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伐戰爭寧漢合流,李宗仁迫使蔣介石辭職,為何卻無法徹底取代?

2020-12-14 青梅史觀

北伐戰爭時期,掌控北伐軍的蔣介石在南京另起爐灶,組建民國南京政府,與汪精衛的武漢民國政府分庭抗禮,民國進入寧漢分裂階段。

當時蔣介石麾下有北伐軍第一軍、第七軍支持,汪精衛則有唐生智的湘軍和張發奎的粵軍支持,雙方實力不相伯仲。

為了戰勝蔣介石的南京民國政府,汪精衛開始大力拉攏佔據陝甘一帶的馮玉祥,卻被蔣介石後來居上,以黃郛為使說服馮玉祥倒向南京一方。

蔣介石和馮玉祥進行會晤

在馮玉祥的協調之下,蔣介石和汪精衛同意停止對峙,促進寧漢重新合流,但蔣介石卻一心獨攬大權,根本無心與武漢民國政府進行和談。

此時李宗仁、白崇禧二人率領第七軍在南京突然發難,以兵諫的方式對蔣介石進行逼宮,成功迫使蔣介石通電下野。

蔣介石辭職歸隱後,南京和武漢之間的關係頓顯和緩,李宗仁和汪精衛約定武漢商談寧漢合流之事,雙方在廬山進行會談。

北洋軍機槍陣地

在李宗仁前往武漢的途中,他發現長江沿岸出現了大量湘軍部隊,長江水面上用於運輸火炮等裝備的船隻也是日漸增多,唐生智的部隊正在不斷向東推進。

唐生智向東侵佔安徽一事令李宗仁十分不滿,因為李宗仁和白崇禧眼中,安徽乃是桂系的掌中之物。

只不過因為蔣介石倒臺,北洋軍閥孫傳芳對南京政府發起反攻並成功佔領徐州,李宗仁為了抵擋孫傳芳繼續南下,只能將第一軍和第七軍全部調入南京駐守。

北洋軍炮兵

如此一來安徽地區守備空虛,唐生智幾乎兵不血刃便接管了安慶等地,李宗仁在廬山會談時特意提出此事,希望唐生智停止繼續東進。

對於李宗仁的提議,汪精衛當場表示贊同,但是唐生智卻絲毫不給面子,直接表示湘軍部隊至少也要控制蕪湖才會停止東進。

汪精衛身為武漢民國政府掌權者,作為下屬唐生智竟然絲毫不顧及其顏面當面駁斥,這令參會眾人不禁面面相覷。

北伐軍物資

實際上汪精衛掌權主要是依賴於張發奎粵軍的支持,但是南昌起義爆發後,張發奎便被調回,失去了張發奎的牽制,武漢政府已經是唐生智一家獨大。

手中沒有兵權的汪精衛自然不敢再輕易發言,眾人只得將目光再次投向李宗仁,會場沉默片刻後,李宗仁表示唐生智一旦佔據蕪湖,江南地區必然發生混亂。

屆時虎視眈眈的孫傳芳一旦趁虛而入,率領主力部隊南下進攻江南,北伐成果便有功虧一簣的風險。

北伐軍將領

然而唐生智卻仍舊是油鹽不進,無論李宗仁如何陳述利弊,唐生智始終無動於衷,即便李宗仁拿出巢湖地區進行交換,唐生智仍舊不為所動。

事實上,李宗仁和唐生智也並非第一次打交道,在北伐戰爭爆發之前,唐生智尚未依附於民國政府,而是湖南的二流軍閥,曾被吳佩孚趕出長沙,只得向李宗仁求援。

李宗仁擔心吳佩孚一路追擊到廣西,於是下令桂軍發起援唐北伐,在衡陽一帶成功擊敗吳佩孚追兵,唐生智也由此逃得一命。

汪精衛

北伐戰爭爆發後,李宗仁還親自舉薦唐生智,使其成為了北伐軍前敵總指揮,唐生智一直宣稱要報答李宗仁的恩情。

但是隨著唐生智麾下湘軍部隊的不斷擴編,唐生智則逐漸開始以曾國藩後繼者自居,對李宗仁也不再畢恭畢敬,甚至將桂軍比作太平天國,稱呼其為「老長毛」。

由於唐生智始終不肯讓步,廬山會議只能不歡而散,李宗仁只得讓汪精衛派遣孫科等人跟隨自己返回南京,以此顯示南京和武漢已經冰釋前嫌。

北伐軍士兵

然而不久之後,駐守於蕪湖的桂系將領陳調元便接到唐生智書信,要求陳調元讓開道路,以免令湘軍「誤會而發生意外」。

陳調元不敢擅自做主,只得急忙請示李宗仁,結果李宗仁正在為孫傳芳率部南下,意圖直取南京而頭疼不已,只好讓陳調元不得和唐生智發生實際衝突。

但李宗仁的退讓並沒有換的唐生智的收斂,寧漢合流一事名存實亡,李宗仁的個人威望也因此而一落千丈。

