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嵩軍是抗日「英雄部隊」嗎?衛立煌嫌棄到不行,中條山遭遇慘敗

2020-12-23 東北行營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時,「豫鄂皖邊區綏署主任」衛立煌正駐蹕安徽六安,被紅28軍的遊擊戰搞得焦頭爛額,而在這個綏靖公署的作戰序列當中,即轄有駐紮湖北麻城的第15軍,也就是由河南綠林武裝「鎮嵩軍」改編的部隊。正規軍出身的衛立煌真心看不上這支雜得不能再雜的隊伍,盧溝戰火燃起,他一邊迭電南京請纓抗日,一邊跟軍政部商量怎樣甩開這支雜牌軍。

(閻錫山劇照)

終於獲準北上抗日後,衛立煌率綏署主力第9軍、獨立第5旅趕至河北保定,1937年8月18日正式改編為第14集團軍,衛主任改稱總司令。不久又調入了第3軍和第14軍等部隊充實建制,反正是不要鎮嵩軍,該集團軍也是中央軍參加忻口會戰和太原會戰的主力部隊,而那個被衛總司令嫌棄的第15軍,則被塞給了在平漢路作戰的第2集團軍,然後總司令和軍長都姓劉。

鎮嵩軍的底子不算土匪,而是辛亥革命中反清的河南義軍,所部官兵的籍貫大多分布在以河南嵩山為中心的周圍各縣,且以嵩縣為其根據地,遂起名鎮嵩軍。但是在北洋軍閥的混戰時期,鎮嵩軍頭目劉鎮華為了擴大隊伍,在吳佩孚(代表北洋政權)和閻錫山(提供武器彈藥)的支持下,大肆收編豫西各地的土匪、紅槍會、大刀會等武裝,終於成為了一支大雜燴的烏合之眾。

(衛立煌劇照)

鎮嵩軍在北伐大潮中,先後投靠了馮玉祥和閻錫山,搖身一變成為了「國民革命軍」,但始終在河南地區活動,由於其勢力在河南地方盤根錯結,所以哪一方上臺也不好輕易搞掉它。1930年中原大戰期間,代掌兵權的劉鎮華之弟劉茂恩,選擇了倒閻擁蔣,並誘捕河南省主席萬選才獻給南京,作為脫離馮閻陣營歸順老蔣的見面禮,鎮嵩軍因此保留了下來,被改編為第15軍,下轄第64和第65兩個師。

那麼由鎮嵩軍改編的第15軍,在抗日戰爭中表現如何呢?1939年10月,衛立煌已升任第一戰區司令長官兼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而第一戰區的主要作戰區域就是河南省,所以第15軍又被調入第14集團軍,劉茂恩還接替了集團軍總司令的職務,也就是說,衛立煌千甩萬甩也沒甩掉,到抗戰相持階段時「前度劉郎今又來」!

(劉茂恩劇照)

在1941年5月中條山會戰打響前,衛立煌第一戰區麾下共有11個軍,其中劉茂恩第14集團軍下轄武庭麟第15軍(鎮嵩軍)、武士敏第98軍、劉戡第93軍和趙世鈴第43軍,共四個軍九個師的兵力負責中條山北側的守備。在日軍發起進攻後,該集團軍除第98軍(西北軍和陝軍各一部編成)一度進行了堅決抵抗之外,其他各軍很快趨於崩潰。

戰至5月11日,集團軍總司令劉茂恩越過衛立煌直接致電重慶侍從室,說他不能再堅持原地作戰了,原因是部隊已經餓壞了,必須突圍出去找飯吃。然後也不等老蔣回電,劉茂恩命令以一個師掩護集總直屬隊,其他各軍各師分散突圍,結果在日軍的圍追堵截下損失非常慘重,第15軍等部渡過汾河西逃,大批後勤人員和家眷在黃河灘上被日軍所俘。

所以被老蔣稱為「抗日史上最恥辱一戰」的中條山會戰中,鎮嵩軍已經表現出了綠林出身雜牌軍的痼疾:打打遊擊戰和低強度戰鬥還湊合,一旦遭遇強敵和遂行大兵團作戰,軍事素養落後的缺點一下子就暴露出來了。劉茂恩逃到黃河南岸後,收攏殘兵敗將,好在仍然是河南地界,所以招兵徵丁並不困難,很快就把第15軍的建制恢復起來。

之後的兩年裡,第15軍基本就是打醬油的角色,也參加過鄂北戰役等作戰,都沒什麼搶眼表現,直到1944年「豫湘桂戰役」打響後,鎮嵩軍一下子又成為了「主角」。當日軍主力南渡黃河殺向豫中平原時,第15軍正擔任洛陽守備任務,這裡還是第一戰區司令長官部所在地,司令長官蔣鼎文西逃前留下一道命令:「著15軍軍長武庭麟統一指揮94師擔任洛陽之守備」。

