病人需要,也要有醫生指導才行。自己從網上購買是不建議的!
克力芝有副作用,要如何使用,劑量多少,療程多長,哪些人不能用,到目前為止各種治療方案中未詳細描述。我在我們建議方案中提到了,如果真的要用,一次兩片一天兩次,用兩個星期。但是一定要注意這個藥的副作用,20%左右的人吃完之後會出現消化道反應,包括噁心、不想吃東西,還有最重要的是會出現腹瀉,一天3-4次拉肚子,尤其剛開始用藥的兩個星期到一個月。
另外還有些人用了會出現轉氨酶升高導致肝損傷,時間用久了還可能出現血脂增高。
面對一個新的疾病大家都恐慌,所以只要有什麼建議就馬上去試,這種心態要不得。我們一定要科學、理智、規範,最好是高效,達不到高效最少也是有效地進行防治。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