參考資料:《李宗仁回憶錄》、《中國近代史》等

相關焦點

  • 北伐戰爭寧漢合流,蔣介石手握重兵,為何卻被迫宣布辭職下野?
    北伐戰爭時期,蔣介石在結義兄弟黃郛的協助之下於南京宣布成立南京民國政府,與汪精衛武漢民國政府徹底決裂。雖然蔣介石在南京自立門戶並未得到太多認可,但是因為其擔任北伐軍總司令手握重兵,汪精衛的武漢民國政府一時之間也是束手無策。
  • 北伐戰爭黃埔內鬥,蔣介石不孚眾望,為何卻能夠獨掌黃埔軍大權?
    民國時期,黃埔系作為蔣介石心腹嫡系,一直都是蔣介石鞏固自身地位的最大依仗,而黃埔校長一職也成為了蔣介石最重視的職務。但鮮為人知的是,蔣介石並非從一開始便獲得了黃埔系軍官的支持,在北伐戰爭時期,黃埔軍校教育長何應欽的人望要遠遠高於蔣介石。
  • 民國初年中原大戰,北伐戰爭大獲全勝,蔣介石為何卻成天下公敵?
    中原大戰又被稱之為蔣馮閻李戰爭,是民國初年在北伐戰爭結束後不久爆發的一場大規模軍閥混戰,昔日北伐軍四大巨頭因軍力編遣矛盾激化,進而爆發大戰。北伐戰爭結束後,蔣介石以減少民國政府軍費支出和財政赤字為由,要求對北伐軍中各派系進行編遣,將除東北軍外的所有國軍部隊編為五十個師。
  • 北伐戰爭濟南慘案,蔣介石效仿袁世凱,為何卻因此痛失首席謀主?
    1928年2月,經歷了人生第一次辭職下野的蔣介石通過聯合馮玉祥、閻錫山成功復出,不僅再次擔任北伐軍總司令還從李宗仁手中奪回了民國政府的軍政大權。蔣介石復出後,馬上對北伐軍進行整編,將黃埔軍、晉軍、西北軍和桂軍改組為四個集團軍,原本在黃埔系中地位僅次於蔣介石的何應欽被徹底架空。
  • 北伐戰爭意義
    北伐戰爭 北伐戰爭的時間? 北伐戰爭,是由 中國 國民黨領導下的國民政府以國民革命軍為主力, 蔣介石為總司令 於1926年至 版1928年間發動 的統一戰 權爭。
  • 民國初年海內奇才,蔣介石身邊第一謀士,為何卻遲遲得不到賞識?
    1928年12月,長達兩年有餘的民國北伐戰爭徹底結束,蔣介石雖然成功掌控民國政府大權,但是民國內部卻有諸多軍閥派系相互掣肘。為了能夠獨攬民國政府的軍政大權,蔣介石提出國軍編遣提案,要求各軍閥勢力裁撤麾下部隊,減少民國財政支出。
  • 李宗仁為何會敗給蔣介石?
    1928年,李宗仁主政湖北,當時王世傑、李四光等鄂籍知名教授籌建武漢大學,請李宗仁予以支持,在全面抗戰爆發前,中國的內戰其實一直都沒有中斷過
  • 1927年,導致蔣介石第一次下野的兩個人是誰?
    蔣介石在當國民黨革命軍總司令期間其實受到過許多次內部矛盾的挑戰,他前前後後為此共下野過三次,蔣介石能夠坐到這個位置意味著他的手段並不簡單,那麼能逼迫他下野的人一定也是個厲害角色,大家知道他第一次下野是因為哪兩個人嗎?他們就是李宗仁和何應欽。
  • 蔣介石:曾三起三落,為什麼每次都能成功復出,他到底經歷了什麼
    於是汪精衛派唐生智領兵討伐蔣介石,軍閥孫準備行動。在南京國民政府,李宗仁、白崇禧、賀也對蔣介石有不良看法,並面臨來自內外的如山壓力,蔣介石/被迫第一次投奔下野。蔣介石第一次下野之後,桂系李宗仁和白崇禧如願以償。他們率軍打敗孫、後,又與武漢國民政府合併為汪精衛,稱為「寧漢合流」。
  • 中原大戰桂系倒臺,李宗仁麾下十萬之眾,為何一夕之間土崩瓦解?
    1929年3月,蔣介石和李宗仁之間爆發蔣桂戰爭,作為中原大戰的前奏,蔣桂戰爭從正式交火到桂系戰敗僅僅只有了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其結束之迅速令世人大為震驚。當時北伐戰爭剛剛結束不久,除了張學良的東北軍之外,國軍內部主要分為四大派系,那便是蔣介石、李宗仁、馮玉祥和閻錫山。
