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時,「豫鄂皖邊區綏署主任」衛立煌正駐蹕安徽六安,被紅28軍的遊擊戰搞得焦頭爛額,而在這個綏靖公署的作戰序列當中,即轄有駐紮湖北麻城的第15軍,也就是由河南綠林武裝「鎮嵩軍」改編的部隊。正規軍出身的衛立煌真心看不上這支雜得不能再雜的隊伍,盧溝戰火燃起,他一邊迭電南京請纓抗日,一邊跟軍政部商量怎樣甩開這支雜牌軍。
終於獲準北上抗日後,衛立煌率綏署主力第9軍、獨立第5旅趕至河北保定,1937年8月18日正式改編為第14集團軍,衛主任改稱總司令。不久又調入了第3軍和第14軍等部隊充實建制,反正是不要鎮嵩軍,該集團軍也是中央軍參加忻口會戰和太原會戰的主力部隊,而那個被衛總司令嫌棄的第15軍,則被塞給了在平漢路作戰的第2集團軍,然後總司令和軍長都姓劉。
鎮嵩軍的底子不算土匪,而是辛亥革命中反清的河南義軍,所部官兵的籍貫大多分布在以河南嵩山為中心的周圍各縣,且以嵩縣為其根據地,遂起名鎮嵩軍。但是在北洋軍閥的混戰時期,鎮嵩軍頭目劉鎮華為了擴大隊伍,在吳佩孚(代表北洋政權)和閻錫山(提供武器彈藥)的支持下,大肆收編豫西各地的土匪、紅槍會、大刀會等武裝,終於成為了一支大雜燴的烏合之眾。
鎮嵩軍在北伐大潮中,先後投靠了馮玉祥和閻錫山,搖身一變成為了「國民革命軍」,但始終在河南地區活動,由於其勢力在河南地方盤根錯結,所以哪一方上臺也不好輕易搞掉它。1930年中原大戰期間,代掌兵權的劉鎮華之弟劉茂恩,選擇了倒閻擁蔣,並誘捕河南省主席萬選才獻給南京,作為脫離馮閻陣營歸順老蔣的見面禮,鎮嵩軍因此保留了下來,被改編為第15軍,下轄第64和第65兩個師。
那麼由鎮嵩軍改編的第15軍,在抗日戰爭中表現如何呢?1939年10月,衛立煌已升任第一戰區司令長官兼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而第一戰區的主要作戰區域就是河南省,所以第15軍又被調入第14集團軍,劉茂恩還接替了集團軍總司令的職務,也就是說,衛立煌千甩萬甩也沒甩掉,到抗戰相持階段時「前度劉郎今又來」!
在1941年5月中條山會戰打響前,衛立煌第一戰區麾下共有11個軍,其中劉茂恩第14集團軍下轄武庭麟第15軍(鎮嵩軍)、武士敏第98軍、劉戡第93軍和趙世鈴第43軍,共四個軍九個師的兵力負責中條山北側的守備。在日軍發起進攻後,該集團軍除第98軍(西北軍和陝軍各一部編成)一度進行了堅決抵抗之外,其他各軍很快趨於崩潰。
戰至5月11日,集團軍總司令劉茂恩越過衛立煌直接致電重慶侍從室,說他不能再堅持原地作戰了,原因是部隊已經餓壞了,必須突圍出去找飯吃。然後也不等老蔣回電,劉茂恩命令以一個師掩護集總直屬隊,其他各軍各師分散突圍,結果在日軍的圍追堵截下損失非常慘重,第15軍等部渡過汾河西逃,大批後勤人員和家眷在黃河灘上被日軍所俘。
所以被老蔣稱為「抗日史上最恥辱一戰」的中條山會戰中,鎮嵩軍已經表現出了綠林出身雜牌軍的痼疾:打打遊擊戰和低強度戰鬥還湊合,一旦遭遇強敵和遂行大兵團作戰,軍事素養落後的缺點一下子就暴露出來了。劉茂恩逃到黃河南岸後,收攏殘兵敗將,好在仍然是河南地界,所以招兵徵丁並不困難,很快就把第15軍的建制恢復起來。
之後的兩年裡,第15軍基本就是打醬油的角色,也參加過鄂北戰役等作戰,都沒什麼搶眼表現,直到1944年「豫湘桂戰役」打響後,鎮嵩軍一下子又成為了「主角」。當日軍主力南渡黃河殺向豫中平原時,第15軍正擔任洛陽守備任務,這裡還是第一戰區司令長官部所在地,司令長官蔣鼎文西逃前留下一道命令:「著15軍軍長武庭麟統一指揮94師擔任洛陽之守備」。
中心意思,就是命令鎮嵩軍的這點家底(兩個師 15980人)和川軍的第94師8000人死守洛陽,掩護戰區其他部隊西撤,而老蔣還夢想著能夠反攻,於1944年5月10日下午親自下令:"若15軍固守洛陽十至十五天,即督促外圍大軍增援洛陽"!哪裡還有什麼外圍大軍,不僅蔣鼎文逃了,戰區副司令長官湯恩伯也逃了,手下四個集團軍被打得稀爛。
洛陽保衛戰第15軍打得還算有模有樣,從日軍5月11日對外圍發起攻擊算起,武庭麟率領三個師堅持到25日凌晨才突圍,整整堅持了二周,期間還拒絕了日寇第12軍的勸降。但是在日軍優勢兵力火力的圍攻下,洛陽仍然陷落,鎮嵩軍和川軍殘部各自突出城外,成功突圍人數為2406人,傷亡被俘逃散率高達90%!其中被俘6230人。
有人據此把第15軍和「鎮嵩軍」就列入了抗日「英模部隊」,實在是滑天下之大稽,民國軍史作家的一致評價,是第一戰區八年抗戰就沒打過一次漂亮的戰役,那麼第15軍也就不可能有什麼上佳的表現。至於說到洛陽保衛戰,鎮嵩軍官賓本就是河南當地人居多,為保衛家鄉而戰難道不是天經地義的嗎?而三個師前後被俘和逃散接近20000人(戰死4386人)的數字,實在不怎麼好看。
總結來說,就是一支綠林出身有土匪習氣的隊伍,抗戰期間應該算盡了本分,但硬說成「抗日英雄」就有點過分了,真要是功勳卓著,整編第15師師長武庭麟在解放戰爭中被俘以後,也不至被公審槍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