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伐戰爭東北易幟,給派系力主討伐,蔣介石為何卻執意罷兵言和?

2020-12-26 青梅史觀

1928年6月,民國北伐軍擊敗張作霖的奉軍,成功佔領北京城並將其改名北平,奉系被迫退出關內,返回東北繼續抵抗,然而張作霖卻在途中遭到日本人暗殺。

張作霖遇刺後,張學良繼任東北保安總司令一職,蔣介石也召集北伐軍各大派系齊聚北平召開北伐善後會議,商議關於地盤劃分和針對奉系的下一步計劃。

在善後會議上,馮玉祥和閻錫山二人因和奉系早有宿怨,而且一心瓜分東北擴張自身勢力因此力主繼續北伐,直至攻佔東北全境。

北伐軍士兵

然而李宗仁卻因為根基位於南方,心知即便攻佔東北也對桂系毫無益處,而且桂軍多出身南方本就不適應東北酷寒的天氣,進攻東北只會得不償失,因而主張罷兵言和。

至於蔣介石實際上早在一年之前就已經有了促成東北易幟的想法,蔣介石麾下幕僚李石還提出了一個「分治合作」的理念,深受蔣介石的青睞。

事實上,在北平善後會議召開之前,蔣介石就已經派吳鐵城為特使前往東北遊說張學良,希望張學良支持東北易幟,雙方就此罷戰言和。

東北軍騎兵

有了蔣介石和李宗仁的支持,縱使馮玉祥和閻錫山心中萬分不願,東北易幟一事仍舊被提上日程,而蔣介石和馮玉祥、閻錫山之間的關係也開始出現裂痕。

在蔣介石看來,奉系部隊雖然元氣大傷已經無力和北伐軍相抗衡,但是東北除了張學良的奉軍之外,還是大量的日軍部隊,是日本勢力滲透最為嚴重的地區。

二次北伐前,蔣介石雖然和日本關係十分密切,甚至在辭職下野期間還和日本首相田中義一進行過會談,但是雙方的合作卻僅限於支持蔣介石組建南京政府。

北伐軍將領

在日本人眼中,東北乃至整個華北地區的歸屬都關係到了日本的在華利益,張作霖的奉系是日本一手扶持而崛起的,如果北伐成功則必定會損傷日本的在華利益。

於是雖然北伐軍的不斷向北推進,蔣介石和日本人之間的關係便愈發的緊張,北伐軍進攻山東軍閥張宗昌時日本人便百般阻撓,暗中支援張宗昌對抗北伐軍。

後來北伐軍攻佔濟南,日本人甚至喪心病狂地對濟南城內的北伐軍士兵以及民國政府的行政人員開槍射擊,造成舉世震驚的「濟南慘案」。

日本關東軍

蔣介石雖然又驚又怒,但考慮到雙方實力相差懸殊,只好忍氣吞聲下令北伐軍繞過濟南繼續向北京進軍,蔣介石將此事視之為一生中最大的恥辱。

相比於山東,東北地區被日本勢力滲透更為嚴重,如果北伐軍進攻東北,那麼很有可能會激化民國政府和日本之間的關係,甚至直接引發戰爭。

東北方面,張學良也深知自己的威望根本不足以統帥奉系,由於張作霖遇刺奉系各大派系均心懷鬼胎根本無法抵擋北伐軍的進攻。

張學良

而且日本人暗殺張作霖一事也引起了張學良的憤怒,但想要對抗日本人,僅靠東北一地無異於以卵擊石,只有依靠南京中央政府才能有效的牽制日本。

於是張學良決定接受東北易幟的條件,派遣代表團到北平面見蔣介石商議東北易幟的詳細細節,但善後會議各方爭論不休,東北代表團抵達北平後十餘日仍未得到接見。

在此期間,東北代表團成員幾乎每天都會收到恐嚇信件,甚至還被人當眾羞辱,無奈之下東北代表團放出消息稱如果再無端拖延,那麼將直接返回東北。

閻錫山、蔣介石、張學良

蔣介石和李宗仁得知後,馬上派人和東北代表團進行接洽,東北易幟的方案也因此而敲定,此後奉軍改稱東北軍,北伐也就此結束。

參考資料:《張學良口述歷史》、《中國近代史》等

相關焦點

  • 為何張作霖一死,張學良就提出東北易幟,換成了青天白日旗
    年12月29日即完成東北易幟」。可見蔣介石對於東北易幟盼望之心切,對於生變之恐懼。然而當時老帥張作霖的很多部下甚至都沒見過青天白日旗長什麼樣子,更是不理解為什麼東北王剛去世少帥就要「投降」?二、東北軍在當時的軍閥混戰中是一個可以打翻局面的籌碼1928年左右正是反蔣聯盟的高潮,由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等各大派繫結成的反蔣同盟集結了百萬的軍隊,而當時蔣介石僅有50多萬中央軍與之抗衡,局面對蔣介石是非常的不利的,所以蔣介石也全力拉攏以張學良為首的東北軍。
