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善烹調,畫藝之上」:張大千的「食單書法現象」

2020-12-16 青瞳視角

被稱為「五百年來一大千」的書畫大師張大千,一直把美食烹飪看作大雅之事,他所書寫的菜單,筆墨精湛,法度嚴謹。因此,張大千在臺北的「摩耶精舍」中掛有「賓宴食帖」之匾。即張大千所寫的菜單完全達到了書法藝術「帖」學的標準,成為他書法創作中的精品力作。因而在國際拍賣上屢創高價。但當代書法界卻對此是忽略了,從未進行研究或關注。

在我國臺北故宮風光秀美的雙溪水邊,有一座花木扶疏、風雅雍容的建築「摩耶精舍」,這是著名的一代書畫大師張大千先生在多年漂泊海外後定居寶島之處。誠如他自己在詩中所言:「萬裡歸遲總戀鄉。」

張大千在十七裡灣觀海

「摩耶精舍」中的《賓宴食帖》

入「摩耶精舍」,經過雅致簡樸的會客室及墨香瀰漫的大畫齋後,便是放著一張大圓桌(可供12人就餐)的餐廳,進門就可見牆上張大千親筆題寫的「賓宴食帖」,下面即是他精心揮毫所書的兩張家宴菜單。這在張大千美食菜單中,具有國際網紅級的影響:一張是他1971年初夏時節在美國十七裡灣宴請的食單;一張是他1981年在臺北宴請張學良夫婦的菜譜。再走進那景色旖旎的庭院裡,有一個專用於燒烤的「烤亭」,亭前一塊巨石上,鐫刻著《大千居士乞食圖》,這是張大千75歲生日時的一幅自畫像,也創作於1973年美國加州的十七裡灣,畫的左上角用遒勁樸茂的筆墨、豪放暢達的氣勢、調侃幽默地語言題寫了一首小詩:「左持破缽右拖筇,度陌穿衢腹屢空。老雨甚風春去盡,從君叫啞破喉嚨。」《乞食圖》中的張大千策杖託缽,神情超然,情志淡泊,遙望遠方,無言地凸顯了大師漂泊異鄉的情思與歲月菩提的禪意。張大千一生常喜歡作自畫像,然而這幅自畫像是最出神入化而自我觀照,通因徹果而心境自明的。

張大千舉辦家宴

張大千《乞食圖》軸1973,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作為功力深厚、造詣獨特、畫風自樹的張大千,被稱為「五百年來一大千」。他提筆所書的菜單,也構成了他書法創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筆墨經典的建構意義與書法名篇的藝術價值,成為張大千書畫譜系中的精品力作。這種獨闢蹊徑而富有生活氣息的書法創作形態與表現方式,可以說不僅在同時代的書畫名家中、即使在歷史上的書畫大家中,也是鳳毛麟角,很少見到的,可謂是中國歷代書法藝術長廊中的「風景這邊獨好」。

張大千曾在多種場合表達過:「以藝事而認,我善烹調,更在畫藝之上。」那麼他所書寫的這些筆墨食單,也絕不在那些傳世的書法名篇之下。我想是應當感謝張大千的,他在傳播、弘揚中華美食的同時,也為當代書壇留下了不朽之作。然而,令人遺憾的是當代書壇並沒有關注或評判張大千書法食單的藝術成就、筆墨建樹與學術價值。只是當他書寫的食單在拍賣會上屢屢拍出令人震驚的天價時,才聽到驚嘆與稱奇。如就在他的「摩耶精舍」廚房內,他遞給了他的家庭廚師徐敏琦一張又一張的食單,這個當時還年輕的廚師絕對沒有想到這些寫有成都獅子頭、蔥油雞、西瓜盅、粉蒸肉、回鍋肉、紅燒肉、棒棒雞、紹興雞、水鋪牛肉、玉蘭片、宮保魷魚等日常菜的菜單,日後遠遠超過了貴重的黃金的價值。後來,當徐敏琦將21張菜單及一張柿子圖《利市三倍》交紐約佳士得拍賣時,爭搶激烈、錘起錘落,最終拍出了95.5萬美元的高價,合人民幣800萬元。也就是這些當時放在灶邊的小紙片,每張就價值近40萬元,豈止是「利市三倍」而是「利市無限」。

