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喜歡思考的孩子,會和數學成為好朋友
給孩子獨立思考的機會,當孩子提問時,不著急給出答案,而是鼓勵孩子自己思考和尋找答案,作為父母多一些耐心的等待,直到孩子獨立尋找出答案來,這樣才能培養出孩子的思考力、獨立性、表達力、意志力。當然回應孩子的提問時,我們也要講究方式和方法,真誠對待,而不是隨便否定或隨便回一句就了事,家長有義務引導孩子帶著疑問去尋求答案。要知道,孩子的好奇心,如同夜空中閃爍的星星一樣。想要保護好孩子五花八門的好奇心,就要讓孩子儘量多接觸外界事物開闊眼界。鼓勵孩子凡事自己多試一試,而不是依賴父母。
2、市面上流行的數學教育方法,其中的真實和謊言
擅長計算,才能學好數學?孩子們通過強化背誦一些計算口訣,面對大的數值也能應對自如,但是孩子們接觸的數值,大又能到什麼程度呢?這反而會導致孩子對數學失去興趣,只會造成數學即是背誦與計算的偏見。請記住,創意力與解題能力比計算能力更為重要,年級越高,越是如此。
學了奧數,就能一通百通,數理化成績都變優秀了?比如小學奧數就得用到高中才能接觸到的知識。從表面上來看孩子們的知識確實增加了,解題能力也提升了,但是這種拔苗助長的方式,並不利於孩子們數學系統思維的培養,違背了數學教學的初衷,同時幹擾了學校原本的教學秩序,增加了家長的經濟負擔以及學生的學習負擔。
熱潮背後,隱藏的是人們骨子裡認為的偏見。每人都有自己擅長的領域,作為家長,要儘自己最大的努力,給孩子創造更多獨立性的機會。這些看似平凡的細節,將會為孩子成長的道路上起到推波助瀾的積極作用。
3、想要學好數學,複習比預習更重要
為了讓孩子喜歡數學,應該讓其嘗到「解題後的快樂」,而這種快樂通過複習更容易得到。孩子們必須有充分時間回顧所學內容,才能準確理解新知識並予以應用。孩子越小越是如此。
有些孩子無法完全理解當天所學的內容。這並不是說孩子不夠聰明,而是理解並消化所學知識是需要時間的。讓這些孩子參加先行學習或補習班,一味追求走捷徑,不僅會給孩子帶來壓力,那些未能完全理解的內容會變成綁腳石,讓孩子一路磕磕碰碰、吃盡苦頭。
4、最好的「減負」是讓教育回歸學校、回歸課堂
「比別人早」並不算什麼本事,學習上應該注重「比別人理解得更深」。相比一味地向前奔跑,不如反覆的複習、學習,並進行充分消化,更能讓孩子真正地掌握知識、應用知識。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說明人們的新知識、新學問往往都是在過去所學知識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道理。
學生「親其師」「信其道」,教師「學為人師、行為世範」,社會「為學莫重於尊師」,對教育最大的支持,對教師最好的禮物,其實老師很期待同學們向他提問的,這樣老師才能了解同學們遇到的難題,有什麼不懂的地方。
結語:其實,世上根本不存在開啟數學之門的萬能鑰匙,因此也不要徒勞地去尋找了。請相信孩子、耐心等待吧,讓孩子自己尋找走向數學的快樂魔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