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劍五箋 | (三)五祖拳述要

2021-02-11 泉州歷史文化中心


慶輝口述 周焜民執筆

五祖拳為泉州南少林拳系主要拳種,拳械俱全,自成一門。泉州歷宋元明清以來,拳風鼎盛,有「手撲棍棒妙絕天下」之譽,而城鄉練武者,十之八九出於五祖門。先父盧言秋,世居城南義全鳳池,幼而好武,拜西門莊詹(公婆詹)為師,盡得五祖真傳,及壯,「虎母秋」之名噪於拳壇。1937年閩廈陷敵,兇焰迫近泉州。11月,買舟南渡菲律賓,設武帳於岷市水巷口,廣傳技藝。越年,遷址地彬彬街,光漢國術館正式成立。1940年春,餘銜父命來岷,執掌教務。風雨弦歌,挫而愈韌,迄今五十有六載。光漢弟子,逾於萬數,所幸五祖拳技,薪傳不替,泉南少林之風,被於炎洲。1989年,光漢首倡組織國際南少林五祖拳聯誼總會,次年成立於泉州,五祖同門,風起景從者凡十餘國,蓋亦見五祖拳傳播之廣遠矣。

餘鯉庭承訓,研習五祖拳技,晨夕無間,萬難不捐,逾一甲子。竊知五祖一門,變化萬千,至深至微,有不能言者,非苦下功夫,潛心體味,無以登其堂奧。餘垂垂老矣,屢思發篋鉤秘,整理心得,以惠學子。今周君焜民南遊岷市,力促成篇,因不揣翦陋,就五祖拳之拳法拳理,梗述大概,請為捉刀,獻於五祖拳聯誼總會94年會,就教方家,亦寓引玉之意也。

(一)

五祖之謂,曰太祖、曰觀音、曰羅漢、曰達尊、曰玄女,五拳相容並蓄於一門,故稱五祖門。亦有謂五祖為太祖、羅漢、行者、達尊、白鶴者。蓋泉州本南少林淵藪,古河洛人之生聚地,拳術承傳於中州,得閩南剽悍之氣,富陽剛之質。上述諸拳,馬步緊小,技手密固,拳勢剛猛,尚短打,拳風相仿,拳理相若,講求沉肩扣節,吞吐浮沈。泉人每兼而習之,能太祖拳者亦能羅漢拳,非能白鶴拳者不能達尊拳,兼習則技手宏富,亦剛亦柔而精於變化。五拳所指不一,或出於師承身傳口授之異。五拳既相類,以泉州區區之地,濡染浸淫,轉相傳習,遂成一門。舊時泉南五祖拳館,均供奉太祖、觀音、羅漢、達尊、玄女神位(或太祖、羅漢、達尊、行者、白鶴仙師)。五祖居中,師位在左,入館拜師,先拜五祖。跪叩如儀,古已有之。

