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戰爭時期的東北戰場上,蔣介石為什麼要三次臨陣換帥

2020-12-14 騰訊網

歷史是什麼:是過去傳到將來的回聲,是將來對過去的反映。——雨果

自古以來臨陣換將都是犯了兵家之大忌,除非是主將戰死,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才找人替換,不然的話,一般來說都不會換將。臨陣換將有許多不利之處,第一個說明,最高決策者用人失誤,從而導致士氣低落,對戰場上的估計不夠全面。第二個原因,不同的管理方式,不同的指揮方式,也導致整個戰役發生了改變,隨時都面臨全軍覆沒的危險。第三個原因,主帥與主將有需要重新獲得基本上的信任和認同感,而主帥也要花一定的時間對下屬的將領進行了解,方便在部署作戰任務時,了解每一位將領作戰特長,才能夠達到戰鬥最佳部署。

所以說,臨陣換將會給一戰役帶來了很大的不便,嚴重可能會導致全軍覆沒。那麼,為什麼在解放戰爭時期的東北戰場上,蔣介石上次臨陣換帥。

戰場

在抗戰勝利後,東北三省都成為雙方搶佔的焦點,因此,當時國共雙方都派出大量兵力進軍東北,都想佔領這座豐富大糧倉。所以說,當時東北是由蘇軍佔領,但是蘇方同意讓蔣介石的國軍接收東北,但是又讓我軍佔領東北大片農村,讓主要大城市由國軍接任,而廣大的農村則是交給我軍接手。這樣一來,雙方避免不了一場戰爭,於是,東北戰役就在這種情形下爆發了。

在解放初期,蔣介石派到東北第一任軍事統帥是杜聿明,他是畢業於黃埔一期生,抗戰時期擔任第五軍軍長,解放初期擔任東北保安司令長官。在東北戰場上,杜聿明採取的戰略是南攻北守,先南後北的軍事措施。擁有清一色的美式裝備的國軍,在杜聿明的指揮下,把東北民主聯軍趕到祖國的最北端。應該說,杜聿明在東北戰場上還是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之後又組織了四次向我南滿根據地臨江等地進犯,我根據地軍民開展了四保南滿根據地戰鬥,史稱「四保臨江」。

東北戰場

在國軍進攻南滿根據地時,林總指揮東北民主聯軍,主動出擊採取了「南打北拉」的戰術,從而減輕南滿根據地的壓力,歷史上把這次戰役稱之為三下江南。不過後來由於杜聿明身體情況,病倒了。無法再擔任東北保安司令一職,於是,蔣介石不得不重新考慮換帥。

但是蔣介石派往東北的第二任統帥卻是陳誠,這位是蔣介石的愛將,但是並不是一位出色的將領,在軍事指揮上很欠缺。而國軍在東北失勢,也正是在陳誠擔任東北主帥期間開始,使得東北局勢變得更加糟糕。他一上任就改變之前杜聿明的戰略措施,還說大話,向蔣介石保證三個月搞定東北,活捉林匪。但是在雙方先後展開了秋季攻勢,冬季攻勢等戰鬥後,東北民主聯軍成功殲滅敵軍6.9萬餘人。之後第2縱、7縱等部隊,冒著呼嘯的北風和滿天大雪,突然包圍法庫、彰武等城,全殲新5軍,並活捉軍長陳林達。

衛立煌

陳誠在東北主帥期間,使得東北戰事變得越來越糟糕,於是,蔣介石不得不考慮換帥的問題。最後又派衛立煌擔任東北剿匪司令,主持東北戰事。儘管衛立煌有一定的軍事才能,但是也無法挽回失敗的命運。

在衛立煌任東北主帥期間,展開了遼瀋戰役,此戰也是決定東北戰場命運的一場重要戰役。也是解放戰爭時期,雙方大決戰最重要的一場戰鬥。本來衛立煌採取戰術是收縮兵力固守大據點,一旦時機成熟,再打通各據點間的聯繫,第三步是擴大佔領區,即:「固點—連線—擴面。」不過蔣介石一心想打通沈錦線,這也導致將衛之間矛盾重重,使得蔣介石也動不動就親臨東北坐鎮指揮,搞得衛立煌很難堪。帥將不和註定了要失敗。

我軍在毛爺爺的英明指揮下,先攻打錦州,形成關門打狗之勢,徹底切斷國軍的退路。在錦州解放後,隨後又在遼西圍殲廖耀湘兵團,最後解放瀋陽,歷時52天的遼瀋戰役,共殲滅國軍47.2萬人,衛立煌倉皇而逃,飛往北平。從此東北全境全部讓東野佔領,蔣介石敗得一塌糊塗。

