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企改革已經進入深水區,面臨的壓力和阻力日益增大,對於國家而言,如何防止國有資產流失和合理安置企業職工成為兩個優先選項,尤其是職工得到合理安置、職工權益得到維護,更是驗證國企改革是否成功的重要標誌。
那麼如果一家國企改制破產,該如何合理安置下崗工人、維護他們的合法權益呢?目前大體有以下幾種解決方案:
員工身份置換
通俗點講,所謂員工身份置換就是通過給予一定的經濟補償後,將員工安排到重組的新企業中再就業,使原來的國有工人變成勞動合同制私企員工,從而打破職工對企業的依賴,解除國有企業對職工承擔的「無限責任」。
買斷工齡
國有企業改革初期,「買斷工齡」成為眾多企業安置員工的一種辦法。企業根據員工在企業的工作年限、工資水平、工作崗位等條件,結合企業的實際情況,經企業與員工雙方協商,報有關部門批准,由企業一次性支付給員工一定數額的貨幣,從而解除企業和員工之間的勞動關係,把員工推向社會。
企業留守人員
國企改制後,由於遺留問題較多,需要一定數量對企業整體情況比較了解的老員工來留守,企業需要他們處理改制的善後問題,保護好國有資產。
養老保險優惠
不管員工怎樣安置,員工的養老保險問題始終是最關鍵也是員工最關心的問題。所以,在企業改制過程中,一般都對員工養老保險費的續交實行了一定的優惠。我們縣就實行了企業應繳部分通過省裡掛帳、個人應繳部分享受三年優惠的政策,每人每年大概可以少交3000元左右。
當然,以上這些政策和安置辦法,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工人下崗後帶來的生活壓力,但對於那些在國企工作了幾十年的老員工來說,仍然是一個噩夢。他們把自己最好的年華奉獻給了企業,結果卻成了無根之萍,任誰都難以接受。可優勝劣汰的自然法則明白地告訴我們,一家企業不管過去有多輝煌,你如果不能適應時代,時代一定會淘汰你。
目前,全國工會系統正在開展城鎮困難職工脫困解困工作,對深度困難職工建檔立卡實施幫扶。但是這遠遠不夠,還需要國家多出臺一些針對國企下崗工人的優惠政策,比如探討特殊人群實施提前退休的可能性、增加繳費優惠年限等,盡最大努力保障這些為社會主義建設做出過巨大貢獻的國企工人老有所養,這既是下崗工人的迫切需求,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只有不落下一個人的小康才是高質量的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