張大千親自下廚掌勺

張大千1967年作宴顧毓琇等菜單兩份鏡框(2014年蘇富比60萬港元成交)

境界睿智、修為豐博、見識弘遠的張大千是頗為自信的,他把他手寫的賓食宴單,稱為「食帖」,是極富有深意而特有指向的,他似乎在提醒乃至在關照,切莫把我老夫書寫的食單就當作烹飪俗物,美食附庸,這是進入書法層次與藝術範疇的「帖」!可我們慧根有限,未能解讀到大師當年的意蘊實指。

食帖,「大千體」的別樣風採

在華夏文化系統或藝術譜系中,「帖」,是指在古代時,凡屬小件的卷帛紙上的文字書寫,皆稱之為帖,後專指凡書法名家所寫之墨跡件,被尊為帖。清代阮元在《北碑南帖論》中曾云:「晉室南渡,以《宣示表》諸跡為江東書法之祖,然衣帶所攜者,帖也。帖也,始於卷帛之署書。後世凡一縑半紙珍藏墨跡,皆歸之帖。今《閣帖》,如鍾、王、郗、謝諸書,皆帖也,非碑也。」如被稱為「祖帖」「皇帖」的陸機《平復帖》,書聖王羲之的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修禊帖》,小聖王獻之的《鴨頭丸帖》,李白的《上陽臺帖》,顏真卿的《劉中使帖》及被稱為「天下第二行書」的《祭侄帖》,蘇軾的《寒食帖》,米芾的《蜀素帖》,黃庭堅的《松風閣帖》,楊凝式的《韭花帖》等。可見,帖,是東方書法文化的經典展示和視覺藝術的獨特表現。為此,明代那個提倡「獨抒性靈,不拘格套」的大才子袁宏道詩曰:「天子自臨宣示帖,美人親碾校書箋。」可見帖的地位之高。

張大千菜單-青岡菜

張大千把美食烹飪看作是大雅之事,從骨子裡彰顯了一種「民以食為天」的傳統理念。因此,綜觀他書寫的每一張食單都相當認真嚴謹而法度自顯,完全達到了帖學的藝術規格、筆墨要求和帖系範疇。應當講,張大千為當代書法提供了範式之作,他所書的食單,正為當代書學作出具有歷史意義的貢獻,成為獨樹一幟的「大千體」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張大千的一生寫下了大量的食帖,也正是通過這些食帖,全面而生動地展示了他書法藝術的筆墨軌跡和風格建樹。著名學者、書法家啟功說過:「王珣《伯遠帖》、王獻之《中秋帖》,在當時不過是一封普通的信札,簡單的程度,仿佛現在所寫的一般『便條』,但是寫得那樣講究,一個個的字都像是有血有肉有個性的人物。」

張大千菜單-白豆腐乾

「書為心畫」,「書畫同源」。張大千曾深有感悟地說:「吾畫一落筆可成,而題署必窮神盡氣為之,如題不稱,則畫毀矣,故必先工書也。」可見書法對繪畫之重要。張大千青箱家學,淵源有自,從小除隨母親和姐姐學畫外,就跟隨精於歐字的二哥張善孖、工於蘇字的四哥張文修臨池學書。後從日本留學回到上海後,正式拜民國碑學大家曾熙、李瑞清為師,開始接受嚴謹而系統的書學訓練,深得兩位老師的筆法神韻,打下了相當深厚紮實的三代兩漢金石文字、六朝三唐碑刻的碑學底子。以後他上溯兩晉隋唐,下窺宋元明清,取法於鍾繇、二王、李邕、顏真卿、柳公權及蘇東坡、米芾、黃庭堅、董其昌、石濤、鄭板橋等,廣採博取,轉學多師。尤對《瘞鶴銘》《石門銘》《金剛經》用功精勤,再取法於黃山谷開張縱橫的氣勢及石濤奇崛俊朗的用筆,從而匯帖入碑,帖貌碑骨,兩相兼容,形成了自己勁拔飄逸而外柔內剛、稚拙渾穆而朗逸雍容、平中出奇而金石氣盛的獨特的「大千體」書風。

