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危急,白崇禧手握20萬人卻不出兵,蔣介石:這帳我記一輩子

2021-01-08 雜文史事

淮海戰役,國民黨軍投入作戰的兵力大約80萬人,但實際上蔣介石還有一支部隊可調,也就是華中「剿總」白崇禧所部20萬人。國民黨軍若是再投入這支大軍,再加上「小諸葛」白崇禧的指揮能力,縱使不能翻盤,也至少能改變局面。

但令人不解的是,國民黨大局已經岌岌可危,白崇禧始終不出兵相助,最後鬧了個玉石俱焚。白崇禧也因這一仗,被蔣介石記仇記到了底。

一、白崇禧拒當國軍總指揮

白崇禧,字健生,國民黨桂系首腦,名位與李宗仁相亞。白崇禧好帶兵,善打仗,國軍中有個諢號,叫做「小諸葛」。

淮海戰役,解放軍華野、中野兩大野戰軍合力圍攻徐州「剿總」部隊,杜聿明力不能支,向蔣介石呼救。覆巢之下無完卵,白崇禧聰明過人,有境界有心胸,這道理他豈能不懂?那為何仍執意拒絕統一指揮徐州、華中兩大「剿總」呢?他有他的苦衷。

白崇禧的戰略格局很宏大,早在1947年6月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時,白崇禧就敏銳地察覺到中共中央的意圖,提出在華中設立一個大的戰區,統一指揮江淮河漢之間的部隊,有力應對劉鄧陳粟的威脅。

這是以大戰略對大戰略的高明之舉,在格局上不比中共遜色。白崇禧也自告奮勇,想擔任華中戰區的司令長官,和劉鄧陳粟鬥上一鬥。

然而在蔣桂政治分野的大背景下,白崇禧這一提議,未免有擴大派系實力之嫌。當時華東方向與陳粟纏鬥的杜聿明集團,幾乎全都是蔣系兵馬,蔣介石決不會放心把自己的嫡系人馬納入白崇禧麾下。

1948年4月,華野、中野兩大野戰軍合力,雙龍搶中原,在河南中南部開闢一系列解放區,國民黨軍中原大局越發不利,請白崇禧統一調度華中兵力的呼聲再次甚囂塵上。

蔣介石不僅不予理睬,還對白崇禧越來越提防。華中兵力強行分割為徐州、華中兩個「剿總」,由劉峙出任徐州「剿總」司令長官,和白崇禧分庭抗禮。白崇禧雖在華中,卻被蔣系兵團宋希濂、黃維明頂暗抗,兵權大為縮水。湖北之南,又有程潛主政長沙,極力壓縮白崇禧,割斷湖北和廣西的聯繫。白崇禧有苦難言。

蔣桂政治有分歧這不假,但大難當頭仍然互相掣肘,白崇禧縱有滿腹智計,也是難以施展。

所以,1948年10月,當解放軍華野、中野部隊合力進攻徐州「剿總」時,蔣介石感到華東部隊已經無力招架,不得不放下老臉,屢次敦請白崇禧出山,白崇禧分析形勢,感到去徐州也打不過粟裕和劉伯承聯手,一番虛於委蛇,後來也不跟蔣介石打招呼,逕自跑回武漢,閉口不提徐州之事。

二、白崇禧暗阻國軍東調

國軍大佬何應欽、顧祝同等人多次哀求白崇禧,要他看在中山先生的面子上,看在黨國大局的面子上,統一指揮徐、漢兩部兵馬。

白崇禧電話裡說,共軍早就集結成重兵集團,而徐州國軍卻像一個死十字架,兵力分散,怎麼打?老蔣不懂軍事,你們也不懂嗎?

何應欽、顧祝同無言以對。

白崇禧也不是存心拆蔣介石的臺,實在是蔣介石存心不良,局面尚有挽回的機會時不讓白崇禧出手,怕桂系趁機擴地盤搶部隊。現在局面已經不可收拾,卻要讓白崇禧來收拾爛攤子給蔣介石擦屁股。

