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十五種蝙蝠,目前人類已知的物種!

2020-12-17 又見娛樂偶像

蝙蝠屬於哺乳動物系列,是這個系列能在天空飛翔的物種。前肢為翼,主要活動在夜間,以蚊子,飛蛾等等昆蟲為食,部分種類吸動物的血生存,食果類的蝙蝠也有。人類之所以能發明超聲波這種高科技,得益於蝙蝠自身帶有的特殊生物技能。種類繁多,目前常見的就有十五種,比如:

菊蝠

菊蝠生活在深山陰暗潮溼巖洞,群居冬眠是其特點之一,狀態多以倒掛姿勢,距離地面不超過三米。蹤跡分布在陝西、雲南、四川、福建、山東、吉林等地。熱帶、亞熱帶地區是主要能生存的環境。

蹄蝠

蹄蝠特點在於馬蹄型的鼻葉,是以部分昆蟲為食,能捕殺大量害蟲。舊大熱地帶、亞熱帶地區,人類活動地區都是它能生存的環境。

兔唇蝠

兔唇蝠體型巨大,腳長腳大,腳端長而鋒利的構型爪,能抓住生活在水裡的小魚。目前生活在南美的北部深林。

犬蝠

犬蝠,管狀的鼻孔、橄欖褐色的背部、腹部鏽黃是它主要是特點,體型95–103毫米。熱帶樹林與家舍為居,活動範圍主要在南亞與東南亞地區,國內廣西、西藏、雲南、福建、海南、廣東都有蹤跡。

犬吻蝠

犬吻蝠的特點在於翅膀煽動頻率比其他蝠類要更快,飛行快速,同樣生活在熱帶地區與亞熱帶地區。主要蹤跡在於泰國、印尼、中國、孟加拉、印度、斯裡蘭卡等國家。

褐山蝠

褐山蝠主要生活在舊建築物裡,一般不會攻擊人類,以蔬果、昆蟲、蚊子為食,只有夜晚飛行尋食。群居數量稀少。

葉鼻蝠

葉鼻蝠辨別特徵在於身體黑棕色或黃棕色,腹部稍淡,成年的一般頭部有額囊。分別雌雄在於雄性腹部有假乳頭。是臺灣本土折翅蝠與小蹄蝠齊名的三大蝙蝠類其中之一,主要攀附在低海拔地穴、橋梁。

扁顱蝠

扁顱蝠視線不太清晰,常靠聽覺作為信號,自從上世紀80年代發現後至今沒有發現。在蝙蝠類的體型中屬於偏小的一種。

長翼蝠

長翼蝠背部黑褐色,腹部灰黑色為主要辨別特徵,身形長51.5毫米,尾部長53.8毫米,前臂長48.3毫米。頭部較低平,腦顱發達呈球形。

吸血蝙蝠

吸血蝙蝠表面看起來有點醜陋,身體較小,暗棕色的毛色,尾巴短小看不見外露的。覓食往往都是有生物鐘的,時間相對比較準時,天黑之後就出來吸食動物之血。

果蝠

果蝠在蝠類屬於體型偏大的一種,有些能達到2米的體型,眼睛大、尾部較短,在手部第一還有第二都有利爪,主要吸食果類和花粉的葉汁,對果樹造成一定的危害,一般出現清晨和落日前。在國內很少見到。

