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攻西安劇照
民國時期,西安有兩件歷史大事特別有名:一是西安事變,二是二虎守長安。
西安事變改變了中國歷史走向,相比較而言,二虎守長安在重要性上無法與之相提並論,但它對西安人的直接影響力卻超過西安事變。
1926年4月,劉鎮華率領10萬鎮嵩軍殺入潼關,圍攻西安。李虎臣和楊虎城率領1萬國民軍,頑強抵禦鎮嵩軍圍攻。
西安屢攻不克,劉鎮華急了眼。為逼迫城內守軍投降,他採取圍城戰術,先讓人放火燒掉了城外10萬畝麥田,又環西安城挖了一條壕溝,築起了一道圍牆,斷絕了西安與外界的聯繫。
城內居民膽敢出城,就會遭到機槍掃射——鎮嵩軍就是要把城內的人困死、餓死。
二虎堅持不投降,楊虎城甚至向全軍宣誓:如果敵人攻入西安,他就在鐘樓自殺。
西安保衛戰持續了8個月之久——直到1926年11月底,馮玉祥大軍解除了西安城圍。西安古城牆的玉祥門,就是紀念當年大軍入城而改名的。
在這場慘烈的圍城戰中,西安約有5萬人因餓、病、凍、戰而死,佔當時全城人口的1/4。1/4什麼概念?平均下來幾乎每家都死了人,無怪乎于右任通電全國,怒斥劉鎮華為「殘忍暴酷慘無人道之人」。
三連問來了:劉鎮華是什麼人?鎮嵩軍又是什麼鬼?劉鎮華為什麼要率領鎮嵩軍圍攻西安?
01
鎮嵩軍是一支河南本土軍閥部隊。
之所以叫鎮嵩軍,是因為首領叫劉鎮華,駐地在嵩山附近,各取一個字,就叫鎮嵩軍。
北洋時代,如果一個軍閥的地盤有兩個以上的省份,可以稱為一線軍閥,如段祺瑞、張作霖、曹吳、孫傳芳等;地盤局限於一個省,可稱為二線軍閥,如閻錫山;地盤不夠一個省,三線及以下軍閥。(為了便於理解,自己定的標準)
顯然,劉鎮華是一個三線軍閥,他基本盤在豫西,長期混跡於河南、陝西,但從未真正徹底掌控其中任何一個省。
一線軍閥有一線軍閥的紛爭,三線軍閥有三線軍閥的江湖,但不管在幾線,軍閥們都面臨一個終極問題:生存與發展。
劉鎮華:噫,沒有人比我更懂小軍閥的悲哀,生存與發展是大佬們的遊戲,我只有掙扎。
故事還得從辛亥革命說起。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點燃了反清的星星之火。
3天後,同盟會河南分部召開秘密會議,決定派遣精幹革命黨人分赴各地,四處點火,發動革命,然後會攻省城,推翻大清王朝在河南的統治。
時任中州公學庶務長(類似於辦公室主任)的劉鎮華,和同志們一起來到洛陽嵩縣,成功統戰了佔據羊山的王天縱、張治公、柴雲升、憨玉琨等山大王。
在革命黨人的動員下,山大王們拉著小嘍囉們下了山,準備攻打洛陽。其戰略目的是呼應陝西革命,同時進一步佔據鄭州、許昌等地,截斷京漢鐵路,使南下進攻武漢的清軍不戰自潰。
清軍事先收到了情報,急調北洋第六鎮第十二協守備洛陽。
北洋六鎮是清軍精銳部隊,山大王們自然打不過。
革命黨人又動員山大王們去陝西,與陝西革命力量匯合,然後一起東徵,一舉拿下河南。
當時陝西革命軍叫秦隴復漢軍,名字很奇怪,因為武昌起義的革命軍叫湘鄂豫復漢軍,陝西革命軍依葫蘆畫瓢,起了這個名字。
就這樣,王天縱等山大王帶著隊伍,投入了秦隴復漢軍東路徵討大都督張鍅麾下,張鍅隨即率軍東徵,與清軍在河南西部鏖戰。
這時,南北議和成功,清帝退位,袁世凱當選臨時大總統,革命軍和原清軍達成了停戰協議。
和平了,共和了,還要那麼多軍隊幹什麼?北京政府命令各省進行戰後復員,裁兵減政。
