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總是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但實際上,很多人是把權威作為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我想起幾個圍棋的冷僻典故。
日本明治年代(1868-1912)有一個天才棋手水谷縫治,7歲時就有棋名,13歲時就無敵於鄉裡。當他10歲時,曾經和日本古代三棋聖之一的秀策下過受四子二局、三子一局的授子棋,獲得壓倒性勝利,是圍棋史上有名的下手正確應對、擊敗上手的受子名局。
其中受三子的一局,至中盤時已優勢歷然。秀策深感孺子可教,只等水谷投下一子就欣然認輸。適逢有客來訪,秀策談笑自若,意態安詳。懾於棋聖的赫赫威名,水谷見狀不禁大為猶豫,深恐棋聖必有暗伏的妙手。但左思右想,也沒有發現什麼機關陷阱,終於按預定構想投下一子,秀策立刻認輸。
復盤時秀策教導水谷:「記住,只有可怕的棋,沒有可怕的對手!」
號稱「前五十手天下第一」的桀驁不馴的浪子秀行是我佩服的三個半圍棋大師之一。眼高於頂的他佩服的人又有哪些人呢?他曾經把同時代的吳清源、木谷實、橋本宇太郎、和坂田榮男排在自己的前面,認為自己可以排第五。但想了想後又提出一個人,梶原武雄,覺得他的才華在自己之上,自己只能排第六。
這可能是秀行的謙虛吧,但梶原武雄的才華確實也是眾所公認的。昭和第一人吳清源先生也說,「娓原是真正的棋精大師」。小林光一棋聖也推崇:「偶爾累了的時候,就喜歡翻翻娓原先生的棋譜或著作,那真是美的享受。娓原先生的棋感讓人驚嘆,讓人身心愉悅的同時,棋力也能得到提高……」
梶原武雄的魅力可能在於,他不在乎勝負,面對一成不變的棋盤時總能絞盡腦汁下出新手,對局時間11小時也往往不夠。他一生未獲得任何冠軍頭銜,卻被稱為「局部感覺天下第一」、「無冕的帝王」、「棋精大師」,自有其原因。
這樣的娓原武雄曾經說過一句很牛逼的話:「你真正的對手,不是坐在棋盤對面的那個人,而是棋盤上的真理!」
瀟灑的武宮正樹也說:「不管對手是誰,我只按照棋的本身去下。」他的這一信念只在遇到百年一遇的天才李昌鎬略微才動搖過,他說和李昌鎬對局,就仿佛在和神仙下棋,不知道他心裡想些什麼(大意)。
中山典之沒有什麼名氣,他是從業餘轉為職業棋手的,30歲才得到初段,但他富有文學才能,一生致力於圍棋普及推廣,獲得過大倉喜七郎賞。他五段時曾經與一女棋手對弈,中盤時發現一步俗手的妙棋,對手若下出,自己形勢不妙,但對手終於未下出,中山中盤勝了此局。復盤時中山指出了這一步俗手的妙手,女棋手不以為然,說:「怎麼能下這樣的俗手呢?」恰好本因坊石田芳夫經過,二人就此局面求教。石田飛快地掃視了一下棋盤,拍下一子,正是中山典之指出的俗手。女棋手頓時花容失色,連連稱是。中山典之感嘆道:「看來打動她的不是棋盤上的真理,而是石田芳夫的鼎鼎大名!」
圍棋如此,醫學何曾不一樣?官員說的不是真理,院士說的也不是真理,悠久經典說的同樣不是真理,只有被嚴格設計的臨床實踐檢驗真正安全有效的才是「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