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施用化肥和施用農家肥的耕地土質差別還是比較明顯的。我記著前幾年有一次去外地購買葡萄秧苗,在挖葡萄苗的過程中我們幾個就發現這個葡萄大棚的土質異常的疏鬆、鬆軟。與我們單位的觀光葡萄棚的土質有著天壤之別。而且,這個葡萄棚的土質呈現黑黝黝的狀態,土壤抓在手裡用力地攥緊成團之後一搓又變得非常的散落,土壤質地相當的好。後來問了一下售賣葡萄秧苗的老闆才知道,在開始栽培葡萄秧苗的時候就每個大棚施用了至少5拖拉機拖鬥的雞糞。隨後每年都會使用腐熟的雞糞或者豬糞進行培肥,而且用量也比較大,經過多年的養護才達到現在的土壤狀態。
如果僅僅從理論上來談土壤施用農家肥的好處其實很空泛的,因為沒有實際的土壤樣本進行對比。但是,從那次見到的長期施用農家肥的土壤和我們單位的葡萄棚、觀光長廊以及稻田土壤的對比之後,印象是非常深刻的。特別是現在我國也開始將注意力集中在耕地養護的目標上,施用有機肥、休耕、深松、秸稈還田等相應的措施一步步的跟進,應該會對我國的耕地質量有著正向的影響。我從黑龍江農墾的耕地談談這個問題。黑龍江的黑土地面積在全國是最大的,但是現在黑龍江的耕地質量也是比較堪憂的,排除工業或者其他行業對耕地侵佔的因素之外,土壤理化狀態的大幅降低是不可避免的一個話題。
我記著很多材料都描寫黑龍江北大荒開墾初期的土地狀態是「捏一把肥的直流油」。的確,那個時候由於我國工業的落後,化肥的生產和使用幾乎是零,北大荒在開墾的初期土壤有機質含量是非常豐富的。而對於其它地區的耕地來講,土壤質地也是比較優良的。只不過,在產量方面也有著較為明顯的劣勢。水稻、玉米的產量只有幾百斤/畝,黃豆的產量更低。但是,在那個年代從事農業生產都是使用糞肥,每年都會對土壤的有機質進行一定的補充。所以,從建國初期直至上世紀90年代之前,耕地地力的退化並不明顯。直至上世紀90年代化肥、農藥的大量施用之後,耕地地力開始大幅度的退化。
尤其是隨著雜交種的推廣,這種趨勢表現得更加明顯。現在北大荒的耕地地力大幅下降,大量的施用化肥以及機械整地、常年的耕作造成表層營養土的嚴重流失。在黑龍江農墾的東部水稻種植區,表層黑土的厚度不超過30釐米,部分地塊的黑土層厚度只有十幾釐米,深處的土壤都是板結、黏重、缺乏養分的黃黏土。由此可見,耕地的過度剝削對耕地地力的嚴重影響。一方面在於化肥、農藥的參與導致土壤的生物多樣性匱乏,一方面是常年的耕作導致的表層營養土流失,一方面是有機質不能有效補充而出現的養分缺失,一方面是綜合性的因素造成的土壤養分過度流失。
所以,有專家說50年後北大荒很可能是中國最大的「沙漠」也不是危言聳聽。可以說,短短20多年的時間能讓土壤快速的退化,想要恢復土壤的狀態可能需要幾十甚至上百年的時間。因此,長期施用化肥和施用農家肥、有機肥的土地差異是顯而易見的。從表層營養土的理化表現以及深層土壤的狀態都能進行較為直觀的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