根據規定,陝西革命軍只能保留兩個師的兵力,其餘的都得裁撤。
當初從羊山下來的隊伍,現在還有3000多人、700多支槍,大頭領王天縱被老袁收買,脫離了隊伍。餘部由張治公、柴雲升、憨玉琨三人統領。
理論上,這支部隊屬於被裁撤之列,但實際上這些人又不能裁,否則他們必定重操舊業,上山當土匪,殺人越貨,綁票勒索,為害一方。
張鍅向袁世凱建議,把他們改編為豫西地方部隊,負責清剿越來越猖獗的豫西土匪,他還保薦劉鎮華為這支部隊的統領,兼任豫西觀察使(後改稱陝汝道尹),老袁同意了。
1912年10月,鎮嵩軍正式成軍,它的編制類似於混成旅,由劉鎮華任協統(旅長),下轄3標1營:第一標統(團長)柴雲升,第二標統張治公,第三標統憨玉琨,炮兵營管帶(營長)武衍周。
02
劉鎮華,河南鞏義人,秀才出身,後來進了新式學堂,接受革命思想薰陶,成了同盟會員。
一個秀才能統領一群江湖好漢,可見劉鎮華的膽識和手腕。
此人心狠手辣,善於籠絡人心和搞關係,審時度勢眼光也十分老辣,是宋江一類的人物。
有了豫西22縣的地盤,以及幾千人馬,劉華鎮的土皇帝日子本該過不錯。
但事情沒這麼簡單,鎮嵩軍土匪出身,在省城沒有關係網,很不受河南督軍張鎮芳待見,備受歧視和打壓。張鎮芳雖然無權裁撤鎮嵩軍,但卻經常以剿匪不力為由,中斷鎮嵩軍的補給薪餉,想以此迫使鎮嵩軍解散。
鎮嵩軍自己就是土匪改編的,他們與豫西其他土匪有著盤根錯節的關係,不少土匪頭子與鎮嵩軍官兵是親朋好友、拜把子兄弟。
自己人打自己人,不符合江湖道義,也不現實。
什麼自己人?不幹掉他們,自己就要被幹掉了,想升官發財,就得狠,狠到大義滅親。
張作霖是這樣做的,劉鎮華也是這樣做的。
在那個年代,雖說兵匪一家,兵只是合法匪,但想要合法,想要洗白,不交投名狀怎麼行?
劉鎮華一面派人到北京和省城搞公關,一面向鎮嵩軍下了死命令,讓軍官帶頭六親不認,給我殺!
是時候表演真正的忠心了:柴雲升把以前跟自己的二當家李永魁殺了,張治公滅了自己的叔伯兄弟,憨玉琨更狠,把親兄弟憨玉琳殺了。
領導帶頭示範,下面弟兄們有樣學樣,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鎮嵩軍一鼓作氣,剿滅了豫西土匪,此舉不僅獲得了張鎮芳的認可,也得到了袁世凱的嘉獎:賞銀10萬,晉升劉鎮華為中將。
自此,鎮嵩軍才真正得到北洋政府的認可,站穩了腳跟。
袁世凱死後,鎮嵩軍投靠了實力最強大的皖系,這也是當時絕大多數小軍閥們共同的選擇。
風往哪邊吹,就倒向哪邊,背靠大樹好乘涼的道理誰都懂,但大樹倒下的時候,閃轉騰挪,不被砸到,才是真水平。
1917年12月,陝西靖國軍圍攻西安,陝西督軍陳樹藩電邀劉鎮華入陝支援。
陝西靖國軍,是陝西革命力量響應孫中山護法戰爭而改編的軍隊,陳樹藩是皖系人馬,追隨段祺瑞武力統一政策,是護法戰爭打擊的對象。
劉鎮華率領鎮嵩軍抵達潼關後,就不走了,理由是自己「在陝西沒有什麼名義,不便深入」。
陳樹藩也是老狐狸,一眼就看出這貨在想什麼,許諾劉:打退了靖國軍,你就是陝西省長。
成功解了西安之圍的劉鎮華,於1918年3月被正式任命為陝西省長。掌握了一省民政大權後,劉鎮華有了充足的糧餉,鎮嵩軍猛增到了幾萬人。
03
自1920年直皖戰爭開始,北洋正式分裂,政局越來越動亂,戰爭越來越頻繁。
劉鎮華率領鎮嵩軍,在大軍閥們的夾縫中掙扎求存,一路摸爬滾打,憑藉高超的站隊技術,不僅沒有被消滅掉,反而越做越大。
