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作為上個世紀國民黨最有實力的政治家,他一生經歷了風風雨雨。在輝煌的時刻領導全中國武裝力量,顯示了戰鬥到底的決心和勇氣;朦朧瞬間退守孤島,終日夢見春秋反攻大陸。輝煌過後,愁雲慘霧最寂寞。蔣介石,退到臺灣,應該比誰都深刻。曾經威武,現在卻在和平的角落裡,人生跌宕起伏。其實蔣介石掌管國民政府的時候是下野三次,是一種策略,一種無奈。
蔣介石第一次下野,從1927年8月13日到1928年1月4日,持續了四個多月。下野的整個故事可以追溯到1927年,當時「四一二事件」、蔣介石,在江浙財團和帝國主義的支持下,向曾經並肩作戰的共產黨揮舞屠刀。其實早在1926 蔣介石國民黨在黨、政、軍奪取政權後,獨裁的野心就日益暴露。「四一二事件」、蔣介石後在南京成立了新的國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利益,被稱為國民黨右派。
蔣介石南京新國民政府成立後,觸及了另一個國民黨領袖的利益汪精衛。汪精衛當時控制武漢國民政府,主張與共產黨合作,被稱為國民黨左派。他下令蔣介石立即下野,否則他會發動武力討伐,蔣介石,掌握著軍事大權,自然不會讓汪精衛如願。於是汪精衛派唐生智領兵討伐蔣介石,軍閥孫準備行動。在南京國民政府,李宗仁、白崇禧、賀也對蔣介石有不良看法,並面臨來自內外的如山壓力,蔣介石/被迫第一次投奔下野。
蔣介石第一次下野之後,桂系李宗仁和白崇禧如願以償。他們率軍打敗孫、後,又與武漢國民政府合併為汪精衛,稱為「寧漢合流」。但是李宗仁不想把國民黨的政權讓給汪精衛,所以汪精衛,唯一可以依靠的唐生智被「通敵叛國」,逼走了,但是汪精衛,也向東去了日本,於是國民黨的軍政大權就落到了廣西手裡。蔣介石 下野之後就沒有閒置過。他一方面贏得了日本政府的支持,另一方面又嫁給了宋家,穩定了自己的政治地位。後來國民政府中的蔣介石小集團逐漸掌握了權力,在他們的強烈要求下,蔣介石第一次回來重新掌握了權力。
蔣介石第二次下野,從1931年12月15日到1932年1月28日,持續了一個多月。之所以這樣下野是因為蔣介石和胡在條約上有衝突。當時,蔣介石整合了國民黨的軍政力量。在國民黨元老、立法院院長胡·看來,國民黨已經成了蔣介石手中的工具。1931年2月,蔣介石突然將胡軟禁,致使國民黨內許多反對蔣介石的派別擰成一股繩,在廣州召開「非常會議」,並邀請汪精衛從香港主持大局,造成南粵對峙。
「九一八事變」後,蔣介石提出了「先留在國內再出國」的政治策略。一方面,它命令張學良的東北軍撤出東北,把中國的大部分地區交給日本人。另一方面,我們加強了對共產黨的圍剿,忽視了國內要求抗日的呼聲。這時反對蔣介石的國民黨領導人也給蔣介石施加了更大的壓力,迫使蔣介石交出權力。為了給國民黨內外一個交代,蔣介石第二次下野。而且蔣介石,財政部長宋子文也宣布辭職,於是南京國民政府的錢和人都用完了,政府一片混亂。這種情況下,人們又想到了蔣介石所以蔣介石自然第二次回來。
蔣介石第三次下野,從1949年1月18日到1950年3月1日,持續了一年零一個月。隨著解放戰爭的進行,數百萬國民黨軍隊被殲滅,依靠他們維持統治地位的蔣介石,自己的部隊傷亡慘重。隨著解放軍步步逼近,國民黨內主力戰士與兩派爭論不休,廣西白崇禧手持大軍,拒不服從蔣介石分配。程潛和其他國民黨元老也以有利和談為由強迫蔣介石 下野。另外,美國不再支持蔣介石,而蔣介石 下野已成定局。
最高指揮官蔣介石對國民黨的撤退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為了平息民憤,安撫民眾,蔣介石公開將國民黨事務交給副總統李宗仁,卻暗中控制了奉化的局勢。在下野宣布之前,他還任命自己的陳誠為臺灣省主席,執掌臺灣軍政大權,為自己的未來做打算。蔣介石下野一直在暗中策劃穩定倉位。隨著國內形勢的進一步發展,人民解放軍節節勝利,國民黨內形勢一片混亂。李宗仁代理總裁也去了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