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戰役,國民黨軍投入作戰的兵力大約80萬人,但實際上蔣介石還有一支部隊可調,也就是華中「剿總」白崇禧所部20萬人。國民黨軍若是再投入這支大軍,再加上「小諸葛」白崇禧的指揮能力,縱使不能翻盤,也至少能改變局面。
但令人不解的是,國民黨大局已經岌岌可危,白崇禧始終不出兵相助,最後鬧了個玉石俱焚。白崇禧也因這一仗,被蔣介石記仇記到了底。
一、白崇禧拒當國軍總指揮
白崇禧,字健生,國民黨桂系首腦,名位與李宗仁相亞。白崇禧好帶兵,善打仗,國軍中有個諢號,叫做「小諸葛」。
淮海戰役,解放軍華野、中野兩大野戰軍合力圍攻徐州「剿總」部隊,杜聿明力不能支,向蔣介石呼救。覆巢之下無完卵,白崇禧聰明過人,有境界有心胸,這道理他豈能不懂?那為何仍執意拒絕統一指揮徐州、華中兩大「剿總」呢?他有他的苦衷。
白崇禧的戰略格局很宏大,早在1947年6月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時,白崇禧就敏銳地察覺到中共中央的意圖,提出在華中設立一個大的戰區,統一指揮江淮河漢之間的部隊,有力應對劉鄧陳粟的威脅。
這是以大戰略對大戰略的高明之舉,在格局上不比中共遜色。白崇禧也自告奮勇,想擔任華中戰區的司令長官,和劉鄧陳粟鬥上一鬥。
然而在蔣桂政治分野的大背景下,白崇禧這一提議,未免有擴大派系實力之嫌。當時華東方向與陳粟纏鬥的杜聿明集團,幾乎全都是蔣系兵馬,蔣介石決不會放心把自己的嫡系人馬納入白崇禧麾下。
1948年4月,華野、中野兩大野戰軍合力,雙龍搶中原,在河南中南部開闢一系列解放區,國民黨軍中原大局越發不利,請白崇禧統一調度華中兵力的呼聲再次甚囂塵上。
蔣介石不僅不予理睬,還對白崇禧越來越提防。華中兵力強行分割為徐州、華中兩個「剿總」,由劉峙出任徐州「剿總」司令長官,和白崇禧分庭抗禮。白崇禧雖在華中,卻被蔣系兵團宋希濂、黃維明頂暗抗,兵權大為縮水。湖北之南,又有程潛主政長沙,極力壓縮白崇禧,割斷湖北和廣西的聯繫。白崇禧有苦難言。
蔣桂政治有分歧這不假,但大難當頭仍然互相掣肘,白崇禧縱有滿腹智計,也是難以施展。
所以,1948年10月,當解放軍華野、中野部隊合力進攻徐州「剿總」時,蔣介石感到華東部隊已經無力招架,不得不放下老臉,屢次敦請白崇禧出山,白崇禧分析形勢,感到去徐州也打不過粟裕和劉伯承聯手,一番虛於委蛇,後來也不跟蔣介石打招呼,逕自跑回武漢,閉口不提徐州之事。
二、白崇禧暗阻國軍東調
國軍大佬何應欽、顧祝同等人多次哀求白崇禧,要他看在中山先生的面子上,看在黨國大局的面子上,統一指揮徐、漢兩部兵馬。
白崇禧電話裡說,共軍早就集結成重兵集團,而徐州國軍卻像一個死十字架,兵力分散,怎麼打?老蔣不懂軍事,你們也不懂嗎?
何應欽、顧祝同無言以對。
白崇禧也不是存心拆蔣介石的臺,實在是蔣介石存心不良,局面尚有挽回的機會時不讓白崇禧出手,怕桂系趁機擴地盤搶部隊。現在局面已經不可收拾,卻要讓白崇禧來收拾爛攤子給蔣介石擦屁股。
白崇禧可不是杜聿明,蔣介石讓跳火坑就跳火坑,時不利己,堅決不幹。
當然,白崇禧也並非不給蔣介石面子。蔣要黃維兵團東調救徐州,白崇禧知道黃維只聽蔣介石的,樂得做個順水人情,放黃維東進。
但他手裡仍然握著20多萬人馬,剩下的兵,他不準放走一兵一卒。
1948年12月初,華東戰場已經到了最後關頭,二黃兵團(黃百韜、黃維)一個被全殲,一個掉進劉伯承的口袋陣。蔣介石手中已經無兵可調,能用的機動兵力只有白崇禧了。
蔣介石便又打主意抽華中部隊。抽誰呢?宋希濂。
宋希濂當時是華中「剿總」副司令長官,兼任第十四兵團司令,手下還有三個軍。
蔣介石還耍了個小聰明。
白崇禧手下有宋希濂兵團、張淦兵團兩大兵團,宋是蔣的嫡系,張是白的嫡系。蔣介石一上來就說要張淦兵團東進,白崇禧不想放,但又不想和蔣介石撕破臉,只能折衷,調宋希濂兵團去徐州。
然而蔣介石奸,白崇禧更奸。
他雖然表面上同意放走宋兵團,卻在武漢使出各種小動作,阻止其東調,宋希濂兵團尷尬地抑留在沙市、荊門,宋希濂到武漢親自活動,部隊仍然開不了拔。