白崇禧可不是杜聿明,蔣介石讓跳火坑就跳火坑,時不利己,堅決不幹。

當然,白崇禧也並非不給蔣介石面子。蔣要黃維兵團東調救徐州,白崇禧知道黃維只聽蔣介石的,樂得做個順水人情,放黃維東進。

但他手裡仍然握著20多萬人馬,剩下的兵,他不準放走一兵一卒。

1948年12月初,華東戰場已經到了最後關頭,二黃兵團(黃百韜、黃維)一個被全殲,一個掉進劉伯承的口袋陣。蔣介石手中已經無兵可調,能用的機動兵力只有白崇禧了。

蔣介石便又打主意抽華中部隊。抽誰呢?宋希濂。

宋希濂當時是華中「剿總」副司令長官,兼任第十四兵團司令,手下還有三個軍。

蔣介石還耍了個小聰明。

白崇禧手下有宋希濂兵團、張淦兵團兩大兵團,宋是蔣的嫡系,張是白的嫡系。蔣介石一上來就說要張淦兵團東進,白崇禧不想放,但又不想和蔣介石撕破臉,只能折衷,調宋希濂兵團去徐州。

然而蔣介石奸,白崇禧更奸。

他雖然表面上同意放走宋兵團,卻在武漢使出各種小動作,阻止其東調,宋希濂兵團尷尬地抑留在沙市、荊門,宋希濂到武漢親自活動,部隊仍然開不了拔。

何應欽、顧祝同都打電話求白崇禧網開一面,顧全大局,白氏一律不理。蔣介石情急之下親自電話下令,兩人爭執半天,吵不出結果。

蔣介石扣帽子說:你敢不聽命令。白反駁:合理的命令我聽,不合理的命令恕不奉陪。

蔣氣得暴跳如雷,恨恨地掛掉電話,坊間傳言,蔣介石罕見地罵了一句「娘希匹」——這種話一般用來罵級別低的下屬,對大佬不會如此無禮。

三、白崇禧企圖獨霸西南半壁

白崇禧隔岸觀火,也不全是坐以待斃,要不然何德何能敢稱「小諸葛」。

白崇禧預判,蔣介石嫡系人馬全部完蛋後,必將故伎重施,重新撿起談判求和的緩兵之計,或者試圖與中共劃江而治。

他試圖以自己手中的主力兵團作資本,拋開蔣介石,單獨與中共講和,這就是所謂的備戰求和之計。

為此,白崇禧打了一套組合拳。

先是穩住宋希濂。他親自拜訪宋希濂,直接提出與中共和談的打算,要宋希濂及時止步,不要再給蔣介石賣命,轉而加入桂系,抱起團來和中共討價還價。宋希濂以天子門生自居,又十分清楚,就算白崇禧和談成功,自己在桂系中也不會有什麼前途,於是斷然拒絕。

之後是秘密開啟與中共和談的渠道。白崇禧命人與李濟深聯繫。李濟深是國民黨元老,也是老牌兒反蔣派,此時已接受中共的邀請,北上準備參加新政協。白崇禧希望通過李濟深打通和中共的聯繫。

但李濟深也非泛泛之輩。他當年也是國民黨一路諸侯,深知國民黨派系之爭的奧妙,當蔣介石集團風雨飄搖之際,白崇禧背地裡搞這種小動作,未免是魚遊沸鼎、燕巢飛幕,沒有什麼前途。李濟深託辭「沒有力量」,拒絕為白崇禧奔走。

白崇禧碰了一鼻子灰,明白實力所限,不可能對中共有什麼奢望,於是眼光轉向國民黨內部。他聯絡湖南湖北江西河南廣西五省參議會會長,在武漢成立「五省和平促進會」,公然向蔣介石提出儘快爭取和平,以求整補軍隊。並言辭咄咄地質問蔣介石,「對個人進退問題作一明快決定,免誤和平談判。」

再加上桂系掌門人李宗仁不停地在國際上製造影響,通過美國人施加壓力,蔣介石終於繃不住,於1949年元旦發表下野通電。白崇禧與李宗仁一內一外,李主中樞,白屯武漢,掌握了國民黨最高權力。

白崇禧固然出了一口惡氣,也實現了桂系獨霸的意圖,但畢竟國民黨政權的核心力量已經喪失了,國民黨方一損俱損,沒有誰真正得到好處。白崇禧獨佔西南半壁,也只不過是苟延殘喘,失去了蔣介石集團的牽制,他在四野、二野狂風暴雨般的打擊下,連半年都沒撐過去。

