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少民族」幸福多

2021-01-19 人民日報海外網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多布庫爾獵民村少數民族兒童和五星紅旗在一起。

呼倫貝爾市委宣傳部供圖

在內蒙古呼倫貝爾市鄂倫春自治旗多布庫爾獵民村,幾名村民圍坐在一起,對著一張照片「較起勁來」——黑白照片裡,白雪還未消融的土地上,幾座毛坯小屋坐落在山腳下。

哪年拍的?大家你一言我一語,本就暖融融的房間愈發熱起來。

「這是1957年嘛。」多布庫爾獵民村黨支部書記何澤承剛剛進屋,「上世紀50年代,多布庫爾河流域的鄂倫春族走出山林,在朝陽村定居。從尖角『撮羅子』搬進土坯房,直接跨越原始生活,這可了不得!」

生活在呼倫貝爾的鄂倫春族與鄂溫克族、達斡爾族一道,被當地稱為「三少民族」。歷史上,他們曾居住於興安嶺山林,從事遊牧、漁獵生活,具有較為接近的文化形態。目前,居住在內蒙古的達斡爾族約8萬人、鄂溫克族2萬餘人、鄂倫春族2000多人。

「這張我熟!」村民關麗又拿起一張照片,「1984年,朝陽獵民村,我就是在這兒長大的。」關麗說,雖然住上了磚瓦平房,但村莊位置偏遠、條件不便。1996年,她嫁給了漢族小夥王魏武,成了村裡的團結戶。為了謀生,一家人在鎮上做點小買賣。

「旗裡7個獵民村,咱們朝陽獵民村發展咋樣?」興安綠康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孟慶江問。

「擱以前那是最窮的,但現在是最好的!」有村民答覆,大家連連點頭。

「你看,這就是我家。」王魏武指著第三張彩色照片——一排排齊整的鄂倫春特色民居、被綠樹和草原環抱的村落、一塵不染的街道……

2005年,朝陽獵民村整體搬遷至大楊樹鎮,並更名為多布庫爾獵民村。搬到新家後,關麗和王魏武住上了政府提供的免費住房,還開起了民宿和超市,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如今,獵民村69戶居民裡已有42個團結戶。發展旅遊業,讓各族村民駛入了團結致富的快車道。

「孟總,來年春天能去你採摘園幹活兒不?」有村民問道。

「那敢情好!以前得求著請著你們來,現在大家都有幹勁了。」孟慶江笑著說。

「我們依託鄂倫春民俗特色資源建成了農業生態園、特色養殖區和民俗特色旅遊景區。獵民村成了景區,農民成了旅遊從業者,農產品成了旅遊商品,鄂倫春族村民找到了新出路。」何澤承說。

是啊!「三少民族」早已走出深山,放下獵槍。隨著生態移民、產業發展和文化傳承,「三少民族」的幸福感越來越多。

融入現代社會,不忘民族文化。過上好日子的「三少民族」,也一直在繼承和創新著自己的民族文化。

耕種、打獵、蕩鞦韆、打曲棍球……在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青少年活動中心,達斡爾族哈尼卡剪紙技藝傳承人蘇梅和孩子製作出一個個形態各異的紙偶,塑造出達斡爾族民眾的生活場景。

有「東方芭比娃娃」之稱的哈尼卡,是達斡爾族最具代表性的民間手工藝術。小小的剪紙,蘊藏著一部生動的達斡爾族生活史。

「達斡爾族只有語言,沒有文字,很多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面臨著流失的困境。哈尼卡就是對孩子進行民族文化教育的載體。」蘇梅說,多年來,她走進偏遠村落搶救、收集哈尼卡技法和作品,帶動更多各民族的孩子做起哈尼卡。

同樣把傳承民族文化作為畢生事業的還有吳玲芝。作為鄂倫春族狍角帽和樺樹皮製作技藝傳承人,她自掏腰包,花費4萬多元建起了工作室,免費教學。

工作室裡,由吳玲芝製作的狍角帽和樺皮桶格外引人注目。幾名年輕人圍坐在木桌前,手中針線翻飛。經過裁剪、縫製、刺繡等步驟,具有北方狩獵民族特色的皮衣、皮帽等製品躍然於上。

「我從小在獵民村長大,從四五歲開始,就跟著母親編線、做手工。」吳玲芝說,這幾年,由於原材料短缺,製作的難度也越來越大,傳承技藝的緊迫感也越來越強。

「現在還有幾位80多歲的老藝人健在,他們可都是『寶貝』!」讓吳玲芝欣慰的是,來工作室學習的年輕人這幾年多了起來。

「年輕人越熱情,我們這些老人就越有動力。」吳玲芝說,「民族傳統技藝就是要在一針一線的耐心中傳承下去。」(記者劉嶢)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1年01月11日 第01 版)

