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500多臺手術 溫州一醫生練成了世界冠軍

2021-01-16 騰訊大浙網

10月2日,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的婦產科副主任醫師趙宇,奪得第25屆歐洲婦科內鏡學會(ESGE)會議國際腹腔鏡縫合比賽冠軍。這一從布魯塞爾傳來的捷報,也標誌著該院在婦產科腹腔鏡縫合技術方面已達到國際水平。

自從趙宇拿下國際腹腔鏡縫合世界冠軍後,他的外號從「護花使者」變成了附二醫「男神」,找他做手術的患者已經排到了12月。門診、手術、教學,他每天跟上了發條似的忙得不停歇。

近日,趙宇接受記者專訪,揭秘中國功夫打敗他國高手的秘訣。

速度與精度的較量 只有他完成了比賽

10月2日,25屆歐洲婦科內鏡學會(ESGE)會議國際腹腔鏡縫合比賽在比利時的布魯塞爾舉行。全球60位頂尖醫生參加了比賽。作為中國醫生的唯一代表,趙宇這是第一次參賽。

2015年他從50多位中國醫生中突圍,獲得中國賽區腹腔鏡縫合比賽冠軍,並晉級國際總決賽,成為中方唯一代表。第一次參加這次國際性賽事,趙宇是奔著跟同行切磋來的。在他眼裡,來自歐洲幾國的醫生基礎極好,跟他們一起比賽能學到很多經驗。

在比賽現場,趙宇裹著貼有五星紅旗的頭巾,熟練地進行著手中的動作。比賽歷時3小時,各國選手經過腹腔鏡手眼協調操作比賽、腹腔鏡雙手協調操作比賽、腹腔鏡左右手縫合三輪比賽的層層淘汰後,趙宇最終順利進入最後一輪腹腔鏡縫合速度及精準度比賽。據介紹,第四輪難度係數最高,比賽需在10分鐘內用20釐米的縫線縫完5針。時間緊技術難度大,在雙重壓力下,他國醫生紛紛敗下陣來,但趙宇一鼓作氣順利完成了比賽項目,成為現場唯一一個完成任務的選手,一舉獲得了國際腹腔鏡縫合比賽冠軍。贏得比賽後,平日裡內斂的趙宇在朋友圈裡發了一條振奮的信息:獲獎後最大感受就是:「一個字,爽!兩個字,極爽!」

一個月四五十臺 一年五百多臺手術

「其實能參加這次比賽,大家的水平都差不多,挺到最後一關就不只是比技術,還有心理素質等綜合能力了。」趙宇說,他強大的心理素質全靠平時臨床經驗的積累。「各國國情不同,咱們國內婦科內鏡手術是很普遍的。我基本上一個月有40-50臺手術,一年五百多臺。而國外的醫生,一年手術的機會比較少。」這次在老外眼裡超難度的縫合手術,對趙宇而言都算不上最難的手術。「這個級別難度的,在平時的工作中也遇到過。我們醫生圈有句話,臨床手術上沒有最難的手術,只有更難的。」

趙宇贏了比賽後,中國代表團一片歡呼。帶隊參加ESGE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協和醫院婦產科主任郎景和教授祝賀趙宇「為國爭光」,而同行老外更是豎起大拇指點讚「中國功夫」Perfect(完美)。

趙宇自2004年開始學習腹腔鏡手術技術,憑藉縝密的心思和靈巧的雙手,熟練掌握並精通這項技術,曾在全國大大小小的比賽中拿過不少榮譽。趙醫生說,為了備戰此次比賽,他特意製作了簡易的模型練習了半年之久。趙宇常年在一線工作,治癒患者無數,常有康復的病人上門送紗麵湯券和錦旗,這也顯示患者對他和他的團隊的肯定和讚揚。

