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報告中指出,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這是對立德樹人任務最精煉最簡潔明了的概括。課堂教學雖然是學校活動、學生生活的主渠道和主方式,但在培養理想、本領和擔當精神中並不能起到主要作用。課堂教學外還需要怎樣的「第二課堂」?高校社團如何在新時代「雙一流」背景下改革創新發揮育人作用?
日前,在華東師範大學、中國教育報刊社、中國高等教育學會素質教育研究分會共同舉辦的「社團建設·實踐育人——新時代發展素質教育高峰論壇」上,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全國110餘所高校,800多位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圍繞「社團建設」「實踐育人」等主題進行深入探討。
提升綜合素養
從「灌滿知識」到「點亮明燈」
大學社團可以培養學生哪些素質?課堂育人與實踐育人怎樣匹配銜接?如何衡量「第二課堂」等素質教育的育人成效?……代表們拋出的一個個問題,引來了現場激烈的討論和爭鋒。
「興趣成就未來,素質教育不是灌滿一桶水,而是點亮一盞燈。」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大學素質教育研究會秘書長龐海芍認為,新時代賦予高等教育新要求,要站在新的起點上,調整高校教育理念和人才培養模式。面向新時代,素質教育已經像網際網路一樣,同各級各類教育、所有學科專業、社會職業密不可分,也就是說我們即將進入「素質教育+X」的時代。實施素質教育的路徑應該大大拓展,可以打造五個課堂,即第一課堂的通識課程,第二課堂的課外活動,第三課堂的住宿學院或書院育人,第四課堂的融入專業教育,第五課堂的校園文化薰陶。每一個課堂應該找準自己在素質教育中的定位,發揮好各自的作用。
近年來,在借力社團文化建設提升綜合素養方面,各個高校做出了怎樣的探索?取得了什麼樣的育人成效?
上海應用技術大學打造的「365青年成長計劃」——一年365天堅持一件小事。該校輔導員以行動引領行動,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在全校營造了自覺學習、主動學習和追求超越自我的良好氛圍,有力地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質。目前,該組織在學校形成了一個超大的開放性社團,累計參與人次超過2萬。
「365青年成長計劃」促使每名參與學生的自我認識逐漸清晰,自我管理能力得到逐步提升,自我定位也更加精準。同時,培養了學生的「韌勁」,提升了他們的自信心。365天的堅持,培養了他們堅持不懈、鍥而不捨的精神,為他們的未來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北京理工大學現有社團120個,內容涉及理論研究、科技實踐、公益、文化藝術、體育等各個方面。每年舉辦活動近200項,覆蓋18000多人次大學生,已經成為素質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學校通過社團活動形式開展思想政治教育,能夠有效減少傳統『說教式』思想政治教育課的枯燥性,引導學生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學習。」北京理工大學副校長李和章介紹說,社團活動能為有興趣特長、管理才能或希望得到鍛鍊的學生提供展示才華、收穫成長的平臺。「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助於增強學生的探索精神、創新思維。
大學社團的功能不僅在教書育人,同時也是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完善學生人格的重要陣地。大力發展素質教育是新時代高等教育改革的主題,高校要充分認識學生社團在大學生素質教育中的重要角色,最大限度調動學生的潛能,把學生社團真正建設成素質教育的家園。
凝聚大學精神
從「催發動能」到「文化認同」
十九大報告將「堅定文化自信」與實現民族復興的宏偉目標聯繫在一起,進一步提出提高文化軟實力。學生社團如何在提升大學文化軟實力的育人價值中發揮作用,是研討其如何助力一流大學建設的重要課題。「學生社團文化要助力『雙一流』建設,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核心在於必須回歸以文化人,當好『課堂之外的課堂』,發揮通識教育的延伸手臂作用,實現課內老師教授與課外社團實踐緊密結合。」武漢大學學生工作部副部長陳曉玥說。
武漢大學目前擁有400餘個學生社團,它們文化底蘊深厚、創新活力充沛、國際化水平突出,共同形成了具有武漢大學特色的學生社團文化,在發展武大文化、促進全方位育人中發揮了獨特作用。陳曉玥表示,社團應從兩個方面提升大學文化軟實力:一方面關注承載著主流價值觀的時代文化,激發學生成長的內生動力;另一方面,關注校園文化民生,提升學生文化獲得感。
「好的文化可以增強社團育人能力,好的管理可以擴展社團發展空間,好的服務可以激活社團成長活力,社團應該更好地發揮主流價值引導作用。」復旦大學團委書記趙強說。
廣西大學學生社團堅持「創品牌育精品」為指導思想,積極投身校園文化建設。學生社團結合學校自身特色和區位優勢圍繞「君武文化」「荷花文化」「民族文化」「東協文化」打造「四張文化名片」。馬君武是廣西大學的創始人和首任校長,周恩來稱其為「一代宗師」。每一名廣西大學的學子都肩負著這樣一個使命:做君武精神的塑造者,做君武文化的傳承者,做君武思想的傳播者。學校注重學術與藝術相結合,成立君武劇社、君武學社等社團,以愛國愛校為核心的君武文化,提升愛校榮校的認知度。