狐蝠

長相酷似狐所以被稱為狐蝠,口部長而伸出,體型較大,兩側翅膀舒展開來能達到90釐米的長度,對野果與花蕊情有獨鍾,整日成群倒掛樹枝。胎生一種,一般生活海外地區。

南蝠

南蝠一般築巢在巖洞中,海拔400–1700米的距離,棲息在1500米左右,主要遍布於東南亞地區。

粽蝠

粽蝠的特點在於比蝠類飛行較慢,一般棲息在建築物與樹洞中,一樣頭部朝下的睡覺方式,只有在夜間活動。

彩蝠

彩蝠的辨別方式在於它毛色呈現淡黃與灰黑的色彩結合,體型偏小的一種。在東南亞地區出現的蝠類,一般棲息在深林與樹枝上,同樣以昆蟲與蚊子為食。

相關焦點

  • 首次在蝙蝠體內發現6種全新的冠狀病毒,但與新冠、SARS無密切關係
    儘管如此,但研究人員稱,為了更好地了解它們對人類健康的風險,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來評估它們跨物種傳播的可能性。這將有利於預防潛在病毒對公共衛生的威脅。除此之外,研究人員還從蝙蝠身上發現了另外一種冠狀病毒。這種病毒雖然以前在東南亞一些地方發現過,但卻從未出現在緬甸。不僅如此,專家還估計,蝙蝠體內存在數千種冠狀病毒,其中許多尚未被發現。
  • 盤點地球上比人類存活更久遠的20種動物
    在地球超過4十億歲,這是毫不奇怪,有一直生活在很多不同的物種,包括人類。但是,我們並不是在地球上行走時間最長的人。今天仍然有活著的動物與恐龍相遇,甚至在5種主要物種滅絕中倖免於難 。 20.河馬,1600萬年
  • 科學家在蝙蝠身上又發現 6 種全新冠狀病毒
    研究人員表示,這一研究結果將幫助人們進一步了解蝙蝠體內冠狀病毒的多樣性,並為全球發現、預防、應對可能威脅公共健康的傳染病提供更多信息,特別是在目前 COVID-19 大流行之際,這一結果尤為重要。在最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員著重研究生活在緬甸的人類社區附近自由活動的蝙蝠,檢測它們體內的冠狀病毒。為此,研究人員從 11 個物種的 400 多隻蝙蝠身上收集了 750 多份唾液和糞便樣本。
  • 四面山發現瀕臨滅絕物種,全球僅有8種!盤點那些已滅絕物種
    近日,江津四面山又發現了一個瀕臨滅絕物種!這個物種是一種長相兇猛的昆蟲,名叫巨齒蛉,目前全世界已知8種巨齒蛉,其中6種分布在中國,而且全球範圍內的巨齒蛉都已瀕臨滅絕。據四面山管委會介紹,日前,東北林業大學研究生、在讀博士生張超,在四面山大窩鋪原始森林管護站旁發現瀕臨滅絕物種巨齒蛉。巨齒蛉是一種廣翅目昆蟲,「面目醜陋」,無論雌雄成蟲,頭部前端都長有一副巨大的牙齒,長相兇猛,但成蟲並不捕食其他動物,只吸食樹木流出的汁液,這也是其名字的由來。目前全世界已知8種巨齒蛉,其中6種分布在中國,而且全球範圍內的巨齒蛉都已瀕臨滅絕。
  • 蝙蝠號稱「毒王」,有人卻還敢吃它?蝙蝠到底是怎麼進化來的
    而我們都知道,隨著時間的推移,物種會不斷的進化,再加上氣候的變化。地球上會衍生出很多新的物種。與此同時,一些老的物種因為適應不了地球的環境開始滅絕,就如同我們知道的恐龍一般。所以在如此長的生物進化過程當中,我們想要相信的了解蝙蝠是如何來的,已經不是太好追尋了。
  • 上海動物園還有野生蝙蝠?專家:別擔心,不是一個物種
