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氏古建築大全】【黃劍博採風追影】【環遊尋美拾遺錄】
Jumbo Heritage List © Epic Adventure of Jumbo Huang
無欺於死者,無負於生者,無愧於來者
第4273回:弗美爾梅曲賤賣畫,才華成就死後認同
《採風追影文化傳播》公益科普教育文章,任何形式轉載請聯繫作者(微信Jumboheritagelist 或 Huang_Jumbo)
約翰尼斯·弗美爾(又稱揚·弗美爾(Jan Vermeer)、約翰·弗美爾(Johan Vermeer),1632年10月31日-1675年12月15日),是一位17世紀的荷蘭黃金時代畫家。他畢生工作生活於荷蘭的代爾夫特(Delft),有時也被稱為代爾夫特的弗美爾(Vermeer van Delft)。
弗美爾與倫勃朗經常一同被稱為荷蘭黃金時代最偉大的畫家,他們的作品中都有透明的用色、嚴謹的構圖、以及對光影的巧妙運用。弗美爾善於精細地描繪一個限定的空間,優美地表現出物體本身的光影效果及人物的真實感與質感。
1632年,弗美爾生於荷蘭代爾夫特一個中產階級新教家庭;10月31日,他在代爾夫特的新教堂受洗。他的父親雷尼耶·弗美爾(Reynier Vermeer)是一個絲綢織造商和藝術品商,母親迪赫納(Digna)來自比利時的安特衛普。父親給予弗美爾最初的藝術啟蒙。
1641年,其父在市中心買下一幢大房子,名為梅赫倫,弗美爾可能在這棟房子裡繪畫和賣畫。
1652年,其父去世,弗美爾繼承梅赫倫的旅館和賣畫生意。
1653年4月,弗美爾娶了一位信仰天主教的女孩,是他當時作畫的模特卡特琳娜·博爾內斯(Catherina Bolnes)。他的嶽母比他富有很多,這可能是弗美爾在結婚前的4月5日改信天主教的原因。同年,弗美爾加入了代爾夫特的畫家行會聖路加行會,並於1662年、1663年、1670年及1671年四次當選為會長。他最初打算專攻歷史和宗教題材,後來開始畫風景畫和肖像。
1672年,災難年在荷蘭爆發,社會經濟陷入困境,而弗美爾因婚後逐漸坐吃山空,不得不將父親留下的房子出租,然後搬到嶽母瑪麗亞·廷斯(Maria Thins)家裡,並常得到她的接濟。
1675年12月15日,弗美爾去世,年僅43歲。用他妻子的話來說,弗美爾是由於「龐大家庭的重負,沒有謀生手段,使他陷入萎靡和沮喪,進而譫妄,好端端的人一、兩天之內就突然病死。」 弗美爾去世前,不但無法賣掉自己的作品,經銷的油畫也無人問津,結局相當悽涼。
弗美爾留下他的妻子卡特琳娜和11個孩子,其中8個尚未成年。因為負債纍纍,卡特琳娜不得不申請破產。次年,代爾夫特市議會處理了弗美爾的遺產,卡特琳娜繼承了19幅作品。許多作品被轉賣流至市場中,20世紀初,有美國人出高價收購《倒牛奶的女僕》 ,在荷蘭境內引起軒然大波,1907年報紙刊登了諷刺漫畫,呼籲晸府重視這件事。
在輿論壓力下,荷蘭國會決議由國庫出錢買回,1908年撥款購藏了此畫。其作品流傳至今者僅35幅,現存弗美爾主要作品都出現在 1656 年到他過世 1675 年不到二十年的期間內。
由於資料的缺乏,不能確定對弗美爾產生直接影響的是那些畫家。但最常見的說法是,他一生都在代爾夫特生活,以下人物對其繪畫風格的發展有著重要影響:
卡雷爾·法布裡蒂烏斯(Carel Fabritius,1622年—1654年),他晚年生活在代爾夫特,弗美爾的透視、日常生活主題可能受益於他;
萊昂納特·布拉默(Leonaert Bramer,1596年—1674年),另一個代爾夫特畫家,是弗美爾的證婚人。
義大利畫家,如卡拉瓦喬(1573年—1610年);
弗美爾購買的迪爾克·范·巴比倫(Dirk van Baburen)畫作。弗美爾兩幅作品中都受到了影響。
弗美爾被稱為荷蘭黃金時代最傑出的畫家,與倫勃朗齊名。他的作品展示了荷蘭代爾夫特市民的日常生活,他的作品和生活曾經被人遺忘了一個多世紀,直到19世紀中期,他的才華和成就才被認同。
弗美爾作品大多數描繪寧靜、和諧的家庭生活,他尤其喜歡畫女性的形像和活動。他流傳下來的肖像畫中,女性人物有40位,男性人物僅13位。其油畫內容通常是一、兩個人在室內勞作或休閒,光線一般從左側照來。
弗美爾喜用黃色、藍色和灰色,他對色彩的把握和光線的處理非常出眾。通常布局簡單,尺寸不大,但往往給人巨大的視覺衝擊。
他使用了以微小的畫點組合(點畫法),並且善於使用光線的來源,使畫面產生一種流動、優雅的氣氛,因而被稱為光影大師。
沒有人了解弗美爾的技法,但可以肯定的是他經常使用當時罕見的暗箱(Camera Obscura)及反射鏡,用以捕捉光線和色彩。這樣的假設從2001年的英國著名畫家大衛·霍克尼首先提出(獲得美國實驗物理學家法爾柯認可,兩人還共同發表論文呈現此論),