五祖拳既包容五派拳種,故套路豐富,薈萃五拳精華。套路分空拳與家俬(器械)。敝館所授,有空拳數十套,器械十餘套,含對練計七十二套。就各門派攏總而言,則遠不止此。拳從三戰起。五祖五戰,即三戰、天地人戰、連環戰、平馬戰、直弓戰。由戰始,習馬步,踏中宮,正身田,練吞吐氣。而後從簡入繁,由小套而大套,循序漸進,為二十拳、四門打角、三戰拾字、雙綏、連環八卦、小千字、連城、二節、三節、四節、五節、五肚沉頭、雙爪、八卦、天罡、地煞、清風、明月、四門鬥底、雙獅展雄,再及其它。拳套剛柔不一,各有異趣,壯者練拾字、沉頭,弱者習直弓、連環、小千字、三角搖,高者授以雙綏、節,矮者打角、地煞,使人拳相得益彰。器械由拳脫出,硬弓硬馬,打揭分明,勢勢落力。長家俬有棍、棒、槍、青龍大刀、斬馬刀、三尖兩刃刀、鉤鐮、方天畫戟、開山斧、禪杖、扁擔、山鈀等,可謂十八般武藝俱全。諸般兵器,以棍法最凌厲,為各藝魁首,內中又有五尺棍、七尺棍、流星棍、齊眉棍、鼠尾棍、丈二棍、雙頭棒之別。技法含劈、掃、割、趕、縱、敲、開、剪、點、箭、喬、挑、感,左插花、右扯旗,打槌尾、翻槌頭,捏金抱心,勁貫棍梢,身棍合一,矯若遊龍。棍法之妙,一打一揭,步步進前,蓋傳自吾泉俞公大猷。短家俬有單刀、單鞭、單鐧、劍、銅簫、鐵尺、雨傘,以及雙刀、雙劍、雙鐧、雙鉤戟、雙鞭、粽合刀、雙拐、雙匕首、藤牌刀。軟家俬則為九節鞭、三節棍、繩鏢等,暗器有鏢、石、針之屬。每種器械均有傳統套路。傳承有序之對練,有五尺棍對打、七尺棍對打、雙拐對齊眉棍、扁擔對齊眉棍、五尺棍對雙鞭、藤牌刀對鋤頭、藤牌刀對鉤鐮、斬馬刀對山鈀、山鈀對七尺棍斬馬刀、左拐右刀對銅簫五尺棍、劍對劍等。五祖門最重實戰,無花草步,一攻一守,解拆分明,舉凡套路,皆可對套,有三十六套空拳,即有三十六套對打。器械亦然。角力較勁,則輔以「舉技」、「盤技」之形式,舉技分長短技,盤技即盤五技。舉技盤技講究掇、據、捏、鑢、封、壓、捧、紡、沉、浮、吞、吐,手、身、腿、腰、膝、胯、頭乃至心眼之鍛鍊,略備於斯。單練僅為行拳而已,須對盤,方知勁路之變化,明手法吞吐沉浮之妙,自固根基,磨礪技手。又有行陣、串陣者,即宋江陣,出於兵旅,衍化入拳,亦五祖拳門所獨有,如蜈蚣陣、長蛇陣、鴛鴦陣,陣法井然,內寓變化。現拳館多不教,餘深恐其湮沒失傳矣。

(二)

本門剛柔相濟,主硬而尚短打,不尚長攻。應接中管逼靠,尺寸爭鋒,故重手技。組套踢、打、摔、拿四術兼備,而以手法為核心,配以步馬身腰,吞吐沉浮,衍化無窮。套中每一動作,即一散手,合練如長龍相續,拆散單練,或攻或守,自成門戶。傳世套路中之技手繁富以百計,唯手法取勢簡約。一招一式,起止皆有尺度,發拳勢雄勁猛。崩然有聲,力點分明。後手取人如矛,前手蔽己如盾,須硬、猛、密、粘。手法分短技、長技、單技、雙技,包括指法、腕法、掌法、拳法、節法、肩法。手技基本技法為:擒、挑、開、蓋、串、剪、掀、關、摳、採、搓、撞、鞭、貢、切、鍘、射、插、抄、擋、鎖、節、漂、彈、啄、喬、捭、噇、割、離、釵、搖、破、批、脫、墜、爪、打、俊、揕、搦、封,等等。一技可變數技,明技每寓暗技,一陰一陽,變化無盡。

細而言之,指、腕、掌、拳、肘、肩皆可交互為用。指可點,可射,可按,可掃,意到指到,指到力到。指肚擊發,不可激力,打穴封穴,點到即收節。掌法,出手刀,有錯、摔、破、切、彈、削、開諸法;俯仰為用,扇、翕、擋、插、摸,隨技而變。掌刀要豎,掌心須圓,運掌如風,一粘即發。腕坐而擋,節暴而漂,出手直而後坐,肩沉肘平,左右相隨,忌單肩用力。一頓一沉,俱用脆力,則腕活而不僵,力透而不滯。拳有鳳眼、鵝目、三角、豎、仰之別,又有合單為雙之法。無論撞、啄、抄、喬、鞭、點、栽,抑或雙豎拳、雙掭、雙平拳,皆由腰膝發力,搖胯而出,其勢乃沉,其力乃重。拳須歸中,鼻對心槽,心槽對拳,內氣方聚;又須擰轉,節肢柔,拳尾剛,急速爆發,始有穿壁洞石之威。節技近身而發,力距短,勢峻力猛,故其技甚惡。攻技為打橫節、後捅節、向天節、雙揭胛、硩節;攻守兼用,有捧節、雞噇翅、割節、綁內節等法。肘法之要,在矮身坐馬,返身造勢,避實就虛,入其敗門。以肩帶肘,前後手呼應,先軟而後硬,且應不逾子午,無欹斜之弊,節力方能順遂而沉實。肩背之用,亦在策近靠打,主要有頓、靠、搖、俊、背五法,如猴挑水、獺衣勢、搖身俊胛、彌勒獻肚、洞賓背劍諸式,俱以之得力,尤以搖身俊胛為不二法門之絕招。其招式極幼秀,取含胸龜背以蓄力,雙胛先浮後插,氣閉丹田,胯腰夾緊,以氣催力,以腰為軸,連續迅速搖抖,如犬出水,搖身振鬣,快捷異常,沾之者即被噴彈而去。

