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下令各方裁軍,馮玉祥:你收編的幾十萬軍閥殘餘才最該裁撤

2020-12-17 讀萬卷書破萬仞浪

1926年7月北伐戰爭開始,當時需要消滅的主要敵人有3個,以東北地區為根基,控制北京政府和黃河以北廣大地區的奉系軍閥——張作霖;以河南洛陽為老巢,控制黃河和長江中遊數省的直系老牌軍閥——吳佩孚;在第二次直奉戰爭中剛剛崛起,號稱「蘇浙閩皖贛五省聯軍」總司令的直系新興軍閥——孫傳芳。

北伐戰爭中,馮玉祥部隊居功至偉

這三大軍閥中,奉系軍閥張作霖的實力最強,海陸空三軍齊備,共35萬軍隊,還有「狗肉將軍」、山東督軍張宗昌等人為其羽翼,為了儘可能牽制和削弱奉軍,防止其南下增援長江流域的吳佩孚、孫傳芳,北伐軍起兵之初就積極聯絡北方的另外兩股勢力——馮玉祥國民軍和閻錫山的晉軍,請他們分別從陝西和山西出兵。

其中,閻錫山部隊表現不佳,雖然氣勢如虹的組織了5路大軍向平津進發,但很快被擊退,如果不是傅作義趁奉軍換防之機一舉襲取涿州城,晉軍方面幾乎無顏宣稱自己參加過北伐。馮玉祥的部隊卻表現神勇,從陝西出潼關,經河南、河北一直打到平津,幾乎憑一己之力將奉軍主力逼入山海關內,自身實力也迅速增長,軍隊總兵力超過40萬。

f全軍編遣會議上,馮玉祥開了頭一炮

北伐戰爭結束後,蔣介石成了暴發戶,坐鎮南京掌握中央政權,麾下擁兵40餘萬,成為全國各派系中實力最強的一個。為了收買民心,也為了削弱其他派系,1929年1月1日,蔣介石在南京組織召開全軍編遣會議,企圖在「裁遣軍隊,統一軍權」的口號下,將全國軍隊的指揮、訓練、教育、經費等都收歸南京國民政府,從而達到限制和最後解散其他派系軍隊的目的。

整個編遣會議從開幕到收場歷時25天。會上,各方勢力圍繞著軍隊裁減問題展開了激烈的鬥爭。會議一開始,蔣介石作為會議組織者不方便直接表態,勢力排行第二的馮玉祥當仁不讓,首先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具體編遣方案,他建議蔣介石的第1集團軍和自己的第2集團軍各編12個師,閻錫山的第3集團軍和李宗仁第4集團軍各編8個師,其他不屬於各集團軍的部隊共編 8個師。

閻錫山提出的編遣方案讓馮玉祥損兵一半

馮玉祥認為自己和蔣介石兵力相當,因此應該享受同一待遇;閻錫山、李宗仁麾下都僅有20餘萬部隊,實力僅及自己一半,分配的編制卻達到自己部隊的2/3,已經算待遇優厚。殊不知,閻錫山、李宗仁也都是野心勃勃,頗有問鼎天下之志,屈居蔣介石之下尚心中不滿,現在又要被馮玉祥壓上一頭,自然更是氣憤難平。因此,馮玉祥提出的方案立即遭到了集體反對。

隨後,閻錫山也提出了自己的編遣方案,要求將4個集團軍兵力拉平,每個集團軍各編11個師,此外再專設1個中央編遣區,由蔣介石專門負責。如此一來,蔣介石不但可以將多出來的嫡系部隊塞進中央編遣區,還可以直接控制隸屬該編遣區的其他雜牌部隊。該方案同時兼顧了蔣介石和李宗仁的利益,卻對馮玉祥十分不利,其被裁減部隊最多,達到11個師近20萬人。

