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丨「三少民族」求新記

2020-12-23 新華社客戶端

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張麗娜安路蒙

內蒙古自治區鄂溫克族自治旗巴彥託海鎮太陽花傳承發展中心,艾吉瑪(右一)向遊客介紹太陽花手工藝品(8 月 6 日攝) 劉磊攝 / 本刊  ◇新中國成立初期內蒙古「三少民族」人口平均壽命不足50歲,目前平均壽命達到75歲  ◇「傳統文化很受歡迎,我想通過不斷創新,為太陽花增添養料。」    11月初冬清晨,嫩江右岸的哈布奇村雪霽天晴。陽光照得屋裡暖洋洋,達斡爾族老人熬珍花特意穿上紅色花衣裳,端坐在火炕上,從扶貧幹部手裡接過脫貧告知書,一筆一畫地籤上名字,高興地說:「我脫貧啦!」    隨著國家各項扶貧政策的落地,熬珍花等最後一批貧困戶陸續領到脫貧告知書,標誌著內蒙古「三少民族」正式告別貧困。    「三少民族」是指集中分布在內蒙古呼倫貝爾區域的三個人口較少民族:鄂溫克族、鄂倫春族、達斡爾族。他們曾共同居住在興安嶺山林中,過著離群索居的原始遊獵生活。通過生態移民、旅遊轉型和文化傳承,「三少民族」下山定居,過上現代生活,與各民族攜手前行奔小康,實現歷史性跨越。    走出山林擁抱新生活    靜謐的大小興安嶺山林,見證了「三少民族」數百年來的歷史變遷。    鄂溫克族、鄂倫春族都有「樹中人」之意,被稱為「中國最後的獵民」。新中國成立前,他們一直保持著原始的生產生活方式:吃獸肉、穿獸皮,住著用木桿和樺樹皮搭建的「撮羅子」,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    提起曾經的日子,79歲的中妮浩老人用鄂溫克語喃喃回憶:「住在山上,經常沒有糧食吃,冬天連條秋褲都沒有。」    面對現代文明衝擊和生態環境變化,獵民們沿襲多年的遊獵方式,已經無法跟上時代的步伐。「只有下山定居,找到新的發展方式,才能使這個族群發展壯大。」敖魯古雅鄂溫克族鄉鄉長張萬軍回憶道。    20世紀50年代以來,在黨和政府關心下,獵民們紛紛走出山林,搬到新居點,直接跨越原始生活與現代接軌。特別是十八大以來,各級各方著力解決「三少民族」吃飯難、上學難、行路難、住房難、看病難等問題,推進產業開發扶貧。    穿越大興安嶺腹地的一片片青松白樺,一排排雙層木質小別墅映入眼帘。屋內集中供暖,做飯可用液化氣。老人們正在暖融融的屋內愜意地喝茶,婦女們在烤列巴或製作鹿皮畫。這就是敖魯古雅鄂溫克民族鄉的獵民新居點。    「搬下山後的生活好得超乎想像。」鄂溫克族姑娘範索滿意地說,新居點的房子是國家蓋的,供暖用水免費;交通便利,孩子上學、老人看病都方便了;離城市更近,就業渠道也拓寬了。    住在鄂倫春自治旗古裡鄉獵民村的鄂倫春族老人葛淑雲,親眼見證了獵民生活的變遷。回望人生走過的82年,葛奶奶一共換過4套房:撮羅子、土坯房、磚瓦房、樓房。特別是最近一次換房,葛奶奶分到了一套70平方米的兩居室。葛奶奶心滿意足地說:「過去的心願都實現了,現在歲數大了,只希望再多活幾年,好好享受享受。」    新中國成立初期「三少民族」人口平均壽命不足50歲,目前平均壽命達到75歲。「三少民族」人口規模也不斷發展壯大,截至目前,居住在內蒙古「三少民族」自治旗的達斡爾族約8萬人、鄂溫克族2萬餘人、鄂倫春族2000多人。    古老民族尋求新出路    「不讓一個少數民族人口掉隊。」為實現轉型發展,內蒙古支持「三少民族」充分利用獨有的民俗文化和自然優勢,發展起旅遊業、特色種植和養殖業等,尋求古老民族的綠色轉型。    從新加坡留學回國後,鄂溫克族青年諾日回到家鄉鄂溫克族自治旗。如今,他已把原來年產值40萬元的牧民合作社發展成產值超千萬元的養殖、旅遊企業。    根河市烏力庫瑪林場的松林深處,白雪皚皚,仿佛童話世界。鄂溫克人古木森敲響鐵皮,外出覓食苔蘚的馴鹿群伴著清脆的鈴鐺聲,紛紛回家。    這是古木森在山林中的馴鹿放養點,同時還是旅遊景點。藉助現代養鹿技術和基礎設施條件的改善,不少獵民發展起生態旅遊業。古木森說:「靠著賣門票和鹿茸、手工藝品等,年收入能有七八萬元。」    「我們依託鄂倫春民俗特色資源,先後建成了農業生態園、特色養殖區和民俗特色旅遊景區。」鄂倫春自治旗多布庫爾獵民村村支書孟亞靜說,如今獵民村變景區,農民變旅遊從業者,農產品變旅遊商品,帶動近200名鄂倫春村民找到新出路,人均年收入提高到2萬多元。    達斡爾族人也開始重新認識腳下的這片黑土地。從種麥子到種大豆、馬鈴薯,逐步發展起現代種植業,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被譽為「中國大豆之鄉」。    