中心意思,就是命令鎮嵩軍的這點家底(兩個師 15980人)和川軍的第94師8000人死守洛陽,掩護戰區其他部隊西撤,而老蔣還夢想著能夠反攻,於1944年5月10日下午親自下令:"若15軍固守洛陽十至十五天,即督促外圍大軍增援洛陽"!哪裡還有什麼外圍大軍,不僅蔣鼎文逃了,戰區副司令長官湯恩伯也逃了,手下四個集團軍被打得稀爛。

洛陽保衛戰第15軍打得還算有模有樣,從日軍5月11日對外圍發起攻擊算起,武庭麟率領三個師堅持到25日凌晨才突圍,整整堅持了二周,期間還拒絕了日寇第12軍的勸降。但是在日軍優勢兵力火力的圍攻下,洛陽仍然陷落,鎮嵩軍和川軍殘部各自突出城外,成功突圍人數為2406人,傷亡被俘逃散率高達90%!其中被俘6230人。

有人據此把第15軍和「鎮嵩軍」就列入了抗日「英模部隊」,實在是滑天下之大稽,民國軍史作家的一致評價,是第一戰區八年抗戰就沒打過一次漂亮的戰役,那麼第15軍也就不可能有什麼上佳的表現。至於說到洛陽保衛戰,鎮嵩軍官賓本就是河南當地人居多,為保衛家鄉而戰難道不是天經地義的嗎?而三個師前後被俘和逃散接近20000人(戰死4386人)的數字,實在不怎麼好看。

總結來說,就是一支綠林出身有土匪習氣的隊伍,抗戰期間應該算盡了本分,但硬說成「抗日英雄」就有點過分了,真要是功勳卓著,整編第15師師長武庭麟在解放戰爭中被俘以後,也不至被公審槍決。

