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沃土大城茶園塘,孕育一代英烈鄭代鞏。春中時節,筆者來到正安縣楊興鎮大城村「全國革命遺址——「茶園塘鄭代鞏故居」,專程採訪了一代英烈鄭代鞏的革命事跡,學習了鄭代鞏舍家救國的優秀品質。
我為什麼要到「全國革命遺址——「茶園塘鄭代鞏故居」去體驗生活呢?讓大家聽一聽青年健將鄭代鞏放棄高官家庭、丟下拜堂成親的妻子鄒氏積極投身革命鮮為人知的三個動人故事吧!
放棄高官家庭及妻子跟黨幹革命
據鄭氏族中76歲的大城村野春園村民組村民鄭德春介紹(後記者根據檔案資料進行了歸納):鄭代鞏,小名玉壽,1915年8月出生於今楊興鄉大城村茶園塘一個遠近聞名的富裕家庭。其祖父鄭作卿系晚清知縣,後回家利用鄭家祠堂辦私塾,其孫鄭代鞏跟著他讀一段私塾。父親鄭先辛,字紹臣,1917年畢業於貴陽政法學堂,曾先後任四川省敘永縣縣長、貴州省安順縣縣長、貴陽縣縣長、貴州省財政廳廳長。生長於這樣的家庭,鄭代鞏從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私塾啟蒙,因此在他11歲時被父親派人接到身邊,先在安順讀小學,1929年因父調任貴陽就讀於貴陽縣縣立中學。在安順讀小學以前,鄭代鞏跟爺爺鄭作卿一起在離家不到一公裡的鄭家祠堂讀過私塾,隨後,家中老母從桐梓埡張家壩鄒氏民居給他接了一個門當戶對姓鄒的媳婦,雖然鄭代鞏離家參加革命後杳無音信,但鄒氏一直為了鄭代鞏守候到終身,抱養一個親侄兒鄭德忠照顧(鄭代鞏母親墓碑佐證)。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抗日救亡運動席捲全國。在進步教師的支持和鼓勵下,鄭代鞏成為貴陽縣縣立中學「抗日學生救國團」的組織領導者,並與徐健生領導的貴陽一中學生聯合,掀起了轟轟烈烈的以抵制日貨為主的抗日救亡運動,最終由於他為了表明鮮明的是非立場,帶領同學砸碎了有他父親股份的「恆星益」百貨商店,因此觸怒了父親,於是將他送到南京,在友人的管護下就讀於南京中學。
在南京中學就讀高中的兩年時間,是他在政治上迅速成熟的重要時期。他積極參加「自學會」的活動,閱讀了大量的馬列著作和進步書刊,不斷探索真理,尋求救國途徑,並且善於聯繫實際,被譽為「哲學家」、「外交家」,並被選為該校學生會主席。由於他組織的一次次抗日救亡運動在社會各界產生的影響越來越大,引起了國民黨特務的注意,多次對他進行暗中盯梢、監視,終於在一次剛參加完群眾集會回校途中,被國民黨南京憲兵司令部逮捕,關押於南京警備司令部監獄。後經其父多方託人營救,才獲釋出獄,但他並未被國民黨特務的迫害所嚇倒,出獄後繼續投身於抗日救亡的火熱鬥爭。
面對殺頭危險仍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不動搖
1936年8月,鄭代鞏考入北平大學法商系,很快就加入共青團,不到年底即轉為北平中共秘密黨員,實現了由一個熱血青年向無產階級先鋒隊戰士的重大轉變。之後,鄭代鞏徹底背叛了家庭,並且通過堅持不懈的思想工作使他的父親逐步傾向共產黨,為人民辦好事——修建學校。
1937年7月7日,震驚中外的「盧溝橋事變」爆發,針對國民黨政府的消極抵抗,共產黨組織流亡學生組成平津流亡同學會,由北平經上海抵達南京宣傳抗日,向南京政府請願。鄭代鞏作為該組織的黨團負責人之一,在同當局的多次交涉中,由於拒不接受當局解散流亡同學會的「三條件」,遂被視為「主要分子」而被南京憲兵司令部逮捕入獄。
鄭代鞏被捕入獄後不久,其留學日本早稻田的堂兄鄭代恩回國暫居南京,得知他被捕後,立即請時任南京憲兵司令部秘書的留日同學孫佑安等大力營救出獄(鄭代恩的功勞就在於此)。鄭代鞏獲釋出獄之後,按照黨組織安排,與北平大學流亡學生一起轉入西安臨時大學繼續學習,並擔任該校抗敵後援會的主要負責人繼續進行革命鬥爭。
1938年春,鄭代鞏奉黨組織命令調到武漢,在中共長江局的領導下,具體負責召開全國學聯第二次代表大會的籌備工作。由於國民黨當局始終企圖由三青團來統一領導全國的青年工作,所以指派C.C派分子千方百計阻擾學聯大會的召開,並通令各省市國民黨黨部不準各地派代表到武漢參會。在這種嚴峻的形勢下,經過鄭代鞏等人的努力,由中共領導的全國學聯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按時在武漢成功召開,全國73所大中學校的123名代表參加會議,徹底粉碎了國民黨的政治陰謀。大會以後,鄭代鞏繼續留在武漢,負責全國學聯的日常工作。在他的領導下,全國學聯的影響日益擴大,成為我黨領導下的四大青年團體之一,並得到世界學聯組織的高度肯定和大力支持。