手法運用,譬如五行,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剋。拳譜曰:直來橫去,橫來直往,上能破下,下可解上。此言其大概耳。五祖技法,上、中、下三路,擒拿格鬥,無所不備,接手如臨陣,瞬息萬變,要在眼捷手快,料敵機先,說變就變。因勢發技,借技而入,乘他力尾,以快打慢。五祖擅於進逼踏中宮,入正門,硬截硬攻,故技門須密,技手須硬須活。倚技舉技,既較腳馬勁路,尤較手法之嫻熟硬箭。善拳者必善橋手。何謂橋手?橋者,節也。兩節相倚,猶如搭橋,過橋入我身,無過橋我入汝。彼門戶不開,我須無橋造橋,逼入中宮,造其敗勢;我處敗門,或其技強甚,我當有橋斷橋,消閃化解,以策萬全。功夫在手,隨人明而神之也。

(三)

拳以馬為基。五祖拳以三戰馬為基本步型步法,不丁不八,前虛後實。拳術蒙求,始於三戰,三進三退,以練踏步,故曰三戰馬。後腳坐七分力,前腳三分力者稱三七馬,四六分者稱四六馬,此固守待進之腳馬。前後腳均五分力者,為五五馬,寓攻勢於內,易變化,轉換快速。戰馬之法,尺八為度,後腳坐,前足兜,膝對腳尖,前臁著力;小肚筋提起,湧泉虛,腳掌吸,三點金落地;沉肩松腹,吊肚墜尻,夾骱提肛,中脊凝氣;身要下,氣須沉,立如金剛,勁貫於地。進退虛實分明,以胯運足,後腳重,如虎蹲踞,前腳輕,如貓弧出。腳心忌浮,重心穩定,不偏不倚,以腰胯開合牽導馬步,亦以腰力帶動技手。踏實之後,腰解一頓即鎖。腳力煞定有似入地三尺,行拳有似大樹臨風,枝葉舞之而盤根穩固如山,此即五祖拳之落地生根法也。

戰馬之於套路,十佔七、八,故至關重要。戰馬之法嫻熟,其它馬法如弓馬、卸馬、丁字馬、四平馬、寄腳,其理亦明,不難掌握。進退、起落、縱橫、騰挪、消閃、封逼,腳馬隨身而變化,乃有生龍活虎之態。步法有:進馬、退馬、留馬、換馬、執馬、走馬、疊馬、蹲馬、蹋馬、插馬、跳步、三點金、七星步、鴛鴦步、螺旋步、凌波步、八卦連環步、跳屈、坐蓮、指地。技手之動,步必隨之,步不穩固上卦虛,步不靈活敗立見。泉人謂「學拳學到腳,腳馬須練倒」,評判拳技,首看其有馬無馬。腳馬前後過大,虛實不明,左右過闊,門戶則開。拳勢兇猛而氣浮步亂,人視其不能,能者反手之間必使顛僕。故南人每畢其一生,精一套路,務使拳套粘熟,其馬穩在,其步活利。固馬之法,須練馬樁,一起一落,一開一束,一合一頓,自骱至腳盤,夾束如鐵,坐馬如挽弓。活馬之法,應明虛實,行落無聲,心欲前,腳先到,身欲退,腳先收,動到技手即變。穩而不靈,其馬死,動中求固,其馬活。強馬之法,當練重而後練輕,綁鉛條,踢沙包,踏「急燒」,提氣縮疝以練吊力。五祖門拳打臥牛之地,雖尺磚之內,以轉換馬之法,可演套路。故行拳如走路,其步武不長,佔進退靈活之利,小馬高馬優於闊馬低馬;其行宜健,得夾束之易,穩紮穩打,步步前進,即所謂「緊走無好步,慢行好步數」者。其門須明,六門轉返自如,中宮踏進,邊門閃賺,身手隨之,勢挾風雨。