  • 民國初年中原大戰,北伐戰爭大獲全勝,蔣介石為何卻成天下公敵?
    中原大戰又被稱之為蔣馮閻李戰爭,是民國初年在北伐戰爭結束後不久爆發的一場大規模軍閥混戰,昔日北伐軍四大巨頭因軍力編遣矛盾激化,進而爆發大戰。北伐戰爭結束後,蔣介石以減少民國政府軍費支出和財政赤字為由,要求對北伐軍中各派系進行編遣,將除東北軍外的所有國軍部隊編為五十個師。
  • 北伐戰爭意義
    北伐戰爭 北伐戰爭的時間? 北伐戰爭,是由 中國 國民黨領導下的國民政府以國民革命軍為主力, 蔣介石為總司令 於1926年至 版1928年間發動 的統一戰 權爭。
  • 蔣介石去世,葬禮上「古稀老人」張學良留下16個字揚長而去
    1928年12月29日,張學良衝破層層阻力,宣布東北易幟,歸順於南京政府。東北易幟標誌著北伐的結束,分崩離析的中國終於實現了形式上的統一。 1928年東北易幟 這是蔣介石與張學良的初次合作,雖然兩人自始至終並未謀面,但卻表現出前所未有的默契。
  • 東北易幟前後的少帥張學良
    張學良就職東三省保安總司令後不久,聽聞蔣介石到北平祭掃孫中山停靈處,立即派出以總部秘書長王樹翰為首的代表團面見蔣介石,表示東北願意服從國民政府,請參照關內情況委任其為政治分會主席等。經過幾次談判,王樹翰等人態度頗為積極,對記者稱「舉國一致易旗,東省自當不必堅持異議。不過東北地位在外交上有特殊情形,故先派代表來商辦法,從長考慮,以期妥洽和平統一事業安然成功」。
  • 中原大戰反蔣聯盟,蔣介石百般拉攏,閻錫山為何卻率先舉起反旗?
    1929年末,自北伐戰爭結束之後暫時安定的民國政局再次陷入了風雨飄搖之中,蔣介石雖然在蔣桂戰爭和蔣馮戰爭中的打敗了李宗仁和馮玉祥,但反蔣聯盟卻日漸壯大。經過蔣桂戰爭和蔣馮戰爭的接連大戰,民國地方勢力劃分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南方李宗仁聯合汪精衛組建桂張軍攻打廣東,北方則是唐生智、閻錫山二分天下。
  • 士官派、直魯聯軍和日本人都反對東北易幟,張學良如何一一解決
    只要再解決盤踞東北地區的奉系軍閥,就可以完成全國統一,使北洋軍閥徹底成為歷史。 不久,接替父親張作霖出任東北保安總司令的張學良與南京國民政府談判,表示願意服從三民主義,在東北全境改掛青天白日滿地紅旗。但很快這一消息就在東北地區引起軒然大波,雖然這一利國利民之舉得到了東北各階層群眾的擁護,但反對的聲音也不小,主要來自三個方面:直魯聯軍、士官派和日本人。
  • 「東北易幟」的前前後後【中國近代史第22課拓展】
    這次夜談,雙方推心置腹,肝膽相照,沐釋了張學良的某些疑慮,更堅定了「易幟」的決心。嗣後,張學良又經過縝密策劃,不顧日方之阻撓,毅然於12月29日宣布「東北易幟」。那一天,瀋陽市的大街都降下了「五色旗」,換上了「青天白日旗」。日本政府鼓動「東北獨立」,妄圖宰割中國的陰謀終告破滅。接著,張學良又在1929年新年慶賀「易幟」的晚會上,處決了勾結日寇、圖謀不軌的楊宇霆、常蔭槐。
  • 北伐戰爭;國民革命軍擁兵10萬,那麼,北洋軍閥當時擁有多少兵力
    北伐戰爭是南方的國民革命軍一統天下,最重要的一場戰役,當時國民革命軍總司令是蔣介石,在他的帶領下,指揮國民革命軍八個軍在廣州誓師北伐,因此也稱之為北伐軍。
  • 北伐戰爭寧漢合流,蔣介石手握重兵,為何卻被迫宣布辭職下野?
    北伐戰爭時期,蔣介石在結義兄弟黃郛的協助之下於南京宣布成立南京民國政府,與汪精衛武漢民國政府徹底決裂。雖然蔣介石在南京自立門戶並未得到太多認可,但是因為其擔任北伐軍總司令手握重兵,汪精衛的武漢民國政府一時之間也是束手無策。