  • 和李宗仁合稱為「李白」的白崇禧,敗逃臺灣之後,其下場如何?
    而國民黨軍位僅次於蔣介石的何應欽自然算得上一位,其次是西北大軍閥馮玉祥,再者就是桂系軍閥李宗仁,他也是戰績空前的臺兒莊戰役殲滅日軍兩萬人的領導者。再有便是山西軍閥閻錫山,湖南軍閥唐生智,四川軍閥劉湘,廣東軍閥陳濟棠,雲南軍閥朱培德,東北軍閥張學良,還有被人成為「小諸葛」的桂系2號人物白崇禧理應也是國民黨的「元帥」,諸葛亮可謂漢蜀用兵如神的福星,那麼就是這樣一位被稱為是「小諸葛」的領軍人物為何被周恩來總理稱為「有指揮才能而無政治遠見」,這究竟為什麼?
  • 中原大戰反蔣聯盟,蔣介石百般拉攏,閻錫山為何卻率先舉起反旗?
    1929年末,自北伐戰爭結束之後暫時安定的民國政局再次陷入了風雨飄搖之中,蔣介石雖然在蔣桂戰爭和蔣馮戰爭中的打敗了李宗仁和馮玉祥,但反蔣聯盟卻日漸壯大。經過蔣桂戰爭和蔣馮戰爭的接連大戰,民國地方勢力劃分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南方李宗仁聯合汪精衛組建桂張軍攻打廣東,北方則是唐生智、閻錫山二分天下。
  • 民國初年編遣會議,蔣介石稱最大得利者,為何卻令其舉世皆敵?
    民國初年北伐戰爭結束後,蔣介石召開軍隊編遣會議,宣稱為了縮減軍費開支,準備將現有北伐軍各部隊去粗取精,縮編為五十個師,老弱病殘一律裁撤。實際上蔣介石執意推行部隊編遣,是為了削弱李宗仁、馮玉祥、閻錫山等地方勢力的軍事實力,為此蔣介石還特意許以高官厚祿作為補償。
  • 北伐戰爭東北易幟,給派系力主討伐,蔣介石為何卻執意罷兵言和?
    北伐軍士兵然而李宗仁卻因為根基位於南方,心知即便攻佔東北也對桂系毫無益處,而且桂軍多出身南方本就不適應東北酷寒的天氣,進攻東北只會得不償失,因而主張罷兵言和。東北軍騎兵有了蔣介石和李宗仁的支持,縱使馮玉祥和閻錫山心中萬分不願,東北易幟一事仍舊被提上日程,而蔣介石和馮玉祥、閻錫山之間的關係也開始出現裂痕。
  • 中原大戰時,張學良為何幫助蔣介石,而不幫助其他人
    北伐戰爭勝利後,蔣介石建立的國民政府雖然名義上是領導全國。不過,在全國各地仍舊有很多割據勢力,到處都是軍閥割據。這些軍閥和蔣介石之間還有很大的矛盾,最終在1930年的時候矛盾徹底爆發。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聯合起來,和蔣介石集團爆發了戰爭。
  • 北伐戰爭蔣介石崛起之謎,黃埔系羽翼未豐,為何卻得到日本支持?
    1926年7月9日,廣州民國政府為了擊敗盤踞北方的北洋軍閥而發起北伐戰爭,蔣介石因身居黃埔軍校校長一職而成為了北伐軍總司令。但無論是因為得到蘇聯支持而上位的汪精衛,還是剛剛嶄露頭角的蔣介石,都萬萬沒有想到,北伐戰爭竟然會成為民國歷史以及蔣介石個人的轉折點。
  • 1931年,蔣介石為什麼囚禁胡漢民,最後是誰將他救出來的
    早期國民黨內部,胡漢民是蔣介石最大的競爭對手。胡漢民支持黨政,而蔣介石支持軍政,雙方進行了各種鬥爭。可是在1931年,蔣介石竟然直接將胡漢民軟禁在湯山,長達8個月之久,這個事件是因何發生的,最後是誰把胡漢民救出來的呢!1928年回國之後,蔣介石北伐也接近尾聲,提出裁軍的意見,胡漢民也在背後支持。
  • 汪精衛作為國民黨元老,他是如何被蔣介石取代的?
    這些大佬們成名的時候,蔣介石還跟著黃金榮混青幫呢!但是,為何最後蔣介石脫穎而出,成為了國民黨的掌舵人了呢?是不是汪精衛能力不如蔣介石呢?汪精衛在投日之前,他的威望在國民黨一直都是很高的,甚至在抗戰初期,蔣介石還想讓汪精衛坐頭把交椅,讓他指揮抗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