相關焦點

  • 瞭望丨「三少民族」求新記
    隨著國家各項扶貧政策的落地,熬珍花等最後一批貧困戶陸續領到脫貧告知書,標誌著內蒙古「三少民族」正式告別貧困。    「三少民族」是指集中分布在內蒙古呼倫貝爾區域的三個人口較少民族:鄂溫克族、鄂倫春族、達斡爾族。他們曾共同居住在興安嶺山林中,過著離群索居的原始遊獵生活。
  • 一個民族都不能少 | 讀懂總書記的民族情
    5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再次指出,要「加快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步伐,繼續在促進各民族團結進步上走在前列」。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民族都不能少」  得知毛南族實現整族脫貧、鄉親們生活有了明顯改善,我感到很高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民族都不能少。近年來,多個少數民族先後實現整族脫貧,這是脫貧攻堅工作取得的重要成果。
  • 瞭望|內蒙古「三少民族」:告別原始走向小康
    隨著國家各項扶貧政策的落地,熬珍花等最後一批貧困戶陸續領到脫貧告知書,標誌著內蒙古「三少民族」正式告別貧困。「三少民族」是指集中分布在內蒙古呼倫貝爾區域的三個人口較少民族:鄂溫克族、鄂倫春族、達斡爾族。他們曾共同居住在興安嶺山林中,過著離群索居的原始遊獵生活。
  • 內蒙古脫貧答卷丨「三少民族」求新記
    內蒙古自治區鄂溫克族自治旗巴彥託海鎮太陽花傳承發展中心,艾吉瑪(右一)向遊客介紹太陽花手工藝品(8月6日攝)劉磊攝/本刊◇新中國成立初期內蒙古「三少民族」人口平均壽命不足50歲,目前平均壽命達到75歲◇
  • 夫妻之道:三多、三少、三處!
    很快就很快就會進口核苷酸分公標誌性不麼能形成不怎吃不買川貝母,差別那麼,你聰明, 車,民族才能,美廚娘,夢想著在,小菜鳥,明星在農村,明顯支持你,想桌在,性能車沒,招賢納才,毛主席才能,無下箸處嗎,只能出現,美女縣長,明顯農村
  • 2020做到四多三少,向成功出發,向幸福前進
    2020, 記住:多讀書,提升自己的內涵和外在氣質。讀書,給未來打下基石。讀書,讓自己變得安靜喜樂。三、多做讓自己增值的事情,堅持不懈,終有回報。一、)注意儀表,提升顏值。一個人雖然不是全靠臉吃飯,但是注意儀表是今天人必備的一項技能。
  • 「壯族三月三·民族體育炫」把健康幸福送進千家萬戶 - 廣西新聞網
    廣西「壯族三月三·民族體育炫」首創線上活動把健康和幸福送進千家萬戶廣西新聞網製作推出了2020年「壯族三月三·民族體育炫」大型網絡專題。系列線上活動的成功舉辦,把健康和幸福送進了千家萬戶,為戰勝疫情、復工復產增光添彩,向世人展現了一個不一樣的線上「三月三」活動。活動以「運動助健康、體育促發展」為主題,突出政治性、群眾性、創新性、民族性特點,設置了線上體育綜合運動會、線上民族體育展覽館、線上民族體育健身教學課三大板塊。
  • 民族團結故事│莫豔萍:幸福彝哈拉(組詩)
    幸福彝哈拉(組詩)1
  •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民族都不能少——我國人口較少民族發展成就...
    新華社北京6月19日電 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民族都不能少——我國人口較少民族發展成就綜述  新華社記者王琦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民族都不能少。」  中華民族是多元一體的偉大民族。在我國56個民族中,全國總人口在30萬人以下的人口較少民族有28個。新中國成立之初,黨和政府便將關注的目光投向人口較少民族。改革開放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人口較少民族地區發生翻天覆地的巨變,各族兒女攜手同行,正向更加美好的新生活奔跑。
  • 習近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一個民族也不能少
    受歷史地理等因素影響,我國民族地區處於相對落後的狀況,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要啃下的硬骨頭——  全國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有11個位於民族地區或包含民族自治地方;全國120個自治縣(旗),有85個是國家級貧困縣;中央確定的深度貧困「三區三州」都在民族地區
  • 幸福的歌兒團結的花(民族團結石榴情①)