桂系在最為關鍵的淮海戰役中拒不援手,致使國民黨軍精銳盡喪。就算「拆臺」之說能圓得過去,畢竟於情於理說不過去。特別是白崇禧因為此事,被蔣介石徹底恨上了。

四、蔣介石果真記仇記到底

桂系軍隊被殲滅後,白崇禧一度逃亡到海南島。蔣介石敗退臺灣後,派說客前來勸說李宗仁、白崇禧也都去臺灣。

李宗仁想也沒想便拒絕了,後來遠走美國。1965年衝破重重阻撓,回歸大陸。

白崇禧則動了心,被蔣介石誘騙回臺灣。

既然是多年政敵,由李、白去哪裡好了,蔣介石為什麼非要二人回臺灣呢?豈不是噁心自己。

其實蔣介石有自己的打算。

國民黨敗逃之時,原來的派系大部分都被消滅了,唯有李宗仁、白崇禧還有一定政治影響力。如果放任他們二人到國外,或是另立門戶,或是重新組黨,都將嚴重弱化蔣介石的政治地位,有可能還會被美國人扶植出來一個流亡國民黨,與臺灣分庭抗禮。

所以蔣介石不惜甘言厚幣,對白崇禧大打政治牌,聲稱日後反攻大陸,還要仰仗你健生兄的軍事才能。

白崇禧雖然軍事上高人一籌,但政治上眼光卻苦不甚高,沒有看破蔣介石的深遠用意。1949年12月,架不住蔣介石一再邀請,白崇禧終於去了臺灣。

一入臺灣,手下沒有一兵一卒的「小諸葛」白崇禧,再難重現動輒逼宮、絲毫不讓蔣介石的威力,便如猛虎拔了爪牙,甘受蔣介石擺布。

蔣介石一直沒忘桂系三次逼宮的仇恨,淮海戰役白崇禧拒不出戰的舊帳,也一直牢牢地記在蔣介石的小帳本上。

白崇禧到臺灣沒多久,便屢受彈劾,連連失去政府和黨內職務,掛著幾個閒職,做了個縮首潛蹤的寓公。蔣介石一直存心置白崇禧於死地,指示保密局策劃了兩次暗殺,結果白崇禧命大,兩次都躲過殺身之禍。