相關焦點

  • 民國時期的軍閥部隊鎮嵩軍,到底是土匪還是抗日英雄
    綠林出身的鎮嵩軍鎮嵩軍的前身,是辛亥革命時陝西革命黨人張鍅發動以王天縱為首的豫西各路綠林好漢組成的一支義軍,隸屬於秦隴復漢軍。民國成立以後,各地義軍紛紛裁撤,這支河南綠林義軍也在裁撤之列。後經張鍅出面運動,這部分部隊被改編為豫西地方部隊。因為改變後部隊駐地在嵩縣附近,加上當時擔任河南都督的是張鎮芳,所以部隊取名為鎮嵩軍。因為王天縱已經應袁世凱之邀赴北京任職,最後鎮嵩軍的統領一職由劉鎮華擔任。
  • 鎮嵩軍,它是一支土匪軍隊,也是一支面對日軍死戰不退的英雄部隊
    鎮嵩軍本就是一支由「流氓」組成的軍隊,平日裡欺負良善,說他是「土匪」並不為過,但是就是這樣一支軍隊,在抗日上卻「死戰不退」,說他們是抗日英雄也不為過!1912年2月12日,在袁世凱的推進下,清廷退位,民國成立。隨即對各省軍隊進行縮編,這裡也包括了原秦隴豫復漢東徵軍東路徵討大都督張鍅所率的陝軍。
  • [歷史憑弔]撫摸中條山
    為求證勇士跳黃河的數字,張恆在尋找眾多老兵證人、查詢大量史料,歷時4年,行程數萬裡並多次到現場調查後得出的結論是,此次跳河殉國的烈士不是800人,而是近3000人。「1939年6月6日(芒種)午後,芮城縣老莊村南窯、許家坡、方家一帶,有1000餘人跳入黃河,主要是96軍177師的後勤人員、學兵隊和部分潰退部隊。芮
  • 一個小軍閥的掙扎史:劉鎮華與鎮嵩軍
    鎮嵩軍又是什麼鬼?劉鎮華為什麼要率領鎮嵩軍圍攻西安?但事情沒這麼簡單,鎮嵩軍土匪出身,在省城沒有關係網,很不受河南督軍張鎮芳待見,備受歧視和打壓。張鎮芳雖然無權裁撤鎮嵩軍,但卻經常以剿匪不力為由,中斷鎮嵩軍的補給薪餉,想以此迫使鎮嵩軍解散。鎮嵩軍自己就是土匪改編的,他們與豫西其他土匪有著盤根錯節的關係,不少土匪頭子與鎮嵩軍官兵是親朋好友、拜把子兄弟。
  • 1941年中條山戰役,中國軍隊以17萬對10萬,為何如此慘敗?5點原因
    戰前蔣介石將號稱「中條山的鐵柱子」的第四集團軍(孫蔚如部)調到長江以南,分割重新改造。戰區司令長官衛立煌也因拒絕反共摩擦,受胡宗南等人排擠,不見諒於蔣介石,於1941年春到重慶述職後,被軟禁在峨眉山。【2】軍民內部矛盾重重,軍紀鬆弛,警惕性低下。
  • 鎮嵩軍集團,控制了河南省10多個縣,到底擁有多少兵力?
    今天,我們聊聊盤踞河南省西部的鎮嵩軍集團。與北方的大軍閥們相比,鎮嵩軍的力量明顯弱很多。但是在影視劇《白鹿原》中,鎮嵩軍號稱擁有10萬大軍。那麼,盤踞河南省西部10多個縣的鎮嵩軍,到底擁有多少兵力呢?今天,我們就聊聊這個問題。首先,我們需要聊聊近代軍閥混戰的起因。因為這段歷史與清朝末期的歷史有很大的關係。
  • 抗日戰爭滇西遠徵軍,虎將衛立煌掛帥,為何卻需蔣介石親自邀請?
    抗日戰爭時期,滇西遠徵軍是民國二次跨國遠徵組建的精銳部隊,在此之前民國遠徵軍入緬作戰失敗,民國遠徵軍分散突圍,一部前往印度、一部返回雲南。前往印度遠徵軍被組建為民國駐印軍,而返回雲南的部隊則在蔣介石的補充之下重新整編為滇西遠徵軍,兩支部隊均裝備美械裝,由美軍中將史迪威擔任總指揮。
  • 解密《白鹿原》:陳忠實刻意抹黑鎮嵩軍?
    而且,作為失敗者的劉鎮華,還是逆北伐戰爭的潮流,所以我們也就看到了劣跡斑斑的劉鎮華和他的鎮嵩軍。劉鎮華作為一個舊軍閥,毫無疑問,有著諸多缺點。90多年前的真實情況,我們已經無從知曉。但一些細節,以及當事人的目的和意圖,是可以揣測一二的。事實上,歷史的記載,真正能還原的,又有多少呢?一些陰謀者的對話,如太史公也是不知曉的。但太史公把它寫出了,記錄下來了。
  • 中條山抗戰中共為何不願意配合蔣介石出兵?
    國共之間雖有矛盾,卻同屬抗日陣營,均為日軍之敵,說這個時候日軍電臺有意透露共軍消極抗日的消息,「為重慶朝野攻擊中共提供口實」,讓人頗難理解。因為,提供這種口實來引起國民黨和中國公眾輿論向中共施壓,中共為避嫌,照理勢必做樣子也要打給國人看,這豈不是給正在進攻的日軍自己找麻煩嗎?
  • 敬禮 抗日名將孫蔚如 (陝西省西安市灞橋區豁口村人)
    從中條山下的西姚溫到黃河岸邊的永樂莊,中國軍隊20多裡的防線上火光沖天,硝煙瀰漫。孔從洲將軍在東原防線上指揮作戰的是陝軍名將孔從洲,而為了鼓舞士氣,孫蔚如的軍團指揮部就設在中條山的最西端、半山腰上的六官村,這裡不僅「山下鼓角相聞」,而且可以俯瞰整個永濟戰局。黃昏,日軍出動裝甲部隊,天上飛機呼嘯,地下坦克轟鳴,東原岌岌可危!
  • 河南出身的地方武裝鎮嵩軍,為何最後卻在陝西出名