    圖為2019年10月1日,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會上,群眾遊行中的民族團結方陣。新華社記者 範培珅攝開欄的話中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為此,本報今起推出「民族團結石榴情」系列報導,向海內外讀者展現中國各民族的發展進步,描繪中華民族團結奮進的時代面貌。五十六個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愛我中華》是一首在中國廣為傳唱的歌曲。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各民族兄弟姐妹為了更加美好的生活團結奮鬥。
  • 「民族團結」寧城縣婦聯等部門舉辦「民族一家親,攜手共幸福」唱...
    12月2日,寧城縣「民族一家親,攜手共幸福」唱紅歌感黨恩聯誼活動在縣烏蘭牧騎劇場舉行。此次活動由寧城縣婦聯牽頭,縣委統戰部、民委等三家單位共同主辦,縣烏蘭牧騎、縣文化館、天義鎮婦聯承辦,寧城縣額爾敦蒙古族語言文化交流協會、蘇木皋社區婦聯、崗崗營子村婦聯、滿達文化志願者協會、安心公益救助協會等協辦。參與單位和部門團體達10餘個。活動設計了既耳熟能詳又大氣豪邁,且接地氣的歌舞內容。
  • 夫妻相處之道:「三多、三少、三處」,希望所有夫妻都可以明白!
    婚姻是需要夫妻二人共同去經營與維繫的,只依靠一個人付出與經營的婚姻,根本就算不上是幸福的婚姻。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婚姻生活是幸福而美滿的,但現實往往是殘酷的,許多夫妻都經歷著無比痛苦與煎熬的婚姻。在本期節目當中,文哲就與大家分享一個夫妻相處之道,叫做三多、三少、三處。
  • 多民族 一家人 好日子——我國世居少數民族最多省份雲南民族團結...
    新華社昆明9月25日電 題:多民族 一家人 好日子——我國世居少數民族最多省份雲南民族團結進步記事  新華社記者字強  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雲南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堅持「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過上好日子」的信念
  • 宋浩元:《以實幹助推民族振興、國家富強、人民幸福》
    作者:宋浩元 長沙縣泉塘中學民族振興、國家富強、人民幸福,三個短詞承載著的是中華兒女的最大希冀。而這希冀只有緊緊的依靠落實中央決策與人們的勤勞與實幹才能得以實現,所以說我們要以實幹助推民族振興、國家富強、人民幸福。
  • 猶太人是世界最優秀民族,為何人口卻那麼少呢?
    【歷史】從世界歷史發展,完全反應了那句話,叫做「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只有最優秀,最頑強的民族才能不斷發展壯大,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最典型如中華民族,幾千年生生不息,成為世界強國。而且從優秀民族來看,因為優秀,民族力量也不斷壯大,所以我們看到世界範圍內的優秀生命力強悍民族,到現在都是人口眾多,勢力強悍,如俄羅斯人,德意志人,法蘭西人等等。但是,都說猶太人是世界最優秀的民族,為何到現在人口卻這麼少呢?從判斷優秀民族的標準來看,看看存活時間就知道了,古代很多看似強悍的民族,如匈奴人、突厥人等,戰鬥力十足,但是到現在已經很難找到蹤跡了。
  • 全面小康路上德保一個民族都不能少
    全面小康路上德保一個民族都不能少 www.gxbszx.gov.cn  2020-12-10 09:02  閱讀:214次  作者:石永超  編輯:班潔  來源:德保之聲微信公眾號
  • 小學音樂課《多快樂呀多幸福》教學設計
    一、 課程題目:小學音樂課:《多快樂呀多幸福》教學設計二、教學目標:1、通過學唱藏族童謠《多快樂呀多幸福》,體驗藏族民歌高亢嘹亮的特點,並能用愉快的心情、連貫的聲音演唱。2、初步學習藏族舞的基本動作:踢踏基本步和三步一體踢。
  • 內蒙古映山紅三少藝術團赴京參2018年達斡爾魯日格勒節
    內蒙古映山紅三少藝術團將動人的歌舞留在了魯日格勒節,帶給全場歡樂與熱烈的氣氛。11月24日清晨,三少藝術團的36名團員,五點就坐上了赴京的大巴車,期待著將最美的節目,最好的狀態奉獻給每一個參加魯日格勒節的族人們。一路風塵,旅途勞頓,中午到達北京的團員們不顧旅途的辛勞,簡單用餐後就開始了排練,服裝的整理,期待著晚會的開始。
  • 當一個戰鬥民族想表達幸福……
    哥薩克作為戰鬥民族中的戰鬥民族,一直以來就是驍勇善戰,在各種戰役中哥薩克騎兵團名聲遠播。 哥薩克在突厥語裡就有「勇敢的人」的意思,民族舞蹈一定反映民族性格,於是豪爽善戰的哥薩克們,跳起舞來也是相當有氣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