相關焦點

  • 原創揭秘;解放戰爭時期,我軍四大戰區,參戰兵力是多少
    解放戰爭時期 第一個東北戰區,東北三省是解放初期國共雙方爭奪的主要戰場之一,當時不管是國軍,還是我方,源源不斷派兵進入東北,都想主宰這座城市
  • 如果蔣介石在解放時期,把這三個戰區,交由這三位名將管理會怎樣
    其實,真相併不是這樣的,在整個解放戰爭時期,蔣介石在用人方面,屬於是任人唯親,並沒有做到為人才適用。比如,在解放戰爭時期,軍事才能平平的胡宗南,卻格外的頗受蔣介石重用,並且管理解放戰爭時期的西北戰區,也是西北戰區最高管理人,掌控50萬大軍,成為名震一時的西北王。
  • 解放戰爭,讓蔣介石徹底走向失敗的三場戰役,雙方的最高指揮官都是誰
    ——雨果 解放戰爭,又稱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這是在抗戰勝利後,國共雙方展開的一場戰鬥。該戰鬥從1945年8月正式開始,到1949年9月基本上的大戰役都結束了,老蔣也逃走了,只剩下一些殘餘未能剿滅。
  • 解放時期的中原戰場上,國軍四大精銳部隊,是指哪四個軍
    抗戰結束後,解放戰爭又爆發了,當時全國主要戰場分為東北戰場,華東戰場,中原戰場,西北戰場,華北戰場。其中最主要的還是東北戰場,中原戰場還有華東戰場,這三個戰場都是當時雙方交戰的主戰場,為此,蔣介石投入的兵力也是最多的,同時也是最能打的。
  • 解放戰爭中,各野戰軍在戰場上,衝鋒陷陣的猛將都有誰
    其實,除了司令員以外,各大野戰軍在戰場上衝鋒陷陣的猛將也是功不可沒。如果不是他們不懼生死,敢於衝鋒,恐怕解放戰爭還要晚勝利幾年。那麼,今天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在解放戰爭時期,各大野戰軍在戰場上衝鋒陷陣的猛將都有誰?(排名不分先後)西北野戰軍是解放戰爭時期主力部隊之一,由彭老總擔任司令員,作戰區域大西北地區。
  • 解放戰爭時期,哪一場戰役的勝利,給蔣家王朝帶來致命一擊
    抗戰勝利後,百姓期待已久的和平生活即將到來,可是蔣介石在不久後,又發動了內戰。我黨把這一次稱之為解放戰爭,蔣介石一方稱之為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這一場戰役,影響近代歷史的走向,同時也是決定雙方命運的一個重要的戰爭時期。如果輸了,則是遺臭萬年,贏了坐擁天下。
  • 《新世界》裡剿總與我軍和談「和平解放北平」,蔣介石為什麼不阻攔?
    《新世界》裡剿總與我軍和談「和平解放北平」,蔣介石為什麼不阻攔? 由孫紅雷等人主演的《新世界》正在熱播中,該劇雖然是虛構的故事,但也是在「和平解放北平」的歷史背景下進行的。「和平解放北平」發生在解放戰爭平津戰役時期,「和平解放北平」也是平津戰役的結局,最終人民解放軍取得勝利。
  • 淮海戰役期間,國軍徐州剿總司令為何三次易主,蔣介石有多困難?
    解放戰爭打到了1948年,國共決戰開始了,東北的決戰以我方的勝利落下帷幕,中原戰場上,一場世界大戰打響了,此戰我軍集合中野和華野兩大野戰軍總計60萬人,準備一舉吃掉國民黨的80萬精銳,企圖一戰而解決長江以北的國民黨軍隊。
  • 粟裕大將在解放戰爭中的三次重大建議,深謀遠慮,居功至偉
    三路大軍猶如三把鋼刀插入敵人的腹部,相互策應,縱橫馳騁於江、淮、河、漢之間。打敗了敵軍對大別山區的全面圍攻,擊潰了敵人中原戰場的全面防禦體系,使國民黨軍隊陷入被動地位。1948年初,蔣介石為了改變其戰略上的被動地位,採取了儘可能堅守東北,力爭華北,集中力量加強中原防禦的戰略部署,改「全面防禦」為「分區防禦」。
  • 直播實錄③|邱從強:解放戰爭中的山東「關鍵詞」
    如果要圍繞山東在解放戰爭中的地位和作用寫篇文章的話,我認為,至少要有三個「關鍵詞」:「樞紐」、「戰場」和「支前」。首先看第一個關鍵詞「樞紐」,指山東是全黨全軍北上南下的戰略樞紐。先說北上的戰略樞紐。抗戰勝利後,面對形勢的發展,如何調整布局、使自己處於更為有利的戰略地位,是中國共產黨面臨的緊迫任務。
  • 蔣介石第三次下野,雖說沒有總統之名,但卻有總統之權
    雖然人生,也有三次被人趕下臺,但是每一次都沒有過多久,蔣介石又能夠重新掌握大權。可能在民國也只有老蔣能夠駕馭那些地方軍閥,以及國軍內部那些高層官員。畢竟,國軍中重要部門的高級將領,都是蔣介石一手帶出來的學生。在帶領全國軍民,贏得八年抗戰勝利後的蔣介石,此時可以說是要風得風,要雨得雨。不僅在國內名聲顯赫,在國際上也有一定的聲譽。
