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名山:青城山,黃帝曾在此問道寧封子,張道陵亦在此傳道

2020-12-12 歷史國學教堂

青城山,古名為天丈山、鴻蒙山,為中國道教發源地之一。位於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南,背靠岷山雪嶺,面向川西平原,周圍綿延120公裡,以大面山為主峰,高臺山為樞軸,天師洞為中心,展延了天蒼奇峰36座。

山中峰峰相挽,迴環簇擁,又四合成一天然城廓,從而構成了其獨特的清幽境界。進入其中,滿目蒼翠,松柏櫨楓遮天蔽日,輕煙薄霧瀰漫林間,雖在白晝,卻似黃昏。因此,青城山自古就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譽。

青城山是傳說中的「神仙都會」,其歷史可上測到遠古黃帝時代。相傳,黃帝時有個叫寧封子的「神人」,得道以後隱居於青城山北巖。後來黃帝與蚩尤大戰的時候,黃帝對蚩尤散布的五裡迷霧奈何不得,求救於寧封子,學得「飛升之術」,才擺脫迷霧,打敗蚩尤。

黃帝因此拜寧封子為「五嶽丈人」,統管五嶽鬼神。至今山中還有諸如丈人峰、丈人觀、訪寧橋、問道亭等與這個傳說有關的地名和景觀。

東漢永和年間,道教祖師張陵結茅鶴鳴山,開始傳五鬥米道。其子張角、孫張魯則嗣法於青城山,發展更加廣泛,擁有眾多信徒。此後,張陵被當地人尊為「天師」,青城山也就成了道教聖地。

自魏晉南北朝後,山中的宮觀建築相繼建起,最盛時達七十餘處,保存至今的尚有十餘處。其中以建福宮、天師洞(又名常道觀)和上清宮最為有名。

建福宮坐落在丈人峰下,是遊山的起點,現又為青城山管理所駐地。宮的前身稱丈人觀,始建於唐開元年間,宋朝時改觀為宮,號「會慶建福」,後人則簡稱為建福宮。

宮內現存有兩院三殿,皆為清光緒十四年(公元1889年)重建,院內有木假山、委心亭及明慶符王妃梳妝檯等古蹟,後殿即有名的青城長聯,為清宣統二年(公元1910年)四川通江人李善濟所撰寫,全聯共三百九十四字,氣勢磅礴,國內罕見。

出建福宮,迎面而來的就是青城山山門。一座高達數米的牌坊橫額上青城山」三字金光閃閃,門旁閣柱上有聯云:「天開碧嶂迎雙屐,人到青城第一峰」。

入門上山沿石板鋪道而上,即到達天師洞前門「五洞天」了,門旁有一楹聯,聯文曰:「府以清虛,螂嬛居福地;天然城郭,龍虎擬仙山。」進門後過集仙橋往上,即到青城山的中心道觀——常道觀(天師洞)了。

常道觀距建福宮不到四裡,於青城山第三混元頂下,白雲溪和海棠溪之間的山坪上。因觀後有天師洞窟,一般人稱之為「天師洞」,也稱「第五洞天」。古名黃帝祠,唐稱常道觀,是「天師」張道陵傳道之所。

天師洞現存的建築,多系清康熙年間,由住持陳清覺主持重建。後由彭椿仙於1920年至1939年改建而成,由天師洞、黃帝祠和古常道觀組成。

整個建築群佔地約7200平方米,常道觀的山門、三清殿和黃帝祠布置在中軸線上。整座道觀東向略偏北。觀內大小十多個天井和曲折環繞的外廊,隨地形高低,把殿宇樓閣連成一片,甚為壯觀。

三清殿是天師洞的主殿,為重簷歇山頂樓式建築。殿堂始建於1923年,殿內以眾多形狀各異的奇石著稱,特別是正殿的「三島石」奇觀,自古便被人們加以種種奇幻的色彩描述。此巨石高數丈鼎足危立,上合下分,又名試劍石、降魔石。

清光緒九年(公元1883年)六十一代天師張仁晸來此朝祖時,題「降魔」二字刊於石峰上。相傳,當年張天師來此降魔,忽然電閃雷鳴,天昏地暗,一巨石從空中飛來,天師心知妖魔作怪,奮力揮劍一劈,巨石破裂墜地,便形成了條深邃的巖縫。