直皖戰爭,皖系戰敗,段祺瑞這棵大樹倒了,曹錕和吳佩孚要清算皖系餘孽。
陳樹藩是皖系餘孽,劉鎮華依附皖系,都是被清算的對象,但劉鎮華派系色彩不濃厚,目標小,最關鍵的是他擅長搞公關——派人帶著厚禮奔走張作霖、曹錕、吳佩孚等人門下,把陳樹藩賣了。
當閻相文帶領直軍接管陝西時,劉鎮華華麗倒戈,充當帶路黨,引導直軍進入西安,驅逐了陳樹藩。事後,他不僅保住了省長位置,還兼併了陳樹藩的殘部。
劉鎮華極力公關陝西督軍閻相文,三天兩頭宴請閻的手下,與他們稱兄道弟,關係處得很好。
閻相文自殺後,馮玉祥接任陝西督軍,劉鎮華又公關馮玉祥。
馮玉祥以簡樸示人,長期一身灰布軍裝,劉鎮華果斷脫掉長袍馬褂,也換上灰布軍裝;馮玉祥演講或訓話時,劉鎮華就像小弟一樣站在左右,一臉虔誠;馮玉祥在軍隊裡搞基督教,劉鎮華就把牧師請到鎮嵩軍布道傳教。
不怕領導有原則,就怕領導沒愛好。
馮玉祥終究沒能抵擋住劉鎮華的精準公關,兩人結拜為兄弟。
指揮打仗,劉鎮華是外行,但對一個軍閥而言,指揮能力可有可無,洞悉人情世故、善於鑽營站隊才是必備技能,這也是劉鎮華的核心競爭力。
畢竟,沒有靠山、不抱大腿,分分鐘就被大佬們滅了,連掙扎的機會都沒有。
1922年4月,第一次直奉戰爭爆發,河南督軍趙倜響應張作霖,想在後方插吳佩孚一刀——吳秀才在洛陽練兵的時候,與河南督軍趙倜關係不好,趙倜心懷怨恨。
曹、吳調馮玉祥率軍東進河南,對付趙倜,讓劉鎮華代理陝西督軍。
不久,馮玉祥擊敗趙倜,出任河南督軍,他保薦劉鎮華任陝西督軍。
劉鎮華成了一方諸侯,鎮嵩軍大肆收編人馬,迅速擴編為4個師,總兵力10萬人上下,勢力達到頂峰。
擴編如此高效,得益於鎮嵩軍獨特的擴編方式。
除了收編其他軍閥部隊以及招安土匪之外,鎮嵩軍還有兩個大招:一是放「外隊」,二是放官收槍。
放「外隊」,就是外放一些軍官,給他們一些槍彈,讓他們獨立出去拉隊伍,等到成了一定規模,再把人馬收回來,績效考核,拉來的人馬越多,升官越大。
電視劇《亮劍》中有這麼一段:李雲龍打平安格勒之前,一個團竟有1萬多人,都是各營、連、排長化整為零,下去建立根據地擴軍而來。
道理一樣。
豫西土匪橫行多年,民間散落了很多槍枝,鎮嵩軍深入下鄉宣傳稱:帶人帶槍入夥者,直接給官當,充分調動民間積極性,既解決了兵員問題,也解決了武器問題——這便是放官收槍。
當然,這些擴軍方式也有很大副作用:兵歸將有,內部凝聚力下降,將領們漸漸有了自立門戶的心思,劉鎮華對鎮嵩軍的掌控力大不如從前。
04
從直皖戰爭開始,北洋基本兩年一大戰。
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10月,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從背後給了吳佩孚一刀,直系瞬間崩盤。
事後,馮玉祥將部隊改編為國民軍。國民軍有三個股東,除了馮玉祥(國民軍總司令兼第一軍軍長)之外,另外兩個股東是胡景翼和孫嶽,這兩人分別是國民軍第2軍軍長和第3軍軍長。
直系倒臺後,國民軍2軍和3軍沿京漢線南下,進攻直隸的保定、大名及河南,收割直系地盤。
此時,劉鎮華也想趁機拿下河南——劉鎮華雖為陝西督軍,但真正控制的地盤只有西安及周圍幾個縣,而且他倒行逆施,激起了陝西人的強烈反對,驅劉運動此起彼伏。
拿下河南,榮歸故裡,美滴很!
