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故事|流動的詠春拳館

2020-12-10 新華網客戶端

  新華社香港8月9日電 題:流動的詠春拳館

  新華社記者洪雪華

  一年以來,69歲的詠春拳教練林樹成換租了三間拳館,這一次他從旺角砵蘭街搬到了深水埗白楊街。

  每一次換租都有同一個原因:租金太貴。後來他想了個辦法——短租,租約到期後再帶著徒弟們搬到下一個拳館。

  林樹成的拳館沒有名字,唯一的標記是徒弟們身上價值100港元的短袖上衣,衣服上寫著四個字:梁相詠春。他從18歲開始跟詠春拳宗師葉問的大徒弟梁相學習詠春拳,此後的50多年裡,儘管換了很多行當,但他總會出現在拳館裡,在比自己高一頭的木人樁面前,日復一日地練拳、教拳。

  天台「踢館」

  1969年經由熟人介紹,林樹成拜入葉問大弟子梁相門下學習詠春拳,2010年他從香港駕駛學院退休,專注教授詠春拳。

  詠春拳是一門適用於近身搏擊,攻守兼備的武術,包括小念頭、尋橋、標指、黐手、木人樁、六點半棍法、八斬刀法等依次進階的拳法套路。

  林樹成喜歡金庸和古龍的武俠小說,幻想過擁有小說主人公的蓋世神功。但回到現實,練功夫如同蓋樓房,必須一步步打好基礎,沒有任何捷徑。從小念頭到八斬刀法,每一個動作他至少練過一萬次,直至變成身體的本能反應。

  在同門師兄弟眼中,林樹成的詠春拳是打出來的。如果不是他主動說起,徒弟們很難想像眼前身材瘦削、脾氣溫和的老人,年輕時經常「踢館」。

  「踢館」是20世紀70年代的事,那個年代比武之風盛行,林樹成至今還記得當年天台比武的盛況。每逢黃昏時刻,各家武館的師兄弟摩拳擦掌,卯足了勁,力爭在比武中獲勝。那是老香港的一道獨特風景。

  學習詠春拳近3年,20歲出頭的林樹成常與其他武術門派的人相約在天台上或者公園裡比武。按照規矩,雙方切磋完分出勝負,互不記仇。

  與武俠小說不同,真實的比武並沒有太多花樣,勝負靠真才實學。但武俠小說裡傳遞的「鋤強扶弱」精神,林樹成卻記得很牢。曾有人在街上欺負普通市民,他上前勸阻,對方見他會功夫,便作罷離去。「這是習武之人的初心。」他說。

  臨時拳館

  去年8月,林樹成帶著徒弟們離開了位於旺角砵蘭街的詠春拳館,搬到深水埗白楊街的詠春拳館。拳館是他向師兄梁錦棠短租的,每周四晚上能使用2小時30分鐘,每月租金1600港元。

  在居住面積狹小的香港,一間正式的詠春拳館僅有二三十平方米,最多容納10人同時練拳。按香港物業市場行情,整租一間拳館每月至少需要一萬多港元。而林樹成收了9個徒弟,每人每月的學費是600港元,只夠短租。

  拳館裡擺放著木人樁、沙包、長木棍等訓練工具。記者在這裡見到了林樹成,他穿梭在徒弟之間,手把手地教拳。新拳館依舊狹小,徒弟們錯開站立,先到拳館的已經練起了木人樁,後來趕到的從基本功小念頭練起。

  對於收徒授業,林樹成有自己的堅持。「收徒要看人品和誠意,我不會教一個惡人學武術,這是底線。」他說。

  兩年前經由熟人介紹,香港青年伍嘉林找到了林樹成。第三次到拳館時,林樹成才問他:「有心學詠春?」伍嘉林點點頭。「你想學,就跟著我學。」正式拜師的那天沒有任何儀式。

  伍嘉林後來發現,林樹成花了一個月時間考察他。當年梁相曾教導林樹成,詠春拳強調德藝雙修,既是拳腳功夫,也要修煉心性,涵養武德,如果徒弟修養不足,容易以功夫傷人。梁相的教導,他如今用在了自己的徒弟身上。