五祖用腿,多低而沉重。或謂五祖有拳無腿,實則不然,其腿法多達二十餘種,腳尖、腳掌、腳跟、腳彎、小腿,皆可為用,唯不似北拳長弓大馬翻躍轉折耳。五祖門腿法以踢、弓腿、割腳、掃腳為常用,引進使虛,見隙補腿,急去急回,其發甚惡。攔截有蹁踢、刮腿、頓腳、斬腳、踩腿、撩踢、託腳,挫其前鋒,阻其進逼,攻守相寓;靠身有絆纏、頂膝、鉤膝,插襠擰腰,連扭帶摔;落地有鉸刀剪、鉤踩、滾堂、指地、倒地蹬心腿、老樹盤根、烏龍絞柱,舍高取下,如犬滾地,如蛇盤纏,使僕使跌;騰空有旋風腿、飛踢、飛剪,遠縱高揚。進取身,退顧已,以腿制拳,以腳制腳,腿法之全,謂之大備不為過甚。惟五祖注重步穩身穩,腿法雖備而惜用,所謂「一踘百身虛」,蓋恐為人所襲,故起腳必先後坐。腿法多見用於閃避之際,反敗為勝之時。踢多取下三路,形如半月,高不過臍,近身迅發,銳不可擋,極難抱接。

(四)

凡拳皆講究形、氣、神。拳須有架勢,首重身法,正欹、俯仰、立蹲、起落、進退、反側,皆賴身之變化。身法活,拳架佳;身法呆板,其拳必柴勢。千拳歸一路,五祖亦然。

五祖拳身法尚自然。自然者,五形四正,子午相對之謂也。四正即無偏斜顛簸之態,無折腰敗腳之病,無欹頭叢肩之弊。頭須正,項須直,胸須含,腹須收,臀須斂,馬須坐,身須下。子午相對即百會對尾閭,手尖對腳尖,肘池對膝眼,肩與骱平,膝不過足,開合得度,拳路歸中,返門順勢。五祖之身形,以墓牌身與三角勢交相為用。墓牌身四平八穩,正氣堂堂,易守中技;三角勢臨敵,擺守勢在前,蓄攻勢於後,便於進退。拳勢有起伏,終須允執其中。頭為一身之主,氣血會注,領起精神,頭正身形則正,未有歪頭斜肩而拳姿可端莊者。轉身之法,必身欲左欲右而頭先之,始能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審客主之形,度強弱之勢,高擊能仰,低攻能俯。眼根於心,心定則眼明,爭場之上,判敵動靜虛實,伺隙制勝,顧盼須銳。論技認其身不認其手,彼肩動,必手動,彼身聳,必起腳,彼視我右,知其擊右,彼睨我左,知其擊左,故曰料敵靠目色。其眼遊移,其心必怯;其眼無神,其藝必淺。善拳者眼射如電,神閒自威,意雖狠而不現於形。

應接之際,身無定勢,有直、側、斜、翻、轉、縮、蹲、屈、俯、仰、縱、躍、僕、滾諸身法。起身要橫,落身要順,進步須低,退步須高,收如伏貓,縱如放虎。尤當明消閃之身法。以步移身,避其前鋒,曰閃;順其來勢,化解其勁,曰消。消閃得機在身步之變化,避實以就虛。彼來若緩,接法易見,遽然相加,勢頭猛,宜消之閃之。技臨身,形速變,瞬息之間分寸之距,化其千斤之力。失於早,彼必變勢而至,失於晚,則我無所解招。閃戰之微妙,在相隨相順,若即若離,閃空疾入,後發制人,固無大開大合,惟靠腰解移身變形,無形打有形。故過骱之法,不能不詳。其法須腳心著力,腰脊聚力,帶脈賁張,腰帶腳疾速擰轉,兩肩呼應,墓牌身一變而為三角勢,如風擺柳,不僵不滯。避其鋒芒,我即佔取生門,乘其舊力方過,新力未生,招未收身未返,冷然而入,雖四兩微力,亦操勝券矣。諺曰︰拳打千遍,身法自然。身法之變化,如兵法有奇正,存乎一心。身法自然得宜,勁力定規順遂,手技腳技方能達於極致,而攻守無虞。此中真訣,其善思之。

