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振華:柳宗元《袁家渴記》

2021-03-01 芳菲樹下

轉載請註明出處:微信公眾號  fangfeishuxia,點擊上方藍色小字「芳菲樹下」即可關注我)


袁家渴記1


  由冉溪2西南水行十裡,山水之可取者五,莫若鈷鉧潭。由溪口而西,陸行,可取者八九,莫若西山。由朝陽巖3東南水行,至蕪江4,可取者三,莫若袁家渴。皆永中5幽麗奇處也。


  楚、越之間方言,謂水之反流為「渴」。渴上與南館高嶂合6,下與百家瀨7合。其中重洲8小溪,澄潭淺渚9,間廁10曲折,平者深墨,峻者沸白。舟行若窮,忽而無際11


  有小山出水中,皆美石,上生青叢12,冬夏常蔚然13。其旁多巖洞,其下多白礫14,其樹多楓、楠、石楠、楩、櫧、樟、柚15,草則蘭芷16。又有奇卉,類合歡17而蔓生,轇轕18水石。


  每風自四山而下,振動大木,掩苒眾草19紛紅駭綠20蓊葧21香氣衝濤旋瀨22退貯溪谷,搖颺葳蕤23與時推移。其大都如此,餘無以窮其狀。

永之人未嘗遊焉,餘得之不敢專24焉,出而傳於世。其地主袁氏。故以名焉。


【注釋】


  1.這是柳宗元《永州八記》中的第五篇,作於元和七年(812)十月。袁家渴,水名,唐代楚地方言把逆向而流的水稱為「渴」,因這一帶是姓袁的地主家所私有,故名。

  2.冉溪:瀟水的支流,在永州近郊,景色秀麗,柳宗元曾築室於此,並改名愚溪。

  3.朝陽巖:在永州城西南,唐代詩人元結曾來此地遊覽。

  4.蕪江:在永州零陵區西瀟江水邊。

  5.永中:永州周圍。

  6.上與南館高嶂合:上,上遊。南館高嶂,指袁家渴上遊發源處的高山。合,相接。

  7.百家瀨:即今百家渡,在零陵城南。瀨,激流的水稱「瀨」。

  8.重洲:重重疊疊的沙洲。



  9.淺渚:剛露出水面的洲渚。渚,露出水面的陸地,比洲稍小。

  10.間廁:夾雜。

  11.舟行若窮:小船前行時好像無路可通。忽而無際:忽然水面開闊,沒有邊際。

  12.青叢:青翠的灌木林和草叢。

  13.蔚然:草木茂盛的樣子。

  14.白礫:白色的鵝卵石。

  15.楓:楓樹,落葉喬木,秋季楓葉殷紅。楠:常綠喬木,葉子針形,木質堅硬,是名貴的建築材。石楠:常綠喬木,多生山地,初夏莖頂叢生淡紅色合瓣花如紅色的火焰。楩:即黃楩木,可做器物。櫧:常綠喬木,初夏開花,木質堅硬,可做器具。樟:樟樹,常綠喬木,葉子橢圓形,渾身芬芳,木質細密,可防蛀蟲,是理想的家具材料。柚:落葉大喬木,葉大成卵形,木材暗黑色,堅硬耐腐蝕,是造船及建築的理想材料。



  16.蘭芷:蘭,指蘭花,莖葉潤如玉,花瓣如翹舌,芬芳雅潔。芷,又名白芷,香草,夏季開小白花,根可入藥。

  17.合歡:落葉喬木,葉子像槐樹葉,羽狀,由多數小葉合成,入夜便合攏,故稱「夜合」或「夜合花」。

  18.轇轕:牽引糾葛在一起。

  19.掩苒眾草:茂盛而柔軟的野草在大風襲來時紛紛倒伏又揚起的情狀。

  20.紛紅駭綠:紅花綠葉都紛亂搖動,仿佛吃驚似的。

  21.蓊葧:濃鬱、濃烈。

  22.衝濤旋瀨:大風掀起波濤,使溪水激流迴旋。

  23.搖颺葳蕤:搖晃茂盛的草木。

  24.不敢專:不敢獨佔。



【賞析】


     人天生就有求異思維,正如韓愈所言:「夫百物朝夕所見者,人皆不注視也;及睹其異者,則共觀而言之。」(《答劉正夫書》)人們欣賞山水風景也是如此,都有一種追求奇異的心理,因為奇山異水不同於常見的形態,能夠引起人們觀賞時的驚異感和震撼感,能夠滿足人們觀賞奇形、追尋奇趣、品嘗奇味、探究奇境的審美要求。