並經過美國發明家提姆·詹尼森(Tim Jenison)用更確實的理論、設備進行實驗,闡述維美爾的作畫用了許多類似照相機的光學設備,將廣域的畫面投射到畫家面前,因此維美爾才能把正常距離下、肉眼看不見地毯線條精確描出。
這一實驗過程和明確的論證,都呈現在提姆2013年的紀錄片──《提姆的維美爾》當中,提姆也在片中花了130天,成功重繪了維美爾的名畫音樂課。但提姆的主張論述仍有爭議,因為沒有歷史文獻紀錄維美爾如何作畫,提姆認為「維美爾可能只是照描鏡中的反射畫面」之說,也只是非常合理的推論,缺乏一刀斃命的證據。
當時荷蘭著名的科學家列文虎克是弗美爾的好友,此人精通顯微鏡和光學透視,弗美爾顯然從他那裡學到了這門技術。
弗美爾對畫面非常講究,透過暗箱的技巧,不論是畫面構圖、人物比例、光影變化都精緻得跟照片一樣逼真,以致有評論家認為這不是藝術。但在荷蘭的黃金時代,人們並沒有把繪畫當成一種藝術,而只是一種手工藝,一種謀生技能而已。
他的畫作通常要花很長時間,基本上都需要兩三年的時間才能完成一幅作品,但每一幅都堪稱精品。
今天,弗美爾流傳下來的作品為34幅或37幅,因為有3幅的歸屬仍存疑。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由作者特蕾西·舍瓦利耶所著,來自於弗美爾同名油畫《戴珍珠耳環的少女》。
《穿風信子藍的少女》由作者蘇珊·佛裡蘭(Susan Vreeland)所著,來自於弗美爾同名油畫《在窗前讀信的女孩》。
《倒牛奶的女僕》(De Melkmeid或Het Melkmeisje)是一幅由荷蘭黃金時代畫家楊·維梅爾繪成的油畫,主題是一名倒牛奶的廚房女僕。此畫現藏於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是館中珍藏之一。
實際上此畫的具體完成時間尚不確定,不同的來源之間有細微差異。按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的說法,其完於1658年左右,按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其時間在1657–1658年間。 也有認為是在1658–1661年間的。
儘管標題裡寫的是「Melkmeid」,畫中人物可能只是一個廚房女僕,而並不是負責擠牛奶的「Melkmeid」(字面意思就是「牛奶女僕」)。畫中的女僕正在小心地將牛奶從牛奶罐中倒入一口鍋中。旁邊的桌子上有各種各樣的麵包。女僕頭戴亞麻帽子,身著藍色圍裙,袖子捲起來露出了粗壯的小臂。她的腳邊是一個暖爐,牆角貼著臺夫特陶牆塼,牆塼上描繪的是丘比特(左)和一些其他人物。光線從畫面左側的窗戶中照進來形成陰影。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歐洲繪畫部的部長沃爾特(Walter Liedtke)說:「對現代的觀眾來說,這幅畫有些像蒙娜麗莎」,因為「這個女子的身份成謎。她帶著微笑、做著日常的工作,而我們就不由得會想:『她到底在思考什麼?』」。
在這幅作品完成者之後,弗美爾的贊助人皮亞特·凡·瑞文很可能馬上就從畫家那裡買下了它。此人去世之後,畫作可能還依次傳給了他的遺孀瑪麗亞(Maria de Knuijt)、他的女兒抹大拉(Magdelene van Ruijven,1655–1681),不過最後肯定曾落入皮亞特·凡·瑞文的女婿雅各布‧迪修斯之手。雅各布‧迪修斯在1696年將其連同其他的弗美爾的作品一起賣給了別的藝術家。當時的記錄顯示,這幅畫價格達175荷蘭盾,僅次於一起賣出去的《臺夫特風景》。
1765年,此畫被荷蘭銀行家倫德特(Leendert Pieter de Neufville)拍賣,在至少經過五位阿姆斯特丹收藏家之手後,成為盧克裡提亞(Lucretia Johanna van Winter,1785–1845)的藏品。1822年盧克裡提亞嫁入希克斯家族(Six),1908年她的兩個兒子將這幅畫連同希克斯家的其他38幅藏品一起賣給了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因交易金額巨大,倫布朗協會和荷蘭晸府專門為博物館撥款贊助。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荷蘭語:Het meisje met de parel),十七世紀荷蘭畫家揚·維米爾的作品。畫作以少女戴著的珍珠耳環作為視角的焦點,現時畫作存放在海牙的毛裡茨住宅中。
英國女作家特蕾西·雪佛蘭欣賞《戴珍珠耳環的少女》真跡後得到靈感,寫下同名小說,而這本小說亦被改編成同名電影。
