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份,曾經看到一篇題為《劉亦菲不改國籍惹爭議,有一顆中國心還不夠,還要有一個中國籍》的文章。
文章大概談的是,由劉亦菲主演的電影《花木蘭》在美國上映的初期不受待見,除了中國元素在美國遭遇水土不服、不討外國人喜歡外,主要還是擔任主演的華人處處受排斥的原因。這說明了海外華人在外面的日子,也並非想像中那麼「美好」。
既然如此,但現實卻也存在讓人非常納悶的現象:在相當很長的一段時期裡,為何還有那麼多的人(其中更有不少影視娛樂明星)甘願放棄中國籍跑到外國,一邊用自己的熱臉去貼人家的冷屁股,又一邊在埋怨人家對你不好,甚至埋怨自己「命苦」呢?
或許大家此時都在心中爆出一個詞語:崇洋媚外!
但今天,我談的不僅僅是這個問題,而是要把視覺再放開一點,把戰線拉長一點,乾脆就和大家、尤其是廣大中小學生談談一個人與國籍、與國家、與愛國等之間的關係,以及相關的更多的問題。
國籍,原本是一個不輕易拿來討論的嚴肅的話題,不曾想到在抗擊疫情期間卻成為了大家毫無顧忌地爭論不休的焦點。
這些討論和問題都涉及到一樣的東西——國籍。
第一次認識「國籍」書面概念,記得是在初中聽講「公民」概念的時候:公民,指具有一個國家國籍的人。印象中,課本似乎並沒有專門解釋什麼是國籍。從公民的概念上看,國籍指的就是一個人的「國家身份」。反過來說,一個人的「國家身份」,也就是這個人的國籍。這或許是一個比較通俗易懂的解釋。
那麼,國籍對於一個人來說意味著什麼呢?這正是接下來我要談到的主要問題。
第一,國籍表明一個人的「國家身份」,也就和「國家」聯繫起來了。
人是家的組成部分。關於個人與國家之間的關係,也可理解為家和國之間的關係。歌曲《國家》就唱得好: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有了強的國,才有富的家。
所以我們有「家國情懷」的優良傳統,故「國籍」是一個重要而嚴肅的問題,簡而言之,作為一個中國人,就必須要愛中國。
而愛國又是一種既樸素又崇高的思想情感,一個人是否愛國關鍵看他的思想和行動,和國籍卻沒有必然的聯繫。歌曲唱的「洋裝雖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國心」,說的是外籍華人的一顆愛國心。這類人,人們稱之為「愛國者」。
而「身在曹營心在漢」,說的是一個具有本國國籍的人,他的心都放到別的國家去了,卻不愛自己的國家。再通俗一點說,有些人表面披著一身「中國人」的「畫皮」,幹的是損害國家的事情或「勾當」。這類人,人們稱之為「汗奸」「賣國賊」。
再具體到一個人是否愛一個國家,也可不受國籍的限制。打個比方:在A國人中存在不愛A國的人,在B國人中也存在愛A國的人。這後者的B國人,若不是出於私人某種不可告人之目的去愛祖國之外的另一個國家,這種「愛他國」的精神又被上升為國際主義精神。
國際主義精神的典型代表,就是抗日戰爭時期「不遠萬裡來到中國」的白求恩大夫,他的「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精神,他的「愛中國」的精神,是超越了國界、國籍和民族的大愛精神。
白求恩不但被他所愛的中國的人民所記住,而且還被全世界的人民所記住。全人類都讚揚他和他的這種偉大的精神。反觀某些國人所謂的「愛國」,與白求恩大夫卻截然相反,其行為通常被視之為「叛國」或「賣國」。
第二,國籍又與一個人在這個國家的權利和義務有著不可分割的緊密的聯繫。
一般而言,一個人的國籍就是他的出生地。這也意味著,一個人一旦出生了,就享有這個國家所賦予每個國人並加以保障的權利,這裡包括他的生命權、生存權、健康權、勞動權、分配權、政治權等等權利。
待他成年了,他又要承擔甚至服從國家所「分配」的一定的義務,包括他的愛國愛家、生產勞動、遵紀守法、遵守社會公德、等等義務。原本說,權利和義務是一對「孿生姐妹」,是一種互相依存關係中的兩個方面。享有了權利就必定要承擔相應的義務,承擔了義務就必然享有相應的權利。
權利和義務兩者之間的互相依存,對人們而言構成了一種約束的關係:沒有義務就沒有權利,反之亦然。然而,這也只是一個理想的狀態,在某些實際而具體的情況中,又不能起到完全約束每一個人的作用。也就是說,存在著享有權利的人卻沒有履行應盡的義務,也存在著履行了義務的人卻沒有享有相應的權利。
所以現實生活中,有隻顧享受權利而不顧履行義務的人,有履行了義務卻不能夠享受相應權利的人。比方說這次疫情,不少人是這樣的:有好處時就獨自跑到國外享,有難處時才跑回來討權利。這裡僅僅指出一種現象,其中具體的例子很多,大家可以看到想到,這裡也就不再指名道姓得罪人了。
第三,「中國籍」和「中國心」,到底哪個重要?