  • 國軍五大主力,為何在解放戰爭中慘遭失敗,蔣介石追悔莫及
    歷史上蔣介石曾經有五支能徵善戰,裝備精良的部隊,他們在國民革命軍的戰鬥序列中戰力最為強大,戰績最為彪炳突出,但這五支國軍力量最強的部隊在隨後的解放戰爭中卻先後被殲滅,到底是什麼原因讓這五支王牌軍走向了滅亡的命運?感興趣的話可以讀一下這本書。
  • 三年解放戰爭,敵軍自損807萬人,我軍一個師都消滅不了,為何?
    從1946年,蔣介石突然翻臉,企圖否定我軍在抗日戰場上取得的突出功績,謀奪勝利果實,拉開3年解放戰爭以來,敵軍在我軍的強大攻勢下,累計損兵折將高達807萬餘人,最終在1950年,韓先楚上將將個人生死,和名利榮辱置之度外,率部乘坐木船出海,大規模渡海登陸作戰,在海南島上與敵戰區司令長官薛嶽血戰56
  • 解放戰爭時期,擁兵50萬的北平王傅作義,為何最後選擇戰前起義
    等到了抗戰時期,晉綏軍改編為兩個集團軍。而傅作義就擔任第七集團軍總司令,也是從這一刻,他慢慢的脫離晉綏軍這個系統,逐漸形成自己的勢力。等抗戰勝利後,到了解放戰爭時期。傅作義的人生達到巔峰,被蔣介石任命為華北剿匪總司令,擁兵50萬,主政華北剿匪工作,成為名震一時的北平王。此時的傅作義遠遠超過他的老上司閻錫山,無論是擁有的兵力人數,還是地盤都比閻錫山牛掰一點。
  • 解放戰爭時,國軍兵力430萬,為何還是捉襟見肘?有大半不能用
    1945年8月15日,抗日戰爭陸續落下了帷幕,雖然當時全國百姓都強烈渴望和平,但是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反動派還是發起了內戰,在謀求和平無果的情況下,我軍隨後發起了持續3年時間的解放戰爭,最終在戰場上徹底擊敗了國民黨軍,取得了解放戰爭的全面勝利,當然在整個戰爭期間,敵我雙方的力量都是在不斷變化的。
  • 內戰時蔣介石對衛立煌既用又疑使東北戰局糜爛
    解放戰爭之初,國軍在東北先是以熊式輝為行營主任,以杜聿明為保安司令長官,實際上是軍政分開,熊式輝名義上統管,但實際上主要管行政,杜聿明管打仗。國軍統帥部對杜聿明在東北不滿意,於是乾脆換了陳誠。
  • 在解放戰爭時期,十位大將的職位排名如何?一人是當之無愧的第一
    十位開國大將,戰功赫赫,無論是在解放戰爭時期,還是抗日戰爭、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他們都是英勇善戰的驍將。 要論在解放戰爭時期十位大將職位的排名,也沒有準確的定論,因為解放戰爭的不同時期,十人的職位也各有變動。但要說誰的職位最高,戰功最大,粟裕是當之無愧的第一。
  • 解放戰爭時期為什麼國軍只打陣地戰,不打遊擊戰、運動戰?
    解放戰爭時期的國軍,幾乎打的都是陣地戰,一但打輸了就是崩潰或投降,把裝備全部扔給對手,蔣介石然後就有了個外號,叫做「運輸大隊長」。無群眾基礎,分出部隊去打遊擊得不到群眾支持】 為什麼共產黨軍隊化整為零散了之後可以打遊擊,每個營每個連都能有組織有紀律堅決執行任務,而國軍散了之後,就真的散了?
  • 這三位國軍猛將被打殘,逃到蔣介石身邊混得咋樣,擔任什麼職務
    解放戰爭中,大批戰場上俘虜的國民黨高級將領,但也有個別漏網之魚,如胡璉、劉玉章、李彌、孫元良等,他們大多戰敗後,想方設法逃生天國。當這些敗軍之將回到蔣介石身邊之後,又是怎麼混的呢?在抗日時期,胡璉因率部在石牌要塞擊敗日軍而聲名鵲起,也成了陳誠和蔣介石重點培養的對象。南北戰爭爆發後,他率領王牌軍18軍與華東野戰軍交戰最多,多次殲滅,但胡璉總是走運,特別是在淮海戰場上。作為十二兵團的副司令員,胡璉協助黃維脫險,消滅十二萬精銳。正副司令員黃維、吳紹周等人被捕,胡璉被打成重傷或硬扛回南京。
  • 周恩來與解放戰爭戰略決戰
    周恩來基於對敵我力量發展變化的深刻了解,在9月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提出:人民解放軍應「準備若干次帶決定性的大的會戰。」①這年的4月中旬至9月下旬,毛澤東曾準備訪問蘇聯,戰略決戰開始後,毛澤東決定將出訪時間推遲。在這段時間裡,中共中央決定周恩來仍以主要精力研究軍事問題,參加指揮全國解放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