熬珍花所在的哈布奇村,達斡爾族佔九成以上。熬珍花一家5口有3個病號,全靠兒子一人在外打工餬口,最難的時候買包鹹鹽的錢都湊不出來。    2014年,熬珍花家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享受低保、養老和子女上學補貼、住院報銷等政策,基本生活有了保障。今年,她家除了種植大豆,還通過扶貧貸款和產業幫扶資金,發展起養牛產業,全家人均年收入超1萬元。站在牛棚前,她充滿期待地說:「3頭母牛懷犢,就等明年產犢了,好日子還在後頭呢!」    傳承文化開啟新徵程    過上新生活的「三少民族」,一直不忘傳承創新自己的民族文化。    「『三少民族』的語言沒有文字形式,民族文化世代口頭相傳。隨著傳統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一些寶貴的民族文化可能會慢慢消亡,必須做好傳承。」鄂倫春自治旗古裡鄉鄉長白鵬英意識到,弘揚鄂倫春民族傳統文化是當地發展特色所在。    藉助自己的鄂倫春族身份,白鵬英成立手工藝坊,組織婦女製作鄂倫春族手工藝品,然後利用網上平臺銷售到全國各地,每個婦女每年平均可增收1000元。    德柯麗是內蒙古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從小就跟著母親學習製作樺樹皮手工、縫製鄂溫克族服飾等傳統工藝。為了保存珍貴的鄂溫克文化,她成立了一間民族工藝製作大師工作室,發動眾多年輕人積極參與,為傳統技藝注入活力。    工作室裡,一幅幅刻有鄂溫克族圖騰標誌的馴鹿皮毛剪刻畫格外引人注目。「鄂溫克族沒有自己的文字,要把自己民族的文化傳遞下去,這些圖騰符號能發揮作用。我現在已經刻好100多個,打算整理成冊,傳承給我們的年輕一輩。」德柯麗說。    「90後」鄂溫克族姑娘艾吉瑪便是其中一員。學習計算機專業的她,大學畢業回到家鄉鄂溫克族自治旗,建起電商平臺,幫助母親製作銷售以鄂溫克族圖騰太陽花為原型的文創產品。每年,來自全國各地的訂單達1萬多個。艾吉瑪說:「傳統文化很受歡迎,我想通過不斷創新,為太陽花增添養料。」    為支持民族文化綻放更大魅力,鄂溫克族自治旗還著力打造民族文化產業創業園,吸引118名非遺傳承人和創業者入駐。鄂溫克傳統服飾、五畜繩、皮雕等各種傳統技藝在園區競相繁榮。    呼倫貝爾學院教授斯仁巴圖表示,民族文化是最好的名片。在融入現代社會的過程中,「三少民族」不忘傳承創新自己民族的文化,與全國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共創美好未來。

相關焦點

  • 內蒙古脫貧答卷丨「三少民族」求新記
    內蒙古自治區鄂溫克族自治旗巴彥託海鎮太陽花傳承發展中心,艾吉瑪(右一)向遊客介紹太陽花手工藝品(8月6日攝)劉磊攝/本刊◇新中國成立初期內蒙古「三少民族」人口平均壽命不足50歲,目前平均壽命達到75歲◇
  • 瞭望|內蒙古「三少民族」:告別原始走向小康
    新中國成立初期內蒙古「三少民族」人口平均壽命不足50歲,目前平均壽命達到75歲「傳統文化很受歡迎,我想通過不斷創新,為太陽花增添養料。」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張麗娜 安路蒙11月初冬清晨,嫩江右岸的哈布奇村雪霽天晴。
  • 瞭望丨登高瞭望察大勢
    文丨何雷◇《瞭望》走過了不平凡的40年光輝歷程,成為我國新聞事業改革進取的一道亮麗風景線◇希望《瞭望》進一步講好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故事,中國人民奮鬥圓夢的故事,中國堅持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故事,中國軍隊捍衛國家利益、維護世界和平、服務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故事很早以前,我就知道《瞭望》。
  • 瞭望·長徵丨國民黨檔案揭秘紅軍長徵緣何勝利
    三是轉變政治路線。長徵加深了中國共產黨對中國國情的認識,推動了黨的政治路線的轉變。與此同時,中國政治形勢發生了急劇變化。日本帝國主義製造華北事變,瘋狂侵略中國,抗日救亡成為中國社會的主題。為挽救民族於危亡,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陝北瓦窯堡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做出了把土地革命戰爭向民族解放戰爭轉變的抉擇,決定建立最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 瞭望丨正風肅紀,還要補強五處薄弱環節
