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虎耳後的那「一抹白」究竟有何用?這個特徵多數貓科動物也有

2020-12-14 獅虎豹三兄弟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細心觀察過老虎等貓科動物,它們除了外表十分漂亮之外,還有一個顯著的特徵,那就是大多數貓科動物耳朵背後都有一抹白色的毛髮,看起來相當顯眼。

通常來說,獨居的貓科動物多採取伏擊的方式捕獲獵物,所以對它們來說隱蔽性十分重要,現實中大多數貓科動物也都發展出了極佳的偽裝色,比如豹子的斑紋,老虎的條紋,雲豹的雲狀圖案等等。

老虎

但是耳後的白色毛髮卻很顯眼,這不是與常理有悖嗎?事實上大多數動物捕獵都是正面朝向獵物的,即便耳背很顯眼,對於它們在獵物面前隱藏自己也沒有太多的影響,而且這「一抹白」對於它們的日常生活來說十分重要,甚至可以說如果老虎缺失了這項特徵,整個種群發展都會受到不小的影響。那麼貓科動物耳朵背後的這些白毛,究竟有何作用呢?

老虎耳後有白毛

貓科動物多為夜行性

在了解這項特徵具體有什麼作用之前,我們先來了解貓科動物的習性。除獅子之外,其他的貓科動物均為獨居生活,而且大多數都具備夜行性,為什麼它們會表現出這類習性呢?其實與它們的生活環境有關。

正所謂「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對於野生動物來說也不例外,即便是同一物種,生活在不同的環境下,所表現出來的行為也相差很大,比如灰狼,在西伯利亞、北美的空曠地帶,它們多呈大群活動,而在歐洲的落葉林裡面,孤狼的數量甚至超過了群居的數量。

環境能夠影響動物行為,這是顯而易見的,比如同樣是花豹,生活在非洲稀樹草原裡面的,捕食時段則是不分晝夜,而生活在馬來西亞密林裡的豹子,則多在白天捕獵

因為在非洲稀樹草原上,有蹄類動物不管是數量還是種類都十分豐富,不管白天還是黑夜都有大量的獸群活動,對於花豹來說,日夜均可捕食;而在馬來西亞的密林裡面,有蹄類數量和種類都較少,多數在白天行動,所以這裡的豹子也多在白天捕獵。

非洲花豹捕食疣豬

貓科動物是非常聰明的捕食者,它們能夠根據環境的不同而改變自己的習性,比如生活在蓋倫蓋蒂大草原上的獅子,由於這裡角馬等有蹄類數量豐富,所以生活在此地的獅子們,不會去碰大象、長頸鹿等難以拿下的超大型動物,也看不上豪豬這種「帶刺的玫瑰」。

而生活在非洲乾旱地區的獅子,由於食物缺乏,就不得不調整自己的食性,甚至願意冒險去捕食豪豬。

獅子與豪豬

生活在亞洲的獅子,在原住民馬爾哈裡族還沒有遷出吉爾森林保護區之前,它們的食物構成裡面牲畜的佔比很大,而自馬爾哈裡族遷出保護區之後,野生有蹄類動物數量劇增,亞洲獅食物構成的主流就成了野生有蹄類,牲畜的佔比從原先的75%下降到了25%

說了這麼多,總的來說就是一句話:環境能夠從多方面影響動物的行為,大多數貓科動物具有夜行性,也是因為它們的獵物多在夜間活動。

亞洲獅

耳後的白毛,是信息傳遞的載體

我們都知道,大多數動物群體之間都需要進行信息交流,而信息交流的方式無外乎就是那麼幾種:行為動作、視覺形象、化學物質、電信號以及聲音,尤其是視覺形象、聲音這類我們最為熟悉,比如孔雀的開屏、斑鬣狗的叫聲,都是信息傳遞的方式。

老虎耳後的白毛,在夜間更加顯眼,這對於它們的信息交流來說十分重要,準確的來說這些白毛就是信息傳遞的載體。當母虎帶著幼崽在夜間行走的時候,如果發現前方有危險,它就會將耳朵豎起來,小老虎們立馬就能發現這「一抹白」,從而警惕起來。

另外當老虎潛伏起來的時候,如果後方有動物接近,這些顯眼的白色毛髮就如同兩隻眼睛一樣,也能夠起到警告的作用,表明:此地有人!

