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和趙國是親戚關係嗎?為何他們都是嬴姓趙氏?戰國多是親戚

2020-12-14 歷史鑑賞者

姓氏在先秦時期是要分成姓和氏的,比如說姜子牙姓姜,氏呂,所以可以稱他為姜尚,也可以稱他為呂尚。

其實上古八大姓只有:姬、姚、媯、姒、姜、嬴、姞。可是這八大姓明顯不夠用啊,伴隨著人類的繁衍,大家都變成了一家人似的。

過去是母系社會,姓是跟著母親的,後來轉化成為了父系社會,每個父親在不同封地就有不同的氏,一般來說,姓相同,說明擁有同一個母系祖宗,而氏相同,則表明擁有同一個父系祖宗,這就是最大的區別。

因此最初的八大姓此後都能衍生出若干氏出來,比如說姬姓,就衍生出了周、吳、鄭、王等氏。過了先秦以後,姓氏就不分家了,因為足夠用了,也就沒什麼區別了。

這樣我們就能理解,為什麼秦國是嬴姓趙氏,而趙國也是嬴姓趙氏了。因為他們不僅擁有同一個父系祖宗,也擁有同一個母系祖宗,是後來分化出來的。

一、秦趙的祖先是同一個人。

我們看歐洲近代史,就會發現,這些個歐洲國家的國王見了面,一個個都要稱兄道弟。倒不是說他們關係有多好,而是他們的確是真正的親戚。

誰見了面都能喊一聲大表哥,小老弟,君主之間的聯姻,基本成了常態。其實在我國的春秋戰國時期,也是一樣。

這些個諸侯國,說到底就是一幫貴族親戚。他們親戚之間互相打架,卻要讓不相干的老百姓幫他忙出生入死。

秦國和趙國更加過分,他們的祖先居然是同一個人。早在商紂王時期,他手下有一個大將叫飛廉。這個飛廉生了一票兒子,其中有一個叫惡來的,就是秦國君主的祖先。

此外飛廉還有一個兒子叫季勝,這便是趙國的祖先。惡來和季勝是親兄弟,這麼一來我們就能明白了,趙國和秦國的祖先,在商紂王時期,那是親哥倆。

但是從商紂王時期,一直到戰國時期,已經過了七八百年的時間了。這麼長的時間下來,雖然大家還是用同樣的姓氏,都是嬴姓趙氏,可是已經屬於八竿子打不著的關係了。

在中國出了五服,你還想再認這個親戚,就已經不太容易了。要是家裡有家譜的,那麼五服以外的親戚,其實是可以剔除在外的,你只需要拜祭五服以內的祖宗們。

秦國和趙國的君主都是飛廉的的後人,但是等到他們建國的時候,其實已經有了很大的隔閡。算不上是真正的親戚了。

二、秦趙建國時間不同,不過秦國依靠趙國祖先才發達起來。

趙國的歷史其實比秦國要悠久一些,早先趙國的祖先造父,是給周穆王駕車的馬夫,就相當於大老闆的司機一樣。

造父這位老兄可厲害了,駕駛技術一流,當時徐偃王叛亂,造父駕著八匹千裡馬的車從崑崙丘前往西王母處,一日千裡,大老闆絲毫無損。

因為這一功勞,所以周穆王就把造父封在了趙城。因為被封在了趙城,所以從造父這一代開始,就出現了嬴姓趙氏。

而過去惡來那一支本來只是嬴姓而已,並沒有趙氏。可是當初武王伐紂的時候,把支持商紂王的惡來給宰了,惡來這一支的嬴姓族人日子很不好過。

一直到了周穆王時期,他們發現親戚造父有了封地,還把日子過好了。所以惡來這一支的人,也就前來投靠造父這一支的人,因此也就得了嬴姓趙氏的姓氏。

惡來這一支的人中,出了個叫秦非子的,這個哥們也是跟馬打交道。他倒不是個出色的司機,不過他善於養馬,因為養馬有功勞,所以就被周孝王封到了秦地。

秦非子是秦國的真正建立者,從輩分上來算,秦非子的爺爺和造父是不怎麼親密的同宗兄弟關係。因為他們的爺爺也只是堂兄弟而已。

三、秦趙都是跟馬打交道而起家的。

從上面的介紹,我們就能有一個初步的了解,秦國和趙國的始祖,其實都跟馬打交道的人。他們的祖先有很多都是善於駕車的車夫。

後來也有一部分人發展成為了養馬之人,總之都是靠馬混飯吃。所以說戰國七雄之中,秦國和趙國的戰鬥力是最強的,因為這兩個國家的馬最多且養馬的經驗都比較豐富。

冷兵器時代,那就是騎兵的天下。騎兵就跟後來的坦克一樣,在兩軍交鋒的時候,對步兵幾乎是碾壓的狀態。可見馬的重要性,這也就是為什麼造父和秦非子都能有封地的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秦非子從趙地搬出來到了秦地以後,並沒有改成嬴姓秦氏,這是比較特別的地方。除了用父系作為自己的氏外,以封地作為自己家族的氏,這也是很正常的。

不過秦非子是個念舊的人,他似乎在用行動感恩造父當年對他們這一族的收留之恩。況且大家用嬴姓趙氏介紹自己,已經形成了習慣,所以也沒有改變的必要了。

總結:秦國在趙國之前獨立。

秦國的歷史悠久我們是知道的,早在周孝王時期就已經建國,秦非子就是第一代秦國國君,那個時候沒有稱王,最多稱之為秦侯。

可是造父雖然是趙國的始祖,當時卻沒有建立屬於自己的國家。所以造父不能稱之為趙國的第一任國君。

一直到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晉以後,趙烈侯才正式建立了趙國。比秦國的建立,要晚了300多年的時間。

