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在中國歷代所受壓迫最盛,痛苦最多,而革命性最強。
回族向以勇敢而不怕犧牲著名於世,苟能喚起回民之覺悟,將使革命前途得一大保障。
——孫中山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紅二十五軍長徵途中,在湖北、河南和陝西三省交界地帶,以土地革命綱領為鬥爭方針,廣泛發動和帶領群眾開展打土豪、分田地鬥爭,發展地方武裝,建立各級蘇維埃政權,創建了以商洛為中心的革命根據地。鎮安及茅坪地區是鄂、豫、陝革命根據地的主要轄區;在解放戰爭中,359旅、中原五師、中原軍區部隊,先後在此建立回民支隊、獨立營、回民聯防隊,1946年至1949年解放戰爭時期,茅坪地區曾組織起120餘人的回民聯防隊,先後轉戰鎮安、鄖西、旬陽邊開闢根據地,艱苦卓絕,浴血奮戰,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一批優秀的回族兒女為此獻出了寶貴生命。
革命根據地 愛國的熱土
1949年2月10日陝南區黨委機關報《陝南新聞》報導:「敵軍對我五區茅坪,一年來竄擾十餘次,我五區民兵,區分隊前後與匪激戰十幾次,匪從來未佔過便宜。打不過硬仗,就企圖用利誘來瓦解茅坪人民武裝-回民子弟兵。但這支人民武裝在和敵人的艱苦鬥爭考驗下,鍛鍊得更堅強,戰鬥力更加提高。用繳獲敵人的武器裝備了自己。」
鎮安縣蘇維埃政府羅佔山縣長在自傳中回憶道:「我這個縣長的主要任務,記憶最深又有記載的一件事是:1948年8月11日,我茅坪回民聯防隊英勇奮戰,擊潰敵鎮安縣長鄭效仁五百餘人的竄擾。下午,在追擊潰敵時,五區武委會主任安慶餘等四人在毛家溝被敵包圍。我親自率機槍排趕到,將敵擊退。」
曾在西安市回回巷、灑金橋等地學習,後在鎮安等地清真寺任教長的馬席珍是一位愛國愛教的阿訇。1946年秋,中原解放軍十三旅三十八團進駐米糧開闢根據地,馬席珍阿訇與手槍隊長韓伯啟、農會主席孟靜等建立秘密聯繫,常將熨鬥清真寺作為聯繫掩護解放軍和地下工作者的據點,為解放軍籌備軍糧、傳送情報。一次,他去群眾家念經途中發現了胡宗南部隊,立即抄小路返回向三十八團報信。部隊安全轉移後,馬席珍不幸被敵人逮捕,嚴刑拷打三天三夜,後經當地群眾和知名人士保釋方才得救。1947年他毅然送子參加解放軍,投身到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
前赴後繼 血染紅旗
據中共陝西省委黨史徵集研究委員會編輯出版的《陝西黨史資料叢書 解放商洛》中收錄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商洛軍分區政治部1949年編印的《英名冊》中的烈士,收錄了1947年至1949年期間為商洛解放而光榮犧牲的革命英烈,其中鎮安縣102名烈士,回族烈士30名。佔鎮安縣人口總數3%的回族同胞,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英勇犧牲者竟佔到鎮安英烈錄中的30%!他們是:
馬兆龍:男,回族,1921年12月生於鎮安縣茅坪鄉紅光村,上關縣上津村民主政府事務員,1948年12月在鄖西縣戰鬥犧牲。
馬永成:男,回族,1927年生於鎮安縣茅坪鄉紅光村,農會會員,1948年3月在鎮安縣腰莊被敵殺害。
馬勝從:男,回族,1930年生於鎮安縣乾溝鄉石井村,農會會員,1948年7月在鎮安縣石井山被敵殺害。
馬勝明:男,回族,1931年生於鎮安縣石井鄉,鎮安縣獨立營二連戰士,1949年3月在湖北鄖西縣天門英勇犧牲。
馬建喜:男,回族,1912年生於鎮安縣茅坪鄉茅坪村,茅坪村長,1949年7月在鎮安縣茅坪被敵殺害。
馬德元:男,回族,鎮安縣茅坪鄉人,五區農會會員,1949年在鎮安縣茅坪被敵殺害。
馬德明:男,回族,鎮安縣茅坪鄉人,五區農會會員,1949年在鎮安縣茅坪被敵殺害。
衛陽春:男,回族,鎮安縣乾溝鄉人,茅坪回民聯防戰士,1948年10月在鎮安縣茅坪被敵殺害。
王世朝:男,回族,1910年生於鎮安縣茅坪鄉,村長,1949年2月在湖北鄖西縣戰鬥犧牲。