馮玉祥要求裁降兵不裁功臣

因此,這個平均分配的方案引起馮玉祥極大不滿,他明確無誤的指出:蔣介石第1集團軍內收編的軍閥殘餘部隊超過20萬,應該是首先裁撤的對象。如今這些軍閥殘餘留而不裁,反要裁北伐有功的功勳部隊,實有欠公平。由於心中氣憤難平,加上看透了這次編遣會議的本質,當晚,馮玉祥不辭而別,連夜乘坐專列返回自己部隊控制下的鄭州。

相關焦點

  • 中原大戰後的軍閥勢力格局:西北軍瓦解,中央軍一頭獨大
    文/寂寞的紅酒 1930年,西北軍首領馮玉祥聯合晉綏軍的閻錫山以及桂系的李宗仁,三大軍閥聯合倒蔣,中原大戰爆發。中原大戰規模空前,是民國時期規模最大的一次軍閥混戰,雙方出動了上百萬軍隊,混戰長達數月,最終以蔣介石的勝利而告終。
  • 馮玉祥和蔣介石的恩恩怨怨,從拜把兄弟到決裂,究竟經歷了什麼?
    03 中原大戰 蔣介石對各派軍閥使用的策略是能收買就收買,然後改編部隊,削弱力量。 二次北伐勝利後不久,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同時收到了蔣介石的裁兵電文。當時裁軍是大勢所趨,養那麼多軍隊財力不允許,但蔣介石是有私心的。
  • 蔣介石臺上痛斥軍閥,兩天後,閻錫山與馮玉祥為討蔣作出部署
    蔣介石臺上痛斥閻錫山、馮玉祥,兩天後,閻、馮為討蔣部署1930年5月1日,蔣委員長親臨軍營慰問將士們的狀況。他站在搭築好的臺上痛斥閻錫山、馮玉祥這兩位軍閥如何無惡不作,臺下的戰士們又是如何的英勇無畏。而兩天後,閻錫山和馮玉祥坐上同一輛火車,開始對討蔣作戰做部署。
  • 與蔣介石交過火的各地軍閥,在抗戰爆發後,都擔任什麼職位
    民國時期的蔣介石也是一位風雲人物,從一位並無家庭背景,一步步走到權力中心,成為民國近代史上最有權勢的人物。當然啦,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他也是幾起幾落,並非一帆風順。蔣介石軍事生涯中平定的第一個地方軍閥是陳炯明,在廣東平定後,有了穩定的大後方,不久後就在廣州誓師北伐。
  • 一個小軍閥的掙扎史:劉鎮華與鎮嵩軍
    根據規定,陝西革命軍只能保留兩個師的兵力,其餘的都得裁撤。當初從羊山下來的隊伍,現在還有3000多人、700多支槍,大頭領王天縱被老袁收買,脫離了隊伍。餘部由張治公、柴雲升、憨玉琨三人統領。理論上,這支部隊屬於被裁撤之列,但實際上這些人又不能裁,否則他們必定重操舊業,上山當土匪,殺人越貨,綁票勒索,為害一方。張鍅向袁世凱建議,把他們改編為豫西地方部隊,負責清剿越來越猖獗的豫西土匪,他還保薦劉鎮華為這支部隊的統領,兼任豫西觀察使(後改稱陝汝道尹),老袁同意了。
  • 民國期間各軍閥部隊,為什麼爭著搶著向蔣介石要部隊番號?
    但是,當時國民政府中派系林立,大小軍閥眾多,蔣介石為了壓制、收服各方勢力,盤算著把更多的番號留給自己的嫡系部隊,引起了李宗仁、馮玉祥、閻錫山等非南京系集團的不滿,激化了內部矛盾,引起一場爭端。局勢再一次穩定之後,番號之事再次提到桌面,畢竟一個國家沒有番號統一的正式軍隊是不行的。
  • 軍閥混戰期間,全國各地軍閥,為何都鬥不過蔣介石軍事集團