大千的「食單書法現象」

綜觀張大千的食單書法,可以講是張張精湛,筆筆到位而從未有草率之作,極具筆墨神採和藝術質量,因而為人所重。當時在張大千家宴結束後,常常會出現這樣熱鬧的一幕,客人們會衝到廚房去搶書法菜單留念。而後來,隨著歲月的流逝,這些張大千當年手書的食單在拍賣市場上,更是受到追捧,屢創筆墨食單的天價,成就了中國書法的傳奇,亦成為特有的張大千「食單書法現象」。

如果把張大千的食單書法和他的題畫書法、對聯書法及立軸書法作比較學研究,其運筆的遒勁凝練、線條的勁挺朗逸、氣勢的酣暢奇崛、結構的疏密有致、布白的神形相映有著共同的特徵外,其食帖書法還是有其獨特的表現形式和別樣的筆墨範式。在運筆上,張大千平時的書寫採取較長的逆鋒用毫,以增加線條的波動起伏感,從而產生富於變化的樸茂古逸之氣,頗有《瘞鶴銘》之雅韻。而他書寫食單時,則直接逆鋒取勢入紙,使線條變得簡短而質樸、率真而稚拙,由此使點畫彌散出一種剛勁的金石氣。在結構上,張大千由於上溯春秋、秦漢,臨遍古今名帖,因而他平時的書法是行草相兼,隸篆相糅,多體相參,顯得高古豐博、風姿萬千。而他的食單書法考慮到是供於灶邊相用,因而以行楷為主,很少用草法相雜,便於廚師相認。在字體上也是以楷、行書為主,篆隸字的結構亦很少摻之,最多是運筆中表現出篆隸之意,這並不影響廚師的識別。在結構上,張大千平時的書法是敢於大開大合,善於大疏大密,凸顯了黃山谷的筆勢、《瘞鶴銘》的筆意,《石門銘》的筆韻,極有視覺放射性與結構造型性。而他的食單書法卻相對收斂,點畫線條與部首偏旁都很緊湊聚合,使筆畫密緻而構成和諧,從而嚴謹協律,呵成一氣,神態穩健。

張大千菜單-紅煨七珍

值得一提的是張大千晚年的食單,尤其是他在「摩耶精舍」所書系列食單更是臻人書俱老、歸樸返真之境界。而且從筆法藝術的角度及書法學術的層面來看,張大千的書法食單,在他整個書法系統中,是筆墨習氣最少、線條純度最高的部分。從書法創作心理學來分析,張大千在書寫畫題、對聯、立軸時,其「書法意識」是大於「書寫意識」的,因而他注重點畫的效果,運筆的幅度,結構的開合,線條的趣味及章法的行氣,是以法載書,以書顯藝。而他書寫食單時,則是「書寫意識」大於「書法意識」,因而顯得鬆弛自由,點畫隨筆拈來,運筆信手揮灑,結構疏密自如及章法寬博疏朗,是以意載寫,以寫顯藝。從而呈現了「泯規矩於方圓,遁鉤繩於曲直」的線條造型,「窮變態於毫端,合情調於紙上」的筆墨效應。記得張大千在81歲時曾自書對聯自嘲地戲云:「百年詩酒風流客,一個乾坤浪蕩人。」正是這種詩酒風流,乾坤豪放,使他的書法食單成了生活美學的經典標識與佳餚名帖的輝煌呈現。