1965年李宗仁回歸大陸後,蔣介石遷怒於白崇禧,不顧臉面地令保密局使用下作手段,在白氏常服的補藥中做了手腳,白崇禧不明不白地死於家中,終年73歲。

相關焦點

  • 淮海戰役,手握重兵的白崇禧作壁上觀,為何還阻止宋希濂前去增援
    而且白崇禧手握二十萬精兵,麾下的桂軍在國民黨裡也是數一數二的精銳,經歷軍閥混戰和抗日戰爭,戰績彪炳。白崇禧若接任淮海戰役的總指揮,必然要帶著自己的嫡系部隊一同開赴前線,有了這二十萬精銳壓陣,國民黨軍的勝算將會大大增加。 不過白崇禧在剛接到通時雖然滿口答應,但第二天就立即改口,拒絕前往徐州,還表示對徐州的局勢非常不看好,聲稱淮海戰役就是場錯誤。
  • 白崇禧為什麼拒絕指揮淮海戰役?杜聿明:一到徐州就感覺要完蛋
    第二、徐州剿總的將領多和白崇禧無淵源,且為蔣介石黃埔愛將,指揮這群大爺不容易。 第三、蔣介石會越級指揮,讓他難以施展自己的戰略和戰術。
  • 粟裕憶淮海:中央提醒防白崇禧參戰,華野已預備三殺招,來就是死
    我華野、中野兩路大軍60萬人對陣國軍名義上80萬人(實則只有60多萬,黃百韜兵團已就殲),此時最大的變數似乎是武漢的白崇禧。白崇禧手中尚有20萬大軍,如果蔣介石把這股生力軍投入淮海戰場,100萬對60萬,戰局會不會發生劇變呢?現今各種權威著作中很難見到當時國共雙方對這一情況的推測,筆者從只鱗片爪中拾取些許資料,試作一事後之論:若是白崇禧真的參戰,能否對戰局造成重要變化。
  • 白崇禧在淮海戰役為啥作壁上觀,坐視蔣介石精銳被全殲?
    他所駐守的廣西也是銅牆鐵壁,日本人進攻中國的時候在廣西吃了不少虧,所以日本選擇繞道進攻中國,白崇禧是個將才,紅軍時期,讓中央紅軍損失最大的湘江戰役就是白崇禧指揮的,蔣介石麾下儘管猛將如雲,但對於白崇禧這樣的戰術家,戰略家蔣介石還是有招攬之意的,蔣介石任命白崇禧為國防部長,讓他總覽全局。
  • 「小諸葛」白崇禧
    第二軍軍長譚延愷稱讚白崇禧為:「指揮能事回天地,學語小兒知姓名。」龍潭之役是北伐戰爭中最激烈、最具決定性的一場戰役,奠定了南京國民政府的基業。國民黨元老于右任曾稱之為:「東南一戰無餘敵,黨國千年重此辭。」 抗戰勝利後,白崇禧任國防部長期間內,命人在龍潭山上於當年和何應欽會師處建造一會師亭,並立石碑刻字記之。
  • 白崇禧一意孤行,拒絕我軍提出的優待政策,最終晚景悽涼
    白崇禧在8月20日被專機接到南京,出任副總長,支持制定作戰會議,並提出了與日作戰的六項主戰原則,先後轉戰徐州、山東臺兒莊、湖北武漢、廣東博羅、重慶和桂林等地,久經戰陣立下大小功勞無數。 他採用的堅壁清野、焦土作戰、遊擊戰、小勝換取大勝等戰略,成為我國軍隊在抗戰時期的最高指揮戰略方針,對抗戰終局的大勝影響很深。
  • 淮海戰役期間,國軍徐州剿總司令為何三次易主,蔣介石有多困難?
    國民黨這塊呢,蔣介石也是不惜血本集合國民黨軍隊和我軍決戰,對於長江以北國民黨各部隊,蔣介石是有心無力的,國民黨軍派系眾多,遠的不說,就說傅作義,李宗仁,閻錫山等軍閥經常都是陽奉陰違,在黃淮地區,蔣介石布置的軍隊有80萬,但以蔣介石的預計,這個人數根本不佔優勢,武漢有白崇禧的50萬軍隊駐紮於此,如果能調集白崇禧集團加入淮海戰役,那麼130
  • 白崇禧手握重兵,為何拒絕增援淮海戰場
    國軍為了防止在中原被各個擊破,計劃集中優勢兵力於徐州、蚌埠之間的津浦鐵路兩側,做戰略防禦,並任命劉峙為徐州剿總司令,杜聿明為副司令。但計劃剛剛進行時,恰逢東北戰場吃緊,杜聿明從徐州飛往東北協助校長指揮。劉峙沒了主心骨,非常驚慌,在半個月的時間裡無所作為。當我中野和華野部隊大批南下徐州時,劉峙情急之下下令周邊部隊向徐州收縮靠攏,然後再圖向淮河一線撤退。
  • 白崇禧比蔣介石還毒辣,製造了「白色恐怖」,最後在臺灣成孤魂
    因為和共產黨翻臉勢必牽扯到共產國際,勢必影響蘇俄對中國北伐的武器和資金的支持援助,所以蔣介石不好下這個決心。最後「勉強聽取了白(白崇禧)兄的意見」。就是說,白崇禧力主跟共產黨翻臉,堅決要屠殺共產黨人。他為蔣介石出力最大,是這起事變為虎作倀始作俑者。
  • 白崇禧打仗那麼厲害,為何被蔣介石拿捏得死死的?這一點很關鍵
    白崇禧在戰場上打得很厲害,但他和蔣介石的關係卻很微妙,好時如兄弟,壞時如仇人。儘管如此,蔣介石還是對白崇禧比較重用,不管兩人的關係如何變化,白崇禧仍然是國軍中名列前茅的人物。不過,白崇禧是桂系將領,而不是蔣介石的黃埔系將領,這就造成了兩人之間的不信任。但有時為了某種利益,這兩個人又不得不,聯合起來走在一起。