1938年秋,日寇西進,武漢危急,鄭代鞏奉命輾轉湘、粵、桂、黔、川等地活動,加強了這些地方的學聯與全國學聯的聯繫,其間最值得一提的是在廣西開展活動時,爭取到李宗仁的支持,動員廣西學生軍集體加入了全國學聯。1939年,全國學聯暫停活動,鄭代鞏奉派先在成都後在重慶從事地下工作,任中共南方局青委委員,為《戰時青年》的公開發行人。此期間,他與沈鈞儒、鄒韜奮等著名愛國人士建立了密切聯繫。11月,在重慶的25位國民參政會委員發起組織憲政促進會,鄭代鞏與沈鈞儒、鄒韜奮、章乃器等同被推為籌備委員。
鄭代鞏在重慶的活動和影響,引起了國民黨特務的注意。1941年「皖南事變」不久,因叛徒告密,他被國民黨特務逮捕,關押於中統特務所轄的川東示範秘密監獄。後經其親屬多方營救,轉到復興關馬家祠「勞動服務營」,編入第五中隊「受訓」。同年5月的一天,他被帶出勞動時,尋機擺脫敵人的監視,逃到八路軍駐渝辦事處,不久就在組織的安排下去了延安,在中央青委工作。1942年,在康生主持的「搶救」運動中,鄭代鞏在遭到康生一夥「無情打擊」的摧殘之下自殺而死,年僅27歲。大城村茶園塘組68歲的鄭德旭如是對記者說。
正安縣黨史資料這樣寫道:鄭代鞏(1915-1943),男,貴州省正安縣人。1936年8月,在北平由共青團員轉為中共黨員,為北平學聯組織部長、華北學聯主席、全國學聯常委。抗戰時,任全國學聯主席。鄭代鞏的同學和戰友——彭友今、蘇農觀,在題為「一個屈死的革命家──憶鄭代鞏同志」寫道:為了介紹鄭代鞏的革命事跡,1989年《中華英烈》第4期曾刊登了許立群、李庚和我們二人所寫的《懷念鄭代鞏同志》一文。此後,陸續收到老戰友們來信,提供了不少該文尚未寫到的珍貴資料,因將代鞏在重慶前後的情況收集整理,以饗讀者,並用以紀念他的逝世50周年。武漢失守後,重慶成為國民政府的「陪都」,也是中共南方局所在地。1938年11月,全國學聯遷重慶,作為全國學聯主席的鄭代鞏,亦隨之來渝。1939年2月,國民黨反動派秘密頒布了《共產黨問題處置辦法》,隨即對我黨加緊了政治壓迫和軍事進攻,形成一次又一次反共高潮。為避免國統區的進步團體被敵人一網打盡,黨組織決定將鄭代鞏派往到安全區。
當代正安共產黨人為什麼要學習一代英烈鄭代鞏
相信大家聽了以上講的故事後,都被鄭代鞏的革命事跡所感動,參加體驗生活的共產黨員們認為,鄭代鞏是正安歷史上最早的中共黨員之一,他的英年早逝,的確令人萬分痛惜。他還很幼小時就從家鄉的大山中走出去,在時代潮流中奮勇搏擊,經受了血雨腥風的百般磨練,迅速成長為我黨領導下的學生運動的傑出領導者,為黨和人民的事業真正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鄭代鞏,他是正安人民的好兒子,是正安人永遠的驕傲,但是,由於康生主持的極「左」的「搶救」運動,不僅讓他含冤而死,並且還對他作了遠離實際的結論,使他蒙冤數十年之久,直到1987年中央組織部(87)幹審字第759號《關於鄭代鞏同志的政治結論》作出後,康生一夥強加給他的不實之詞才被推翻。歷史,終於還了這位英年早逝的優秀共產黨員以應有的公正,還了正安人共產黨員鄭代鞏一身清白。
然而,在「兩學一做」的今天,正安共產黨人像他學習什麼呢?大家應當要學習鄭代鞏堅定的共產主義信念,公而忘私的共產主義精神,廉潔奉公的共產黨員形象。他當時的家庭環境,錢,父親鄭先辛任貴州省財政廳長,可以說,家中家財萬罐,不差錢;官,他想在國民黨中當過縣級以上的官員,是舉手之勞;想娶一個漂亮的媳婦,想嫁給他的姑娘比比皆是。在這樣一種背景下,鄭代鞏為了追求革命理想,他放棄了高官奉祿。
早晨,當我們正安共產黨人走進辦公室時,當我們的學生背著書包快樂走進學校讀書時,當我們的村民享受樓上樓下電燈電話時,你一定要想起我們身邊的共產黨人——鄭代鞏的先進事跡,做一名經得起歷史檢驗的共產黨員,做一名合格的少先隊員,做一個有理想、有道德、守紀律的公民,才能對得起我們身邊的革命先烈、共產黨員——鄭代鞏。(正安縣融媒體中心 駱書友)
相關熱詞搜索:正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