(五)

五祖拳富陽剛之氣,論者每以外家硬拳視之,實則其拳風雖雄硬,然剛柔相濟,為內外兼修、強枝固本之拳種。

且以三戰試論之。凡習五祖拳,必自三戰始,海內海外,概莫能外。諺雲:「三戰起,練到死。」蓋三戰為拳母,雖僅三進三退,而規矩方圓無不由此塑定。頭容須端正,直項收頷,眼界平遠;身田須四正,龜背含胸,沉肩扣節,兩肋插,大椎落,子午歸中;坐馬須穩固,兩骱夾,谷道提,膝眼展,三點金著力,前虛後實,落地生根;進退馬必先煞牢,技手勁力必當節住;開合有致,陰陽要轉,吞吐氣出入丹田,行勁達於四肢。三戰之勁有八:直勁、橫勁、剛勁、柔勁、恆勁、脆勁、沉勁、浮勁,皆在吞、吐、沉、浮之內。吞吐浮沉既明,剛柔之勁自如高崗滾石;吞吐浮沉轉換自然,精、氣、神三者凝集貫通,丹田鼓蕩,任督兩脈開張,則必外強筋骨皮,內壯五臟六腑。

吞吐沉浮為呼吸運氣之法,亦為技手收發、身體斜正縮張之法。手收時以鼻吸氣,過骱引入,上卦放鬆,氣沉肚實,為吞;一變為吐,技發氣亦繼之呼出,由徐而疾,五形歸正;沉,坐節按力,百會對尾椎,雙肩鎖定,腰胛扎力,肛門夾束,氣隨技沉;沉變為浮,長氣暢出,胸襟涵虛,雙掌心向上吸天地精氣納歸丹田。凡所技手,出收之間,即寓吞吐,吞吐之際,浮沉隨之。用於技擊,彼沉我浮,彼浮我沉,彼吞我吐,彼吐我吞,順勢造橋,逆勢借橋,陰陽相寓,隨手變化。氣脈須暢,行氣達於腳心頂會,功、力、意俱到。吞吐氣宜深長,徐疾自然,最忌憋氣於胸口,氣浮則散亂,步不穩則身不正,意不及則勁不達,何能制敵致勝?故練拳須練氣,氣足勁力亦足。

練拳之道,精、氣、神合而為一,其精須聚,其氣須旺,其神須定。三戰之雙插、坐節、吞吐,蓄勁從容,發勁漸進,行勁平穩,一步一趨,以心為帥,以眼為旌,久練於三戰者得之必深。是以練五祖三戰,要在善養其心,提神領意,使氣平和。神清者其技必精,神昏者其藝必淺。能以意行氣,則中氣豐盈,血脈暢通,精神充沛,無氣上湧致身浮之弊。心靜如水無影,氣足聚之則蓄,行之則環行周身,用之不竭。三戰練倒,舉一反三,五祖拳之大要得之矣。

(六)

吾泉談行拳,每以「氣水」足否論之。氣足勁飽,如水之流,源源之息,此氣水之謂也。五祖拳乃功力型拳種,世謂其拳最硬。傳世套路大多短小,小套一、二十技,大套亦不過七、八十技。非其套路不能長,蓋勢勢雄猛,技技發力,難為之長。五祖拳,太祖底。拳譜謂太祖拳龍行虎步,有帝王之儀;拳勢剛猛,有洞壁穿石之威。然亦非僅剛勁而已,拳勢有張弛,必柔濟剛,始如長江大河,滔滔不絕。能剛能柔,出剛入柔,剛柔相一,此五祖門之剛柔觀也。