    上海城市裡也有野生蝙蝠出沒,但和「中華菊頭蝠」不是一個物種園方專家表示,不止動物園有蝙蝠,上海還有不少野生蝙蝠出沒。黃昏夜晚時分仰望天空,時常會發現一些飛來飛去的黑影,大概率就是蝙蝠與夜鷺。專家也說起一個重要信息,上海的野生蝙蝠和本次SARS-CoV-2的潛在自然宿主「中華菊頭蝠」不是一個物種,它們不屬於一個科,並且蝙蝠也不會直接把病毒傳給人類,一般還是通過中間宿主被作為「野味」傳播到人的。因此市民碰到蝙蝠不要慌張,如果日常生活確實受到了蝙蝠的困擾,可以致電12345請求協助處理。
  • 盤點世界上「最酷」的9種蝙蝠
    世界的蝙蝠種類超過1200種,這樣一來,要選出「最酷」的那些蝙蝠,就會帶有很多主觀色彩。先看看這9種小自認為「最酷」的蝙蝠,希望你們會喜歡!在開始介紹前,小自溫馨提示大家:蝙蝠需要你的幫助。請不要擾亂它們居住的洞穴;如果有條件,你可以考慮為它們打造一個蝙蝠箱,它們可以在裡面休息。
  • 上海居民家裡接連出現蝙蝠,飛到手臂上「毛茸茸」的……
    與此前新冠期間進入大眾視野的中華菊頭蝠不同,這種東亞蝙蝠目前沒有已知的帶病毒細菌感染人類的情況,而且這種蝙蝠以小昆蟲和蚊子為食,對生活其實很有好處,因此不建議捕殺。但是真的對生活造成困擾了,可以進行驅趕。
  • 從蝙蝠到穿山甲,病毒是如何來到人類世界的?
    蝙蝠是已知60多種可引起人畜共患傳染病病毒的自然宿主,堪比病毒的「潘多拉魔盒」。除了前面提到的幾個大角色,其攜帶的病毒還包括馬爾堡病毒(伊波拉病毒的近親,平均致死率約50%)、尼帕病毒(可導致腦炎,致死率約40%)等,個個都是狠角色。為何蝙蝠可以與這些病毒長期相安無事?它們就不會生病嗎?
  • 《科學》封面:蝙蝠與人類,到底是誰傷害了誰?
    動物移動最複雜的形式是基於地圖的導航,它不需要系統地遵循已知的路線或地標,也不需要直接感測某些目標發出的提示(信標),但基於地圖的導航需要將已知但尚未被發現(不可檢測/很難檢測)的目標作為當前位置的參照系。例如,對於在大範圍內穿越陌生區域的遷徙動物和其他動物,這種參照系被認為是由可預測的環境梯度(例如地球磁場)提供的「地圖和羅盤」導航。
  • 上海居民家裡兩天出現四隻蝙蝠 晚上飛到人身上毛茸茸
    作為本地品種在上海已經生存超過1000年了上海動物園中的蝙蝠與此前新冠期間進入大眾視野的中華菊頭蝠不同,這種東亞蝙蝠目前沒有已知的帶病毒細菌感染人類的情況,>蝙蝠自己就會出去了家中出現蝙蝠該怎麼辦作為所有哺乳動物中第二龐大的類群,蝙蝠在全球分布有1300種,物種多樣性極高。
  • 蝙蝠是老鼠變的?蝙蝠褪翅膀成老鼠,或老鼠長翅膀成了蝙蝠?
    站在人類的直觀角度而言,我們判斷生物的相似都是從外觀上來說明的,所以說這是缺乏一定的科學依據。而對於大多數人按照科學的角度而言,我們說某個生物具有相似的地方主要採用的是進行「DNA」或者說「基因」去驗證和確認,找出它們的一些相同或不同點,這樣才是說它們具有相同的特點。而最近全球正在經歷關於「病毒」時期,不少人對蝙蝠的話題也是一次又一次地推向高點。
  • 科普:為什麼蝙蝠感染冠狀病毒後不會生病
    研究人員介紹,一旦暴露於病毒之下,蝙蝠的「超級」免疫系統就會維持自然的抗病毒反應,該功能在包括人類在內的很多物種中都被「關閉」了。研究顯示,與正常細胞相比,長期被感染的大棕蝠細胞中I型幹擾素的基礎水平非常高,可能抑制了病毒的持續複製。與此同時,MERS冠狀病毒本身也迅速產生了特定基因突變,從而適應蝙蝠細胞。