  「點一盞燈」

  林樹成的徒弟中,43歲的朱子斌最年長,他三年前開始學詠春拳。朱子斌從事外貿工作,在社交網絡上粉絲如雲,是外貿從業者眼中的網紅「Ben叔」。

  但在林樹成的拳館裡,網紅「Ben叔」在職場上的意氣風發了無蹤影,他苦惱於不夠紮實的基本功,反覆練習。

  「師父不會把傳承掛在嘴邊,我退休之後不會跟他一樣去教拳,但我可以讓更多人了解詠春拳。」朱子斌把打木人樁的短視頻分享到朋友圈,在商業雜誌上發表關於詠春拳的文章,讓詠春拳頻繁亮相在他的粉絲圈裡。

  與徒弟朱子斌不同,林樹成有自己的傳承方式。

  1978年,梁相逝世後,林樹成和師兄弟們租了一間拳館,取名梁相堂。為了紀念梁相,林樹成和其他師兄弟們於2019年成立梁相系詠春國際同學總會,他擔任副會長。去年梁相系詠春國際同學總會舉辦梁相一百周年誕辰活動,林樹成叫上了所有徒弟,徒弟們統一穿上那件印有「梁相詠春」的短袖上衣。

  梁相系詠春國際同學總會的創會紀念冊裡記載著「梁相系族譜」,林樹成是梁相第一代傳人,他還有22位師兄弟,而他的9個徒弟,在「梁相系第二代傳人」的名單裡。就像對待家族族譜一般,他們有著嚴謹的「派系族譜」觀念和長幼之分,徒弟尊重師父,師弟禮讓師兄。

  電影《一代宗師》裡有一句臺詞:憑一口氣,點一盞燈,要知道,念念不忘,必有迴響,有燈就有人。香港還有不少像林樹成一樣默默傳承詠春拳的人,他們便是點燈人,指引著後輩們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武術。