大家的祖先相同,又都是嬴姓趙氏,彼此的祖先也曾經互相幫忙。300多年的時間裡,趙地的這幫人,卻從來沒有打算投靠到秦國去,這也是比較奇怪的一件事。

後來到了秦昭襄王時代,秦國更是滅了40萬趙國降卒,嬴姓趙氏的內部,結下了血海深仇。不過歷史已經走過了700多個春秋,就算當年是親戚,現在也成路人了。

參考資料:《史記》

相關焦點

  • 秦王是嬴姓秦氏還是嬴姓趙氏,姓和氏是什麼關係?平民無姓氏?
    影視劇《大秦賦》中的秦王政姓和氏:姓來自始祖,永遠不變;氏是姓的分支,隨時能改;平民沒有姓氏在戰國以前,姓和氏分得很清楚。遠古時期,同一個母親生的後輩聚居在一起,組成母系氏族。每一個母系氏族都有一個名稱,這就是姓。姓,由母親傳給女兒、女兒傳給她的女兒。每個姓都有一個始祖母,比如殷商的始祖母是簡狄,大周的始祖母是姜嫄。
  • 戰國時,秦王族是嬴姓趙氏,趙王族也是嬴姓趙氏,二者有關係嗎?
    秦王族和趙王族有著共同的祖先,只是後來分出了不同的支系。後來也分別走上了不同的發展道路,最後兩國演變為相愛相殺的關係。秦與趙同根同祖同源關於秦王族和趙氏的祖先,載於《史記》卷43《趙世家》:「趙氏之先,與秦共祖。至中衍,為帝大戊御。其後世蜚廉有子二人,而命其一子曰惡來,事紂,為周所殺,其後為秦。
  • 《大秦賦》中秦國國君都是嬴姓趙氏?事實遠比想像的複雜!
    一、秦趙源流史秦、趙同為嬴姓,乃同為伯益贏姓之後。伯益裔孫蜚廉生惡來、季勝,惡來為秦之祖,季勝為趙之祖,故秦、趙同祖,都成為戰國七雄中的強國,秦、趙歷代君主都因善於馴馬、御馬而著名於世。特別是有 44 氏東遷日本,成為日本大族,對日本的開發和建設作了重大的貢獻。2、趙國源流史趙氏自造父受封趙城,成為周穆王的大夫,發展雖然緩慢,傳到趙盾時,成為晉國卿,開始執政,但不久因故被誅滅。其孫趙武又復為卿,復興趙氏,自此趙氏逐漸上升為強族。
  • 嬴姓趙氏?秦趙兩國王室之間有什麼關係?五百年前是一家人
    《大秦賦》的開篇背景是長平之戰後,被秦軍包圍的趙國都城邯鄲。長平之戰,昭示著天下最後一支能和秦軍抗衡的強大趙軍的覆滅。不過審視一下當事雙方,發現一個尷尬現象,秦趙兩國王室其實都是嬴姓趙氏。那麼秦趙王室之間是什麼關係呢?五百年前是一家。一、共同的祖先據《史記》記載,黃帝的孫子顓頊有個叫女修的孫女。
  • 春秋時期的秦和趙,都是商朝貴族後代,為何秦國不稱秦而稱趙?
    在當時的環境下,列國紛爭,不同的國家都有不同的氏,即使同一個姓,很少有兩個國家是同姓又同氏。但是這裡有兩個國家例外,因為他們都屬於嬴姓趙氏。這是什麼原因呢?熟悉商周歷史的人,基本上都可以發現他們之間的聯繫。如果把時間往前推,在商紂王時代,殷商的一位名臣飛廉就是秦趙兩氏的始祖,當時飛廉有兩個兒子,一個惡來、一個季勝。
  • 《大秦賦》裡,燕國到底什麼來頭,竟敢稱趙國和秦國為馬奴?
