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黃埔系作為蔣介石心腹嫡系,一直都是蔣介石鞏固自身地位的最大依仗,而黃埔校長一職也成為了蔣介石最重視的職務。
但鮮為人知的是,蔣介石並非從一開始便獲得了黃埔系軍官的支持,在北伐戰爭時期,黃埔軍校教育長何應欽的人望要遠遠高於蔣介石。
北伐戰爭爆發後,蔣介石擔任北伐軍總司令,何應欽則以黃埔畢業生為基礎組建第一軍成為了蔣介石的嫡系部隊。
然而蔣介石對於第一軍的掌控力其實非常差,真正能夠做到馬首是瞻的只有第一師,相反作為第一軍軍長的何應欽卻得到了更多人的支持。
寧漢分裂時期,李宗仁、白崇禧發動桂軍在南京發動兵變,迫使蔣介石辭職下野,身在現場的何應欽卻對此視若無睹,對白崇禧的逼宮保持了默許的態度。
在此之間蔣介石一直將何應欽視為心腹,但此事卻讓二人之間的關係徹底破裂,蔣介石復出後曾表示,如果當時何應欽開口說話,自己必不至於被迫通電下野。
1928年初,由於以李宗仁、白崇禧為首的桂系將領大肆擴張地盤,民國政府高層開始轉而聯合已經下野的蔣介石對抗桂系,蔣介石趁著桂系發起二次北伐之時入主南京。
1938年2月4日,蔣介石在南京召開國民黨二屆四中全會,蔣介石重新掌握民國軍政大權,同時將北伐軍改編為四個集團軍。
四大集團軍司令官分別由蔣介石、李宗仁、馮玉祥、閻錫山擔任,其餘不屬於四大集團軍的國軍部隊則直接歸屬民國政府指揮。
會議結束後,蔣介石動身前往徐州,期間他讓陳立夫將一封親筆信交給了李仲公,邀請他到徐州一敘,信中提到如果能邀請王伯群同行則再好不過。
李仲公、王伯群二人都是黃埔系中的重要人物,而且均與何應欽關係密切,當年何應欽就任黃埔教育長便是因為李仲公的勸說,而王伯群則是何應欽的大舅哥。
陳立夫向李仲公表示,蔣介石已經找了一列專車在浦口車站等候,希望李仲公可以即刻動身,李仲公意識到此行必定與何應欽有關,連忙找王伯群商議。
就在李仲公與王伯群商議對策之時,何應欽氣急敗壞的趕到,身在徐州的蔣介石竟然在沒有提前通知的情況下,免除了何應欽的一切職務,調任北伐軍參謀長。
何應欽從手握重兵的實權將領變成了總參謀長,雖然職務上獲得了晉升,但實際上卻是明升暗降,何應欽這才意識到蔣介石已經不再信任自己。
其實對於蔣介石、何應欽之間的爭鬥,李仲公在蔣介石重返南京時便有預見,曾詢問何應欽是否有意全面掌控黃埔系部隊。
但何應欽卻表示自己根本沒有另起爐灶的能力和想法,如今何應欽即便後悔也是為時已晚,李仲公只得勸說何應欽接受總參謀長一職,不要和蔣介石發生正面衝突。
何應欽無奈之下只好同意,不過卻要求以養病的名義到上海休養,要求李仲公到徐州和蔣介石進行協商。
李仲公抵達徐州後,蔣介石馬上詢問是否見過何應欽,以及何應欽對調任總參謀長作何反應,李仲公表示何應欽「痛自引咎」,一切以蔣介石馬首是瞻。
然而蔣介石卻沒有就此放過何應欽,他再三警告李仲公轉告何應欽要認清局勢,李仲公則回應稱何應欽跟隨蔣介石多年,絕對是忠心不二。
其實此時李宗仁和白崇禧正在北方各勢力中四處宣揚,蔣介石已經無法掌控黃埔軍,唯有何應欽才是掌控黃埔一系的最佳人選。
但是在何應欽的妥協之下,蔣介石十分輕鬆的收服了黃埔系中的反對勢力,奠定了蔣氏權力構架的基石。
參考資料:《蔣介石自述》、《中國近代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