    主要是因為當時,全國各地還用用許多擁兵自重的軍閥們,如東北三省的張學良,山西的閻錫山,西北的馮玉祥,廣西的李宗仁,四川的劉湘,雲南的龍雲,貴州的王家烈,湖南的唐生智,廣州的陳濟棠,這些地方都讓各地軍閥把持住,蔣介石是無權過問的,就好比他們都是是古代的藩王。這樣一來的話,蔣介石擁有的地盤,只有浙江,江蘇,上海,安徽,山東,河南這些地方。
  • 中原大戰的最後一戰,馮玉祥和閻錫山聯手,蔣介石為何笑到最後?
    中原大戰的最後一戰,馮玉祥和閻錫山聯手,蔣介石為何笑到最後?文/無計讀史中原大戰的槍炮聲響起,蔣介石,馮玉祥和閻錫山三大巨頭的碰撞是猛烈的。整片大地上再一次是血流成河。與兩大軍閥交戰,蔣介石一開始的狀況並不好。
  • 民國最強4大軍閥:東北王、西北王、東南王、西南王,分別是誰?
    東北王是張作霖,同時他也是奉系軍閥。西北王是馮玉祥。東南王則是孫傳芳,他是一位被刺殺了的直系軍閥。最後的西南王比起前三位算是最不出名,他是唐繼堯。但是總體來說,民國時期,軍閥混戰。除了大的政權、黨派之外,還有各路軍閥虎踞一方,形成了一股勢力。其中奉系、直系、皖系和桂系的勢力最為強大。
  • 在蔣介石結拜兄弟中,為他統一大業作出貢獻的異姓兄弟,是哪四位
    在蔣介石率軍北伐時,李宗仁的桂軍編成國民革命軍第七軍,一同參加北伐戰爭。而在第一次北伐戰爭中,最重要的當屬是龍潭戰役,因為這一戰的勝利,從而奠定了南京政權的基業。而參戰部隊就是桂系軍閥的第七軍,指揮官李宗仁,白崇禧。
  • 郭緒印:馮玉祥「倒戈」性質辨析
    段祺瑞下令撤免馮的職務的同時,委任張之江代替馮的職務,而張向來是忠於馮的,堅決不接任。因此,段祺瑞撤免馮職務的命令沒有得到貫徹。曹錕奉令查辦馮玉祥,曹屬於直系,由於直皖矛盾,曹企圖拉攏馮玉祥以增強自己的實力,請馮免職留任,歸他節制。馮部全體擁護馮玉祥,段祺瑞難以對付,趁機順水推舟,從此,馮玉祥被形勢推到北洋軍閥的直系一邊,但始終非直系的嫡系。
  • 民國時期的軍閥部隊鎮嵩軍,到底是土匪還是抗日英雄
    民國成立以後,各地義軍紛紛裁撤,這支河南綠林義軍也在裁撤之列。後經張鍅出面運動,這部分部隊被改編為豫西地方部隊。因為改變後部隊駐地在嵩縣附近,加上當時擔任河南都督的是張鎮芳,所以部隊取名為鎮嵩軍。因為王天縱已經應袁世凱之邀赴北京任職,最後鎮嵩軍的統領一職由劉鎮華擔任。
  • 民國時期各軍閥爭奪部隊番號
    首先說一下什麼是正規番號,民國時期的正規番號是地方軍閥部隊取得一個合法地位的標誌,在當時如果一個軍閥沒有正規番號那麼就和武裝土匪是沒什麼區別的。取得一個正規的番號,也能讓各地的軍閥成為名正言順的部隊。而番號可不只是用來為自己正名的,他還有著許多的功能,他可以直接向當地政府來申請軍費,並且可以公開招募士兵,籌集糧食還可以擴大自己的兵力,如果一個地方軍閥沒有正規番號來做這些事,那麼他就是明目張胆的像中央宣戰。這樣的行為也會招引來其他軍隊的大幅討伐。但在當時想要擁有正規番號也不是一件容易事。
  • 民國初年編遣會議,蔣介石稱最大得利者,為何卻令其舉世皆敵?
    民國初年北伐戰爭結束後,蔣介石召開軍隊編遣會議,宣稱為了縮減軍費開支,準備將現有北伐軍各部隊去粗取精,縮編為五十個師,老弱病殘一律裁撤。實際上蔣介石執意推行部隊編遣,是為了削弱李宗仁、馮玉祥、閻錫山等地方勢力的軍事實力,為此蔣介石還特意許以高官厚祿作為補償。
  • 七七事變爆發時全國各地方實力派軍閥盤點