母虎及幼崽

在過去由於認知水平還不夠發達,人們普遍認為夜行性的動物在夜間的信息交流多採用聲音和化學信號的方式,但是隨著研究深入,越來越多的例子表明,視覺信號在夜行性動物信息交流中的作用也相當大。

對於老虎等貓科動物來說,耳後的白毛在夜間無疑是最佳的信息傳遞載體之一,如果這項特徵缺失了,那麼無疑就成了一項非常致命的缺陷,對於整個種群來說都有非常大的影響。

黑化個體與正常個體在夜間的視覺表現

2019年在《PLOS ONE》雜誌上有一篇報導講述了黑化的貓科動物或許有利於它們在夜間捕獵,但同樣會阻礙個體之間的交流,甚至帶來進化困境。

馬來西亞密林裡的花豹黑色變異個體非常多,甚至達到了11%的概率,而再來看看非洲稀樹草原上面,黑豹卻是一種非常罕見的動物,甚至幾十年來人們才發現幾例,為何會產生這種差異,這與它們所處的環境有關。

非洲的黑豹

前面說過,馬來西亞密林裡的豹子多在白晝捕食,那麼不管是黑化個體還是普通個體,種群之間的信息交流都不會受到影響,甚至在密林遮擋下,黑化個體還有一定的利好。

而非洲大草原上的豹子不分日夜捕食,到了晚上,由於缺乏對應的視覺信號傳遞的載體,阻礙了黑化個體與個體之間的信息交流,這對於它們「找對象」的一系列的生存活動都有很大的影響,那麼自然而然地黑色變異這一性狀在這些地方就不易保留下來。

正常花豹

貓科動物耳後的白色毛髮十分顯眼,這正是它們信息交流裡面非常有效的載體,擁有這類性狀的貓科動物有很多,除了老虎之外還有漁貓、猞猁、小斑虎貓、豹子等等,幾乎佔據了40種貓科動物的絕大多數。

這項特徵在它們的日常生活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尤其是當母獸帶著幼崽的時候,能夠通過這項特徵向幼崽傳遞「危險」的信號,從而使得幼崽成活率得到提高,對於種群延續來說都是有好處的。

猞猁

缺乏這項特徵的動物怎麼辦?

既然貓科動物耳後的這「一抹白」有著如此大的作用,但是現實中我們也可以觀察到有些貓科動物是沒有這項特徵的,那麼它們又是如何化解缺乏此特徵所帶來的危害的呢?

現實中的確存在這類動物,比如細腰貓,它們是「純色系」的貓科動物,而黑色個體比紅棕色的個體都要多,達到了80%左右,表明即便它們沒有了「耳後白毛」這項特徵,對於它們種群之間的交流也不會受到影響,那麼細腰貓是怎樣做的呢?

黑色細腰貓

原來生活在美洲的細腰貓主營白晝生活,它們是日行性的,而北美森林並非茂密的雨林,在白天裡,林下葉層、灌木層、地面表層的能見度很大,所以即便是黑色個體,不存在顯眼的白色毛髮,它們依然能夠很好地完成個體與個體之間的交流,所以即便是通體全黑,耳後沒有明顯的白毛,對細腰貓的生活來說也沒有太大的影響,那麼它們自然也就不需要這項性狀了。

母獅及幼崽

獅子的耳後也是有白色毛髮的,但是不顯眼,如果不仔細看的話甚至都不容易發現,那麼它們是如何完成信息交流的呢?原來獅子有了一個很好的代替品,那就是它們尾巴尖的簇毛

獅子的尾巴不同於其他的貓科動物,是一個簇狀尾巴,當母獅帶著幼崽在灌木叢或者較高雜草裡面行走的時候,它的這根尾巴就是很好的嚮導,如果發現前方有危險,它也能通過擺動、揚起尾巴來警告後面的幼崽,同樣能起到傳遞信息的作用。

(喜歡請給個贊,關注我,看更多硬核的野生動物知識。)