     

    柳宗元深知這一點,所以在他遊覽的永州眾多山水之中,只選取了其中的八處寫入遊記,其實永州這個地方,在中唐時代,不僅人口稀少,而且山水的原生態狀貌沒有遭到任何破壞,可以說隨地都有可觀之美,但能引起人們遊覽興趣的畢竟還是那些奇異的景觀。

從冉溪向西南,沿水路行十裡,山水風景較好的有五處,最美的是鈷鉧潭;從溪口向西,沿陸路前行,一路風景較佳的有八九處,最佳的屬西山;再從西山的從朝陽巖向東南,沿水路到蕪江,風景較好的有三處,最好的算袁家渴;他們都是永州美麗奇異的地方。

袁家渴美在何處呢?就在於它的流水非常奇特。楚、越之間的方言,倒流迴旋的水稱為「渴」,因此地的主人姓袁,所以叫「袁家渴」。渴的上遊伸進南館高山的深谷之中,下遊與「百家瀨」的湍流匯合。其中島嶼、小溪、清潭、小洲,交錯雜列,蜿蜒曲折。水流平靜的地方呈現深黑色,而急流穿過奇險的亂石堆則翻騰激起浪花,巨石的周圍像沸水一樣堆積著雪白的泡沫。

河道彎曲難行,小船眼看著好像走到了盡頭,但是峰迴路轉,忽然之間展現在眼前的竟是寬闊的水面,仿佛沒有邊際看不到盡頭了。在這碧綠清澈寬闊的水面上,有座小山露出來,山上都是奇形怪狀的美石,上面簇生著綠色的草木,從冬到夏都濃密而繁茂。更奇怪的是山旁有許多幽深神秘的巖洞,山下的河灘上鋪著一層潔白柔潤的鵝卵石;山上分布著楓樹、柟樹、石楠、楩樹、櫧樹、樟樹、柚樹等常綠或落葉喬木;溪邊叢生著香蘭、芳芷等芳鮮靚麗的花草,還有一種奇異的花卉,葉子很像合歡,但是列生地面並放出蜿蜒的藤蔓,纏繞在水中石頭上,末梢垂掛下來,迎風搖曳。這是以前的山水勝境中罕見的景象。

更奇妙的是每當大風從四面山上猛撲而下,呼嘯著搖撼大樹,發出呼呼啦啦的巨響,那些茂密的野草也隨風起伏俯仰,只見一片搖曳的花光夾著繽紛的綠色,香氣濃鬱撲鼻而來;那風迅疾掠過水麵,又激起波濤,使水面打著旋渦,泛開一圈圈漣漪,然後退回山谷之中,仿佛貯存起來了。不一會長風再次衝出山谷,又是新一輪樹搖草伏,葳蕤紛披,與時推移變幻,莫可名狀。

如果說前四記多以描寫靜態見長,那麼這篇遊記最精彩的地方則主要表現在描繪大風震動山谷的景觀。顯然,這篇遊記中的浩蕩山風,帶給人的只有詩意的震撼而沒有前幾年那樣令人驚悚不安的意緒,像《南澗中題》中所說的「迴風一蕭瑟,林影久參差」,給人的就是那種心悸恐懼的感受,因為寫此記時已經是元和七年的深秋了,長達八年的孤寂已經使詩人身心俱疲,對迫害打擊已經習以為常了,反而能在大自然中感受到一種新鮮的刺激美。

(轉載請註明出處:微信公眾號  fangfeishuxia,長按下方二維碼即可關注「芳菲樹下」)


吳振華,一個曾經生活在釣魚臺的宿松人,追求至真至誠至美的人生境界。

您的轉發與點讚,是我前進的最大動力!