愛樂器愛運動 家族中名人多

趙宇出身名門,他的舅公是著名兒童文學家金江、三爺爺是著名翻譯家趙瑞蕻。趙宇家族中不少人從事科教文衛工作,他的妻子周賽君是附一醫神經內科的醫生。在同事的眼裡,趙宇還是個文體全才,愛器樂愛運動也是趙宇的一大標籤。趙宇小學畢業於溫州市少藝校,會多種樂器,沒事的時候愛撥弄笛子和吉他。雖然醫院工作忙碌,但是有時間他就會去爬山長跑遊泳。趙宇覺得文藝和體育都能讓自己身心愉悅,對於緩解醫院工作帶來的疲憊有很好的作用。

贏得比賽後,趙宇更加忙碌了,不少患者慕名前來希望趙宇為他們做手術。在病房裡,幾位趙宇醫治過的病人,更是自豪地稱「自己是世界冠軍做的手術」。除了治病救人外,他將會參與醫院的年輕團隊培養計劃,院方和他本人都希望更多醫生掌握更高端的手術技術,惠及更多患者。

>>>對話趙宇

婦科大部分手術 都可以運用腹腔鏡技術

記者:從中國賽到國際賽,您覺得自己會贏的原因是?

趙宇:我覺得大家的水平其實差不多。中國的醫生手術量比較大,各種突發事件也多,臨床經驗比較豐富,心理素質也比較穩。技術都是練出來的。比如第四輪比賽,這麼短的線操作,這在我們平時臨床也會遇到,所以我比較有把握。

記者:您說臨床上沒有最難的,只有更難的。那到目前為止您經歷過最難的手術是哪次?

趙宇:是一場複雜的宮頸癌手術,歷時6-7個小時。平時的癌症手術大概3個小時就好了。當時最大的難點在不僅要切除癌細胞,還要保留神經和血管,要讓這個年輕的女性保留生育的能力。近年來癌症有年輕化趨勢,除了保住病人性命,保住她的生育能力對病人和家屬都極為重要。醫者父母心,我們要為他們爭取最後一點希望。

記者:這次比賽的意義是?

趙宇:這次比賽標誌著咱們國家,尤其是我們醫院腹腔鏡縫合技術達到了國際水平。如今在我們婦科,腹腔鏡技術已經從良性腫瘤慢慢運用到婦科癌症,也意味著大部分婦科的手術都可以用這種技術,能實現創傷小,出血少,恢復快的目的。這種新興的手術已經慢慢被大眾接受,如今一年用腹腔鏡做的癌症手術大概有80例。

記者:您獲得了世界冠軍,未來有什麼新的工作計劃?

趙宇:這次很開心能學習到先進國家的腹腔鏡教學經驗。未來希望開展腹腔鏡教學的一些工作,來提高年輕醫生的腹腔鏡技術水平。

>>>名詞解釋 腹腔鏡手術

是一門新發展起來的微創方法,是未來手術方法發展的一個必然趨勢。腹腔鏡手術傳統方法是在病人腹部做0.5~1.0cm的小切口,各插入一個叫做「trocar」的管道狀工作通道,之後一切操作均通過管道進行;再用特製的加長手術器械在電視監視下完成與開放手術同樣的步驟,達到同樣的手術效果。以趙宇醫生為例,他在實施日常手術時切口是0.5cm,如果對象是兒童則用0.3cm的切口。

兩孔法腹腔鏡手術的優點明顯,首先是創傷很小,僅需2個小口,這一點對年輕人及愛美的女性來說很重要。第二,手術為單刀直入,對周圍組織的損傷降至最低,術後發生粘連的機會變小。第三,患者術後傷口疼痛明顯減輕。第四,住院天數較少,從而使患者負擔費用大大減少,同時醫院病床周轉率加快。