原標題:「我善烹調,畫藝之上」——讀張大千「菜單書」

文/王琪森

來源/新民晚報

內容來自新民晚報

相關焦點

  • 「趣讀」張大千價值800萬的精美菜單
    2018年3月21日,張大千的私人廚師徐敏琦珍藏的一套21張精美菜單在紐約佳士得上拍,加上張大千1978年畫給徐敏琦的作品《利市三倍》,合計拍出95.5萬美元,加上佣金共計約800萬人民幣。張大千1978年畫給徐敏琦的《利市三倍》果然又是別人家的大廚,不僅懂做菜,還能畫畫寫書法。
  • 張大千的書法,究竟寫得怎麼樣?
    張大千 行書聯2.諸體摻合張大千書法有諸體摻用現象,大致可分為兩種情況:其一,多出現於四五十歲的中年時期,對聯多以行楷書為主,但在行楷書中摻用隸書筆法張大千作書,有習慣字之特殊寫法成定式,一直沿用。如「神」(圖3)和「插」字(圖4),都將本為連接在一起的橫向點畫斷開而寫,並將其中的短橫以點處理。部分字的連帶寫法也較為統一,如「擊」和「摩」的下半部分都有「手」部,二者寫法幾乎一致,形成典型的張大千風格。但凡事皆有利弊,在風格獨特統一、辨識度高的同時,也存在書寫一致、索然無味的雷同現象。
  • 朱浩雲:走近張大千(美食篇)
    他在敦煌有一個食單,寫著這樣幾道菜:白煮大塊羊肉、蜜汁火腿、榆錢炒蛋、嫩苜蓿炒雞片、鮮蘑菇燉羊雜、鮑魚燉雞、沙丁魚、雞絲棗泥山藥子。其中榆錢、苜蓿、山藥等就是當地食材。但千裡沙漠,何來的鮮蘑菇?原來,張大千住地有一排楊樹,張大千發覺楊樹下每年七月長出蘑菇,每天可摘一盤,這就成了他們難得的佳餚。
  • 張大千書法對聯30幅!!
    張大千書法作品張大千的書法融入了自己獨到的筆意,提按變化,順乎自然,一派陽剛之美,給人以一種渾厚蒼茫的感覺,作品自首至尾,筆觸紮實,力透紙背,雄穆之勢撲面而來張大千書法作品張大千書法作品張大千書法作品張大千書法作品
  • 張大千書法對聯30副
    張大千豪放不羈、風流倜儻的個性決定了他作品風格強烈的抒情色彩,這不僅反映在繪畫上,而且反映在書法上。張大千書法作品張大千的書法融入了自己獨到的筆意,提按變化,順乎自然,一派陽剛之美,給人以一種渾厚蒼茫的感覺,作品自首至尾,筆觸紮實,力透紙背,雄穆之勢撲面而來。
  • 既懂吃也會燒 更能創造美食的「吃貨」張大千
    他在敦煌有一個食單,寫著這樣幾道菜:白煮大塊羊肉、蜜汁火腿、榆錢炒蛋、嫩苜蓿炒雞片、鮮蘑菇燉羊雜、鮑魚燉雞、沙丁魚、雞絲棗泥山藥子。其中榆錢、苜蓿、山藥等就是當地食材。但千裡沙漠,何來的鮮蘑菇?原來,張大千住地有一排楊樹,張大千發覺楊樹下每年七月長出蘑菇,每天可摘一盤,這就成了他們難得的佳餚。離開敦煌的時候,他甚至畫了一張野蘑菇生長地點的秘密地圖,送給了後來任敦煌藝術研究所所長的常書鴻。
  • 往事|從一副曾熙對聯的筆誤,看張大千兄弟的尊師情結
    曾熙弟子眾多,其中名聲最大的是張大千。事實上,張大千及其兄張善孖、胞弟張君綬三人都投在曾熙門下學習書法。本文從一副曾熙應邀為阿育王寺撰寫的對聯講起,看張大千兄弟與曾熙之間的師生情誼。曾熙走進寧波的阿育王寺,你如果足夠細心的話,會發現寺裡有多幅曾熙的親筆手跡。塔亭之上,就有一幅氣勢磅礴的隸書大字,名曰「堵波邃境」,蒼勁入古。
  • 張大千傳世名跡《金璧雙輝 巫峽清秋》
    但由於當年文人、畫家多會於此,尤其掌柜白永吉與張大千的關係,留下了一段畫界領袖與餐飲界高手交好的佳話。張大千是聞名海內外的大畫家自不待言,而白永吉的出名則與張大千密不可分。白永吉曾被譽為「北平第一名廚」,張大千到北平必至春華樓,白永吉以掌柜身份為張大千親手烹調。
  • 張大千、林散之等名家大師作品陸續來常展出