何應欽、顧祝同都打電話求白崇禧網開一面,顧全大局,白氏一律不理。蔣介石情急之下親自電話下令,兩人爭執半天,吵不出結果。
蔣介石扣帽子說:你敢不聽命令。白反駁:合理的命令我聽,不合理的命令恕不奉陪。
蔣氣得暴跳如雷,恨恨地掛掉電話,坊間傳言,蔣介石罕見地罵了一句「娘希匹」——這種話一般用來罵級別低的下屬,對大佬不會如此無禮。
三、白崇禧企圖獨霸西南半壁
白崇禧隔岸觀火,也不全是坐以待斃,要不然何德何能敢稱「小諸葛」。
白崇禧預判,蔣介石嫡系人馬全部完蛋後,必將故伎重施,重新撿起談判求和的緩兵之計,或者試圖與中共劃江而治。
他試圖以自己手中的主力兵團作資本,拋開蔣介石,單獨與中共講和,這就是所謂的備戰求和之計。
為此,白崇禧打了一套組合拳。
先是穩住宋希濂。他親自拜訪宋希濂,直接提出與中共和談的打算,要宋希濂及時止步,不要再給蔣介石賣命,轉而加入桂系,抱起團來和中共討價還價。宋希濂以天子門生自居,又十分清楚,就算白崇禧和談成功,自己在桂系中也不會有什麼前途,於是斷然拒絕。
之後是秘密開啟與中共和談的渠道。白崇禧命人與李濟深聯繫。李濟深是國民黨元老,也是老牌兒反蔣派,此時已接受中共的邀請,北上準備參加新政協。白崇禧希望通過李濟深打通和中共的聯繫。
但李濟深也非泛泛之輩。他當年也是國民黨一路諸侯,深知國民黨派系之爭的奧妙,當蔣介石集團風雨飄搖之際,白崇禧背地裡搞這種小動作,未免是魚遊沸鼎、燕巢飛幕,沒有什麼前途。李濟深託辭「沒有力量」,拒絕為白崇禧奔走。
白崇禧碰了一鼻子灰,明白實力所限,不可能對中共有什麼奢望,於是眼光轉向國民黨內部。他聯絡湖南湖北江西河南廣西五省參議會會長,在武漢成立「五省和平促進會」,公然向蔣介石提出儘快爭取和平,以求整補軍隊。並言辭咄咄地質問蔣介石,「對個人進退問題作一明快決定,免誤和平談判。」
再加上桂系掌門人李宗仁不停地在國際上製造影響,通過美國人施加壓力,蔣介石終於繃不住,於1949年元旦發表下野通電。白崇禧與李宗仁一內一外,李主中樞,白屯武漢,掌握了國民黨最高權力。
白崇禧固然出了一口惡氣,也實現了桂系獨霸的意圖,但畢竟國民黨政權的核心力量已經喪失了,國民黨方一損俱損,沒有誰真正得到好處。白崇禧獨佔西南半壁,也只不過是苟延殘喘,失去了蔣介石集團的牽制,他在四野、二野狂風暴雨般的打擊下,連半年都沒撐過去。
桂系在最為關鍵的淮海戰役中拒不援手,致使國民黨軍精銳盡喪。就算「拆臺」之說能圓得過去,畢竟於情於理說不過去。特別是白崇禧因為此事,被蔣介石徹底恨上了。
四、蔣介石果真記仇記到底
桂系軍隊被殲滅後,白崇禧一度逃亡到海南島。蔣介石敗退臺灣後,派說客前來勸說李宗仁、白崇禧也都去臺灣。
李宗仁想也沒想便拒絕了,後來遠走美國。1965年衝破重重阻撓,回歸大陸。
白崇禧則動了心,被蔣介石誘騙回臺灣。
既然是多年政敵,由李、白去哪裡好了,蔣介石為什麼非要二人回臺灣呢?豈不是噁心自己。
其實蔣介石有自己的打算。
國民黨敗逃之時,原來的派系大部分都被消滅了,唯有李宗仁、白崇禧還有一定政治影響力。如果放任他們二人到國外,或是另立門戶,或是重新組黨,都將嚴重弱化蔣介石的政治地位,有可能還會被美國人扶植出來一個流亡國民黨,與臺灣分庭抗禮。
所以蔣介石不惜甘言厚幣,對白崇禧大打政治牌,聲稱日後反攻大陸,還要仰仗你健生兄的軍事才能。
白崇禧雖然軍事上高人一籌,但政治上眼光卻苦不甚高,沒有看破蔣介石的深遠用意。1949年12月,架不住蔣介石一再邀請,白崇禧終於去了臺灣。
一入臺灣,手下沒有一兵一卒的「小諸葛」白崇禧,再難重現動輒逼宮、絲毫不讓蔣介石的威力,便如猛虎拔了爪牙,甘受蔣介石擺布。
蔣介石一直沒忘桂系三次逼宮的仇恨,淮海戰役白崇禧拒不出戰的舊帳,也一直牢牢地記在蔣介石的小帳本上。
白崇禧到臺灣沒多久,便屢受彈劾,連連失去政府和黨內職務,掛著幾個閒職,做了個縮首潛蹤的寓公。蔣介石一直存心置白崇禧於死地,指示保密局策劃了兩次暗殺,結果白崇禧命大,兩次都躲過殺身之禍。
1965年李宗仁回歸大陸後,蔣介石遷怒於白崇禧,不顧臉面地令保密局使用下作手段,在白氏常服的補藥中做了手腳,白崇禧不明不白地死於家中,終年73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