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龔進輝
近年來,網際網路行業時不時被曝出大數據殺熟亂象,招致用戶反感,最新中招的是美團外賣會員。
昨天,《我被美團會員割了韭菜》一文刷爆朋友圈,該文作者「漂移神父」控訴美團外賣專割會員韭菜,同一地址、同一家店、同一時間,竟然出現會員配送費高於非會員的情況,讓他氣憤不已。而美團外賣方面自始至終並未給「漂移神父」一個滿意合理的解釋,僅希望通過贈送10元紅包來息事寧人。
隨著負面輿論持續發酵,美團外賣不得不出面澄清,稱配送費差異與會員身份無關,通過與用戶進一步確認,發現是由於軟體存在定位緩存,錯誤地使用用戶上一次的歷史定位,與用戶實際位置產生偏差,導致配送費預估不準。講真,看到這一解釋,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不信。
美團外賣回應不可信
簡單科普下大數據殺熟,北京消費者協會曾給出明確定義:經營者利用大數據技術釆集用戶信息、建立用戶「畫像」,並以謀取利益為目的,根據用戶「畫像」提供特定(非可選性)商品或服務的損害消費者權益行為。
簡單來說,大數據最擅長「精準打擊」,大數據殺熟通常表現為「最懂你的人傷你最深」,本質上是企業利用老用戶的信任牟利,為了追求短期利潤最大化,有意消費用戶忠誠度,主動作惡吃相非常難看。其中,網購平臺、在線旅遊和網約車成為重災區。攜程、京東、滴滴、淘票票等平臺均被曝出存在大數據殺熟行為。
而官方回應幾乎一致:不存在。它們的解釋也大同小異,要麼是「價差可能由於日期、支付方式、供應商等的不同而導致」,要麼是「不允許價格歧視,價格不會因人、設備、手機系統不同而不同」。這些回應看似有板有眼,但與用戶實際體驗並不一致,無法有效打消他們的疑慮。
萬萬沒想到,更高頻且與用戶息息相關的外賣行業也存在大數據殺熟亂象。令「漂移神父」大為不滿的是,同一家商家,在同一個時間節點下單,配送到同一個地址,自己在開通會員後,配送費(一開始是6元,後來下降至4元)竟然比非會員(2元)要高。
對此,美團外賣強調配送費差異與會員身份無關,相當於否認大數據殺熟,並稱與軟體存在定位緩存有關。講真,對於嚴辭否認這種戲碼,我並不陌生,美團外賣的解釋到底可不可信,認真審視一番後,其不僅沒有打消我的疑慮,反而使我產生幾個新的疑問。
疑問一:美團外賣聲稱配送費差異與軟體存在定位緩存有關,「漂移神父」在兩部手機上查看配送費,代表自己有兩個美團外賣帳號,開通會員的帳號常用,非會員帳號具體使用情況不得而知,但我傾向於認為「漂移神父」之前使用過,且在不同地方點過外賣,為何會員帳號存在軟體存在定位緩存的現象,而非會員帳號卻不存在?
疑問二:既然美團外賣否認大數據殺熟,為何「漂移神父」2天後繼續在同一家店用兩個帳號分別點餐,仍遇到配送費不一致的情況?退一步講,就算真的與軟體存在定位緩存有關,用戶在2天前就已反映這一問題,為何美團外賣不及時跟進解決?真的以為發個10元紅包就能輕易堵住用戶的嘴?我相信,這不是能力問題,解決這種小的產品bug並不難,而是態度問題,任由其存在有利可圖。
疑問三:年輕人在不同地方點外賣的現象非常普遍,美團外賣透露,軟體錯誤地使用「漂移神父」上一次的歷史定位,才導致配送費預估不準,這一細節讓人細思極恐。不僅暗示這並非個案,即不只發生在「漂移神父」身上,也不存在於這家店,其他用戶在其他店也可能中招,更讓人心塞的是,或許這一現象並非近期才出現,甚至可能由來已久,箇中蹊蹺之處你品,你細品。
一言以蔽之,美團外賣的聲明給我的印象是避重就輕、敷衍了事、故意推脫,可信度並不高。而這番不走心的說辭、不負責的處理態度,明顯缺乏誠意,不僅無助於打消用戶疑慮,更無法重新贏得用戶信任。對了,美團外賣別以為真的可以無所顧忌地店大欺客,網際網路行業開始面臨反壟斷壓力,自己好好掂量下。
美團外賣存兩大隱憂
儘管美團外賣在外賣市場佔據領先優勢,但並不代表其可以高枕無憂,實現躺贏,相反存在兩大隱憂,既有內部日積月累的矛盾爆發,也有來自外部勁敵的猛料衝擊。
先說內部問題,眾所周知,商家是美團外賣的重要基石,卻對其又愛又恨。愛的是美團外賣可以帶來可觀的訂單,疫情期間表現尤為明顯;恨的是線上經營需要付出巨大代價,包括佣金、促銷費、排名推廣費等,美團外賣大有成為行業老大後割韭菜的嫌疑。一餐館大哥無奈地說道,自己一天流一斤汗,七兩給了外賣平臺,直言不掙錢也不接外賣。