  • 世界上最大的蝙蝠——金冠飛狐!吸血鬼的原型嗎?
    這種巨大的巨型蝙蝠是菲律賓叢林特有的物種,是世界上最大的蝙蝠,翼展長達五分半半,殖民地可容納10,000名成員。Reddit對我們人類來說幸運的是,這種巨大的蝙蝠是草食性的,依靠無花果和水果生活。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些蝙蝠是無害的,對我們沒有真正的威脅-但是人類的偷獵和森林砍伐直接威脅著該物種。什麼是巨型金冠飛狐?
  • 《自然》首度公布6種蝙蝠的高質量...
    論文中解釋這一進化過程的細節,為研究這些在蝙蝠身上發現但沒有在其他哺乳動物身上發現的基因變化如何有助於防止其他哺乳動物(包括人類)感染病毒性疾病的最壞結果奠定了基礎。在第二次全基因組篩選中,他們使用先前開發的方法系統地篩選基因丟失。這揭示了在6種蝙蝠中有10個基因失活,但在大多數非蝙蝠的勞亞獸總目(Laurasiatheria)中也存在。
  • 穿山甲還是蝙蝠?
    華南農業大學的研究人員告訴新華社記者,儘管之前的研究發現這種新型冠狀病毒起源於蝙蝠,但蝙蝠是冬眠動物,因此不太可能是它們引起了目前的疫情。然而,實際的研究尚未發表。到目前為止,該校只發布了一份新聞稿。該研究的作者寫道:"儘管我們的系統發育分析表明,蝙蝠可能是這種病毒的原始宿主,但海鮮市場上出售的一種動物可能是一種促進病毒在人類中出現的中間宿主。"而蝙蝠有將可能致命的病原體傳給人類宿主的不幸歷史。
  • 人類一樣大小的蝙蝠真的存在嗎?
    最近一張疑似巨型蝙蝠的照片在網上瘋傳,在照片裡一隻蝙蝠倒掛著棲息在人類的房屋上,看起來體型很大,和人類差不多。一時之間,「人類大小」的蝙蝠走紅網絡,很多人驚嘆自然的神奇,也有很多人質疑照片的真實性:世界上真的存在人類大小的蝙蝠嗎?
  • 【PNAS】蝙蝠是人類病毒的主要來源,但監測工作不該僅限於此
    查看了跨數個哺乳動物和鳥類的最大病毒和宿主數據集後,蘇格蘭的研究人員發現,感染人類的蝙蝠和齧齒動物病毒的數量與這些群體中所含物種的數量成正比。英國格拉斯哥大學的疾病生態學家丹尼爾·斯特雷克(Daniel Streicker)評價說,這是一個相當合理的數字,可以解那些看似驚人的模式。
  • 世界上最大的蝙蝠瀕臨滅絕 遭到人類廣泛捕殺
    2月14日,據外媒報導,紐約市立學院(CCNY)前富布賴特研究員蘇珊·曾(Susan Tsang)領導的一項研究顯示,世界上最大的蝙蝠種類,狐蝠的數量正在迅速減少,並在印度尼西亞和菲律賓遭到廣泛捕殺。研究人員表示,這種獵殺行為,不僅會不斷減少罕見的狐蝠數量,而且還可能使人類暴露於動物傳播的病原體(這一過程被稱為人畜共患疾病)。
  • 為何無法消滅蝙蝠?它從未想過傷害人類,我們應以蝙蝠為師
    在地區上,蝙蝠的種類多達上千種,人類想要消滅它們,是絕對不可能的,如果按照難度劃分的話,消滅蝙蝠與我們想要消除四害,讓老鼠、蟑螂等從地球上徹底滅絕,難度上來說是一樣的,甚至因為蝙蝠更危險,所以,或許消滅蝙蝠要更加困難。蝙蝠有多可怕呢?蝙蝠是天然的病毒傳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