1924年12月1日,劉鎮華命令駐守陝州的鎮嵩軍憨玉琨部殺向洛陽,趕走了流亡在此的吳佩孚,又出兵佔領了鄭州、開封。
憨玉琨拿下大半個河南及所有重要城市後,大量收編土匪,實力大增,逐漸有了脫離劉鎮華、自霸中原的野心。
此時,河南督辦胡景翼,也率領國民軍第2軍來到了河南。
一山不容二虎。為爭奪河南軍政大權,憨玉琨與胡景翼爆發了胡憨之戰,憨玉琨一敗再敗,劉鎮華急令張治公率軍增援,但張卻按兵不動,後經劉鎮華再三懇求,張治公才勉強參戰,但時機已經錯過,張治公也敗了。
劉鎮華決定孤注一擲,率領陝西境內的鎮嵩軍增援,親自在洛陽督戰,但鎮嵩軍仍戰敗。
憨玉琨羞憤不已,服毒自殺,劉鎮華想帶領敗軍退回陝西,但遭到陝西民眾激烈反對,陝西地方實力派也阻止劉鎮華入陝——陝北鎮守使井嶽秀派軍佔領了潼關,楊虎城等人則把守韓城、朝邑一帶的黃河渡口。
劉鎮華只得引咎辭職,投靠了閻錫山。鎮嵩軍6萬多人被國民軍繳械,剩下2萬多人在柴雲升、張治公的率領下,退守陝南一帶——這是鎮嵩軍的至暗時刻。
北洋時代時局變幻莫測,今天撲街,明天崛起,後天再撲街,大後天再反彈的例子太多。
1925年下半年,馮玉祥國民軍勢力膨脹,吸引了張作霖和吳佩孚的火力,直奉聯盟形成。劉鎮華審時度勢,先去天津拜會了張作霖,後又往嶽陽會見了吳佩孚,取得了兩位大佬的支持。
劉鎮華還加入了吳佩孚的十四省討賊聯軍,任聯軍陝甘軍總司令。他積極整合舊部,收編紅槍會等武裝分子,又拉起了幾萬人馬。
此時,國奉戰爭已然打響,北方軍閥群毆國民軍。在河南的國民軍第2軍,被捲土重來的吳佩孚擊敗,退守洛陽一帶。鎮嵩軍趁國民軍立足未穩,猛然殺出,一舉打垮了國民軍第2軍。
國民軍第2軍除李虎臣退回陝西外,其餘部隊全部潰散。
劉鎮華繳獲了7萬多枝槍,乘勝擴軍,鎮嵩軍人馬瞬間恢復10萬人。
1926年春,在吳佩孚的指示下,劉鎮華率領鎮嵩軍浩浩蕩蕩殺奔陝西,圍攻西安。
守衛西安的,是國民軍第2軍殘餘李虎臣部和隸屬於國民軍第3軍楊虎城部,這便是文章開頭二虎守長安的背景。
05
圍攻西安失敗後,劉鎮華率領鎮嵩軍殘餘退守河南。
此時,北伐軍已經打垮了吳佩孚主力,鎮嵩軍的後臺又倒了,沒有後臺,鎮嵩軍就沒有出路。
出路在何方?馮玉祥,張作霖,還是閻錫山?鎮嵩軍高層產生了激烈爭論。
劉鎮華再次發揮了審時度勢的特技,他認為張作霖雖然強大,但太遠了,閻錫山實力弱小,在北洋軍和北伐軍之間首鼠兩端,跟他沒前途,馮玉祥近在咫尺,不投靠馮就會被消滅。
於是,劉鎮華請元老張鍅出面疏通,親赴開封向馮玉祥請罪,獲得了馮玉祥的諒解——雖然之前鎮嵩軍和馮玉祥幹過仗,但軍閥混戰打打合合很正常,只要不搞死人,沒有過不去的坎。
劉振華投靠馮玉祥,但其他人另有想法:柴雲升投靠了張宗昌,張治公投靠了吳佩孚。
鎮嵩軍由此解體。
之後,劉鎮華麾下的鎮嵩軍主體,被武漢國民政府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北伐軍四大集團軍,馮玉祥屬於第二集團軍)第8方面軍,練兵專家馮玉祥對他們進行了改造,其軍紀和戰鬥力有很大提升,匪氣不再。
從名義上講,鎮嵩軍的歷史到此就算完了。
但從主體上講,由鎮嵩軍改編的部隊先後參加了中原大戰、剿共戰爭、抗日戰爭,一直活到了解放戰爭。
1937年劉鎮華退出政治舞臺後,其弟劉茂恩率領前鎮嵩軍改編的第15軍,在抗戰中打得很猛,太原會戰、冬季攻勢、中條山會戰、豫中會戰等,都能見到他們的身影。尤其是在洛陽保衛戰中,15軍(此時軍長是武庭麟,鎮嵩軍老人)血戰日軍14天,16000人的部隊突圍時,僅剩2000多人。
這麼猛的部隊,誰能想到他們的前身是一支五毒俱全的土匪武裝?
1947年11月,整編第15師(重談判期間,軍改為整編師)在郟縣被陳謝兵團(陳庚、謝富治)殲滅。
1949年,劉氏兄弟撤往臺灣。
【參考資料】
《楊源懋與鎮嵩軍》
《地方軍閥隊伍的構建與轉型——以鎮嵩軍為例》
《北伐前後地方軍閥的生存狀態——以豫西鎮嵩軍為例》
《豫陝境內軍隊匪化研究(1916-1928)——以鎮嵩軍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