  一年後,臨時拳館租約將到期,林樹成不知道拳館會搬到哪裡。

  「師父去哪兒,我們就去哪兒。」徒弟們異口同聲。

相關焦點

  • 流動的詠春拳館
    新華社香港8月9日電 題:流動的詠春拳館新華社記者洪雪華一年以來,69歲的詠春拳教練林樹成換租了三間拳館,這一次他從旺角砵蘭街搬到了深水埗白楊街。每一次換租都有同一個原因:租金太貴。後來他想了個辦法——短租,租約到期後再帶著徒弟們搬到下一個拳館。
  • 以武禁毒,肇慶鼎湖禁毒宣傳走進詠春拳館
    中秋國慶假期期間,肇慶鼎湖區廣利街道彭壽社區的肇慶嶺南詠春拳館變得熱鬧起來。訓練時,小學員跟著師傅認真練習武術套路;休息時,街道禁毒辦工作人員運用道具為學員們普及禁毒知識。訓練時,小學員跟著師傅認真練習武術套路2011年,肇慶嶺南詠春拳會會長冼志斌回到家鄉彭壽,將荒廢的米廠改造成拳館,為村裡的青少年辦起詠春拳教育。「鼎湖武術源遠流長,『廣東十虎』之一的方世玉便是鼎湖羅隱方家村人。我希望傳統武術文化能在家鄉發揚光大。」
  • 恭喜仁義詠春拳館《仁義特工3》成功首演,打響2021正義第一戰
    [勝利]恭喜仁義詠春拳館《仁義特工3:終極義戰》成功首演,打響2021正義第一戰![抱拳]感謝劇組所有演員和臺前幕後的所有工作人員![抱拳]RENYI ERGO SUM[握手]《仁義我在》[抱拳]仁義詠春拳館是百年中國國術和德國現代科學教育的結晶,秉著「宣揚詠春,傳播仁義」的宗旨,致力於葉問系傳統詠春拳的推廣與教學。在成立的短短10多年間,我們已在中國、德國和澳洲迅速建立起60多家分館(總有一家在您附近)。從而成為我國發展最快、影響力極廣的詠春拳館。
  • 有一種傳奇叫葉問 | 一連兩日詠春拳巔峰對決免費睇
    在詠春拳發展的歷史裡,葉問是功不可沒的一位,他的一生都致力於發揚詠春拳,居功至偉。葉問作為詠春拳的一代宗師,其名聲早已在海內外耳熟能詳。今日很多國際有名的詠春拳師,如香港的「講手王」黃淳梁、「小念頭王」徐尚田、「功夫之王」李小龍等都出自葉問門下,可謂桃李滿天下。詠春拳界有著「葉問以一人之力把詠春拳推向全世界」以及「(詠春拳)起於嚴詠春,衍於梁贊,盛於葉問」的說法。
  • 從楊紫瓊《詠春》到甄子丹《葉問》,探究詠春拳的流傳
    詠春拳之所以能有高知名度,是它幸運地與影視作品結合,最終能透過格鬥以外的形式呈現。作為一個武打片的愛好者,我決定列出數部以"詠春"為主題的電影,一方面安利我的愛好時,一方面也談論詠春拳如何從小拳種發跡傳承的故事。在進入正文前,我先預設一下立場。
  • 周至譓:再說詠春拳
    詠春拳,嶺南武術「五家十三拳」裡「十三拳」之一,是一種科學性、實戰性突出的拳術。它出手快捷而防守嚴密,馬步穩固而上落靈活,守攻同期而連消帶打,剛柔相濟而氣力消耗少。勁力運用以「寸勁」為主、「中勁」為輔、「長勁」為助。攻擊和防守注重中線,粘纏黐打,調動對手重心,借力打力,朝面追形,左右兼顧,來留去送,甩手直衝等,長於近身搏擊。
  • 詠春拳,除了葉問,你還知道誰?
    鶴山詠春拳由梁贊師祖創立並親傳鄉中弟子,在鶴山流傳已過百年, 2007年成功入選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晚年回到鶴山,將自己畢生武藝濃縮成精華,創立鶴山偏身詠春拳,精簡提煉成十二路散手拳法。此拳術體現止戈為武、謙恭平和的武德,展現剛柔相融、自強不息、持之以恆的精神,成為歷代鶴山人寶貴的精神財富。
  • 揭秘詠春拳一代宗師葉問的傳奇故事
    解放後,葉問決定經澳門到香港。在澳門逗留期間,葉問得朋友幫助,旅居於草堆街朋友開設的雀鳥鋪達半月。最終離澳抵港,開始了宗師人生的一頁。1950年七月,經同鄉李民介紹,葉問終於在香港開始第一個詠春拳術班,地點在九龍深水步區大南街的飯店職工總會。開班初期,僅得梁相、駱耀……等八位,他們全是該工會的職工。
  • 武學功夫 致敬經典 原始傳奇聯動詠春拳館
    在近段時間,我們深入到佛山詠春拳會館進行深入探討。佛山詠春拳會館源流於葉問宗師,師父梁家銘是追隨葉問宗師在佛山的早期弟子——倫佳師公研習詠春十餘載,其習得葉問宗師最早期的詠春風格。 《原始傳奇》X佛山詠春拳會館非遺聯動宣傳片 為了讓大家更深刻了解到詠春拳的精粹所在,同時希望原汁原味地將詠春拳法傳承下去,小編特意開發了一個H5,希望通過這個H5,展示我國精粹傳統武術文化,讓大家進一步了解非遺故事,使絕藝在江湖永流傳。
  • 廊坊:地震流動科普館走進市民生活