峽谷內澗深壁陡,藤蘿垂掛,無比幽靜,蔚為奇觀天師洞內的歷代石木碑刻種類甚多,其中最著名的為今人所稱道的唐玄宗詔書碑。詔書碑的設立緣起是唐詩的佛道之爭。

武則天永昌元年(公元689年),青城山外飛赴寺長老率眾僧衝上青城山,趕走道士佔領常道觀。道士們亦不甘示弱四處奔走告狀。

直到開元十二年(公元724年)唐玄宗下詔命令飛赴寺和尚「觀還道家,寺依山外舊所」後,這場拖延了三十餘年的官司才告結束,常道觀又重回道家之手,並由此形成了後來的「山陽為道觀,山陰為佛寺」的格局。

開元十八年(公元730年),青城山道士將此詔刻石立碑,珍藏於天師洞。碑全名為《大唐開元神武皇帝書碑》,高四尺二寸,寬兩尺,凡五百餘字記述此事,是一件珍貴的歷史文物。

天師洞一帶,景點集中,周圍有遇仙巖、天生橋、天然圖畫、三島石、擲筆槽、凝翠窩子等多處盛景。青城山另一處重要宮觀上清宮位於高臺山之陽,始建於晉。

五代時前蜀皇帝王衍曾在此設立行宮,明末時宮殿毀於大火,現存的殿宇為清同治年間所重建。大殿樸素無華,方整雄偉,內祀有老君像。

山門外西側石壁上有清黃雲鵠所題的「天下第五名山」及「青城第峰」刻石。院內有麻姑池、鴛鴦井等古蹟。院外的旗杆石、跑馬坪,傳為明末張獻忠起義軍遺蹟。宮後拾級而上數百米,即達海拔1600餘米的峰頂老霄頂。

老霄頂是青城前山登高攬勝的最佳處。上有小亭稱「呼應亭」,得名於在此「一峰高呼則萬峰應和」。立於峰頂遠眺,但見群峰凝翠盡東傾岷江奔騰若蒼龍」,川西的萬頃平原,盡陳眼底。山頂尚有日出、雲海及神燈(即山谷磷火)等奇景可觀。

青城山的主峰大面山位於灌縣與汶川縣的交界處,山勢險峻,最高處達2434米,因隋時嘉州太守趙昱曾隱居於此,故又稱趙公山,是道教的「第五十福地」。林木繁茂,溝壑深險,有溪流奔瀉其間。登臨峰頂可西眺雪山。

宋代範成大在此作詩:「大面峰頭六月寒,神燈收罷曉雲斑,浮空忽湧三銀闕,雲是西天雪嶺山。」

青城山中還有兩種景致堪稱奇絕:一為青城山亭,一是青城山楹聯。青城山亭是指山中沿途所建的各種小亭,依山勢每百十步就有座,或掩於茂林,或倚於崖壁,或立於泉流溝壑之上,大小計有三四十座。

這些小亭不但外觀上尋奇競勝,各具獨特之處,就連建材本身也複雜多樣。有的以磚石為材,有的以磚木為材,有的竟以樹木為樁、樹皮做頂,令人稱絕。

而且,每亭之中必有一聯或數聯,起畫龍點睛之妙,例如上山的第座亭叫雨亭,其柱上有聯曰:「山路元無雨,空翠溼人衣」。

青城山全山有兩百多幅楹聯,天師洞(常道觀)一帶約摸佔半。如常道觀的山門兩側有蜀州李世瑛所撰勝地冠兩川,放眼氓峨千派繞大名尊五嶽,驚心風雨百靈朝。

三皇殿門前柱上的楹聯為:「指點中原,萬裡江山歸眼底;登臨絕頂,頻年風雨攬心頭。」這些楹聯閃金耀彩,談古論道,使遊人訪客不僅僅感到這裡是道教文化薈萃之地,又是自然的書法展覽館,從而在悠遊於山水之間時,能更多地得到大自然與人文景觀的陶冶,感悟道教的博大精深。