這裡應該包含兩個層面的問題。
第1個層面:「中國籍」對於一個中國人而言有什麼樣的重要性。
中國籍對於一個中國人的重要性有很多,集中體現在他可以享有本國國民享有的一切權利,其中又以生命權、生存權、受教育權和政治權這四個最為重要。
換句話來說,你擁有了「中國籍」,只要你沒有違法亂紀和危害他人,那麼你的一切合法權利都會受到國家的保護。你有困難時,國家會幫助你;你有災難時,國家會保護你。
這裡面有很多具體例子。比方說抗洪救災、抗雪救災、地震救災等。比方說我國史上出現的幾次震驚世界的國外「撤僑」大行動。比方說國家的各種各樣的幫扶政策等。
要數最新的、最生動的例子,莫過於目前的「抗疫救災」行動了,國家給不幸感染疫情病毒的人實行免費的治療制度。上述這些,就是國家對於每一個人直至全體國民的責任,也是國家賦予每一個國人的權利。
如此看來,國籍對於一個人而言實在是太重要了!這也導致了某些人為了維護自己的權利,不借一切代價要保住自己的國籍,也有的人甚至是為了獲得他國的權利而不惜放棄原有的國籍。
此外還要特別指出,有一種人非常令人反感討厭甚至是深入骨髓的痛恨。這些人憑著「一紙國籍」而想盡辦法為自己謀私利,以達到享受到「超國民待遇」之目的。比方說無論過去、現在、還是未來,有些人專門利用中國優待外國人的政策,不惜一切代價放棄中國國籍而加入他國國籍,然後就是名正言順地來個「出口轉內銷」,回來中國享受「超國民待遇」。
這種人幹的是「扒外吃裡」的事情,又被北大中文系錢理群教授稱之為「絕對的、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有網友曾尖銳地提出,在某些高等學府裡頭,在所謂的「外籍留學生」當中,坐著一大批這樣「出口轉內銷」的人。這種人不但令人厭惡,更是要予以警惕與加以防範的。
第2個層面:判斷一個人是否愛國,有「中國籍」和有「中國心」,到底哪個重要。
有了上述的分析,我們不難得出的結論:一個人是否愛一個國家,不在於是否擁有這個國家的國籍,關鍵看他有沒有一顆「愛國心」。
就「中國籍」和「中國心」而言,有中國籍的人未必能夠有一顆「中國心」,也就是未必能夠愛中國;沒有中國籍的人也可以有一顆「中國心」,反之亦然。
所以說,判斷一個人是否愛中國,不在於他是否有「中國籍」,而在於他是否有「中國心」,以及是否有具體而實際的「愛中國」的行動。
(2020.3.25)
各位友友,以上看法,你同意嗎?感謝閱讀,期待留言,歡迎指正。
(說明:圖片來自網絡,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