本公眾號歡迎高質量的詩詞、散文稿件及精彩的評論短文。

有興趣者請投到我的郵箱:

2395690281@qq.com

【選自吳振華《唐宋散文品讀》安徽師範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

相關焦點

  • 吳振華:柳宗元的《鈷鉧潭西小丘記》
    《永州八記》並非柳宗元事先計劃好的,而是隨遇所得。分為前四記和後四記。前者創作於元和四年深秋季節,分別是《始得西山宴遊記》、《鈷鉧潭記》、《鈷鉧潭西小丘記》、《至小丘西小石潭記》;後者創作於元和七年深秋,分別是《袁家渴記》、《石渠記》、《石澗記》、《小石城山記》。其遊覽的路線是出永州城一直向西,由西山開始,到小石潭結束,即由山及水;後來則繼續向西,從袁家渴開始到小石城山結束,則是由水回到山。
  • 吳振華:柳宗元的《蝜蝂傳》
    《蝜蝂傳》,由此看來,柳宗元不僅創造了一種叫寓言的文體,還創造了或者說復活了一種善於喜負重物的小蟲。但柳宗元的用意顯然遠不止此,接著筆鋒再次突轉,說當今人世間,也有這樣的一群「蝜蝂」,文章頓時從幽默的氛圍裡突出來,充滿一種正大嚴肅的意味。
  • 鈷鉧潭西小丘記 柳宗元
    今棄是州也,農夫漁父,過而陋之,賈四百,連歲不能售。而我與深源、克己獨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書於石,所以賀茲丘之遭也。被棄置的小丘「農夫過而陋之」,為作者和他的朋友所賞識,從而徹底地改變了命運,而這僅僅是偶然的機緣巧合,太難得了。如此前寫小丘之勝,後寫棄擲之感,高興之餘頓處悽清,轉折之中獨見幽憐。名為小丘,實為作者而已,這是典型的柳宗元筆法——卒章顯志,寄託深遠。
  • 廣西全州這個地方有可能是柳宗元筆下的那個地方嗎
    《永州八記》是唐代文學家柳宗元被貶為永州司馬時,借寫山水遊記書寫胸中憤鬱的散文。《永州八記》包含有: 《始得西山宴遊記》《鈷鉧潭記》《鈷鉧潭西小丘記》《至小丘西小石潭記》《袁家渴記》《石渠記》《石澗記》《小石城山記》。
  • 《永州八記》——柳宗元
    【作者簡介】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河東解人,世稱柳河東;又因終於柳州刺史任上,又稱柳柳州。
  • 柳宗元在零陵十年,寫了《捕蛇者說》,《永州八記》是哪八記呢?
    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學家柳宗元,作為文學家他是成功的,多部作品流傳千百年,我們最熟悉的就是中學學過的《捕蛇者說》,他的《永州八記》更是在中國文學史上影響重大。而作為政治家,柳宗元是失敗的,就像蘇東坡一樣,他們都太過正直,一生的仕途不是被貶,就是在被貶的路上。柳宗元為官期間任職最久的是湖南永州,他從長安被貶到永州後謫居十年。
  • 柳宗元的代表作「永州八記」
    柳宗元,唐代傑出的思想家、文學家,他以其卓著的文學創作業績垂青歷史,輝耀後世,這與他永州十年所經歷的貶謫生活密切相關。宋人汪藻說:「至今言先生者必曰零陵,言零陵者必曰先生……零陵徒以先生之故,遂名聞天下」。(汪藻(《永州柳先生祠堂記》)柳宗元與永州(零陵)息息相關,柳宗元以其獨特的文筆和情感點化永州的山水,將那些名不經傳的山水奇觀可得千百載而傳。
  • 回味經典:小石潭記
    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同遊者:吳武陵,龔古,餘弟宗玄。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河東(今山西運城)人,傑出詩人、哲學家、儒學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記》等六百多篇文章,經後人輯為三十卷,名為《柳河東集》。
  • 小石城山記 唐代:柳宗元
    小石城山記唐代:柳宗元  自西山道口徑北,逾黃茅嶺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尋之無所得