  • 李宗仁競選成功後,蔣介石再三使其難堪,接著又報復助選的白崇禧
    白黃等看著勸不動李先生,為了共同的利益考慮,他們只能服從李先生,「力所能及」。為了查明蔣介石的態度,李宗仁派白崇禧、吳忠信去報告蔣決定參選的情況,不久,二人復電:「介公之意……我黨同志都可以參加競選,介公對誰都沒有成見。」得到這一保證後,李宗仁正式宣布他參加競選。白崇禧夫婦在拉票選舉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這一點很有說服力。
  • 李宗仁白崇禧30多年交情,李得知白向蔣介石獻媚,一聲長嘆感慨
    負責重慶城防和川東一帶防務的部隊,全是蔣介石的嫡系,到了這裡,他這個代總統更是令不出戶了。 在廣州他就預感蔣介石正做復出的準備,半個月前CC系和政學系的報紙就一改"總裁"的稱謂,稱呼蔣介石為"總統"了。但他沒想到蔣介石會這麼迫不及待,他到重慶沒幾天,吳忠信、張群、朱家驊這一幫人便先後登門作說客。
  • 中條山抗戰中共為何不願意配合蔣介石出兵?
    由於在毛澤東看來,這個時候已經是「你一國,我一國」,你蔣介石政府的損失與我無關,因此,1941年4月13日《蘇日中立條約》的籤訂,對中共對國共關係的這一基本認識並不能發生影響。蔣介石對此也是心知肚明。蔣被迫取「激將」之法以要挾,毛堅持以我為主不為所動,均在情理之中。
  • 北伐戰爭寧漢合流,蔣介石手握重兵,為何卻被迫宣布辭職下野?
    北伐戰爭時期,蔣介石在結義兄弟黃郛的協助之下於南京宣布成立南京民國政府,與汪精衛武漢民國政府徹底決裂。雖然蔣介石在南京自立門戶並未得到太多認可,但是因為其擔任北伐軍總司令手握重兵,汪精衛的武漢民國政府一時之間也是束手無策。
  • 蔣介石的三次下野,以退為進的典範
    當時的蔣介石羽翼未豐,嫡系部隊只有黃埔系(北伐軍),而南京政府軍隊中的桂系及各路軍閥一直對蔣介石虎視眈眈。武漢政府的汪精衛更不客氣,利用掌握國民黨中央的「權利」開除了蔣介石的黨籍,並發出對蔣介石的通緝令。蔣介石不服氣,帶兵繼續北上,出擊奉軍,結果在徐州被孫傳芳擊敗。
  • 北伐戰爭黃埔內鬥,蔣介石不孚眾望,為何卻能夠獨掌黃埔軍大權?
    李宗仁和白崇禧1928年初,由於以李宗仁、白崇禧為首的桂系將領大肆擴張地盤,民國政府高層開始轉而聯合已經下野的蔣介石對抗桂系,蔣介石趁著桂系發起二次北伐之時入主南京。民國政要會議結束後,蔣介石動身前往徐州,期間他讓陳立夫將一封親筆信交給了李仲公,邀請他到徐州一敘,信中提到如果能邀請王伯群同行則再好不過。
  • 49年陳明仁率領近8萬人起義,白崇禧用了什麼毒計,策反4萬人馬?
    不過很多人不知道,當時陳明仁起義時出現了嚴重的失誤。手上7.7萬人馬,最終跟隨他起義的僅有3.6萬人,將近一半多人被白崇禧策反了回去,白崇禧到底用了什麼毒計?
  • 白崇禧英雄一世,卻死于美人裙下,其實都是被蔣介石逼的
    白崇禧戎馬半生,豈能不知道這是蔣介石的把戲?所以,他沒有立刻答應,而是派出手下李品仙去臺灣一探究竟。 李品仙隨後乘機去往臺灣,剛一下飛機,就受到了蔣介石的熱情招待。在這樣的待遇下,李品仙早已將白崇禧交代給自己的任務給忘了,還在蔣介石的收買下,給身在海南島的白崇禧寫信說:「蔣公赤誠之心,以待將軍前來,共商大計!」
  • 打仗很厲害的白崇禧,為何被蔣介石拿捏得死死的,有一點很關鍵
    這一戰的勝利,也奠定了民國基礎,因此大家都稱白崇禧為小諸葛,從此小諸葛的稱號,伴隨白崇禧一生。不過蔣介石對白崇禧還是比較重用,無論兩人的關係如何發生改變,白崇禧依然位居國軍高官。只不過,白崇禧是桂系將領,不屬於蔣介石的黃埔系將領,從而導致兩人之間都互不信任。可是有時候為了某種利益,這兩位又不得不,聯手合作走在一起。蔣介石欣賞白崇禧的軍事才能,而白崇禧也要仰仗蔣介石手中的權利,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比如金錢,地位。
  • 此戰的勝利,成就了國民政府的大業,也讓白崇禧贏得小諸葛之稱
    一部分是以蔣介石為首,另一部分是以汪精衛為首,整成兩派,各自建立不同的政權,歷史上把這一次事件稱之為寧漢分家。就在國民革命軍內部不穩的情況下,孫傳芳糾集6萬精銳大軍,渡江南下一雪前恥。面對外敵,國民革命軍內部再次達到統一,繼續完成北伐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