    如果和戰國時期其他的諸侯國對比來看,就能知道燕國地位高到了什麼程度。秦國、楚國在最初地位極低,秦國不過是周的附庸國,連諸侯國都算不上,正式被冊封是在東周時期;而楚國只是子爵而已,諸侯們開會,它也只是個在門口站崗的。
  • 濰坊的馬姓,祖先和秦始皇是一家,陝西遷來,和三國馬超是親戚!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漢族的馬姓基本都源於古代的趙氏,尤其是濰坊地區的漢族人,祖上和秦始皇嬴政一樣,是嬴姓趙氏。馬姓始祖為戰國時期趙國名將——趙奢,趙奢因擊敗秦國戰功顯赫,被賜封「馬服君」,其後人以封號為姓,後簡作馬姓,這就是馬姓的由來。趙奢有多猛,這得從戰國時期說起。
  • 秦國歷代國君關係圖(時間軸圖)
    自秦厲共公(前477—前443年在位)之後,到秦出公在位時,大臣專權,數易君主,國政不穩,秦國日衰。秦武公 享國二十年秦武公(?―前678年),嬴姓,趙氏 ,名不詳,秦憲公(秦寧公)長子,母魯姬子,秦出子和秦德公的哥哥,春秋時期秦國國君,公元前697年—前678年在位。
  • 春秋戰國時的兩個「代國」:一個被趙氏消滅,一個被秦國消滅!
    在春秋戰國時期,伴隨著各個大國的兼併戰爭,諸侯國的數量可謂越來越少,直至秦國一統天下,建立秦朝。比如大家熟悉的衛國、鄭國、魯國、宋國等諸侯國,都在春秋戰國時期陸續消失。
  • 趙國與代國的百年恩怨,導致趙國南北內鬥不休,卻止於秦國統一
    代國從公元前1600年立國,至公元前475年滅於趙氏,立國1125年。公元前228年,秦將王翦攻滅趙國,趙國公子趙嘉率趙國殘餘公室人員北遷代地,建立代國。公元前222年,秦將王賁率軍攻伐代國,秦軍在易水河畔擊滅代軍,代國滅亡。先秦時代,子姓代國國祚1125年,趙氏代國國祚6年,合計1131年。從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8年,代國為趙國代郡,但是代郡跟趙國本部關係十分微妙。
  • 趙武靈王有4個兒子:次子成為趙國君主,另外三人都是什麼結局?
    趙國第六位國君,趙肅侯趙語的兒子,生於趙肅侯十年(公元前340年),卒於趙惠文王四年(公元前295年)。在趙國歷史上,趙武靈王可以說是最重要的一位君主。在趙武靈王之前,趙國在戰國七雄之中,無疑是比較弱小的諸侯國。但是,經過趙武靈王開啟的「胡服騎射」,趙國迅速崛起,成為戰國中後期的強國,甚至可以和秦國相抗衡。
  • 秦和趙皆嬴姓趙氏,商紂王時,原來皆出自同一個祖先——蜚廉
    戰國中期時,秦國孝公在法家商鞅的變法下由弱變強
  • 《大秦賦》講述戰國波瀾壯闊史詩:秦非子是如何成為秦國始封君的
