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團」和老山前線抗戰老兵特殊的情結|百家故事

2020-12-17 犀舌論

本篇文章收錄於百家號#百家故事#精品欄目中,本主題將聚集全平臺的優質故事內容,讀百家故事,品百味人生。

萬紫千紅總是春!下個月就是清明節了,此時已鶯飛草長,艾蒿借勢春天長得正茂。每年春天裡我們都會備一些小吃出去郊遊,而眾多小吃當中,我們最喜著名小吃:青團。之所以青睞青團,這不僅是它味道清雅淡香,作為愛生活的江南人,總覺得沒有青團的春天,就是在辜負春天!媳婦兒是個樂意下廚的人,平時有事沒事總愛鼓搗一些花樣出來,這疫情剛解封,她就嚷嚷著要去鄉下郊遊,呼吸春天的氣息。其實這哪跟哪呀,想去看望她爸媽也不直說,我是那種不奉陪的人嗎?

春天的山坡上艾蒿很嫩,翠綠翠綠的,回到娘家媳婦兒就逕自上山採摘艾蒿去了,中午的飯桌上,自然就多了一道來自春天的饋贈:青團!待飯菜上桌後,小姨子可是不客氣的先嘗為敬,丈母娘也對我媳婦兒親手做的青團讚不絕口,只有泰山老大人靜靜地夾了一個青團放在碗裡一口沒吃,端著碗步履蹣跚著向院裡走去……。(這不是一篇美食文章,所以略過青團的詳細做法,這裡講述了一個老山前線對越防禦戰老兵的故事,感興趣請接著往下看)

院壩裡的老丈人把碗放凳子上,找來三炷香點燃插在青團上面,向天三鞠躬!當我們走出去時,嶽父已是滿面淚痕,本以為是祭天呢,可他曾是一個挺拔的軍人,也是一名退休醫生,不迷信!還沒問怎麼回事,老丈人哽咽著講述了他在1984年老山前線的抗戰歲月:

當時嶽父21歲,應徵入伍已經一年,在1984年3月接到部隊緊急調動命令後,趕赴老山前線參加對越防禦作戰,乘坐火車途徑昆明,再轉乘軍車經雲南文山,直達麻慄坡。嶽父中醫世家出身,略懂一些醫學知識,當時部隊的傷亡較重,所以嶽父就被安排在戰地醫院開展傷員救治工作。剛開始也算清閒,部隊從老鄉家裡買來一些狗供他們進行麻醉、開顱、清創、縫合等訓練。後來戰爭越來越嚴峻,傷員增多,部隊臨時安排醫院醫務戰士分批次走山林小路,往前線戰地救治。

嶽父他們這一次去的是五個人的醫療小分隊,摸黑走到半夜後在山林迷了路,踏進雷區被一連串地雷當場炸死了兩個,包括嶽父在內的另外兩個戰友也分別被炸傷……。直到第二天上午,嶽父和其餘兩個戰友找齊了犧牲的兩個戰友遺體並掩埋之後,才打聽到這一片山林已經被越軍徹底封鎖。出不去只能往後撤,他們攙扶著走出這片林區之後,餓得奄奄一息的他們才發現身上帶的761壓縮餅乾已經不知道掉在什麼地方了。

繼續攙扶著走到一個無人的村落(村子的人為躲避戰亂全部舉家逃離),他們在一戶土牆房前看到一個差不多70多歲的老媽媽躲進柴垛裡,在申明了幾次「我們是解放軍」之後,老媽媽這才戰戰兢兢地出來,並從後山的地洞裡找來了不到半斤米,說著他們聽不懂的方言,示意燒水煮米。而老媽媽再次轉身去了後山摘了一些艾蒿。

那一天的「青團」,其實是不得已而為之,「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那是老媽媽僅存的一點大米,保命的一點米拿出來煮了。

老媽媽把艾蒿洗淨,直接拌在煮熟的米飯裡,一併搗爛之後揉成團,說是「團」,其實普通的米飯黏性不夠,還是有些散開,再次上鍋裡蒸了不到十分鐘後食用,嶽父說:那個「青團」的味道,換了今天真的難以下咽。但那時實在是太餓了,他和戰友們都吃得挺香!戰友們包紮好傷口,稍微整頓了一下再次出發,臨走時老媽媽把剩下的幾個「青團」硬塞給了三舅他們,但戰友們都死活堅持不要,老媽媽哭了,那帶著方言的哭泣,三舅他們聽不懂,但是他們理解老媽媽心情,或許是泣訴著這該死的戰爭,或許是泣訴著那些戰死的軍人,或是冤死的幽靈……