五祖拳勁力之特點可以三字概言之:硬、猛、韌。其力大,如泰山壓頂,故曰硬;其力迅,如虎出林,故曰猛;其力剛中寓柔,如挽強弓,故曰韌。神與氣合,其勁乃生。運行任督之氣,以意催勁,即為內勁。發力之要,首在丹田,提腸吊肚,運氣於內,發勁於外;次在腰肩,腰胯能左右掇,勁力方厲害。一手一腳,其力幾何?唯以腰為軸,肩為承,以意催之,驟然搖發,勁力聚全身之氣,異於平常,技手之勢乃猛。發勁之始,馬步夾束,腰膝裹合,丹田閉力,呼吸自然。發勁之時,起牙關,任督貫氣,腰椎略弓,腰胯沉掛掇,由開而合,勁隨氣出,意到、馬到、身到、手到、力到。發勁之後,身形歸正,吸氣以聚力,蓄勢固守待進。勁力貫脆,軟中帶硬,硬中帶軟,忌用僵力、死力。姿勢須正,取三角身以蓄勢,手先放軟,一觸即發,軟力變硬力,發透發到額,渾然貫串。技擊論勝負,無非力大打力小,手快打手慢,故手要緊,要重,唯運彈脆之力,發技始能如迅雷不及掩耳,力點準,力度大,有彈性。

勁力之威,非直砍硬撞所能出之,須憑技、尋機、借勢以發揮。五祖雖尚硬,亦尚靈巧,拳棒相對,硬來硬去固為一法,然四兩破千斤,其著更妙。所難能者,人發我發,借勢借力,剛在他力前,柔乘他力尾,以技巧取勝,故技法尤須鑽研。譬如搖,俗謂「十搖九耗消」,蓋譏不能催腰胯之勁者。搖技之力,須賴返腰掇正,運氣行勁,左右借勢,如颶風發木。出拳,腰骱要轔,肩沉拳轉,如此則拳勢沉重,且有穿透力。破,五指須微曲,破下要鑢,著者其人必顛出。擋,掌到之後,豎腕而按,迅發寸勁。再如盤五技,挑、開、關、串之間,須暗帶掇、鑢、捏、頓之功,以去其來勢,拔其腳馬。

拳無勁力則飄,故習拳起,養勁始。練勁力之法可謂多矣。始練三戰,即當練石鎖、甩沙粽、扛石擔、打沙包、捎竹箸、插竹筒,以練指力、握力、拳力、肩臂力、腰骱腳馬力,堅皮肉、長氣力。然此僅得靜力耳。剛勁、柔勁、韌勁、脆勁、恆勁諸勁法以及陰陽轉換、吞吐氣之法,非於長年累月拳套之操練中不能得之。尤須練散技,每技以千百遍探其奧妙;練盤技對打,互飼技手,明消長之機、進退之度、縱收之變、陰陽之理。能如是,則行氣如九曲珠,無微不到,勁布全身,呼之即來,發之即達。外示安逸,內固精神,靜如處子,動如脫兔,何堅不催,何柔不克。

(寫於1994年,載菲律賓《世界日報》、《商報》、《環球日報》。略有刪節。)

圖片來源

泉州歷史文化中心

 

泉州歷史文化中心原創內容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如需轉載,請聯絡我們獲得版權

喜歡這篇文章的話別忘了點個讚哦~

友情幫轉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泉州歷史文化中心


微信號:qzlswhzx 

感謝品牌支持

    