    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軍閥混戰一度使得中國國內千瘡百孔,民不聊生,經過數次大戰不斷的實力變更,到1937年抗日戰爭開始前,除蔣介石國民政府所實際控制省區外,全部近半數省區被地方實力派軍閥所控制,這些地方軍閥割據一方,名義上聽從中央號召,實際上卻各自為政,有的在抗戰中被蔣介石兼併,有的直到解放戰爭中才被消滅或起義轉向解放軍
  • 馮玉祥掌摑韓復榘
    而馮玉祥,雖然期間小受挫折,但自從五原誓師之後,發展一路順風順水,在當時各路軍閥中,地盤最大,軍隊人數最多,馮氏的勢力,發展到頂峰。然「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1930年中原大戰,馮氏一敗塗地,作為中國政壇一大勢力的馮玉祥集團自此不復存在。這其中原因固然很多,但馮玉祥待下過苛,是一個重要的因素。
  • 馮玉祥手下的「五虎將」都是哪幾位?各自都是什麼結局?
    馮玉祥被人稱為「倒戈將軍」,他的一生富有傳奇色彩,而且馮玉祥治軍也與其他軍閥不同,馮玉祥喜歡用基督教教義去治理軍隊,因此被人稱為「基督將軍」。基督將軍馮玉祥手下有五位能徵善戰的將軍被稱為五虎將,五虎將分別是張之江、李鳴鐘、宋哲元、鹿鍾麟與劉鬱芬。我們先來說一下張之江。
  • 他是實力最強軍閥,地位比馮玉祥閻錫山高,老蔣忌憚把他調離軍隊
    他是實力最強軍閥,地位比馮玉祥閻錫山高,老蔣忌憚把他調離軍隊袁世凱當上民國大總統後,開啟了北洋政府時代,各地湧現出大批的軍閥。直到日本人炸死張作霖,舊軍閥時代宣告結束,出現了一批新時代的軍閥。1924年,李宗仁、黃紹竑、白崇禧等人聯手,打敗了舊桂系的軍閥陸榮廷、沈鴻英,新桂系逐漸崛起,而李宗仁就成為了新桂系的領導者。過了2年,為了響應孫中山的號召,李宗仁和蔣介石一同參加北伐戰爭,桂系軍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七軍,李宗仁擔任軍長。在龍潭戰役中,他表現優秀,打敗了北伐中最難對付的人——孫傳芳。
  • 中原大戰爆發始末:軍閥、黨爭與民生,這會是一場終極戰爭嗎?
    軍閥割據 在中原大戰的前夕,中國大地上盤踞著的軍閥勢力,主要有五個,分別是蔣介石、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張學良。 這五個人中,蔣介石佔據著江浙,馮玉祥控制著陝、甘、魯、豫,閻錫山控制著晉、察、冀、綏、平、津,李宗仁控制著桂、粵、湘、鄂,而張學良還是活躍在東北地區。 除了這五個最主要的,廣東還有張發奎,湖南還有唐生智,雲南還有龍雲,四川還有劉湘,大大小小不可勝數。
  • 北伐後,蔣介石用兩個多月時間就打敗了桂系,他是怎麼做到的?
    同年8月,在桂系的「逼宮」下,蔣介石辭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一職。1928年1月,蔣介石復出。支持北伐的馮玉祥國民軍聯軍,還有閻錫山的北方國民革命軍,一併加入國民革命軍戰鬥序列,開始進行第二次北伐。二次北伐時,國軍編為第1、第2、第3、第4四個集團軍,分別由蔣介石、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任司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