安長茂:男,回族,鎮安縣茅坪鄉人,五區農會會員,一九四九年在鎮安縣茅坪被敵殺害。
劉宗信:男,回族,1913年生於鎮安縣程家鄉前進村,中共黨員,1949年2月在鎮安縣兩河被敵殺害。
米家餘:男,回族,鎮安縣茅坪鄉人,過風樓農會主席,1948年在鎮安縣茅坪被敵殺害。
楊德興:男,回族,1907年生於鎮安縣茅坪鄉人,五區情報員,1948年11月在鎮安縣茅坪被敵殺害。
楊德州:男,回族,鎮安縣茅坪鄉人,五區農會主席,1949年在鎮安縣茅坪被敵殺害。
周寬亮:男,回族,1920年1月生於鎮安縣熨鬥鄉薛峰村,農會主席,1948年1月在鎮安縣熨鬥水峽口被敵殺害。
賀永成:男,回族,鎮安縣茅坪鄉人,古洞溝村農會副主席,1948年6月被敵殺害。
郭天祥:男,回族,鎮安縣茅坪鄉人,古洞溝村農會主席,1948年5月在鎮安縣茅坪被敵殺害。
郭尚太:男,回族,鎮安縣茅坪鄉人,五區民兵隊長,1948年6月在鎮安縣茅坪被敵殺害。
魏長發:男,回族,鎮安縣茅坪鄉人,茅坪回民聯防隊戰士,一九四九年七月在鎮安縣茅坪被敵殺害。
魏長青:男,回族,1917年生於鎮安縣茅坪鄉紅光村,茅坪農會工作員,1948年在鎮安縣石井山戰鬥犧牲。
魏德厚:男,回族,1917年生於鎮安縣茅坪鄉,茅坪村民兵隊長,1949年3月被敵殺害。
魏德銀:男,回族,1922年生於鎮安縣熨鬥鄉水峽村,村長,1948年7月在鎮安縣七裡峽被敵殺害。
馬永成:男,回族,1901年生於鎮安縣茅坪鄉,五區情報員,1948年12月與兒子在鎮安縣關坪河鄉龍池村被敵殺害。
劉懷俊:男,回族,1924年生於鎮安縣西鎮鄉,石井村農會副村長,1948年7月與兒子在鎮安縣乾溝鄉陽坡臺被敵殺害。
還有:魏德寬、魏廣彥、魏才美、馬長貴、馬虎山、安慶餘。
可歌可泣 民族英烈
1949年3月18日凌晨,宿營在鄖西縣廟川鄉大道場的鎮安縣第五區政府和茅坪回民聯防隊部的幹部、戰士,被胡宗南二十七軍五十九團包圍。在突圍激戰中,安慶餘強制回民聯防隊總指揮成錦學等戰友迅速突圍,自己掩護,並和區公安助理員楊狗海將全區黨員的黨費證撕碎銷毀。安慶餘等十三人被俘,繩捆索綁,關押在甘溝鄉一個牛圈中。此刻,他想起了前天離家時妻子張桂英為他送行的情景,他說:「我這次走了有可能回不來,你不要難過,公家的勢力大得很,你娘們幾個受不了罪!」妻子堅定地回答:「你放心走吧!不要牽掛家裡,我等著你。」想到這些,他渾身增添了力量和勇氣,悄悄告誡戰友們:「不管敵人多麼兇狠,決不能出賣同志。」敵人連續兩個晚上刑訊安慶餘,結果一無所獲。安慶餘等被押解到安康城後,經受了嚴酷的刑訊折磨,但他早已置生死於度外,始終嚴守黨的秘密,保持了一個革命者的高風亮節。1949年4月的一天,寧死不屈的安慶餘、楊狗海,被敵人秘密活埋在荒涼的安康城南門牆腳下。
劉宗信(1913~1949),回族,鎮安縣西口區程家鄉人,1947年參加革命,曾任鄖西廟川農會主席。任職期間,積極組織發動群眾,開展反霸鬥爭。1948年轉為解放軍戰士。1949年解放戰爭轉入戰略進攻後,主力部隊撤走,劉宗信因熟悉當地情況被留作地方工作,並加入中國共產黨。
解放軍主力撤走後, 地方武裝又猖狂起來,多次向解放區反撲。劉宗信率領農會會員,堅持英勇頑強的反擊。1949年3月,地方保甲武裝藉助潰退南逃的胡宗南殘部圍剿農會武裝茅坪回民聯防隊。劉宗信在戰鬥中被俘,解押到兩河街審訊。敵人用盡烙鐵、槓子、灌辣子湯等酷刑,劉宗信堅貞不屈。敵人惱羞成怒,竟殘無人道的割掉他的兩耳,挖去他的雙眼並剖開了他的胸膛,劉宗信壯烈犧牲。
在鎮安英烈錄中的鎮安縣茅坪五區情報員馬永成與兒子、西鎮鄉石井村農會副村長劉懷俊與兒子都在解放前夕為革命英勇犧牲。
中共鎮安縣委、鎮安縣人民政府為了緬懷先烈,於1953年7月1日在茅坪街頭建立了烈士墓園和紀念碑,碑文:「為革命事業而奮鬥,生者偉大,死之光榮。」 1982年,因河水改道,墓園遷於原上。茅坪回族鎮烈士墓園分墓掩埋烈士屍骨,每墓各豎一碑,銘記著烈士姓名。墓園石碑牌坊,橫額雕刻「名標千古」,碑幅石刻「革命烈士光榮紀念碑」。每年各族各界代表、機關幹部、學校師生、農民群眾登山緬懷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