相關焦點

  • 譚劍五箋 | (四)五祖拳史略
    宋傳之太祖拳、猴拳諸術也,清之謂五祖拳者也。五祖者何,太祖、羅漢、達尊、行者(猴拳)、白鶴也。吾泉拳風之盛,史有明載。世所見棍棒手撲,固匪唯五祖,然五祖實寖然為大宗者。昔城鄉以技著者,以五祖派為多。清嘉慶十五年蔡永蒹著《西山雜誌》記:「嘉靖間倭亂,沿海村裡大興練場」,泉州少林寺「僧人傳授技擊於泉南」。
  • 南拳之五祖拳
    南拳拳種,又稱少林五祖拳、五祖鶴陽拳。所謂五祖,據《太祖拳譜》記載:「一太祖、二羅漢、三達尊、四行者、五白鶴。」
  • 細論五祖拳與空手道的淵源
    在日本浦添日前召開的「2015年探索琉球空手道起源國際研討會」上,泉州代表團與日本武術專家通過論文研討、武術切磋等各個方面的交流,細論日本空手道與泉州五祖拳之間的淵源關係。基調發言觸動日本武術專家「衝繩空手道過去叫唐手,這就說明它是從我們中國傳過去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五祖拳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第十屆國際南少林五祖拳聯誼總會主席周焜民說。
  • 國際南少林五祖拳聯誼總會30周年慶典活動指南
    五祖拳發源於泉州,千百年來薪火相傳,遠播東南亞及世界各地,在泉州與海內外鄉親和國際友人中,架起了一座以武會友、深化交流的橋梁。國際南少林五祖拳聯誼總會自1989年成立以來,以傳承弘揚中華武術為己任,廣泛聯絡世界同門武術家及研究者、愛好者,主動發起和參與一系列重要活動,致力擴大五祖拳的民間基礎,有效提升了五祖拳的海內外影響力。三十年櫛風沐雨,三十年春華秋實。
  • 釋常定任國際南少林五祖拳聯誼總會主席!
    11月24日世界各地近千名武術界人士匯聚菲律賓首都馬尼拉,參加國際南少林五祖拳聯誼總會2018年會,同慶菲華光漢國術館建館80周年。福建省政協委員、福建省佛教協會副會長、泉州市武術協會會長、泉州少林寺方丈常定法師(前排右三),就任聯誼總會第十五屆主席。
  • 海都藝術大講壇壓軸大戲 周焜民為五祖拳正名
    有人認為是歷史上少林寺被焚,五個和尚跑了出來,所教的拳術叫作五祖拳。「這是洪門傳說和小說,研究拳史不能以此為基礎。」周焜民說,五祖拳的成因,應科學、歷史、辨證地分析。故事中提到僧人因亂逃到外省,都不在福建,而在泉州卻留下豐富的拳術,這說不通。明清以來的老拳譜留下記載,「祖」指「法祖」五祖拳法是以「太祖」、「羅漢」、「達尊」、「行者」、「白鶴」為法祖,故稱五祖拳。
  • 新垵五祖拳第六代傳人張智揚:不止於武術,不止於勝負
    從五歲習武到年過而立,除了上大學離鄉的那幾年,他一直都住在新垵,親眼見證著五祖拳在這裡的風靡,到衰敗,再到復興。「在我的童年記憶中,村中會五祖拳的大人不少,家家戶戶也樂得讓孩子跟隨大人習武。然而在長大後,有一天我突然發現,曾經夕陽下小小武術家的身影開始在村中變得罕見,鄰裡鄉親也幾乎不再談論有關五祖拳的話題。」對於五祖拳在家鄉的日漸式微,張智揚一直念念不忘,耿耿於懷。
  • 【薦讀】釋常定任國際南少林五祖拳聯誼總會主席!
    11月24日世界各地近千名武術界人士匯聚菲律賓首都馬尼拉,參加國際南少林五祖拳聯誼總會2018年會,同慶菲華光漢國術館建館80周年。福建省政協委員、福建省佛教協會副會長、泉州市武術協會會長、泉州少林寺方丈常定法師(前排右三),就任聯誼總會第十五屆主席。
  • 泉州的「少林五祖」 原來是這樣
    五祖拳發源於泉州,在泉州南少林拳系中最具有代表性,是福建省七大拳種中歷史最悠久、傳播地域最廣的優秀拳種。隨著華僑的足跡,它又傳播至東南亞各國,隨後傳遍五大洲。1990年秋,國際南少林五祖拳聯誼總會在泉州成立,以後每年都舉辦年會進行學術討論,現在已經開展活動25年,有40個國家和地區的五祖門館社參加。