    西周覆滅,周室東遷秦襄公率嬴姓部族全力勤王,得到周天子的封建,國號為秦。春秋時期,秦國日漸崛起。至秦穆公時,躋身於「春秋五霸」行列。戰國時,秦國躋身於「戰國七雄」,並逐漸滅亡韓、趙、魏、楚、燕、齊六國,統一全國。
  • 長平之戰秦國和趙國作戰,其他諸侯為何不支援趙國一起攻打秦國?
    那麼,如此重要的一場戰役,其他山東六國為何沒有出兵支援趙國呢?比如東方大國齊國,又比如南方大國楚國。山東六國大多短視,出兵救趙只是奢望事實上,戰國時期,除了秦國外,其他山東六國並沒有統一天下的決心。魏國強大之時,各國都盯著魏國打,秦國強大之時,各國就盯著秦國打,到了齊國、楚國強大之時,各國就盯著楚國和齊國打。比如樂毅伐齊,又比如合縱攻秦。在山東六國的固有認知中,強大只是一種外在表現,是不值得恐懼的,因為大家都保持著一種默契,以此來達到一種平衡。
  • 戰國名將白起、李牧都是嬴姓後代,戰功赫赫,然而皆為君王所誅殺
    戰國時期的著名戰將,比如白起、李牧、趙奢、李信族源相同,皆為嬴姓後代。嬴姓部族歷經波折,幾多離散,導致分支眾多,這其中就包括秦國與趙國。戰國後期,慘烈的廝殺,主要集中在秦國與趙國的戰爭中。A、嬴姓之遠祖與始祖秦景公大墓石磐銘云:「高陽有靈,方以鼏平。」秦自稱是華夏正統,高陽之後。高陽是傳說中的古帝顓頊的號。
  • 晉國分家後,為何只有趙國和韓國關係密切?網友:這才是真兄弟!
    戰國時代,諸侯爭霸,其中七個國家實力強勁被稱為戰國七雄。這七個國家整日相互打架,為了地盤爭的難解難分。不過仔細看一下他們的戰爭史,我們會發現趙國和韓國關係不錯,他們很少發生戰爭。雖然韓趙魏三國是三家分晉而來,說到底最早是一國的兄弟,後來從晉國分家,兄弟之間關係好也是自然。
  • 趙氏只剩下一個孤兒,封地被奪,如何發展為戰國七雄的趙國的?
    二、趙氏能重新崛起,最該感謝韓氏的鼎力相助趙氏孤兒趙武被程嬰秘密收養,為了使趙武有更好的條件,程嬰上門找到了韓氏的韓厥,這位是戰國七雄中韓國的先祖。韓厥是被趙氏撫養長大,當年趙氏也對韓氏多有扶持。韓厥感念恩德,看到趙氏還留有後人,欣喜若狂,立刻表示願意幫助趙氏。
  • 長平之戰時,名將樂毅也在趙國,為何趙王不用他替換廉頗?
    樂毅是戰國名將,其歷史地位不輸白起廉頗,乃是武廟十哲之一,與孫武張良等人並列。而在那個名將輩出的戰國時代,能與樂毅一起享此殊榮的不過也就吳起與白起兩人。他們一個是魏武卒的締造者,百戰百勝,一個是秦帝國的殺神,百萬人屠。
  • 唐代追封名將六十四人,六位戰國名將上榜,你都知道嗎?
    到了公元782年,禮儀使顏真卿向唐德宗建議,追封古代名將六十四人,並為他們設廟享奠。對於唐朝追封的古代名將六十四人,有不少來自於戰國時期。就戰國時期來說,共有齊將孫臏、趙信平君廉頗、秦將王翦、安平君田單,趙馬服君趙奢、大將軍武安君李牧這六位名將上榜,位列唐代追封的名將六十四人之中。