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塊棋盤由日本圍棋名宿瀨越憲作親筆題寫「蓬萊」之名,巖本薰、吳清源、橋本宇太郎三位圍棋大家亦在棋盤上簽名,這塊棋盤價值多少?答案是:無價。因為這塊棋盤極可能是絕版,上述四位圍棋大家均已過世。他們當中的任何一個人親筆籤名的棋盤都非常珍貴,何況四人同時籤名。
2008年,韓國發生一起「棋盤訴訟」事件,轟動一時。2004年,身患肝癌的釜山市圍棋協會理事長金榮盛委託好友尹奇鉉九段,代售瀨越憲作、吳清源師徒籤名的兩塊棋盤,以抵醫療費用。一月後,金榮盛離開人世。一年後,瀨越憲作籤名的棋盤被人以1000萬日元的價格買走,但尹奇鉉並未將這筆錢還給金榮盛家屬,只是歸還了吳清源的籤名棋盤。他聲稱金榮盛生前只是託他出售吳清源籤名的棋盤,瀨越憲作籤名的棋盤則是贈予他。
金榮盛家屬起訴尹奇鉉,要求其歸還棋盤和1000萬日元。釜山地方法院經過一審、二審,均支持原告訴求。尹奇鉉不服,上訴至韓國大法院,2009年2月12日,韓國大法院作出了維持釜山地方法院判決的終審裁決。尹奇鉉自動退出棋壇。
瀨越憲作籤名的棋盤被尹奇鉉賣出1000萬日元,這還不是拍賣價,當時約合人民幣65萬元。現在,這四位圍棋大家的籤名棋盤價值幾何,已無法估價。
瀨越憲作何許人也?他在日本棋史上是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生於1889年,卒於1972年。他是1924年日本棋院創立時的元老級人物,1946年擔任日本棋院第一任理事長,1955年被日本棋院授予名譽九段,1958年獲紫綬褒章(褒章獎是日本獎勵對社會做出特殊貢獻的人)、1966年獲二等瑞寶章(日本政府對社會有卓越貢獻的人一種獎勵)。
在圍棋國際化的普及和圍棋文化的振興等方面,瀨越憲作的貢獻巨大,他招收了來自中國的吳清源和來自韓國的曹薰鉉為內弟子,加上日本弟子橋本宇太郎,其在培養弟子方面的遠見卓識為後輩所稱頌。瀨越憲作還從事《御城棋譜》、《明治棋譜》等大型著作的編撰,這些圍棋史資料收集工作給後人留下了寶貴財富。
巖本薰亦是日本圍棋史上極具分量的人物,1945年他戰勝橋本宇太郎,獲得第3期本因坊頭銜稱號(其中包括著名的「原爆下的對局」);1947年第4期本因坊戰擊退木谷實八段的挑戰,衛冕成功。他一生豪爽大度,為普及圍棋立下不朽之功。1945年日本棋院毀於火災後,他提供自家住房作為棋院辦公地點;後將主要精力投向海外圍棋普及,自己出資在巴西聖保羅、美國紐約和西雅圖、荷蘭阿姆斯特丹創立圍棋中心。1986年,他將拍賣圍棋沙龍所得5億3千萬日元捐贈給日本棋院。
吳清源和橋本宇太郎均為改寫圍棋歷史的人物。吳清源14歲東渡日本,其時在國內已無對手,到了日本後橫掃其時圍棋最強國所有高手,近20年屹立不倒,其創下的新布局、新定式比比皆是,堪稱圍棋界500年一遇的天才人物。2014年11月30日,他兌現自己只活100歲的諾言,無疾而逝,結束百年傳奇。
橋本宇太郎年少時即獲外號「天才宇太郎」、「火團宇太郎」,他三獲本因坊頭銜,一生如火奔放,69歲進入棋聖戰決賽,72歲打入名人戰循環圈,一直到去世前一刻,還奮戰於棋盤前。他創辦日本關西棋院,以一己之力捍衛其出世、成長。而今,關西棋院仍與日本棋院並立東西,經年60餘載。
這四人的歷史分量已無需贅述,現在再說說這塊更應稱為棋墩的棋盤。棋盤完工於1952年10月4日,由日本著名棋盤師石渡嘉七手工製作,當時他已是65歲了,這塊榧木棋盤是其收山之作。榧木棋盤的製作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榧木被截取後,要放在自然環境下乾燥30至50年才能製作棋盤,這個過程被日本匠人稱作是榧木的「休眠」。所以榧木很多都是繼承下來的,祖輩開採,父輩維護,孫輩製作。
與這塊棋盤配套的棋子亦非俗物。白色棋子是由天然的巨大蛤蜊貝殼化石製成,因年歲久遠,稍顯泛黃。黑色棋子源自一種特殊的礦石,據說古代遣隋使曾以此進貢中國,可做硯、小飾物等,因產量極少,足見其高檔珍貴。
這塊棋盤何以由四位大家同時籤名?署名時間為1958年晚春,瀨越憲作將其署名為「蓬萊」,也令人回味悠長。蓬萊以八仙過海、海市蜃樓而著稱,過去日本遣唐使均在此登陸前往長安。用中國名勝地名命名一塊棋盤,瀨越憲作用心之深,已無從探究。
如今這塊棋盤靜靜臥於北京真樸書院,其來歷亦為一段當世傳奇。真樸書院院長特別喜愛日本鐵壺,一直在網上關注相關拍賣。在日本某拍賣行的一次傳統工藝拍賣會中,他發現了一件不同尋常的拍品。這是一塊足以令棋迷怦然心跳的棋盤,拍賣者介紹說這塊棋盤是巖本薰的收藏品,並由瀨越憲作題字,但主持人並沒提及另兩位籤名者吳清源和橋本宇太郎。真樸書院院長趕緊出手,幾番競拍,終將棋盤拍下。
這要是在30年前,這塊棋盤拍下怎樣的天價都不足為怪,但如今,日本棋迷競相老去,子孫們不惜家傳之寶的比比皆是。在日本都板橋舊書市場,各種稀罕的棋書、棋譜幾乎當廢紙出售,散落滿地,令人不禁生出明珠暗投之嘆。(原文刊於2015年7月29日《體壇周報》A23棋牌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