社團活動是學校文化的歷史積澱。「一個大學的發展史就是一個學生社團的發展史,一個大學的底蘊就存在於一個大學的學生社團的底蘊之中。一個大學的精神、文化也存在於一個大學學生社團的精神和文化當中。」廈門大學副校長鄔大光指出,學生社團的發展反映著一所大學的歷史、底蘊和精神。
完善發展機制
從「數量增加」到「質量提升」
「社團的精神離不開自願、自助和自由。」清華大學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副主任程剛表示,最好的教育就是能把自覺、自願相結合,自覺與自願相互依靠,互相融通。這樣教育出來的,才既具有理性同時又具有主動精神的自由人格。理想的社團形式應當是師生之間的親密融合。以西南聯大為例,其社團有些有明確形式,更多的是無形社團。
學生社團是打通學校各項工作的立體橋梁。華東師範大學在1989年成立了全國首個高校社團聯合會,經過近30年的發展,一代又一代師大學子,將社團延伸成了一種文化,綿延成了師大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華東師範大學黨委書記童世駿指出,新時代背景下,高校應當進一步提升社團發展質量,充分發揮社團育人平臺作用,激發教育主體能動性,整合協同育人新資源,創設教學相長新情境,構建人才培養新模式。
李和章表示,要把學生的社團實踐作為第二課堂重要培養內容,建立活動考評機制,逐步納入到學生綜合素質教育課程和評價體系。建立考評機制,要以學生全面發展成才為目標,充分調動學生活動靈活多樣的特點,注重以社會評價為導向,既重視活動的質量,又考查學生的滿意度,科學設定社團活動在素質教育的評價指標,擴大學生參與度,提升學生社團的育人質量。
學生社團如何實現數量與質量的平衡?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學部主任袁振國認為,高校應該更加重視社團發展,加大對社團的支持力度,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中心,把學生發展放到首位,真正將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落實到具體工作中來;不僅重視數量的提升,更應該重視社團活動專業化水平的提升,幫助學生實現智慧和能力的真正發展;要廣泛搭建校內、校際交流,引導學生社團為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力量;另外,也要注意將社團建設與信息化網絡化的大環境要求結合起來,通過線上線下多種方式,促進學生社團的繁榮發展。
「社團可以有效啟賦學生潛能和興趣愛好,幫助其提升內涵與品質。」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學部黨委副書記沈曄介紹說,該校探索「五個一百」創新實踐育人模式。針對當前高校在一定程度上普遍存在的學做分離、知行脫節的弊端,通過綜合改革,堅持立德樹人,形成以提升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和能力、實踐意識和能力、領導意識和能力、專業意識和能力、創新意識等為核心的實踐育人模式。
瞄準一流目標
從「泛化育人」到「專業賦能」
「新時代大學的『雙一流』建設,固然需要推進大學制度設計,加快學科建設,產出豐碩的科研成果,提升教師素質,但同樣也是學生社團的再建再造。大學的首要使命就是育人,社團建設正是實踐育人的抓手,這個作用不可或缺,沒有一流的社團也不會有一流的大學。」中國教育報刊社黨委副書記連保軍說。
復旦大學校長助理苟燕楠指出,高校承擔高等教育使命,要深刻理解社團工作的重要性,在「雙一流」建設背景下,深化社團功能布局;在大思政工作格局中,要從有原則、有目標、有襟懷、有體系、有策略五個方面來完善社團管理體系。
社團活動開展不能陷入娛樂化怪圈,內容必須要主題鮮明、健康有益、營養豐富,把思想引導和育人質量作為社團活動開展成效的主要評價指標。根據學校實際辦學情況集中力量打造一群有示範和帶動作用的社團,特別是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方面,突出建設一批品牌性社團,啟動一批主題活動集群,引導學生了解五千年中華文明史,引導學生繼承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
好的管理可以釋放社團發展空間,避免一管就死、不管就亂的怪圈,不能只是正面引導,還要給他們劃定底線。復旦大學團委書記趙強認為,學生社團要實現有效的管理需參考三條原則:一是有出有進,嚴格實行社團制度,及時清理殭屍社團;二是有張有弛,針對社團內部運營,既要發揮社團的自主性,也要合理設置檢查措施;三是獎罰分明,及時批評不良表現的社團。不斷探索對社團的價值引領,真正發揮「一心雙環」的作用,輻射更多青年。
「學生社團的發展水平和學校的發展水平是成正比的,要像建設一流大學那樣建設一流學生社團。」袁振國指出,要不斷提高學生社團活動的專業化水平。興趣、娛樂這個都沒有問題,但是如果大學生的社團和一般的社團沒有什麼兩樣,那就可能流於一般,也難以持久。那些成為品牌、成為歷史傳統的學生社團,一定都是專業水平較高的社團。這樣社團才更加有文化,才更加有感召力,才更加能夠促進學生的個性、特色得到更好的發展。
《中國教育報》2018年01月22日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