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風雲人物雲集,其中最具傳奇色彩的是蔣介石。1925年蔣介石只是黃埔軍校的校長,到1927年建立南京國民政府,掌握了國民黨的軍政大權,那麼他如何用兩年的時間掌握國民黨大權的呢?
1925年3月,孫中山在北京病死,國民黨群龍無首,國民黨內各派首領,都想成為國民政府最高領導人。其中最具實力接班的四大金剛:第一是胡漢民,他是國民黨右派的首領,在孫中山死後的國民黨中央委員中排名第一,孫中山大元帥府秘書長;第二個是汪精衛,他是孫中山的左膀右臂,深得器重,是國民黨的中間派;第三個是張靜江,是個浙江人,非廣東人無法接班;第四個是廖仲愷,較前兩人稍遜一籌,他擔任過廣東國民政府財政廳長,是國民黨左派的首領。最主要的接班人競爭在兩人胡漢民和汪精衛之間展開,雙方勢均力敵,誰也不服誰。
由於胡漢民、汪精衛都是文人,缺少軍隊支持,要想掌權,必須要有軍隊作為靠山。汪精衛走在前面,他首先找到粵軍總司令許崇智,希望對方支持自己,沒想到許崇智不買他的帳,沒有搭理他。汪精衛碰了一鼻子灰,他不甘心,向許的手下粵軍參謀長兼黃埔軍校校長蔣介石拋出了橄欖枝。蔣介石在國民黨內資歷很淺,連國民黨的候補中央委員都不是,當這個粵軍參謀長和黃埔軍校校長才一年多的時間,但是很有政治手腕和心計,善於籠絡人心,在黃埔軍校已經培養了很多軍官骨幹,屬於後起之秀。胡漢民當然也不甘示弱,找了一個四川軍閥熊克武來撐腰。
很快,見分曉了,汪精衛順理成章成為廣州國民政府主席和中央軍委主席,很快蔣介石也成了國民黨的中央委員。胡漢民則成了立法院的院長,抓住了立法權。
1925年8月20日,國民黨左派首領廖仲愷遇刺。「廖案」查來查去,是胡毅生主謀幹的,這個胡毅生又是國民右派大佬胡漢民的堂弟。「廖案」的最大贏家依然還是「汪蔣聯盟」,他們討厭的三個人——胡漢民、許崇智、熊克武等均被打到,胡漢民先是被軟禁,後被遣送「蘇聯」考察;粵軍總司令許崇智被解除軍權,並被安排去上海閒住(蔣介石幫助這位老領導買了船票);熊克武被解除兵權並監禁。從此,汪主政,蔣掌軍,「汪蔣軍政聯盟」正式形成。
1926年元旦,國名黨「二大」在廣州召開,繼汪精衛的政治報告,宋子文的財政報告後,蔣介石與譚延闓聯名作了軍事報告,並因二次東徵的勝利而獲得全場歡呼及起立致敬。藉此東風,蔣介石獲得僅次於汪精衛的高票,當選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然而,好景不長,僅僅兩個月後,1926年3月20日,中山艦事件的爆發,蔣介石歸咎於汪精衛,汪精衛不得不出走國外考察去了。汪精衛離去之後,蔣介石鑑於自身資歷不足,抬出老大哥張靜江出任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代理主席。蔣介石不久出任北伐軍總司令,繼續鞏固和加強自身地位。
隨著北伐的節節勝利,蔣介石的威望空前提高。為了對抗汪精衛為主導的武漢國民政府,1927年4月12日,蔣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4月18日成立南京國民政府,他還把胡漢民推到前臺做傀儡。沒多久,寧漢河流,汪精衛服軟了,當年年底東北的張學良宣布「東北易幟」,蔣介石完成了國民黨政權全國形式上的統一。
總而言之,蔣介石能用兩年多的時間掌握國民黨大權,既得益於胡漢民、汪精衛的內鬥,以及當時廣東人不團結,讓浙江人鑽了空子,更得益於他善於火中取慄,善於借力使力,長於政治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