嶽父說,直到撤軍的那一天,他們再也沒有見到過那個幫助他們的老媽媽,不知道老媽媽是什麼原因,竟然獨自一個人留在村裡。也不知道後來怎麼樣了……。嶽父說,他直到退伍轉業回到地方醫院,他一直不敢吃青團,但是一直很懷念青團的味道,尤其是懷念麻慄坡那個無名村莊的老媽媽做的「青團」,那個春天他是沒齒難忘!說罷,嶽父的淚再次流下來了。我很難想像,也體會不出嶽父在對越防禦戰的艱難歲月。但是我能想像那個可憐的老媽媽,她用老區人民最質樸的熱情,盡一己之力捨身忘我的幫助了解放軍,為還擊戰出了一份力,這就是軍民魚水情,這份情比天高,比海深……!

多年以後,嶽父總能清楚地記得1984的春天,那是一個難忘的春天。一個抗戰老兵艱難的歲月不止這一個片段,但是那個春天的艾蒿,那個熱情善良的老媽媽,卻深深地烙在了一個老兵的心裡,我問嶽父什麼是春?嶽父說:國泰民安,即為春!

相關焦點

  • 老山的美麗女孩
    迷人的淚眼,透露著女孩的幸福和吉祥,老山戰役的時間,這女娃還沒有出生,卻在三十年後的「國旗下的老山」中感激著我們,當年老兵弘揚無私奉獻的「老山精神」,在她們用藝術情感的流露和肢體語言的表達下,讓觀眾明白了「無私奉獻」的釋譯,也只有麻慄坡人民,最能讀懂老兵的心地,對「老山精神」有更深的理解和體慰。還有她們內心世界的活動,代表著麻慄坡的後輩們,對當年軍人未敢相忘。
  • 聽老兵講述抗戰故事 讓偉大抗戰精神代代相傳
    這一天,從抗戰烽火中一路走來的陸軍第78集團軍某合成旅,組織官兵參觀東北抗日聯軍紀念館,重溫抗戰歷史,接受愛國主義教育;抗戰老兵史保東、抗戰烈士遺屬高碧英,給家人講述抗戰英雄的故事,緬懷抗戰先烈……他們,用不同的方式,傳承著偉大抗戰精神。  記者走近這些參與抗戰的部隊和老兵,以及抗戰烈士遺屬,聽他們講述槍林彈雨背後的故事。
  • 雲南92歲抗戰老兵魏連志辭世 曾參加松山戰役和騰衝光復戰
    中新社昆明1月13日電 (繆超)曾擔任中國遠徵軍20集團軍運輸獨立營第24分隊隊長的抗戰老兵魏連志日前在雲南騰衝家中與世長辭,於13日出殯,享年92歲。魏連志去世後,目前雲南騰衝在世的抗戰老兵僅剩13位。
  • 91歲老兵:全班只剩一個人活著
    91歲老兵:全班只剩一個人活著文/號外軍粉 圖/網絡中國軍人大概是世界上最勇敢的軍人,連同被洗腦的日本人都感覺到後怕不已。中國軍人不僅在戰場上不怕犧牲,就算是被俘虜接受虐待也寧死不屈,不過除了奮勇殺敵和被俘不屈之外中國軍人還給自己留了第三條路,那就是拉響胸前的光榮彈。
  • 光榮歲月《老山故事:和英雄一起戰鬥過的日子》
    1985年隨部隊參加老山對越自衛反擊戰,同年8 月,榮立二等功。 1985年12月2日,犧牲於老山前線,部隊為 他追記一等功,並把他堅持戰鬥的一號觀察所命名為「陳兵觀察所」。1986年5月15日,中央軍委主席鄧小平籤署命令,授予花陳兵「炮兵偵察英雄」光榮稱號。 1984年12月,部隊接到了赴雲南老山作戰的命令。
  • 101歲抗戰老兵「歸隊」:提起抗戰他有擺不完的故事
    101歲抗戰老兵「歸隊」:提起抗戰他有擺不完的故事 原標題: 晚年裡,他時常念叨起抗日戰友,也在親人、鄰裡、志願者,甚至初次見面的陌生人前,講起昔日川軍出川抗戰的英勇故事,並叮囑大伙兒要記住,千萬別忘了。  老兵歸隊  今年長時間住院 提起抗戰他就來了精神  「走得很安靜,101歲也算喜喪吧。」
  • 臺灣義勇隊及武警退役老兵賴武華的情結
    臺灣義勇隊及武警退役老兵賴武華的情結 □段勇彬 在新羅區東城街道龍巖天后宮附近,有一間並不算起眼的店鋪,說起它的主人,在巖臺胞臺屬及來巖臺胞臺屬中,一多半的人都會說,「他呀!認識啊!不少事情還得找他諮詢幫忙呢。」他就是新羅區政協委員賴武華。