基本上,對維米爾本人或者他的作品,後人所知的都不多。畫作署名「IVMeer」,但沒有日期。沒有人知道這幅畫作的代理權誰屬,甚至不知道作者有沒有交付過代理權給任何人。
近年有專家指出此畫作可能是一幅「tronie」,即17世紀的荷蘭流行的頭像,而這種頭像嚴格而言算不上是一幅畫作。於1994年的修復後,畫作精密的顏色運用及畫中少女對其觀察者的親密目光更被專家所留意。無論如何,這一幅畫都不只是普通的肖像畫。畫家可能在嘗試捕捉這個女孩(身份不明,但一般相信是維米爾的女兒瑪麗亞)對剛發現的某人回眸的樣子。
多年來維多利亞·德·斯圖爾斯(Victor de Stuers)一直試圖阻止弗美爾作品被賣到國外。
於1881年,阿諾德斯·安德裡斯·湯姆(Arnoldus Andries des Tombe)在海牙拍賣了這部作品。因為湯姆沒有繼承人,所以於1902年將這幅畫和其他畫作捐贈給毛裡茨住宅。
這幅畫現收藏於荷蘭海牙市的毛裡茨皇家美術館(Mauritshuis)中。
另外一位命運悽慘的畫家是梅曲:加布裡埃爾·梅曲(Gabriël Metsu,1629–1667)是一位荷蘭黃金時代畫家,工於歷史畫、風俗畫、肖像畫和靜物畫等諸多繪畫類別。他生前繪製過100多幅作品,但現在僅有十餘幅留存。
加布裡埃爾·梅曲是畫家雅各·梅曲(Jacques Metsu,c. 1588 – 1629年3月)的兒子,他的父親來自於埃諾伯國,但幾乎終生住在萊頓。加布裡埃爾·梅曲受洗地不明,1648年加入萊頓畫家行會,是最早加入行會的成員之一。他可能曾在烏得勒支師從尼古勞斯·克努普費爾(Nikolaus Knupfer)和讓·威尼克斯(Jan Weenix)學畫。
1655年加布裡埃爾·梅曲搬到阿姆斯特丹,住在王子運河(Prinsengracht)附近的一個小巷裡。1657年因早上六點被人發現走出妓院而與鄰居吵架,之後搬到運河邊一個蔬菜市場附近居住。1658年娶伊莎貝拉·德·沃爾夫(Isabella de Wolff)。
1660年代,梅曲開始對家鄉萊頓的藝術風格「Fijnschilders」產生興趣,但不久後就去世了,死後葬在阿姆斯特丹的新教堂裡。。。
Johannes Vermeer October 1632 – December 1675 was a Dutch Baroque Period painter who specialized in domestic interior scenes of middle class life. During his lifetime, he was a moderately successful provincial genre painter, recognized in Delft and The Hague. Nonetheless, he produced relatively few paintings and evidently was not wealthy, leaving his wife and children in debt at his death.
Vermeer worked slowly and with great care, and frequently used very expensive pigments. He is particularly renowned for his masterly treatment and use of light in his work.
"Almost all his paintings," Hans Koningsberger wrote, "are apparently set in two smallish rooms in his house in Delft; they show the same furniture and decorations in various arrangements and they often portray the same people, mostly women."
Gabriël Metsu (1629–1667) was a Dutch painter of history paintings, still lifes, portraits, and genre works. He was "a highly eclectic artist, who did not adhere to a consistent style, technique, or one type of subject for long periods". Only 14 of his 133 works are dated.
第4274回:夜巡倫勃朗哈爾斯,年少成名老年潦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