    為了讓防震減災知識覆蓋儘可能多的人群,廊坊市地震局經過調研論證,投資建起了全國地震系統首家地震流動科普館,把防震減災科普知識送到市民身邊。地震流動科普館的展品包括地震災難沙盤、地震模擬平臺、中國地震帶展示、地震虛擬場景逃生訓練、地震次生災害多媒體演示、模擬心肺復甦訓練、搭建抗震建築模型等10餘項,囊括了地震災害常識、震害防禦、自救互救等知識技能。    這個科普館展品用航空箱包裝,搬運方便,裝車拉到學校、社區、商場、廣場等地,就能快捷布展。展品互動體驗性強,參觀者能親身參與,身臨其境。
  • 把詠春拳發揚光大的並非葉問和李小龍
    在流傳的這些故事裡面,既有霍元甲徒弟陳真娶了日本老婆的愛情故事,也有黃飛鴻和十三姨學英語的搞笑橋段。而我們的文學先輩魯迅也是曾經先師從日本武術宗師嘉納治五郎,而後又學習的醫術,最後發現學醫也不能救國,就轉行從文。很多時候,大家都在思考強大的問題,是否靠拳腳就可以救國救民。
  • 詠春拳其實有兩套?除了葉問的那一套,另一套更厲害,卻鮮為人知
    但不論怎麼說,詠春拳是流行於福建,在廣東佛山被發揚光大並在此走出了國門。學習詠春比較有名氣的人其實有很多,比如說梁贊先生,大約是在公元1870年及其之後的20年時間裡。一邊開藥館行醫救人,一邊收了幾個嫡傳弟子。梁贊先生主張在學習詠春拳的時候,一定要講究力度和身形以及手法,要將三者因素相得益彰,才能夠發揮詠春拳最大的優勢。
  • 練了詠春拳真能一個打十個嗎?更重要是學習武德
    提起詠春拳,很多人可能首先想起就是香港電影《葉問》。電影《葉問》中,甄子丹的「功夫」讓很多人才熟悉了詠春拳,甚至會比劃幾下詠春拳標誌性的「二字鉗陽馬」。甄子丹扮演的葉問被逼和日本將軍比武時,一招一式壓制住日本將軍,連續出招最後把日本將軍擊敗的場面,至今想起來都讓人覺得驚心動魄。這個場面也讓詠春拳深深印入人們的腦海。
  • 詠春拳
    詠春拳之起源  詠春拳, 少林嫡傳武技之一, 關於詠春拳的起源, 大致有這樣幾種說法。 我們在這裡需要額外說明的是, 下文中及本欄目中所列的「泳春」、 「詠春拳」、 「永春拳」, 都為同一拳派的不同稱呼。 為不使讀者誤解, 本文統一用「詠」。  第一種說法是始創於福建嚴詠春, 詠春拳因此得名。
  • 葉問徒孫親自演示:詠春拳真能一個打十個?
    仁義詠春拳館2019年5月學員升級考試現場。受訪者供圖詠春拳為什麼「快」?圖為袁師傅和弟子在拳館。受訪者供圖2007年,袁師傅因工作的原因回到廣州,在一家德國家具公司負責東南亞市場的銷售工作。「2008年,認識了我的第一個徒弟阿峰,他原本是學跆拳道,後來被我『說服』轉學詠春拳了。」在接收第一個弟子之後,袁師傅逐漸萌發了要用現代科學的方式在國內傳承發展傳統武術,讓人們有機會真正接觸到真的好功夫。
  • 電影《葉問》詠春拳,在現實生活中也一定實用!
    既然說到了《葉問》這部電影,我就想說一說了,葉問這個名字也算是如雷貫耳了,至少大家都知道一代宗師葉問這個稱號;首先,我們來說一下《葉問》這部電影,《葉問》到現在為止,一共拍攝了4部,從第一部到第四部,我都認認真真的看完了,每一部都有代表的故事情節
  • 葉問徒孫親自演示:詠春拳真的能一個打十個嗎?
    仁義詠春拳館2019年5月學員升級考試現場。受訪者供圖  詠春拳為什麼「快」?圖為袁師傅和弟子在拳館。受訪者供圖  2007年,袁師傅因工作的原因回到廣州,在一家德國家具公司負責東南亞市場的銷售工作。  「2008年,認識了我的第一個徒弟阿峰,他原本是學跆拳道,後來被我『說服』轉學詠春拳了。」  在接收第一個弟子之後,袁師傅逐漸萌發了要用現代科學的方式在國內傳承發展傳統武術,讓人們有機會真正接觸到真的好功夫。
  • 高戰:我在美國海軍陸戰隊教詠春拳
    近日,觀察者網採訪了把詠春拳帶入美國海軍陸戰隊的高戰(Chris Collins)先生,請他就他與詠春拳結緣的經過,以及為什麼一些傳統武術練習者會輸給綜合格鬥練習者等話題談談看法。在高戰先生看來,一個好的武術家未必可以成為一個好的格鬥士。要成為一個好的格鬥士就必須在逆境的狀態中進行磨練。
  • 關於詠春拳你不得不知的那些事:起源於福州福清的南少林!
    說起詠春拳,無人不知無人不曉。葉問、李小龍等等都是詠春拳大師,詠春拳隨著港片早已深入人心,也是我國傳統武術知名度最高的拳術之一,成為了人們強身健體的習武最流行拳種。詠春拳武術館遍布全球五大洲六大洋,但凡有華人處必有詠春拳館。
  • 葉問與張天志,誰是正宗詠春拳?
    張天志,歷史上的梁贊開館收徒,得其真傳者除子梁壁和陳華順外約五六人,所以張天志的師父具體是誰並不清楚,但是根據影片中張天志在香港時自身的詠春拳就已經很厲害,但那時他還得靠拉三輪車以及給給別人打黑拳維持生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