  • 錢樹根上將:原副總參謀長,曾任47軍軍長,老山前線打過仗
    錢樹根上將:原副總參謀長,曾任47軍軍長,老山前線打過仗「老山」對我國一代人而言是一個精神聖地的象徵,不僅湧現出了諸多英雄事跡,而且也冉冉升起了不少將星。原副總參謀長錢樹根上將,就曾在老山前線打過仗,時任47軍軍長。那麼,錢樹根上將在老山前線有著怎樣的表現?1939年3月,錢樹根生於江蘇無錫。在錢樹根出生之際,無錫已於1937年11月26日淪陷。日寇鐵蹄肆無忌憚的蹂躪無錫,大火就燒了十天十夜,數十年積累毀於一旦。
  • 抗戰老兵
    8月31日,縣委書記李志堅和相關部門人員在紅心社志願者的陪同下看望慰問湯環海、徐承建二位抗戰老兵,聽老人們回憶艱苦卓絕的抗戰歲月,為他們送去抗戰勝利70周年的補助金。  在兩位抗戰老兵家裡,當得知老兵們的晚年生活得到了很好的照料後,李志堅非常高興。他說,看到老兵們身體和精神這麼好,由衷感到高興,希望兩位老兵多保重身體,闔家幸福。
  • 抗戰老兵:我不怕死,可我怕...
    拿起我們的鐵錘刀槍,走出工廠田莊課堂,到前線去吧,走上民族解放的戰場……」在貴州省納雍縣樂治鎮,已92歲高齡的抗戰老兵張奎見到記者時,唱起了這首歌。他告訴記者,這首歌叫《救亡進行曲》,他孫女很小的時候就教她唱,這也是他現在唯一還會唱的歌曲。  「我到的第一支部隊是駐在湖北宜昌的國軍第8軍103師308團3營7連,軍長鄭棟國,師長熊樹春,團長張敬軒,營長譚伯城,連長肖坤躍。
  • 老山插旗照中的「主人公」羅仕忠,現狀如何?
    隨後多年中,但凡是出現老山戰役那場戰役相關資訊時,總會以此照進行搭配,以突出戰役的艱難之處。這張照片也就是後來人們常說的老山插旗照。從照片中戰士的姿態和動作來看,這位戰士傾斜著身子,似乎用盡了自己最後的力氣才將紅旗插在山頂,更是用手死死握住旗杆,不讓紅旗倒下。
  • 陝西97歲抗戰老兵:好男兒應該戰死在沙場
    97歲的老人一口氣可以做15個標準的仰臥起坐秦賢莊第15期:97歲抗戰老兵能做15個仰臥起坐 最大願望是弄清「八百壯士跳黃河」是真是假1940年10月隨部隊離開中條山調防河南,後又參加豫中會戰,豫西鄂北會戰等,1945年抗戰勝利後回鄉務農。 □記者張宏偉 文/圖97歲老兵能做15個仰臥起坐7月24日早6點整,王蒙芳老人拎著拐杖準時下樓。
  • 牽住英雄的手,記住來時的路,1345份抗戰老兵手印背後的故事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袁汝婷、周勉從1197位到575位,這是一個特殊群體2018年到2020年的人數變化。據公益組織不完全統計,兩年多來,僅在湖南,已有622位抗戰老兵離世。對老魚和志願者們來說,世界上最殘忍的就是時間——他們面對一群平均年齡95歲的抗戰老兵,他們為每一位老兵留下手印,妥善保存;有時,他們反覆尋找艱難確認了老兵住址趕到當地,老兵卻在前一天離世。有時,因為老兵雙手都已佝僂蜷曲無法伸展,印在紙板上只有五個點……他們與時間賽跑,因為牽住英雄的手,才能記住來時的路。
  • 老兵故事①朱勝明:20歲上前線 遺憾的是同去戰友沒能一起回來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01:56編者按:聆聽老兵故事,傳承紅色基因。2020年八一前夕,大眾網·海報新聞推出「老兵故事」專題策劃報導,讓我們一起重溫那些激情燃燒的歲月。老兵故事①朱勝明:20歲上前線 遺憾的是同去戰友沒能一起回來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孫貴坤 黃孟娜 劉元迪 臨沂報導「軍旅生涯中能參加這樣一次戰役,我感到很榮幸。」
