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6月,民國北伐軍擊敗張作霖的奉軍,成功佔領北京城並將其改名北平,奉系被迫退出關內,返回東北繼續抵抗,然而張作霖卻在途中遭到日本人暗殺。
張作霖遇刺後,張學良繼任東北保安總司令一職,蔣介石也召集北伐軍各大派系齊聚北平召開北伐善後會議,商議關於地盤劃分和針對奉系的下一步計劃。
在善後會議上,馮玉祥和閻錫山二人因和奉系早有宿怨,而且一心瓜分東北擴張自身勢力因此力主繼續北伐,直至攻佔東北全境。
然而李宗仁卻因為根基位於南方,心知即便攻佔東北也對桂系毫無益處,而且桂軍多出身南方本就不適應東北酷寒的天氣,進攻東北只會得不償失,因而主張罷兵言和。
至於蔣介石實際上早在一年之前就已經有了促成東北易幟的想法,蔣介石麾下幕僚李石還提出了一個「分治合作」的理念,深受蔣介石的青睞。
事實上,在北平善後會議召開之前,蔣介石就已經派吳鐵城為特使前往東北遊說張學良,希望張學良支持東北易幟,雙方就此罷戰言和。
有了蔣介石和李宗仁的支持,縱使馮玉祥和閻錫山心中萬分不願,東北易幟一事仍舊被提上日程,而蔣介石和馮玉祥、閻錫山之間的關係也開始出現裂痕。
在蔣介石看來,奉系部隊雖然元氣大傷已經無力和北伐軍相抗衡,但是東北除了張學良的奉軍之外,還是大量的日軍部隊,是日本勢力滲透最為嚴重的地區。
二次北伐前,蔣介石雖然和日本關係十分密切,甚至在辭職下野期間還和日本首相田中義一進行過會談,但是雙方的合作卻僅限於支持蔣介石組建南京政府。
在日本人眼中,東北乃至整個華北地區的歸屬都關係到了日本的在華利益,張作霖的奉系是日本一手扶持而崛起的,如果北伐成功則必定會損傷日本的在華利益。
於是雖然北伐軍的不斷向北推進,蔣介石和日本人之間的關係便愈發的緊張,北伐軍進攻山東軍閥張宗昌時日本人便百般阻撓,暗中支援張宗昌對抗北伐軍。
後來北伐軍攻佔濟南,日本人甚至喪心病狂地對濟南城內的北伐軍士兵以及民國政府的行政人員開槍射擊,造成舉世震驚的「濟南慘案」。
蔣介石雖然又驚又怒,但考慮到雙方實力相差懸殊,只好忍氣吞聲下令北伐軍繞過濟南繼續向北京進軍,蔣介石將此事視之為一生中最大的恥辱。
相比於山東,東北地區被日本勢力滲透更為嚴重,如果北伐軍進攻東北,那麼很有可能會激化民國政府和日本之間的關係,甚至直接引發戰爭。
東北方面,張學良也深知自己的威望根本不足以統帥奉系,由於張作霖遇刺奉系各大派系均心懷鬼胎根本無法抵擋北伐軍的進攻。
而且日本人暗殺張作霖一事也引起了張學良的憤怒,但想要對抗日本人,僅靠東北一地無異於以卵擊石,只有依靠南京中央政府才能有效的牽制日本。
於是張學良決定接受東北易幟的條件,派遣代表團到北平面見蔣介石商議東北易幟的詳細細節,但善後會議各方爭論不休,東北代表團抵達北平後十餘日仍未得到接見。
在此期間,東北代表團成員幾乎每天都會收到恐嚇信件,甚至還被人當眾羞辱,無奈之下東北代表團放出消息稱如果再無端拖延,那麼將直接返回東北。
蔣介石和李宗仁得知後,馬上派人和東北代表團進行接洽,東北易幟的方案也因此而敲定,此後奉軍改稱東北軍,北伐也就此結束。
參考資料:《張學良口述歷史》、《中國近代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