    ,正風肅紀還需做強五個薄弱環節,推動新時代紀檢監察工作高質量發展◆ 「十四五」開局之年,多地紀檢、組織部門推出新舉措,加強對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等決策部署落實情況的監督檢查原題丨正風肅紀補強五處薄弱環節文丨《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 瞭望丨「第二次革命」揚帆新徵程
    在接受《瞭望》新聞周刊記者採訪時,博鰲亞洲論壇研究院執行院長楊希雨說。中國企業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李錦也向《瞭望》新聞周刊記者表示,「習主席的講話實際上是對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總基調的明確宣示,起了『方向盤』與『定盤星』的作用。」
  • 網際網路+林草丨白龍江3393米高寒瞭望哨有了科技眼
    網際網路+林草丨白龍江3393米高寒瞭望哨有了科技眼 2020-12-24 16:2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瞭望丨我們需要怎樣的未來教育
    編者按 新時代背景下,科技重塑未來教育,我們應該如何與時俱進給孩子更好的教育方法?近日,《瞭望》記者針對未來教育對教育界的各位專家進行了採訪報導,孫尚傳提出打造「少年科技童子功」的教育理念,文章中也將他的核心觀點作為重要提示,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和共鳴。
  • 「三少民族」幸福多
    生活在呼倫貝爾的鄂倫春族與鄂溫克族、達斡爾族一道,被當地稱為「三少民族」。歷史上,他們曾居住於興安嶺山林,從事遊牧、漁獵生活,具有較為接近的文化形態。目前,居住在內蒙古的達斡爾族約8萬人、鄂溫克族2萬餘人、鄂倫春族2000多人。「這張我熟!」村民關麗又拿起一張照片,「1984年,朝陽獵民村,我就是在這兒長大的。」關麗說,雖然住上了磚瓦平房,但村莊位置偏遠、條件不便。
  • 時政微視頻丨習近平寧夏再看脫貧 一個民族都不能少
    習總書記說,我們都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一份子,脫貧、全面小康、現代化,一個民族都不能少。 全國14個集中連片特困區,居住著眾多少數民族群眾,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深入民族地區進行調研,與當地人共商脫貧致富大計,開出一張張脫貧「藥方」。
  • 瞭望丨「救心」
    原題《我們傾聽 我們理解 我們陪伴》《瞭望》新聞周刊丨採寫記者閆祥嶺 張力元 林苗苗 藺娟 帥才 董小紅  突如其來的疫情,讓身處其中的一些患者和醫務人員焦慮、悲觀、恐懼、抑鬱。適時的心理幹預如同「千斤頂」,助人克服負面情緒,重燃生命活力,把疫情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
  • 瞭望周刊:顏曉峰:抗戰精神激勵民族復興
    偉大的抗戰精神,矗立起民族精神的一座豐碑,寫就了一部珍貴的民族精神教科書,值得我們永久銘記。  「四萬萬人齊蹈厲,同心同德一戎衣」。那是一場艱苦卓絕的反侵略戰爭,在中國共產黨倡導建立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無論正面戰場還是敵後戰場,中國人民同仇敵愾、共赴國難,以血肉之軀築起拯救民族危亡、捍衛民族尊嚴的鋼鐵長城,用生命和鮮血譜寫了中華民族歷史上抵禦外侮的偉大篇章。
  • 瞭望丨華中農業大學校長 李召虎:強農興農培養新農科人才
    新農科新在何處?要對傳統農林學科進行哪些升級迭代?如何在助力脫貧攻堅基礎上進一步發揮農科院校在服務鄉村振興戰略中的作用?《瞭望》新聞周刊記者為此專訪了華中農業大學校長李召虎。這也是華中農大在新時代的新定位。    擘畫新農科藍圖    《瞭望》:2018年8月,中辦、國辦聯合發布文件提出發展新農科,華中農大作為全國屈指可數的高水平農林類大學之一,當仁不讓承擔著建設新農科的重任。你怎麼理解新農科建設在當下的時代背景?