相關焦點

  • 溫州一男子手指受傷,做完手術後短了一截?!
    近日,龍灣一家五金廠老闆舒先生撥打溫州晚報新聞熱線88908890稱,他廠裡一名工人在工作中手指受傷,在溫州曙光醫院做的手術,出院後不久發現受傷手指竟然短了一截。這是怎麼回事?記者對此進行核實。「當時我們要求醫生一定把手指骨頭保住。術前,醫生讓小黃在手術知情通知書上簽名,他文化水平不高,沒仔細看內容。」舒先生說,半個月後,小黃出院時再次拍片。他把術前術後兩次拍片進行對比,才發現小黃的左手中指術後短了一截。事後找醫生理論,醫生說有告知。記者聯繫上小黃,他向記者展示了前後兩張手指X光片。片子顯示,術後小黃中指末端骨頭確實比術前短了幾毫米。
  • 北京援疆醫生半年做了30多臺動脈瘤手術
    聽到這個數字,葉迅臉上看起來淡定,但心裡閃過一絲焦慮。他暗暗地想,必須儘快手術。葉迅,北京天壇醫院神經外科副主任醫師、援疆醫生。4月9日,葉迅來到和田地區人民醫院本部神經外科報到。當天下午,病房組織了一次術前病人討論。
  • 湖北一醫生18小時做8臺手術勞累過度致耳聾
    杜志勇在病房一邊打針一邊查看患者病歷 楊添龍 攝  中新網宜昌5月7日電(劉晶晶 楊添龍)湖北宜昌一名醫生18個小時連續做了8臺手術後,因勞累過度,右耳突發神經性耳聾喪失聽力。5月7日,記者從宜昌市第一人民醫院獲悉,經治療該醫生右耳有所好轉,但還未恢復聽力。  5月3日上午,宜昌市第一人民醫院普外科小兒外科醫生杜志勇結束完兩臺手術後,覺得耳朵有點不舒服,「耳朵裡嗡嗡響,於是我準備休息一下。」杜志勇說,可剛一坐下來,就又接到了需要進行手術的電話。  等杜志勇再次從手術室出來時,已是5月4日凌晨。「那天杜醫生連續做了8臺手術。」
  • 廣州醫生5G遠程「一對多」 同時指導三地3臺微創手術
    廣州醫生5G遠程「一對多」 同時指導三地3臺微創手術金羊網  作者:豐西西  2019-05-24 國內首次「一對多」遠程微創介入指導手術在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成功開展金羊網訊 記者豐西西,通訊員餘廣彪、楊森攝影報導:5月24日上午
  • 《健康溫州》|「最美醫生 最美護士」系列報導:溫醫大附一院結直腸...
    《健康溫州》是由溫州市衛生健康委員會與溫州廣播電視傳媒集團聯合推出的周播欄目。本期我們將關注到第34個全國兒童預防接種日,在「最美醫生 最美護士」系列報導版塊,將為您呈現30來年始終奮戰在醫療一線的醫生餘作黔。
  • 一張照片感動網友醫生為啥穿兩件鉛衣上手術臺?
    近日,一張醫生正在穿兩件鉛衣準備去手術室的照片感動了不少人。鉛衣是幹嗎用的?這位醫生為何穿兩件鉛衣上手術臺?昨天,記者前往醫院進行採訪。感 動醫生穿兩件鉛衣上手術臺「辛苦的是主任,穿了兩件鉛衣,為該患者手術,腦力與體力的消耗,為主任點讚。」這段文字連同那張穿鉛衣的照片,均出自揚州市中醫院手術室護師劉璇之手。
  • 西安一醫生連做8小時手術,只因喝了一瓶葡萄糖被噴,質疑的人是魔鬼...
    據這位醫生自己描述,他在11月7號左右連續接到三名急診患者,其中兩名是腦出血,需要手術,從晚上8點鐘開始,進入手術室一直到午夜12點第一臺手術結束,用時5個小時,當他走出手術室時第二臺手術已經準備就緒
  • 兒童醫院醫生12小時做19臺手術 其中5臺消化道異物急診 發朋友圈...