    說起來這鎮嵩軍在民國時期也是個異數,它原本是河南綠林好漢組成的義軍,卻長居陝西,最後更是因為西安守城戰落下一身罵名。鎮嵩軍的起源說起鎮嵩軍,就必須先提一下張鍅。在清帝退位以後,各省裁撤部隊,張鍅所部也在縮減之列。經張鍅爭取,他手下以王天縱為首的河南綠林義軍返回河南,改編為「鎮嵩軍」駐守豫西。後因王天縱去北京任職,鎮嵩軍改由劉鎮華統轄。此時的鎮嵩軍兵力大約為一個旅,下轄兩個步兵團、一個騎兵團、一個炮兵營。只能算是地方上的一個小軍閥。
  • 為何抗日戰爭中的「中條山戰役」被稱之為「抗戰史上最大之恥辱」?
    中條山戰役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後,在山西範圍內唯一一場規模較大的戰役。這個規模主要是因為參戰人數之多,範圍較廣。中日雙方投入的兵力總計30餘萬,其中國軍20萬,日軍10萬。
  • 抗戰期間,晉綏軍編制6個軍增至10個軍,地盤卻從3省減至晉西一隅
    晉綏軍雖然戰力不強,但長期屹立北方不晉綏軍是辛亥革命時期由起義的山西新軍改編而成的一支軍事力量,在隨後的北洋軍閥統治時期,這支部隊不斷發展壯大,到了北伐戰爭結束時已經擴充到20餘萬人最初,為進一步鼓勵晉綏軍抗日,蔣介石將晉綏察三省統統劃為第二戰區,並任命閻錫山為司令長官,下轄第19、33、34、35、61軍和騎1軍等部。蔣介石還特意指示對晉綏軍要「儘可能增發武器經費,加強實力,使其繼續不斷擴大展開遊擊戰,以達成消耗敵人之任務。」隨後,蔣介石也的確不斷增加著晉綏軍的番號。
  • 榆林抗日英雄譜:鄧寶珊、高雙成、高桂滋、左協中、杜聿明等
    他們以血肉之軀,同赴國難的英雄氣概、感人事跡,譜寫下一曲傳頌塞上、浩然黃河的榆林壯歌。  鄧寶珊:  坐鎮榆林 砥柱中流  鄧寶珊1894年出生於甘肅天水,國民黨軍陸軍上將。崑崙關戰略地位十分重要,關係桂越國際交通幹線的暢通和整個桂南戰局,由此杜聿明率第5軍3萬多名將士,打響了聲震中外的崑崙關爭奪戰,12月22日上午總攻開始,但日軍據守的441高地久攻不下。杜聿明及時調整部署,指揮部隊從關口兩側進行攀援仰攻,經過數日苦戰,崑崙關及周圍山隘均被我軍拿下,抗日的戰旗在崑崙關高高飄揚。
  • 你從沒聽過的河南鎮嵩軍,混亂時代下的一盤散沙!
    嵩軍又稱豫軍,主要是指長期盤踞豫西山區的綠林武裝。其基礎是由毅軍、河南保衛軍、鎮嵩軍、宏威軍、建國豫軍及靖國豫軍等部逐步演變而成為地方各派小軍閥。主要成分是:王天縱綠林武裝改造的靖國豫軍、樊鍾秀的建國豫軍、劉鎮華的鎮嵩軍、靳雲鶚的河南保衛軍、趙倜的宏威軍和米振標的毅軍等六部分組成。
  • 朝秦暮楚 亦軍亦匪——民國小軍閥的生存之路
    當1917年9月陝西靖國軍圍攻西安時,劉鎮華認為時機已到,遂於1918年2月率部直人西安,將靖國軍成功擊退並當上了陝西省省長,取得了陝西民政大權,軍隊的給養問題因此得到解決。在此情況下,鎮嵩軍飛速發展到1萬餘人。
  • 河北歷史上有名的七位抗日英雄,其中有三個軍長以及兩個旅長
    千百年來燕趙大地上湧現出了很多英雄人物,今天小編在此向大家介紹河北歷史上有名的七位抗日英雄,其中有三個軍長以及兩個旅長。1.郝夢齡 (河北藁城)在抗日戰爭中他是陸軍第九軍軍長,1937年10月11日爆發了忻口會戰,日軍指揮官是第五師團的板垣徵四郎,他集中優勢兵力和精良武器對陣地發起猛攻,交戰的主陣地在一天的時間裡就連續易手13次,可見戰爭的是如此的膠著。
  • 西安事變後楊虎城被迫出國,誰帶領十七路軍走上抗日之路?
    前後幾次血戰,西北軍所表現出來的英雄氣概令總指揮衛立煌讚嘆不已,曾5次通電嘉獎。 十七路軍原本是楊虎城的部隊,西安事變後楊虎城將軍被迫遠走異國他鄉。在此之前,蔣介石任命孫蔚如為陝西省政府主席。孫徵得楊虎城的同意後接受了任命。
  • 衛立煌:拒絕和蔣介石去臺灣,葬送國軍50多萬精銳,58歲回到大陸
    一九三七年七月,全面抗戰爆發後,衛立煌任國民黨第二戰區副司令兼前敵總指揮、河南省第一戰區司令等職。衛立煌在這個時期是一個堅定的抗戰派,在國民黨的許多將領中,他曾多次明確表示,任何抗日的部隊,他都將一視同仁。
  • 安徽出了五個抗日名將,一人犧牲,一人留在大陸,三人逃到臺灣
    抗日戰爭中湧現出很多捨生忘死的抗日名將,其中安徽出了五位知名的抗日名將,這五位抗日名將分別是200師師長戴安瀾、虎將衛立煌、新一軍軍長孫立人、裝甲兵之父徐庭瑤與第十軍軍長方先覺。他們五人中,一人犧牲,一人留在大陸,三人跟隨蔣介石逃到了臺灣,那麼,這五人各自的結局怎麼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