  • 紅色作品·抗戰故事 | 「敵後武工隊」最後的老兵——賈正喜
    武工隊對粉碎日、偽軍的「治安強化運動」,鞏固和發展抗日根據地,作出了很大貢獻。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紀念日到來之際,讓我們聽聽敵後武工隊最後一位老兵賈正喜講述當年的風雲故事。講述人:賈正喜(小說《敵後武工隊》「賈正」原型人物,現年100歲)我叫賈正喜,1921年出生於河北省徐水縣大因鎮王村。自幼家境貧寒,13歲父親就去世了。
  • 臺北國父紀念堂裡的天台抗戰老兵
    在國父紀念堂,我偶遇一個浙江老鄉、96歲的國軍抗戰老兵葉邦宗先生,實乃榮幸之至。    葉老兵是浙江天台人,我們關愛抗戰老兵志願隊前段時間看望的瑞安籍抗戰老兵、軍醫薛冽真奶奶就是在天台生活。    葉邦宗老兵是黃埔十八期,陸軍參謀大學畢業,上校軍銜。
  • 長沙青年志願者慰問抗戰老兵 聽老兵講述革命往事
    抗戰老兵柳元青為在座青年志願者講述當年抗戰故事,說到激動處,不禁眼泛淚花。 9月29日,在中秋、國慶雙節來臨之際,中建三局聯合長沙縣紅十字會,組織志願者們帶上生活物資前往柳元青、林雲德、王迪輝3位抗戰老兵家裡探望,為他們送去一份節日溫暖。 在柳元青家中,老人給大家講述了當年投身革命、抗戰報國的事跡。
  • 老山作戰,有人找關係調離前線,17歲女兵「走後門」上戰場
    話務員鍾惠玲天天給醫院首長轉接電話,和首長較為熟悉,利用這一特殊便利,她見縫插針,從院務處處長,到政治處主任,再到院長政委,她一個一個打電話,一個一個找,請求領導批准她赴老山前線參戰。 戰爭,意味著流血犧牲。
  • 抗戰老兵葛世才:浴血戰場殺日寇 鋒火歲月滄桑人生
    在一次聊天中,一網友告訴我說,遵義有一位抗戰老兵,今年已經90歲高齡,身體比較硬朗是貴州省參與過長沙會戰為數不多的老兵。筆者來到遵義市紅花崗區湘山社區裡,見到了曾參加過長沙會戰的抗日老兵葛世才。參軍那年,葛世才剛滿16歲,到了湘北新牆河前線,柏輝章憫其年齡太小,把他留在師部作勤務。後來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他也隨大軍奉命參加了第二次、第三次長沙會戰等著名的抗日戰爭。戰場上,葛世才和戰友肩並肩浴血奮戰,交戰中,他數次和日本鬼子短兵相接,他憑藉瘦小個頭的機靈和果敢,英勇拼殺。一個個高大威猛的日本鬼子紛紛倒在他面前。抗戰結束後,柏輝章喜其機警把他留在身邊。
  • [城市印象]致敬,海安抗戰老兵!
    如今,站在這片繁榮的土地上,我們不禁想問:海安境內,那些從神聖抗戰中一路走來的老兵呢?他們在哪裡? 一個豔陽高照的日子,我們驅車出海安縣城,來到了墩頭鎮。後來,他經過6個月的衛生員業務學習和簡單培訓,初步掌握了一些戰場急救知識,學會了如何止血、如何打繃帶及創傷療法,被分配到「聯抗」司令部醫務所當衛生員。「聯抗」北上整訓時,14歲的金鐘明隨部行動,經劉莊,過伍佑,打鹽城,在橋頭鎮、宋家樓、碩家集、朦朧等地血戰日軍主力,幾度突圍,及時救護傷員,機靈的「少年衛生員」功不可沒,有口皆碑。「我是一名衛生員,在戰場上,我的武器就是繃帶和棉布。」金鐘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