  • 鈷鉧(mǔ)潭西小丘記 唐代:柳宗元
    鈷鉧潭西小丘記唐代:柳宗元  得西山後八日,尋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鈷鉧潭。西二十五步,當湍而浚者為魚梁。
  • 北京也迪律師事務所執行主任吳振華作《憲法至上,人民至上》講座
    12月7日下午,北京理工大學「憲法宣傳周之名家講壇」第二講在法學院模擬法庭繼續開講,主講人為北京也迪律師事務所執行主任吳振華,講座主題為「憲法至上,人民至上」。吳振華以憲法精神為切入點,講解了憲法的宏觀與微觀作用,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為學生呈現了一堂生動的憲法講座。通過分析憲法精神的「四個堅持」、貫穿憲法與執法、司法、守法的關係,結合憲法與社會、生活的關係等角度進行詳細展開,突出了憲法與人民群眾的生活息息相關的講座主旨。
  • 柳宗元《小石潭記》,借寫景抒發情感,表達了久謫遠荒的不滿
    柳宗元和韓愈都是古文運動的重要人物,歷史上並稱「韓柳」。他的散文創作成就很高,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明朝人張岱曾說:「古人記山水手,太上酈道元,其次柳子厚,近時袁中郎。」可見柳宗元的山水記是早就受人們推崇的。這些山水記,有的單記一地的景物;有的則是連續性的,從一個地點出發,接著有新的景物發現,就一連串寫了幾篇,比如著名的《永州八記》簡直像一幅幅連續的山水畫卷。
  • 誦讀:《小石潭記》-柳宗元
    小石潭記           柳宗元 〔唐代〕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
  • 揭秘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寫《小石潭記》為什麼寫上這個人?
    「曹州老鄉」吳武陵與柳宗元在中學的語文上,有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的一篇山水遊記散文——《小石潭記》,從這篇優美的散文中,我們可以領略柳宗元高超的文字寫作水平。在這篇二百多字的文章結尾處,柳宗元提到了與他一塊遊玩的五個人,排在第一的就是吳武陵。《新唐書·吳武陵傳》記載:「吳武陵,信州人。」信州,就是今天的江西上饒。但據《曹南文獻錄》載:「柳宗元與武陵書,稱曰『濮陽吳武陵。』」柳宗元在《濮陽吳君文集序》中說:「博陵崔成務嘗為信州從事,為予言:邑有聞人濮陽吳君……會其子侃更名武陵,升進士,得罪來永州。」
  • 柳宗元在「古文運動」中有著怎樣的作用,他的散文有著怎樣的特點
    柳宗元繪像柳宗元在「古文運動」中的意義柳宗元「古文運動」中的地位僅次於韓愈。柳宗元《天說》部分內容在領導「古文運動」中,韓愈和柳宗元兩人也是互相支持,共同倡導的。當韓愈寫的《毛穎傳》受到人們嘲笑非議時,柳宗元挺身而出為他辯護。
  • 韓愈和柳宗元
    韓愈和柳宗元      提起韓愈和柳宗元,大家首先會想到「唐宋八大家」。
  • 柳宗元:這個冬天,很冷
    春天是萬物復甦的季節,也是柳宗元這個青年成長的關鍵期。柳宗元的家庭是當時鼎鼎大名的河東柳氏,與韓愈比起來可謂一個天上一個地上。其父柳鎮不僅做官,娶的媳婦還是範陽盧氏。除了因為地方割據勢力叛亂,偶爾東躲西藏幾次,柳宗元的童年基本上還是很美好的。
  • 往事如煙(柳宗元)
    往事如煙(柳宗元)張少元  江邊,楊柳依依,春風和煦,暖陽之下,行人臉上,全是興奮。  「你知道嗎?結果出來了!」  「啊?誰是榜首?」  「榜首好像叫……柳宗元!」  類似的談論在四方傳開了,這次的考試也已經成為了街坊的談資,而柳宗元這個名字也像是一陣燎原的大火迅速地在大唐傳開了。  寬闊的官道上,忽傳來陣陣馬蹄聲,「嘚嘚嘚嘚」很是好聽。馬上有一20出頭的翩翩少年,一身白袍飄飄,一匹白馬噠噠,好是瀟灑。這人是誰?怎的如此意氣風發?細看,正是最近傳的沸沸揚揚的——柳宗元。正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