  • 瞭望丨翻越群峰,接近夢想之書——訪徐則臣
    我算是體認到何為重在過程,因為我一直在「過程」中,所以我也越來越少去想一件事的結果,悶頭做事更重要。對寫作的影響之一是,我基本上熟悉了中國的每一個階層,知道他們在做什麼、想什麼,知道他們的焦慮和疑難;我一直在他們中間,他們就是我。    《瞭望》:在《北上》之前你的長篇《耶路撒冷》被譽為是「一代人的心靈史」「70後的小史詩」。
  • 瞭望丨保持定力 將優勢轉化為勝勢
    得道多助,勢就站在我們這一邊文丨《瞭望》編輯部  歲末年初,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重要會議上深刻分析了新發展階段面臨的時與勢,為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  另一則新聞是:目睹加州殯儀館和醫院因新冠病例激增而不堪重負的景象後,CNN記者薩拉·西德納直播連線時情緒失控,一度泣不成聲。西德納採訪了洛杉磯一個因新冠肺炎在11天內相繼失去母親和繼父的拉丁裔家庭。因殯儀館超負荷,他們被迫在停車場為死去的親人舉辦葬禮。  這兩則新聞,「中國之治」和「西方之亂」對比何其強烈。
  • 瞭望丨2020,人民站C位
    讓廣大貧困人口擺脫貧窮的威脅,一個都不能少,一戶都不能落。實現現行標準下的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這是黨中央2020年向全黨發出的決戰脫貧攻堅的動員令,向全國人民作出的鄭重承諾。    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在中國改革開放的宏大樂章中,消除貧困是重要的章節。
  • 瞭望丨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中國勞動學會會長 楊志明:城歸潮...
    >◇「城歸」創業使「就業一人,脫貧一戶」的加法效應,向「創業一人,脫貧一批」的乘法效應轉變  ◇農民工返鄉創業的動力與鄉村振興的需求有效對接,所辦項目貼近市場、因地制宜,與「引得多、落地少」的傳統招商引資形成鮮明對照
  • 網信之聲丨林亭口鎮:網信培訓提能力,當好輿情「瞭望哨」
    鎮黨委副書記張英伯從網信是什麼、幹什麼、怎麼幹三個方面,對當前網信工作面臨的新形勢和新任務、肩負的職責和使命進行了詳細介紹,並對參訓人員提出具體要求:要有強烈使命感,深刻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網絡強國的重要思想,切實做好新媒體宣傳工作
  • 瞭望丨預警!訴訟衝擊波或於4月抵達
    當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全國各地加快復工復產進度。《瞭望》新聞周刊記者接到一些地方基層法院反映,與疫情相關的房地產、金融、養殖、餐飲等領域糾紛訴訟案件出現短期內暴增跡象,疫情期間暫時被抑制的常規案件收案數量也即將迎來反彈。雙重因素交織,易產生疫後訴訟「衝擊波」,需提前化解。
  • 戰鬥民族養成記|彼得大帝是個私生子?
    結果是彼得開始親政,索菲亞被幽禁於新聖女修道院。 囚禁了索菲亞,彼得的怒火併沒有因此平息。他認定是索菲婭在幕後策劃了一切。他不分青紅皂白逮捕了近千人,對他們嚴刑拷打,卻沒有找到證據。為了殺雞儆猴,這些人大多被拉到新聖女修道院前的廣場處死,彼得還特意把被認為是主謀的三個人的屍體掛在索菲婭房間的窗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