  • 南安市詩山中心小學燕山校區舉行五祖拳健身操比賽
    為深化閩南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活動,12月22日下午,詩山中心小學燕山校區舉行了四至六年級「五祖拳健身操」會操比賽。此次活動有效地促進全體學生積極參加體育鍛鍊,切實提高學生體質健康水平,提升了班級榮譽感。
  • 「五祖拳」代表性傳承人塗捍東入選《中國武術名家人才資料庫》
    塗捍東:漢族,1969年生,福建省高級武術教練,泉州市高層次人才、武術段位六段、國家一級武術裁判、國際五祖拳八段、泉州市武術協會常務理事、泉州市鯉城區武術協會副會長、泉州市鯉城區東惠國術館館長,2017年榮獲世界傳統武術錦標賽五祖拳冠軍。
  • 跳尊巴打五祖拳 廈門中小學課間操不斷變換花樣
    實際上,在廈門部分中小學校,課間操早已有新花樣,既有動感時尚的尊巴、健美操,也有繼承傳統文化的太極拳、五祖拳等。海滄二實小雙胞胎體育老師是五祖拳傳人 創編五祖拳課間操  在海滄區第二實驗小學,孩子們大課間打起了五祖拳。
  • 蔡氏先賢~~~「洪門前五祖」(又稱少林五祖)之蔡德忠
    與方大洪、馬超興、胡德帝、李式開等被後人稱為「洪門前五祖」(又稱少林五祖)。1974年《少林五祖》蔡德忠生平經歷因南少林寺僧眾參與反清復明活動,觸犯清廷。康熙十三年(1674年)七月二十五日夜,清兵圍剿南少林寺,放火焚燒寺廟,屠殺寺僧。(另有一種說法:蔡德忠、方大洪、馬超興、胡德帝、李式開等五人,師從南少林下院銅山苦菜寺道宗禪師習武。
  • 五組神拳合成的拳法,全球40多個國家都在學,打你一下真受不了!
    五祖拳顧名思義就是有五組神拳綜合而成的,哪五組呢?他們分別是白鶴拳,猴拳,羅漢拳,達尊拳和太祖拳。雖說有五組神拳合成但該拳法還包含了七種拳法的特點,可以內容甚多,拳類複雜,學習該拳法的人可以從零基礎開始學,但基本功一定要紮實,要不然很難在該功夫上有所成就。
  • 少林五拳之虎拳
    少林五拳,即以龍、虎、豹、蛇、鶴為模擬對象的拳術。
  • 詠春秘史01-少林五祖到嚴詠春
    【感謝西安支部供稿】按照三合會的說法,福建少林寺被滿清官兵焚毀,「少林五祖」蔡德忠,方大洪,胡德帝,李式開、馬超與僥倖逃出少林,隨後組織洪門社團,以圖日後反清復明。但根據葉問宗師撰寫的《詠春源流》裡所講:詠春拳源自「南少林五老」之首的五枚師太。五枚師太是福建少林白鶴拳的高手。
  • 壇經十一:五祖深夜傳衣缽,惠能終成第六祖
    請您點擊上面的「關注」,和紅塵一起淨心學習咱們繼續來介紹「六祖壇經」,上一次講到了五祖弘忍和仍在後堂幹粗活的惠能之間的一段機鋒。五祖先是用「米熟了沒有」來問惠能是否已經做好準備,惠能馬上說「米已經熟了,就差篩選了」,意思是說自己已經做好了準備,只等五祖考核。
  • 華嚴三聖與華嚴五祖
    華嚴三聖即《華嚴經》所指華藏世界之三位聖者。(一)毗盧遮那佛,毗盧遮那意為遍一切處。謂佛之煩惱體淨,眾德悉備,身土相稱,遍一切處,能為色相所作依止,具無邊際真實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實性;即此自性,又稱法身。(二)普賢菩薩,以其居伏道之頂,體性周遍,故稱普;斷道之後,鄰於極聖,故稱賢。
  • 五形拳呼吸法
    氣功有「調身,調息,調心」之三調;形意內功有「練形,練氣,練意」之三練。三調三練之「調練:身形,氣息,心意」情同手足,內容一體,其理一源,術語互用。趙南公云:「混淪一氣內外修,涇渭不分至道由」。氣功和內功雖系同道,確有區別。氣功三調是在體安心靜前題下進行的,主靜;內功三練是在拳術四法一勁(眼法,手法、步法,身法,勁力法)中付諸實施,主動,而動靜相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