相關焦點

  • 中國四大道教名山,你知道哪幾個?
    道教是起源於中國本土的宗教,道教提倡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追求濟世度人,佛教有四大佛教名山,分別是安徽九華山、山西五臺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今天看看四大道教名山。江西·龍虎山龍虎山位於江西省鷹潭市,正一道創始人張道陵曾在此煉丹,傳說「丹成而龍虎現」,山因此得名,現龍虎山正一觀有一口1900年歷史的古井據說就是當年的煉丹井,另有龍虎山太上清宮一棵將近1900年歷史的古樹,據說是張道陵親手栽種。
  • 中國道教四大名山,水秀、林幽、山雄,你去過哪個
    國內四座山是道教的聖地,被稱為道教的四大名山,分別有湖北武當山、四川青城山、江西龍虎山和安徽齊雲山,這四座名山從東漢開始建道場一直延續到清末,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受國家保護,修路觀,現在成為了國內外有名的宗教、觀光地。
  • 鶴鳴山,乃道教發源地之一,張道陵與張三丰皆有在此傳道修行
    鶴鳴山又稱「鵠鳴山」,系邛崍山脈東麓青城山區的南側支峰,與青城山天師洞相距僅三十公裡。這裡山勢雄偉、林木繁茂,雙澗環抱,形如展翅欲飛的立鶴。鶴鳴山名稱的由來,有三種說法:一是山形像鶴。明張景賢《修鶴鳴觀醮臺公署記》:鶴鳴山因「起伏軒翔,狀如仙鶴,故名」。清《大邑縣誌》載張申五等文章亦云:鶴鳴山「形如飛鶴,故名」。
  • 拜水都江堰,問道青城山
    「拜水都江堰,問道青城山」。青城山,中國四大道教名山之一,全真龍門派聖地,十大洞天之一,五大仙山之一,位於四川省都江堰市,分為前山和後山(前山宮殿為主,後山自然風光為主),最高峰為老君閣海拔1260米。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譽,2007年5月8日被評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
  • 道教創始人 ---張道陵(原名張陵)
    它的信仰根源一方面來自中國佔代社會的原始宗教意識,或者說早期人類對自然現象虛幻的錯誤反映,認為萬物有靈及靈魂不滅的觀念;另一方面則是先民的圖騰崇拜和祖先崇拜;其次是神話和傳說中對鬼神的祭祀。 中國道教從創教的1800多年來,—直道脈不斷,宗派繁衍成為中國的國教。青城山也成為了道教的祖庭和聖地。從南北朝時期道教西傳後,道教影響遍及東南業各國。
  • 問道青城山之建福宮
    現僅存兩院三殿,均為清光緒十四年(1888)重修;宮內殿宇金碧輝煌,院落清新幽雅,配以假山,點綴亭臺,宛如仙宮。宮右有明慶符王妃梳妝檯等古蹟,宮前有溪穿過,溪水清澈見底,四季不絕。四周林木蒼翠,濃蔭蔽日,炎夏盛暑,身遊至此頓感清涼,大有如入仙境之意。既是青城著名的道教宮觀,又是遊覽青城理想的休息之所。  建福宮坐落在青城丈人峰下,位居前山山門左側。
  • 赤精子:執掌陰陽鏡 授黃帝「龍蹺飛行」之術
    其傳說始見於《列仙傳》,後亦為《搜神記》、《拾遺記》、《廣黃帝本行記》、《仙苑編珠》、《歷世真仙體道通鑑》諸書所載。歸納其內容,大凡有三。赤精子乃是黃帝陶正寧封子寧封子修煉成仙。《列仙傳》云:「赤松子者,黃帝時人也,世傳為黃帝陶正。有人過之,為其掌火,能出五色煙,久則以教封子。封子積火自燒,而隨煙氣上下。視其灰燼,猶有其骨。
  • 問道青城山,悟道青城溪村,值了!
    2個多小時的路程猶如一根線, 一頭連著重慶城、一頭連著青城山,一頭是全副武裝上陣重慶城,一頭是解甲歸田問道青城山。在老張的心目中,青城山、都江堰,是他未來要養老的地方,當所有民宿都住過一次,新鮮過一次,有個想法在老張心裡生根、發芽,越來越強烈:不再當青城山的過客和遊客。
  • 問道青城山|走進上清宮
    上清宮是青城山最高的一座道觀,海拔1180米,始建於晉朝,今天我們看到的建築是清代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
  • 佛教四大名山是哪四山 道教四大名山是哪四山 五嶽是指哪五座山