    9月1日上午,《大千世界·雲生勝境——張大千  張大千是20世紀中國畫壇極負盛名的藝術大家,繪畫、書法、篆刻、詩詞無所不通,是集中國傳統文化精華之大成者,開創潑墨、潑彩藝術新技法,被西方藝壇贊為「東方之筆」。  本次展覽共展出張大千真跡精品39件,其中36件為粉本作品,既有早期的敦煌壁畫臨摹底本,也有後期的創作線描,內容涉及仕女、高士、佛像及動物等,為世人了解其藝術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重要史料。
  • 1920年:一個叫李秋君的女人走進張大千的世界
    張大千張大千在現代藝壇上,大概是成就最高的國畫家了。他精山水、工人物、善花草,還能書會鑾,我不知能出其右者誰?比起繪畫來,張大千的書法略遜一籌,但另有一功,不可小看。這款「張大千」三字籤名,就既見功力又有特色。
  • 張大千:一生1妻3妾6情人,摯愛卻是讓他三跪且始終愛而不得的她
    這一年,張大千和李秋君都已22歲。彼時的張大千已經在畫壇有了些小名氣,而李秋君這個名門千金則是當時有名的才女,她和張大千一樣,以精湛的畫藝聞名。張大千初識李秋君便是因畫,當時,李秋君的父親、富商李茂昌買來了一幅畫。女兒李秋君仔細看了這幅畫作後道:「這是贗品,但是仿冒者畫藝了得,所以才能以假亂真。」
  • 張大千精品200幅,美豔至極!絕版收藏
    張大千是全能型畫家,其創作達「包眾體之長,兼南北二宗之富麗」,集文人畫、作家畫、宮廷畫和民間藝術為一體。於中國畫人物、山水、花鳥、魚蟲、走獸,工筆、無所不能,無一不精。詩文真率豪放,書法勁拔飄逸、外柔內剛、獨具風採。
  • 張大千毀壞敦煌壁畫之謎
    在敦煌期間,張大千整理文物,為洞窟編號,臨摹壁畫276幅,這一切,均是在物質條件極端艱苦的情況下完成的。敦煌之行,開拓了張大千的眼界,對他的畫藝長進幫助甚大,其繪畫風格的變化,就是從敦煌之行後開始的。  張大千離開敦煌後,曾在蘭州舉辦過一次畫展,反響極大。年底回到成都,又於正月初一,借提督街一家銀行大樓舉辦「張大千臨摹敦煌壁畫展」,被譽為藝術盛事。
  • 張大千畫荷
    《張大千畫荷》作者:黛荷翁(原創)張大千畫作本篇試探張大千先生之荷畫特點,實為個人認識或體會也。我以為,應該說,先生的畫作,整體看,至少先生的荷畫,並無多少古人印跡,除非說中國畫從來沒離開毛筆、水墨、宣紙等,並留有它們的身影。2-所謂集古先生中期(60歲之前,被稱集古期)畫作豐收,更有大量荷花作品面世。
  • "雅賊"張大千
    張大千先後師從曾熙、李瑞清學石濤、八大,晨曉即磨墨,深夜仍揮毫,畫藝大有長進。一日,家中來信告知表姐(未婚妻)謝舜華突然去世,張大千失去這心儀的兒時玩伴,悲哀之中到松江禪定寺(一說寧波觀宗寺)落髮為僧。主持逸琳法師為他取法名「大千」,別號「大千居士」。「人性如野馬,燒戒如絡頭。若要塵根淨,須從頭頂透」。當和尚須燒戒,張大千不願套上這「籠頭」,悄悄地溜出寺院。
  • 畫壇神才張大千精通山水畫,因哥哥說的一句話,終生不肯畫老虎
    雖然張大千在畫畫,詩文等方面成就較高,但書法成了張大千難以越過的坎兒,張大千早年師從晚清書法大師,注重臨摹,成就平平。後來張大千意識到自己的問題,轉變風格,在平凡中求奇。成就自己的風格,人稱——大千體。從張大千的事例中我們也可以明白一個道理——對於一個藝術家來說,如果能夠打破常規,完全自由進行創作,其成績往往會是驚人的。
  • 【營養食單】帶骨甲魚
    ——《隨園食單·水族無鱗單》蹩腳的團魚,頭頂王八的綠帽子,拖著被煎成兩面黃的身子骨,在水酒中一路打醬油而來。它是要去武火中永生了。但當它走過帽沿上插滿姜、蔥、蒜,身穿超短裙邊的姬,他便在文火中成了霸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