不過,真正像他這樣霸氣的商家少之又少,更多商家選擇忍氣吞聲,仍會選擇與美團外賣合作,只要其制定的合作條款沒有苛刻到難以承受的地步就行。今年以來,疫情重創整個餐飲行業,美團外賣原本應該與商家同甘共苦,卻演變為剝削、壓榨,導致商家的抱怨達到臨界點,才會上演4月廣東餐飲協會公開聲討美團外賣的一幕。
廣東餐飲協會主要有兩大訴求:取消「獨家合作限制」,並減免外賣服務佣金5%或以上。對此,美團外賣聲稱2019年八成以上商家佣金在10%-20%,卻被海豐縣小餐飲行業協會打臉,後者稱2019年無一家商家佣金抽成低於20%,並吐槽4億元商家補貼只是空口白話。兩輪交鋒下來,最終美團外賣被迫妥協,與廣東餐飲協會發布聯合聲明。
聲明稱,尊重商家自主選擇線上各類平臺,並加大返傭比例至3%-6%,擴大覆蓋範圍,這場風波才得以平息。不過,這並不代表商家對美團外賣的埋怨就此消失,只是雙方博弈暫時處於平衡狀態,只要美團外賣後續加大薅商家羊毛力度,無論是競爭使然還是盈利驅動,都將遭致商家牴觸,從而動搖其根基。因此,在處理自身發展利益與商家集體訴求時,美團外賣必須慎之又慎。
再說外部問題,儘管餓了麼不敵美團外賣,但它迎頭趕上甚至反超之心一直不死,打得不可開交。今年10月,雙方戰局出現一點微妙的變化,QuestMobile報告顯示,餓了麼App月活近2年來首次超越美團外賣App。考慮到二者均擁有多入口,因此這並不代表餓了麼整體月活超過美團外賣,更無法左右未來戰局走向。
換言之,月活被反超只是局部數據,但美團外賣不能掉以輕心。要知道,戰局風向的轉變,往往是從局部開始,再逐漸蔓延至全局。如今,餓了麼App月活的逆襲,給美團外賣提了個醒,即餓了麼戰鬥力愈發生猛,自己必須全力應對,否則可能會吃虧。
一方面,餓了麼App月活首超美團外賣App的最大功臣是百億補貼,對於已建立起消費習慣的一二線城市用戶來說,百億補貼效果有限,但對於下沉市場用戶非常管用。別看下沉市場是美團外賣的發家之地,但仍有一大批用戶尚未被開拓,市場潛力巨大。這意味著,下沉市場是外賣下半場一個重要變量,或將成為餓了麼爭奪市場份額的突破口,好消息是雙11期間在下沉市場表現不俗。
另一方面,今年,餓了麼與阿里整合終於徹底完成,不僅在用戶和流量方面相互打通,產品技術等基礎設施也上阿里雲。餓了麼一把手王磊透露,今年雙11,餓了麼藉助阿里流量促成更多交易。其實,與阿里整合不光助力餓了麼在外賣市場攻城略地,還為其贏在本地生活增添更多籌碼。今年7月,餓了麼從餐飲外賣平臺升級為生活服務平臺,代表與美團外賣全面開戰,阿里成為其堅強後盾。
其實美團日子不好過
美團外賣是美團的核心業務,貢獻近六成營收,不容有失,但眼下正面臨巨大考驗,剛安撫完商家情緒,又被捲入大數據殺熟風波,加上來勢洶洶的餓了麼,其日子並不好過。退一步講,即便美團外賣實現躺贏,也並不代美團可以就此鬆懈,相反仍要繃緊這根弦,隨時保持高壓的戰鬥姿態。
原因很簡單,美團Q3財報透露出不少消極信號,讓人對其未來前景或多或少有所擔憂。按理來說,美團Q3淨利潤63.2億元,同比暴漲374.1%,理應帶動股價上漲,但實際上反應到股市裡卻不溫不火,因為63.2億元不是真正的淨利潤,其中58億元是由美團投資的理想汽車股價上漲所貢獻,而這部分超額收益不穩定且難以持續。
如果說美團做業務遠不如搞投資來錢多來錢快很尷尬,那新業務虧損加劇就顯得更加尷尬。其盈利能力下降,與重新走向燒錢擴張之路有關,美團優選成為燒錢大戶。今年以來,疫情加速社區團購成為行業風口,阿里、拼多多、滴滴等巨頭先後入局,一時之間,社區團購賽道巨頭林立、廝殺慘烈,紛紛砸重金搶人、補貼。美團也不甘示弱,不斷調兵遣將,成立「優選事業部」後推出「千城計劃」。
不難看出,美團對社區團購志在必得,希望將其打造成新的增長引擎,但代價是推高運營成本,嚴重拖累美團利潤。同時,社區團購這場仗並不好打,因為它的對手個個實力強勁且決心很大,阿里兵分四路進擊社區團購,滴滴喊出「投入不設上限,全力拿第一」,多多買菜成為拼多多今年唯一的超級項目,劉強東將親自下場帶領京東打好社區團購一仗。
風口當前,美團能否在社區團購大混戰之中殺出重圍,仍有待市場檢驗。盈利能力被削弱,市場前景不明朗,美團給投資人一個有想像力卻高度不確定的未來,顯然不利於支撐起當前的高股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