    三秦都市報—三秦網訊 7月8日21點23分,西安市兒童醫院消化科醫生楊洪彬的朋友圈裡,6張照片格外引人注目:幾名孩子接受手術治療時的影像資料,醫生緊握脫離危險轉入觀察室孩子雙手,她和多位同事在手術臺前忙碌的身影,記錄了她12小時內連做19臺手術的「戰果」……發朋友圈只為提醒家長 注意暑期安全
  • 手腕舟骨骨折一年多未愈 仁慈骨科機器人讓手術「如虎添翼」
    騎電瓶車不慎摔倒,左手腕舟骨骨折一年多未癒合家住徐州周邊的小劉(化名)今年28歲,一年半前騎電瓶車時不慎摔倒,致左腕腫脹、疼痛,傷後於當地醫院拍片顯示左舟骨骨折,予石膏外固定治療,傷後一年多次複查示左舟骨骨折依然沒有變化,手腕疼痛越來越重,活動也不靈活。
  • 一男子腦袋像「葫蘆」 醫生手術摘下3.4斤脂肪瘤
    溫州網訊 十幾年來,張先生的頭上一直頂著個「大麻煩」,他的腦袋比常人要多上半個。因為這半個腦袋,張先生可沒少吃苦,被嘲笑、自卑、從不敢去理髮店理髮。昨天,記者從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以下簡稱溫醫大附二院)了解到,張先生原來是患了頭顱骨旁脂肪瘤,近日在該院做了切除手術,終於摘掉了這個小「腦袋」。  張先生今年35歲,龍灣人。他9歲那年,因為一場意外,他做了顱骨手術。術後不久,他被檢查出左側顱骨上患有瘤。  「那時候醫生跟我家人說,這個瘤切了也會復發,還會一直長,不如等長大後顱骨不再變大的時候做手術。」
  • 溫州地區首例!和平國際醫院完成「罕見」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
    四處求醫的過程中,經人介紹,李伯來到溫州和平國際醫院尋求治療。 在這之前,已經有不少骨科專家都建議他進行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這本是一個相當成熟的技術,但李伯卻苦於找不到適合他的膝關節假體。
  • 20個小時4臺連軸手術 醫生累癱在椅子上
    映象網漯河訊(記者 楊增強 通訊員 曹全嶺 張巖)漯河市中心醫院介入科主任宋太民,身著30多斤鉛衣連做4臺急診高危手術,耗時20個小時,下手術臺後累癱在椅子上,體重驟降8斤。這群與死神賽跑的人又一次拼盡了全力……2019年12月26日晚,漯河市中心醫院介入手術室正要完成當天第31臺心內冠脈手術時,急促的電話鈴聲打破了平靜,「神經內科二病區患者突發腦動脈瘤破裂伴蛛網膜下腔出血,急需手術,請介入手術室做好準備!」介入科主任宋太民立即組織全科人員馬上投入到手術準備當中。
  • 日本天皇心臟手術主刀醫生-天野篤
    天野篤醫生是「Off-pump心臟跳動下冠狀動脈搭橋術」第一人。作為冠狀動脈搭橋術的專科醫師,每年進行500次以上手術,至今累計手術執刀超過7,500臺,為一般外科醫生的8倍以上,手術成功率高達98%,排名日本首位。2012年2月18日,天野醫生擔任日本明仁天皇的主刀醫生,為他進行了心臟冠狀動脈搭橋手術,此後為日本大眾乃至海外所熟知。
  • ...首臺微米級CT、單孔腔鏡手術機器人……醫生搞出來的發明威力無邊
    耳科病變「看不清看不準」世界首臺微米級CT機問世耳部病變最常發生在中內耳區,由於位置深,難以直觀看到,影像檢查無疑成了耳科疾病診療決策的關鍵助手。不久的將來,這一尷尬現狀將有望得以破解。北京友誼醫院副院長、影像中心主任王振常團隊與清華大學聯手,成功發明世界首臺微米級耳科專用CT設備,填補了國際空白。比起傳統CT設備,這臺耳科專用CT機「體形」明顯「瘦」了一圈。可它的分辨力卻高達50微米,比高端通用型CT設備提升了6倍之多。