    我國的山有很多,其中比較知名的山有佛教四大名山、道教四大名山、五嶽等等,下面就和小編具體來了解一下佛教四大名山是哪四山,順便來說說道教四大名山是哪四山以及五嶽是指哪五座山,感興趣的朋友一起來看看吧。一、佛教四大名山是哪四山佛教四大名山是哪四山?佛教四大名山分別是山西五臺山、安徽九華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以下是詳細介紹。
  • 青城山風景秀麗,是非常有名的道教山,有人卻感覺有陰氣環繞?
    今天我們要講的是成都的一座著名的道教山。雖然是非常有名的道教山,但是人們一說起它,總覺得這裡有些邪靈,這是青城山。關於青城山名字的由來,有兩種流行說法。第一個是因為青城山一直被很多非常茂密的綠樹覆蓋,遠遠看去像一個青色的小鎮,所以叫青城山。
  • 拜水問道:行進在《道德經》裡的蜀道
    人說,問道青城山,於是我也去了。從成都自駕遊眉山、樂山以後,車直接從高速過成都去都江堰,觀水問道,求法自然,解心內之疑惑,尋現實之糾結,我奔行在來來往往的路途。沒有偶遇高僧的開悟,也沒有菩提的棒喝,有的只是獨自一人的苦思,若禪定。遭遇爆胎。
  • 《青城山道教志》系列② :1800年!青城山道教經歷了哪些道教派別?
    在上一篇闡述《青城山道教志》系列② :青城山道教的歷史與現狀」中僅提到了青城山諸多利於道教發展的得天獨厚的資源條件,簡單論述了道書稱青城山為十大洞天的第五大洞天、七十二福地之一等美譽之緣由。青城山作為道教發祥地之一,是天師道的祖壇,歷代天師多來此朝祖。在漫漫歷史長河中,青城山道教之發展究竟經歷了哪些教派呢?道教創建者張陵天師於漢安二年(公元143年)來青城山赤城崖舍。
  • 道教四大名山
    五大仙山之一,中國道教發祥地之一。歷代天師均來青城山朝拜祖庭之地,屬全真道龍門派 位於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南,古時稱「天倉山」,又名「丈人山」。東距成都市68公裡,處於都江堰水利工程西南10公裡處。主峰老霄頂海拔1260米。在四川名山中與劍門之險、峨嵋之秀、夔門之雄齊名,有著「青城天下幽」的美譽。
  • ☯ 道教祖天師——張道陵的傳說!
    漢安二年(143年),登青城山,治群鬼、降六魔,增至四治以應二十八宿正炁,以六十甲子生人分屬各治,定三十六靖廬,七十二福地,三百六十名山品秩,各置神司之。永壽二年(156年),遊渠亭山奉太上玉冊,敕命為「六合無窮高明大帝」,繼而太上敕為第六代道之外孫,而東海小童君為保舉師,太上為度師,封道陵為天師,授三百人惟三人系代行治,張申、王升、李忠也。
  • 諸真傳 | 道教始祖張道陵(一)
    西遊萬裡已關天,採藥名山亦宿緣。老柏幹霄如許壽,幽花泣露為誰妍?苔黏石磴捫蘿上,燈耿雲房掃榻眠。
  • 道教名山,風景這邊獨好,值得走一走,拜一拜!
    道教名山,往往是以優美的景色和道教勝跡並傳於世的。道教經過長期的發展,歷史上形成眾多的道教名山,至今仍有許多。道教稱其為第四小洞天,其神名為西嶽金天順聖帝。有譚紫霄、馬丹陽、劉海蟾、邱處機祖師修煉處的四仙庵。著名道士陳摶亦隱居於此山。另有玉泉院、東道院、鎮嶽宮等全國道教重點宮觀。
  • 人間福地龍虎山,乃「正一道」的祖山,多位天師曾在此修行傳道
    虎嘯時風生谷口,猿啼時月墜山腰。恰似青黛染成千塊玉,碧紗籠罩萬堆煙。這裡所描繪的就是位於今江西鷹潭市西部的國家級風景名勝、道教名山一龍虎山。龍虎山風景綺麗,尤其以惟妙惟肖的仙形石獨具特色僧尼峰、仙桃石、水中蓮、仙水巖、玉梳石、丹勺巖、道堂巖、試劍石、神鼓石、雲錦山等,錯落分布在奇山秀水之間,構成一幅令人目不暇接的山水圖。
  • 中國道教四大名山,我國本土宗教的發源地,風景也十分撩人
    道家是我國的一種傳統宗教,也是我國的一種本土宗教,這裡的道教與道家不同,眾所周知,道家是由老子創立的,但它要比道家早兩百年左右。「張道陵」是道教的創始人,也被後人稱為「張天師」,大約在春秋戰國時期他創立了「道家」,以道為最高的信仰,如今在我國有四座道教的名山。
  • 道教的始祖、道祖和教祖分別是誰?
    據《歷世真仙體道通鑑》的記載,黃帝雲遊天下,尋仙訪道,以求得到長生久視之術,先後拜訪了赤松子、容成公、寧封子等上古時期的仙真。其中黃帝問道廣成子,標誌著道教文化的正式形成。廣成子告訴黃帝修道的至高境界是凝神靜修,保持心境平和,清靜無為,這樣才能與日月同輝,與天地共存;這也是道教的核心思想之一。寧封子將《龍蹻經》傳授給黃帝,黃帝學得御龍之術,可以御龍遨遊於天地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