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關注」,這是一條有靈魂的自媒體
陶淵明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文學家,初中我們就已經背過他不少的詩詞了。其中有《飲酒》、《桃花源記》最讓人耳熟能詳。尤其是桃花源記,幾乎成了我們複雜生活中的的一束白月光,心口的一顆硃砂痣。
《桃花源記》描寫了一個烏託邦式的理想社會。這樣的社會多麼令人嚮往,那裡沒有官吏,沒有苛捐雜稅,沒有壓迫,沒有欺詐,一切都是那麼美好和諧。這與當時的勾心鬥角,爾虞我詐的黑暗的社會形成了多麼鮮明的對比。可以說,《桃花源記》中傳達出來的思想,便是陶淵明一生追求的理想。
陶淵明是魏晉南北朝時期最有成就的詩人,他出生在一個沒落的官僚家庭,祖父和父親都做過小官,但是父親死得早,陶淵明很早就過上了貧窮的生活,青年時接觸過到道家思想,對自然風光和田野生活極度嚮往,也培養了安貧樂道,簡樸歸真的生活志趣。作為一個窮苦人家出生的孩子,在當時的仕途環境中是很難有大的作為的。一直到29歲那年,迫於貧困的生活,也對現實還存有希望,陶淵明也登上了仕途。
但十幾年的仕途沉浮,陶淵明三次出仕,又三次歸隱。面對南朝趨炎附勢、追求富貴之風盛行,陶淵明天性清傲孤高,他對這樣社會風氣感到失望,他嚮往淡泊簡單的生活。一直到四十多歲,陶淵明徹底對仕途失去了希望。他脫離了拘束與壓抑自己身心的官場,回到了田園,過上了自己喜歡的自由生活。陶淵明歸隱後,在田園生活了22年。他歸隱的的這22年裡,是陶淵明詩詞創作的高峰期。他把田園風物和田園生活大量寫入了詩篇中,開闢了詩歌的新天地,為詩歌的發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礎,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文學史上稱他為田園派詩人。
可是陶淵明的詩文在南朝並不受重視。主要因為當時文人崇尚駢儷,輕視質樸。一個文人在生前的文字不受重視,死後反而值千金,這也是很可悲的一件事了。這就和梵谷的畫一樣,生前畫了800多幅畫,卻只賣出了一幅,窮困潦倒的一生,寂寂無名。卻在百年之後,名聲鶴起,成為全世界追捧的對象,每一幅畫都能賣出天價。這是多大的一種孤獨與遺憾。
陶淵明的辭賦今存3篇,散文今存7篇,其中《歸去來兮辭入、《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等都是傳世名篇。
宋代作家歐陽修對《歸去來兮辭》推崇備至,說:「晉無文章,惟陶淵明《歸去來》一篇而已。」這篇辭賦作於陶淵明準備辭去彭澤縣令歸隱的前夕,是他同官場告別的宣言書。作品開篇寫道:「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這是全篇的主旨,以下通過想像,鋪敘田園生活的多方面樂趣,表達他對田園生活的嚮往和對官場生活的厭倦。篇末「聊乘化以歸盡,樂復天命復奚疑」兩句,以曠達情練表白人生態度。
這篇辭賦在藝術上有很高的成就。它的主旨是「覺今是而昨非」,對「昨非」一筆帶過,重點鋪陳描寫「今是」,即想像中的歸隱生活。作者在鋪陳描寫中寓情於景,達到情景交融,有詩歌一般的感染力。如「雲無心以出岫,鳥飛倦而知還」兩句,就景中含情,意趣橫生。行文注意對仗駢偶而又不失自然,如從胸中自然流出。如寫想像中的春遊情景:「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丘。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全篇語言蒲新、典雅、鮮明、流暢,並富有音樂之美。
陶淵明死後,他的好友顏延年在《陶徵土誄》中只讚揚他孤高耿介的人格,對於他的文學成就,只說「文取達旨」。在他死後60年,沈約作《宋書》把他列入《隱逸傳》,對他的文學成就也未予肯定。齊代劉勰作《文心雕龍》,評論了歷代文人,竟無一字涉及陶淵明。梁代鍾嶸作《詩品》,又稱他是「隱逸詩人之宗」,把他的詩列入中品,放在陸機、潘嶽之下。梁代蕭統開始重視陶淵明的文學成就,為他編集、作傳、作序,在序文中對他的詩文給予了很高評價,但在《文選》中只選錄其詩8首、文1篇,人選的作品比謝靈運、顏延年都少。
到了唐代,陶淵明的詩文才開始受到廣泛重視。宋、清兩代出現了研究陶詩的兩次熱潮。
陶淵明的思想對後世的影響是較為複雜的。他蔑視富貴,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高尚情操,為後代有進步思想的作家樹立了榜樣。如李白詩中那種蔑視權貴的精神,正是陶淵明不肯與世俗同流合汙精神的發展。陶淵明的樂天知命、生死無常、及時行樂的思想,也給了後代詩人以消極影響。如白居易說陶詩「篇篇勸我飲,此外無所云」,就是典型例子。
陶淵明的詩歌藝術對後世影響也很大。他開創的田園詩,成為一個流派。唐代王維、孟浩然、韋應物、柳宗元,都從不同角度仿效他的藝術風格。北宋蘇軾和陶詩達109首,南宋陸遊、辛棄疾等,也都受到陶淵明詩歌的薰陶。
陶淵明的詩詞表達了對於勞動人民的同情,反映了對黑暗社會的強烈的不滿,詩中的藝術風格獨成一家,對後世的影響也是巨大的,他的詩確實是中國文學的瑰寶。
好了 ,小夥伴們,看完了文章,您有什麼看法呢?不妨在下方分享您的想法。喜歡本文的朋友可以轉發關注支持一下,您的支持就是我無限的動力。
-end-
文/燕曉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