  • 機器人做手術真的靠譜麼?醫生被機器取代,一年完成2萬多例
    隨著醫學技術不斷發展,很多學科領域已經告別了傳統手術,取而代之的是先進的機器人手術,這種手術方式是否真的靠譜?現代醫學領域高科技——機器人助力多學科發展在日新月異的現代社會中,機器人做手術已日益普及,在很多人眼裡,這已不是什麼新鮮名詞。
  • 浙江一男子受傷,做完手術後短了一截?!醫院回應了……
    近日,在溫州龍灣辦五金廠的舒先生求助,他廠裡一名工人在工作中受傷,左手中指指甲處被削掉了一部分皮肉,緊急送到溫州曙光醫院做手術。半個多月後出院,他們才發現受傷手指竟然短了一截。舒先生說,當初要求醫生保住手指骨頭,但最終沒保住,手術前醫院並未盡到告知的義務。
  • 廣州這家醫院做了10萬臺全飛秒手術
    專家強調,儘管這一手術受到近視者的歡迎,但仍要嚴格控制手術適應症:有圓錐角膜、青光眼、眼壓高等眼部疾病,或者糖尿病、結締組織病等全身性疾病不可進行全飛秒雷射手術。 數字:中山眼科中心已完成全飛秒手術10萬臺 12月19日,第八屆中山屈光手術高峰論壇在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舉行,這次論壇由中山眼科中心、廣東省雷射醫學會、廣東省視光學會屈光手術專業委員會主辦,多位來自國內外屈光手術領域的著名專家線上線下齊聚一堂,圍繞屈光手術研究前沿分享、術前評估要點、疑難手術併發症的預防與處理等進行了分享交流
  • 23歲成世界冠軍!溫州這位民宿女老闆有多「傳奇」?
    最近,她又出了本新書《跟世界冠軍學南拳》(漫畫版),向青少年普及中國武術和溫州南拳。前天,記者聯繫上毛婭綺,聽聽她的「江湖」故事。一個很倔的丫頭打麻藥上場比賽毛婭綺出生於1982年,鹿城人。在2005年武術世界錦標賽前夕,毛婭綺在練習中不小心傷到右腳內側副韌帶,上飛機的時候腳還一瘸一拐的,走路都不利索。但是面對得來不易的世界錦標賽參賽資格,她決定拼一把。到了比賽當天,她的傷病依舊不見好轉,而她在比賽中還有單跳後空翻的高難度動作。看著她執意要參賽的這股倔勁兒,隊醫給她打了局部麻藥,就這樣,毛婭綺忍痛帶傷完成了比賽。
  • 23歲成世界冠軍!溫州這位民宿女老闆有多「傳奇」?
    她從6歲開始習武,23歲成為世界冠軍。退役後,她開客棧,辦健身房,開公司,擔任馬來西亞國家武術隊教練……「身在江湖,對世間萬物充滿好奇。」這是她給出的答案。但在好奇的同時,她的多方嘗試始終離不開一個「武」字,她自認與武術結緣,便肩負著武術傳承與推廣的重擔。最近,她又出了本新書《跟世界冠軍學南拳》(漫畫版),向青少年普及中國武術和溫州南拳。
  • 援疆醫生王志元:手術剪剪不斷的思鄉情
    這是我市援疆醫生王志元在援疆一年間真情揮灑的詩句。2017年春節剛過,在妻子做完手術的第三天,來自我市中醫院的外科副主任醫師王志元便匆匆踏上了援疆的班機。放下了病榻上需要照料的妻子,放下了即將中考需要鼓勵的兒子,面帶微笑揮揮手,轉身揮淚赴邊關。開設外科門診。三坪農場醫院是一甲醫院,主要承擔公共衛生及全民查體任務,職工不多,診室也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