相關焦點

  • 熊竟然是犬科動物,鬣狗是貓科動物?那為何說貓科體型比犬科大?
    又比如非洲鬣狗,它是屬於貓型亞目,但它並不屬於貓科。這裡稍微跑題一下,介紹一下鬣狗。鬣狗雖然名字上有個狗,但是其實他是屬於貓型亞目,從動物譜系這個學科來看呢,更接近於貓科和靈貓科,但是從形態和習性上,就更接近於犬科。在這裡小編再開個題外話,說一下貓科,犬科和熊科,以及他們的爪子形態。
  • 人類與貓科動物有什麼不同?
    在人們的印象中,貓慘叫一般都是因為被人踩了尾巴,或不幸遭受傷害,但很少有人知道,那其實是貓正在繁育下一代的緣故。那麼為何母貓在交配時,會發出悽慘的叫聲呢?同為哺乳動物,為何人卻沒有這種表現,人類與貓科動物究竟有什麼不同?關係與共同點人與貓的關係,說來簡單。
  • 獅子的「類狗」特徵明顯,該不該歸到貓科?
    獅子目前屬於貓科,但筆者通過長久的觀察和學習,發現其貓科特徵不夠典型,反而類狗特徵明顯。但並非逐漸向狗類過渡,而是比貓科動物更為原始,越原始越具有狗類特徵。大家都知道貓狗同宗。越是植被茂密或地形崎嶇複雜的地方貓科特徵越明顯,越是地勢平坦獵物繁多的地方越會阻止進化,越原始。所以典型的貓科特徵:前肢靈活、爪可伸縮且鋒利、骨骼柔軟、性情孤僻警惕這些都是進化程度更高級的特徵。而獅子的特徵更接近原始,雖然比較大型,但是在同屬大型貓科動物裡,就獵殺和搏鬥能力來說大的體型並非佔絕對優勢。
  • 貓科動物種類大全:八大家族,40種野貓
    貓科動物既優雅又迷人,現在人們雲吸貓的對象已經不僅局限於家貓了,野生貓科動物也紛紛變身「網紅」。然而世界上的野生貓科動物有40種左右之多,即使資深貓科愛好者也很難叫出所有貓科的名字。今天動物志按演化的順序,給大家全面介紹下現代貓科的8大家族。
  • 為什麼貓科動物打不過棕熊?
    如果動物之間也有武林大會,那麼棕熊的武力值可能名列前茅,即使是獅子、老虎等大型貓科動物,在一對一的情況下都不是它的對手。那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在人類世界中,有一個成雨:四兩撥千斤,意思是只要用對技巧和方法,即使是小力也能勝大力。但是在動物世界中遵循著一個基本的原理:質量為王。體型較大的動物,不僅可以獲取更多的能量,而且還能夠抵禦天敵的攻擊。比如:大象,即使是成群的獅子,或者是獵豹都不敢去攻擊食草動物大象。
  • 有種小型貓科動物,有獵豹般的才能卻不去用,白瞎了這條件
    都說當今陸地食肉界裡面,貓科和犬科佔據了半壁江山,其實這句話並沒有多誇張,單單是貓科家族,就有40種動物,算上不同亞種的話,數量就多了去了。所有現代貓科動物裡一共可以分成兩大類:豹亞科和貓亞科,按照體型來劃分的話也可以分成大貓和小貓。
  • 大型貓科動物有哪些?現存7種大型貓科動物體重概況
    按照目前公認的分類標準,大型貓科動物只有7種——虎、獅、美洲豹、豹、美洲獅、獵豹、雪豹。其中5種為豹亞科,2種為貓亞科。2017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貓科專家組將貓科動物修訂為2亞科、8世系、14屬、41種、80亞種。
  • 獅子是犬科動物?明明是正宗貓科,為何獅子被開除「貓籍」?
    獅子是貓科豹屬動物,幾百年來一直都是生物學界的共識。當看到獅子是犬科動物的說法時,確實有些令人奇怪。關於這個話題源於一篇關於貓科動物與犬科動物的文章評論,其中很多人認為獅子歸屬於犬科。不僅如此,查詢全網,發現擁有這種觀點的人不在少數。獅子到底是貓科還是犬科?
  • 迷你野生大型貓科動物——奧西貓
    這個過程用了20多年的時間,奧西貓已經是維吉尼亞州最受歡迎的貓種之一。 『 貓崽的特點』 奧西貓有野生大型貓科動物的霸氣,卻是可以養在家中的迷你寵物。
  • 貓科動物:奇妙的動物家族
    貓科動物都是神經質的美人,本片講述了一千多萬年的貓科進化史,各種大小喵全體開掛,既有神級技能
  • 長有腳蹼的貓科和犬科動物,這是要追隨鯨魚「下海」的節奏?