  • 抗戰勝利後張學良送蔣介石一金表,蔣回贈一36年的書!這是啥意思
    抗戰勝利後,一直被囚禁的張學良送給蔣介石一塊金表作為禮物,隨後蔣介石卻回贈張學良一本1936年的書,然後雙方都沉默不言,這一刻,一塊金表和一本書足以說明了一切!到底一塊金表和一本書是什麼意思?為何當收到禮物的這兩人卻都明白了對方的心思?
  • 民國軍閥靠一張嘴數次挽救蔣介石,跟隨蔣介石到臺灣後結局如何?
    蔣介石留學日本時就讀的也是東京振武學校,可能因為這個原因,在以後中國曆次重大歷史事件中,何成浚幾乎都選擇支持蔣介石。何成浚當蔣介石的說客要從蔣介石組織的第一次北伐開始。第一次北伐時,受蔣介石的指派,何成浚遊說了當時的江西督軍方本仁。在何成浚的勸說下,方本仁投靠國民革命軍,這招既削減了敵方勢力,又增加了蔣介石北伐的戰力,可謂是一舉兩得。
  • 民國初年隆中之對,助蔣介石獨攬大權,為何卻拉開中原大戰序幕?
    然而鮮為人知的是,民國初年其實也有一場精彩程度絲毫不遜於隆中對的君臣之會,蔣介石因此一舉奪得民國政府軍政大權。1928年7月,民國北伐戰爭已經結束,張學良也同意儘快完成東北宣布易幟,蔣介石開始著手整頓民國內部矛盾,準備削弱馮玉祥、李宗仁等地方軍閥勢力。
  • 西安事變後,東北軍為何自相殘殺?其實是怕蔣介石秋後算帳
    很簡單,西安事變結束後,東北軍作為參與西安事變的軍事集團,蔣介石自然不會就此放任不管,發生「二二事變」的根本原因就是擔心蔣介石秋後算帳,這起事件又是怎麼發生的?首先我們要了解到,當年西安事變結束後,張學良不顧部下勸阻,執意要單獨護送蔣介石回到南京,可這一去,張學良就被軟禁起來了。
  • 北伐戰爭黃埔內鬥,蔣介石不孚眾望,為何卻能夠獨掌黃埔軍大權?
    民國時期,黃埔系作為蔣介石心腹嫡系,一直都是蔣介石鞏固自身地位的最大依仗,而黃埔校長一職也成為了蔣介石最重視的職務。但鮮為人知的是,蔣介石並非從一開始便獲得了黃埔系軍官的支持,在北伐戰爭時期,黃埔軍校教育長何應欽的人望要遠遠高於蔣介石。
  • 抗日戰爭亂世開端,民國內部亂象頻出,蔣介石為何卻志得意滿?
    其中閻錫山在日本人的保護下躲入大連,晉軍由徐永昌暫時掌控已無進取之力,馮玉祥更是因為西北軍的分崩離析而徹底失勢,只能投奔宋哲元的第二十九軍艱難度日。李宗仁和白崇禧二人率領的桂軍雖未全線潰敗,但也在桂系主要首腦逃亡越南後群龍無首,已經處於四分五裂的狀態。
  • 蔣介石下令各方裁軍,馮玉祥:你收編的幾十萬軍閥殘餘才最該裁撤
    1926年7月北伐戰爭開始,當時需要消滅的主要敵人有3個,以東北地區為根基,控制北京政府和黃河以北廣大地區的奉系軍閥——張作霖;以河南洛陽為老巢,控制黃河和長江中遊數省的直系老牌軍閥——吳佩孚;在第二次直奉戰爭中剛剛崛起,號稱「蘇浙閩皖贛五省聯軍」總司令的直系新興軍閥——孫傳芳。
  • 北伐後,蔣介石用兩個多月時間就打敗了桂系,他是怎麼做到的?
    我們知道,民國時期的北伐戰爭,分為兩個階段。1926年至1927年間的北伐戰爭,為第一階段,其主要對象是北洋軍閥,包括吳佩孚、張作霖和孫傳芳。北伐軍從1926年7月開始北伐,在不到半年的時間裡,從珠江流域打到長江流域,先後消滅了吳佩孚、孫傳芳的主力,北伐軍也由10萬人增加到25萬人。
  • 北伐戰爭寧漢合流,李宗仁迫使蔣介石辭職,為何卻無法徹底取代?
    北伐戰爭時期,掌控北伐軍的蔣介石在南京另起爐灶,組建民國南京政府,與汪精衛的武漢民國政府分庭抗禮,民國進入寧漢分裂階段。當時蔣介石麾下有北伐軍第一軍、第七軍支持,汪精衛則有唐生智的湘軍和張發奎的粵軍支持,雙方實力不相伯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