    貓和狗是人類很熟悉的動物,是最常見的寵物,以它倆命名的貓科和犬科也是兩大家族,成員囊括了半數以上的食肉哺乳動物,而家貓和家犬的品種就更多了。貓科和犬科既然成員這麼多,難免有些「異類」,今天我就來講講腳上長蹼的貓科和犬科動物,你沒有聽錯,就是像鴨子那樣的腳蹼。
  • 太行山深處的「土豹子」,行蹤神秘莫測,究竟是什麼動物?
    世界上現存有40種貓科動物,它們分布在亞非拉及南北美洲絕大多數地區,大多數貓科動物都是神秘的獨居動物,它們神出鬼沒遠離人群而居,所以我們即便通過教科書、影視資料等對它們有了較深的理解,但是一旦接觸到活物的時候,還是會感覺到十分陌生。
  • 貓科動物有大有小,為什麼老虎大得嚇人,貓體形那麼小?
    以前生物老師總說到「物種的多樣性」這個概念,我絞盡腦汁才想起來。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葉子,那自然也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物種了。以前還沒有貓跟老虎的時候,它們的祖先還在5000萬年前尋找生存機會。那時候泰坦巨蟒能長到15米,貓祖先的祖先始貓跟現在家養的貓差不多大,屬於比較弱小的食肉動物。
  • 「山貓」指的是哪種貓科動物?
    我們經常聽到「山貓」,它到底是哪種貓科動物呢?下面我給大家總結一下可以被叫做山貓的貓科動物有哪些。短尾貓:狹義的大山貓短尾貓俗稱「大山貓」,這個名字在科教頻道的《動物世界》、《人與自然》等節目中很常用。
  • 黑豹--大型貓科動物的黑化個體
    其分布於馬來西亞、泰國和印度等地,屬熱帶溼潤森林動物。黑豹耳短,尾長70~95cm,體重50~55kg。黑豹,其實就是廣義上被統稱為「豹」的大型貓科動物的黑化個體——而不是亞種,更不是單獨的物種。據估計,全世界目前大約有50萬隻豹子,種類大約為22種,其中一些已瀕臨滅絕,因此能見到豹的機會不多,黑豹更是難得一見。黑色變異個體與正常的豹形態無異。
  • 好像生怕自己不被發現,很多食草動物都長了個白屁股,這有何用?
    說到動物屁股的顏色,我們第一個就會想到猴子,因為它的紅屁股太過顯眼了,紅色的屁股在動物界的確不多見,但白色的屁股卻十分常見,很多食草動物都長有一個白屁股,分外顯眼,這有什麼用?在物種進化的過程中,優勢特徵會在自然選擇的過程中被逐漸保留下來,而劣勢特徵則會在進化之路上被淘汰。所以很多動物都長有白屁股這件事絕不是一個沒有緣由的事情,這個白屁股也一定存在著某種作用。哪些動物長有白屁股?那可太多了,很多羚羊類、羊類以及鹿和兔子都長有鮮明的白色屁股,其中比較典型的就是狍子。
  • 為什麼只有大型的貓科動物,而少有大型犬科動物?
    提及貓科動物,我們能馬上想到常見的家貓、老虎、獅子等,貓科動物甚至還有貓亞科和豹亞科兩個亞科,可以說貓科動物的數量眾多。並且它們之間除了體型上的差距,就連習性也比較接近,大多都是雜食性,喜歡獨居。而再提及犬科動物,或許我們第一時間只會想到狗和狼,當然它們也有類似貓科動物一樣顯著的特點:擅長奔跑,喜愛群居,且嗅覺靈敏。
  • 堪稱「一代天驕」的史前貓科動物,是什麼原因讓他們滅絕了?
    劍齒虎是大型貓科動物,指代不同的種類,主要生活在美洲大陸、非洲大陸、歐洲甚至亞洲的地區,它生長的年代正值地球的冰川時期,當時的氣溫極其的寒冷。劍齒虎是屬於貓科動物的一個分支,它的種類總共可以歸類為3個族:後貓族、仙劍齒虎和劍齒虎族。
  • 為什麼許多人說獵豹是「貓科動物之恥」?
    為什麼有人說獵豹是貓科動物之恥?說這個話的人一般是認為在大型的貓科動物之中,獵豹的戰鬥力相對是較弱的,因為它在非洲大草原上甚至連鬣狗都打不過。不知道大家還記得那支「糖漿」的廣告嗎?那個追著要糖漿的就是獵豹。
  • 誰是貓科動物中最驍勇的戰將,誰是貓科動物的終極王者
    今天我們就來說說三種來自不同地域的貓科動物,它們是怎麼守護家園,佔領地盤,爭奪地域的。在非洲、亞洲和美洲大型貓科動物都以善戰聞名。它們不怕交鋒,不怕戰鬥,無論數量、氣勢,還是體型,都佔上風,它們為了食物和繁殖權殊死搏鬥,誰是貓科動物中最驍勇的頂級戰將,它們將在大自然賦予它們的生存環境下進行殊死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